《#戀戀琴聲》感受樂曲所帶來的影響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戀戀琴聲》是一部音樂劇情電影,由克勞德拉隆德執導,派崔克史都華主演,劇情講述在某次演奏中,鋼琴演奏家亨利突然對舞台感到恐慌,隔天來到鋼琴前那股感覺又再次來襲,讓他就像琴鍵突然消失...
《#戀戀琴聲》感受樂曲所帶來的影響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戀戀琴聲》是一部音樂劇情電影,由克勞德拉隆德執導,派崔克史都華主演,劇情講述在某次演奏中,鋼琴演奏家亨利突然對舞台感到恐慌,隔天來到鋼琴前那股感覺又再次來襲,讓他就像琴鍵突然消失一樣不知該從何彈起,此時年輕樂評家海倫彈奏起比才的《卡門》才使亨利完成演奏,兩人開始有了交集面對他生涯最大的挑戰。
⠀
由於音樂是種非常獨特且富含感情的存在,一直以來許多電影也都以音樂創作來當作故事題材,從2018年《坂本龍一:終章》深度記錄了他的創作根本、《蜜蜂與遠雷》講述多位參賽者在互相碰撞中追尋音樂的核心價值,到2020適逢「樂聖」貝多芬的250周年誕辰,《戀戀琴聲》也以鋼琴演奏與音樂的代表意義為電影這面對人生困境的老套故事做出更加有意義的發揮。
⠀
開往阿爾卑斯山的列車上,亨利獨自望著窗外絕美的風景,此時的他正面臨對自我的懷疑,那心事重重的表情跟背景中輕快的鋼琴演奏聲不相襯,到底這位享譽樂壇的鋼琴家是為什麼會陷入這種矛盾糾結?樂評家海倫以她自身經驗為這情況下了一個註解:「我曾試圖成為一位鋼琴家,直到我認知到鋼琴演奏是多麼地嬌嫩脆弱,尤其是必須兩千人面前演奏的時候。」
⠀
「沒有音樂的人生將會是一場錯誤。」導演克勞德拉隆德在《戀戀琴聲》的開場加入這句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言,不僅馬上就確立了整部片的主題,也非常符合電影創作初衷地為裡頭幾位熱愛音樂、身處產業之中的角色們建立起一個生命裡沒有音樂就會存有缺陷,就像沒有朋友、沒有記憶一樣的舞台,讓整個故事能以鋼琴家亨利對演奏感到恐慌,並試著在低潮中找回自我的過程,探討音樂那種能給人帶來豐富感受的原始本質。
⠀
該如何找到音樂的根本價值與對人的代表意義?在感到迷惘時又該如何找回創作的初衷?電影《戀戀琴聲》從亨利在演奏會上的恐慌症狀、結識年輕的樂評家海倫,到最終決定獨自前往遠離城市聲囂的瑞士旅行,以今昔交錯的敘事方式帶著觀眾通過琴聲進入亨利的內心深處,緩緩揭開在他不尋常的恐慌背後,這些所有藝術家或創作者都可能在生涯中面臨的問題和考驗。
⠀
如果說《蜜蜂與遠雷》是以一場鋼琴比賽的參賽者從樂曲聽見世界的鳴響,講述在鋼琴演奏中比追求完美演奏還更重要的事,那《戀戀琴聲》就是透過亨利坐在鋼琴前所產生的恐慌,無論是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對樂曲與演奏意義的迷失,或者是衰老的身軀與逐漸枯竭的靈感,讓海倫這位曾在15年前被亨利深深影響的樂評家,有如繆思女神般給予現在的他重新思考的機會,講述音樂與自身必須相互連結的重要。
⠀
如同《梵谷:在永恆之門》裡藝術不會在安逸之中誕生,儘管當我們熱愛且一生都在鑽研的領域,因為某個意外而瞬間失去努力目標與動機,那種困惑、失落和焦慮確實讓人難以承受,但我們在《戀戀琴聲》電影中後段看到亨利與妻子的關係跟她對他的重要性,得知摯愛離世等複雜原因讓亨利失去了演奏的意義之後,電影以終曲或代表樂曲尾聲的《Coda》作為英文片名,這不也跟貝多芬與尼采深陷痛苦卻持續創作的晚年互相呼應?
⠀
在壯闊的自然景觀與巴哈、蕭邦、貝多芬等人樂曲的搭配下,《戀戀琴聲》也告訴我們鋼琴演奏最重要的不是表演,而是人們在其中所獲得的體驗。與其說音樂是給人帶來娛樂,倒不如通過感受音符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獨特茁壯,不管是演奏家或聽眾,感受外在環境的變化,發覺音樂對自己帶來的影響,讓它成為跟自己與這個世界對話的媒介,這才是音樂最根本的核心。
⠀
就如同片尾亨利坐在台下欣賞由烏克蘭鋼琴家謝爾蓋薩洛夫的演奏,進而反思自身內心與音樂對自己的代表意義,《戀戀琴聲》不僅從鋼琴演奏家的角度切入,也讓在我們看完電影的同時去思考藝術究竟帶給我們什麼影響?自己應該用什麼方式去看待、去欣賞?在沒能成為鋼琴演奏家之後,樂評海倫以文字來表達她從音樂獲得的感受,讓撰寫文章成為將這些情感具象化的方式,這不也非常浪漫嗎?
⠀
在人生旅程中,我們都不斷在嘗試解決所有的心理難題,但到頭來,「克服」這件事情卻不是在短暫的瞬間就能夠達成,而是需要時間累積,找到一個契機讓困難自然而然地在我們心裡消失。《戀戀琴聲》帶著觀眾看見這位演奏家追求完美的背後,那種成為眾所矚目焦點時,深陷希望賦予音樂不同價值,但又必須面對逐漸衰老、不願提起的內心傷痛,還有媒體對私生活窺探等許多矛盾掙扎,並在經過體會人生意義的瑞士之旅後,用倫敦那場全球直播的演奏會收尾,都讓整部電影成為一段關於生命的樂章,帶給觀眾許多感受與思考的空間。
⠀
整體而言,《戀戀琴聲》透過鋼琴演奏家在音樂中發覺自身與環境的連結,從老年的人生終曲出發,述說著這種不必思考未來,更能夠專注於當下的生活態度,而這看似簡單平凡的故事也因為琴聲、風景與演員對於角色詮釋的搭配而變得深刻動人。就如同貝多芬的樂曲直到現在都還存在每個人心中,我們見到片中那顆千年來就這樣躺在路邊,靜靜看著萬物變遷與生命更跌的巨石,內心是否也能產生不同的體悟?或許正是《戀戀琴聲》想藉由音樂的恆久性傳達的主題。
⠀
#Coda #ClaudeLalonde #派屈克史都華 #PatrickStewart #KatieHolmes #GiancarloEsposito #SerhiySalov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skydigient
coda比賽 在 賴銘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醒吾科技大學CODA新聲校園爭霸賽🎤🎸🎹🥁
預備備🤓
HWU 醒吾科技大學 醒吾流行音樂系 #比賽 #評審請給分
coda比賽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精彩音樂會回顧與音樂會預告~
綻放II-奏出福爾摩沙2017年年度音樂會
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編號 50,III.變奏終曲與尾奏 Variazione Finale e Coda
演出音樂家:
Nancy Zhou|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
Evan Wong|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鋼琴組銀獎
Mon-Puo - Cellist|韓國尹伊桑國際大提琴大賽亞軍
奏出福爾摩沙2018年年度音樂會,延續以往臻善台灣音樂圈精神,於年底12/22(六)晚上於台北及12/28(五)晚上7:30,邀請到世界頂尖的新秀與本土年輕音樂家共同碰撞、合作,希望將台灣音樂家推向國際,並擦出不同的火花,帶給聽眾更高品質的享受。
【兩廳院售票】https://goo.gl/AcNaEh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浪漫樂派的代表性音樂家,承襲德奧古典音樂一脈的音樂風格,優美的旋律與親和的音樂性,深受聽眾的喜愛。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鋼琴三重奏作品,原稿中寫下《懷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為了紀念在1881年3月23日過世的好友:鋼琴家尼可萊‧魯賓斯坦 (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
柴可夫斯基在給其贊助者梅克夫人的信中寫道:「......聆聽任何一首鋼琴三重奏對我都是種折磨。我認為,鋼琴只有在三種情況下能扮演好它的角色:獨奏、與交響樂團協奏、伴奏-我是指它完全做為背景音樂。」在魯賓斯坦逝世後他的想法有了改變。「......儘管還是抱持這種反感,不過我想我應該要挑戰一些我至今仍未接觸過的曲種。我已經開始創作一首三重奏,雖然我不知道它最終會不會成功。」
魯賓斯坦是俄國重要的鋼琴家、莫斯科音樂院的創辦人,也是柴可夫斯基的好友,在柴氏自音樂院畢業後邀請他於莫斯科音樂院任教。柴氏原本打算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交給魯賓斯坦修訂與首演,但卻收到他嚴厲的批評,轉由題獻給德國指揮家漢斯·馮·畢羅。儘管如此,在魯賓斯坦逝世後,仍為紀念兩人的友情而寫了這首鋼琴三重奏,於1882年在魯賓斯坦逝世周年追悼音樂會上首演。
這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是獨特的創作。它只有兩個樂章,而非傳統的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悲歌小品(Pezzo Elegiaco),甚中板─精確的快板(Moderato assai - Allegro Giusto)。樂曲開頭由大提琴演奏悲歌般的優美旋律,整個樂章的氣勢宛如管弦樂曲一般,充分展現出柴可夫斯基的功力。第二樂章主題與變奏(Tema Con Variazoni)由主題與十一段變奏,在加上重要且龐大的尾奏同時也是第十二段變奏共同組成。本樂章是柴氏所有運用鋼琴的作品中最難征服的一首。尾奏樂曲情緒逐漸沸騰伴隨著轉入小調的哀慟,帶出第一樂章的悲歌主題,三種樂器聲音交織、彙整成糾人心弦的送葬曲,獻給離開人世的好友。
奏出福爾摩沙2018年年度音樂會,延續以往臻善台灣音樂圈精神,邀請到世界頂尖的新秀與本土年輕音樂家共同碰撞、合作,希望將台灣音樂家推向國際,並擦出不同的火花,帶給聽眾更高品質的享受。
【兩廳院售票】https://goo.gl/AcNaEh
【時間地點】
12/22(六)19:30台北誠品表演廳
12/28(五)19:30臺中國家歌劇院
【票價】500/1000/1500
【演出曲目】
孟德爾頌:a小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
蕭士塔高維奇:g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57
孟德爾頌:c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66
【演出音樂家】
Trio Zadig鋼琴三重奏|11項國際大賽獲獎
周穎|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
汪奕聞|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鋼琴組銀獎
嚴子晴|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鄭恩麒|美國寇蒂斯音樂院畢業
【優惠資訊】
11/15前購票享早鳥票85折
※上述曲解由張嘉心撰文
coda比賽 在 Pei-Ching Wu 吳珮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珮菁的擊樂世界 Pei-Ching's Percussion World】
7/09 (四) 20:00 Bravo FM91.3 台北都會音樂台
7/11 (六) 21:00 Bravo FM91.3 台北都會音樂台
7/13 (一) 22:00 Classical FM97.7 台中古典音樂台
PC 電腦收聽
http://hichannel.hinet.net/radio.do?id=1001
Mobile 手機收聽
http://hichannel.hinet.net/radio/mobile/index.do?id=1001
NanaFormosa,由兩位新生代擊樂演奏家-張育瑛與鄭雅心於2009年所組成,同年二月於國家演奏廳舉辦【育瑛雅心擊樂二重奏之夜】音樂會初露啼聲、廣受佳評,並前往歐洲參加國際擊樂最大賽事-盧森堡擊樂大賽,榮獲二重奏組銅牌,為史上首次由台灣人組成之隊伍在此比賽中獲獎,此後活躍於國內外音樂舞台。
近年展演皆獲廣大迴響,以發展精緻擊樂二重奏演奏藝術為目標,欲融合東方風韻與西方技法,改編古典音樂作品,並常與各國新銳作曲家共同創作,包含邱浩源、陳廷銓、蔡文綺、張宜蓁、吳馬丁、Roméo Monteiro與Michael Udow等。曲目風格迥異多元,希冀寬廣獨到的曲目能帶給樂迷嶄新的聆
精采內容歡迎準時收聽【珮菁的擊樂世界 Pei-Ching's Percussion World】!
播出曲目:
1. Romeo Monteiro:Square City
2. Daniel Teruggi:Stuggling
3. 飛利浦瑪奴奕「鍵盤之書」為馬林巴琴二重奏
4. Claude Debussy:Reverie 德布希「夢」
5. Pierre Boulez:Repons no.10 Coda 布列茲:回聲 第10首
6. Luciano Berio:Nature 北利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