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characterization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haracterization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haracterization醫學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職業醫學】~ 香料相關的肺病 (Flavorings-Related Lung Disease) 你有想過食物中的人工香料,可能會造成疾病嗎?今天就來談談職業醫學史上,很有名的「爆米花工人肺病」。 等等,有人可能會問說:「丫你的標題不是這樣下,怎麼相片和內文都是爆米花?」就等我慢慢說明囉......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haracterization醫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職業醫學】~ 香料相關的肺病 (Flavorings-Related Lung Disease)
你有想過食物中的人工香料,可能會造成疾病嗎?今天就來談談職業醫學史上,很有名的「爆米花工人肺病」。
等等,有人可能會問說:「丫你的標題不是這樣下,怎麼相片和內文都是爆米花?」就等我慢慢說明囉...
故事要回到2008年8月,美國的衛生部門,要求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簡稱NIOSH)協助調查,以了解微波爆米花廠前工人的「閉塞性細支氣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是否和工作有關。
結果發現,爆米花中使用的人造奶油香料 ~ 2,3-丁二酮 (或稱「雙乙醯」),是造成這個疾病的主因。
疾病的成因就是在爆米花的製造過程中,丁二酮會溢散到工廠的環境中,在當時還沒有注意生產過程中粉塵及揮發性氣體的收集,便造成了工人長時間暴露在高濃度的丁二酮中,最後造成氣管的發炎。
NIOSH最後在2004年,於歐洲的呼吸學會年會,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爆米花加工過程中,負責混合香料的員工,他們丁二酮的暴露濃度最高,光是呼吸的空氣中,濃度就達32.3ppm,當他們打開香料容器時,瞬間最高濃度達1200ppm。
也基於這樣的研究結果,NIOSH的專家提出了幾個建議:
1. 工廠應該提供良好的通風設計,以避免勞工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
2. 香料在運送或混合的過程中,應該要密閉,避免溢散。
3. 除了爆米花產業外,應該重新省視其他使用相同香料的食品產業。
回溯相關記錄,和丁二酮&2,3-戊二酮有關的職業病,最早最早是在西元1985年,在一家食品生產廠的員工中,首次發現了閉塞性細支氣管炎;而該工廠的設備中烘烤食品的調味料中使用了這樣的化合物。
在爆米花工廠的事件後,最新的群聚事件,是發生於2012年,在咖啡工廠,這些勞工是負責生產及包裝,使用人工香料調味過的全豆及咖啡粉。在香料中發現「丁二酮&2,3-戊二酮」,勞工一樣出現了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經過這一系列的研究,NIOSH對於「丁二酮」,提出的暴露容許濃度(recommeuded exposure limit, REL)在一天八小時,一週四十小時的工作場所中為5ppb;而短時間時量平均容許濃度(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 STEL)為25ppb。
〖小結〗
你可能會問,那消費者有沒有可能因為吃爆米花而產生「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美國是有一個消費者告廠商成功,而得到了730萬美元的賠償。
不過,我是覺得你很難去舉證每次爆出來的濃度有多高?那麼多年來吃了幾包?家中通風環境是不是有影響?自己有沒有抽菸和環境二手菸對疾病貢獻的程度有多少?
所以,當爆米花剛爆出來,先放在通風的地方一陣子吧,不要一打開,就用力地吸好吸滿。
另外,你看到最後NIOSH的REL是用ppb來算,而之前爆米花工廠測到的是以ppm來算!就知道以前工作的環境有多慘...更別提倒料時那突然暴衝的濃度。
所以現在很多工廠,都會留意職業安全衛生,整體通風和局部排氣,甚至是製程密閉,都能減少勞工直接暴露在危害中。
而如果你是勞工,會接觸到化學品,請要去了解這些東西的危害;當負責的是調料或拌料,要小心開蓋時這種瞬間上升的濃度;不要到時候,怎麼倒下來的都不知道。(雖然老闆有責任保護你,但是事情發生時,最慘的還是自己)
參考資料:
NIOSH "FLAVORINGS-RELATED LUNG DISEASE"
https://www.cdc.gov/niosh/topics/flavorings/default.html
NIOSH "Preventing Lung Disease in Workers: Who Use or Make Flavorings"
https://www.cdc.gov/niosh/docs/2004-110/default.htm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ffee Processing Workplace With 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in Former Workers
https://doi.org/10.1080/15459624.2016.1177649
characterization醫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庭醫學】~ 鞋子多久要換?
大家會不會像圖中一樣,鞋子都要穿到鞋底都磨光了才換呢?
今天從一些不同的角度,討論鞋子什麼時候該換的問題。
{就吸震力來討論}
在跑者圈中,最常被提及的文章就是1985發表的這篇「Shoc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hoes」。
https://doi.org/10.1177%2F036354658501300406
內容分別說明了在跑步機上跑和在戶外跑,吸震力減損的差異 (註:中底是EVA材質):
『跑步機』:50英里 (剩75%);100-150英里 (剩67%);250-500英里 (剩60%)
『戶外』:500英里 (剩70%)
[1英里 ≌ 1.6公里;500英里差不多800公里]
所以很多跑者都會統計里程數,里程到了就換鞋,避免因為吸震力變差而受傷。
不過也有朋友問過我,丫那都1985年的研究了,我都還沒出生,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鞋子應該材質更好吧?可以跑更遠?
後來找了一篇2004年的文章,「Heel–shoe interactions and the durability of EVA foam running-shoe midsoles」
https://doi.org/10.1016/j.jbiomech.2003.12.022
結論是:
跑500公里,足底壓力比新鞋增加「一倍」!
跑750公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到結構上的損傷!
看起來,好像800公里就是一個門檻呀...
當然,像爬山朋友那麼多的我,就會有人跟我說,上面那些研究都是EVA中底,登山鞋沒人在用這種啦 (不過野跑鞋還是EVA為主),大部分都用耐操又好用的PU中底 (只是以前技術不好會水解...XD)...丫有沒有人做這種研究?
有唷!在2011年,有篇文章「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shoes with different midsol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https://doi.org/10.1080/19424280.2011.575400
就來比較PU、EVA,還有一個brown rubber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在距離的摧殘後,材質的僵硬程度和緩衝能力。
結論是:
[僵硬程度] 300公里後,不論是EVA或PU,都變得比較硬了。
[吸震能力] 300公里後,EVA已經掉了33%;600公里後,PU幾乎沒有衰退。
所以我自己覺得,走個1500公里一定沒問題啦 (換算嘉明湖都可以走個50趟了)...你常爬山的,走到快磨平再換就好了。(不常爬的,可能會先脫底...XD)
至於雨鞋,這種橡膠底...因為老外不常穿,所以找不到相關文獻,有人找到再傳給我讀一讀,感謝。
{就穩定性來討論}
一般人走路,常常是腳跟外側著地,重心再往前移;所以最常見的磨損部位就是像圖片中的「後腳跟外側」,這會導致鞋子歪一邊。
或是左、右兩隻磨損程度不同,造成高度差異。
這個就和鞋子是什麼緩衝系統沒有關係了...
在2008年,這篇文章「Running in new and worn sho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ushioning footwear」
http://dx.doi.org/10.1136/bjsm.2008.047761
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緩衝系統 (氣墊、緩衝膠、彈簧),比較在新鞋和舊鞋上的跑步動力學。
結論是:
隨著鞋子的老化,跑步者會改變自己的姿勢以保持恆定的外部負荷。(白話一些就是你的姿勢會跑掉,以維持活動時相同的穩定度,有點像削足適履的概念。)
【結語】
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都頭昏了吧?
我簡單把心得整理如下:
1. EVA中底,壽命大約就800公里
2. 要注意鞋底磨損的對稱性和整體的包覆性
3. 鞋子太久沒穿也是會壞的,就像輪胎會變石頭胎一樣沒有彈性和抓地力,或是脫膠水解就掉底了
題外話,我很反對小孩的鞋子一雙給很多不同人穿 (哥哥穿完給弟弟,姊姊穿完送妹妹),每個人走路的習慣不同,即便小朋友很快就要換鞋,鞋底好像都沒磨平,但是鞋墊和中底已經是那個人的形狀了,後面穿的人,可能會影響他原本走路的姿勢,甚至造成受傷等情況。
不過,這個理論沒有論文可以支持,大家再想想要不要相信我好了...XD
最後,這篇文章沒有任何鞋子公司的贊助,我從工作鞋到登山鞋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沒人要送鞋給我穿...(咳咳,歪樓了)
大家在評估要不要換鞋的時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也別忘了足部的健康和走路的安全性。畢竟,姿勢跑掉之後,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問題,可能花費的成本更高,而且會影響生活品質。
#分享給每雙鞋都穿到磨平的朋友
characterization醫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 鞋子多久要換?
大家會不會像圖中一樣,鞋子都要穿到鞋底都磨光了才換呢?
今天從一些不同的角度,討論鞋子什麼時候該換的問題。
{就吸震力來討論}
在跑者圈中,最常被提及的文章就是1985發表的這篇「Shoc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hoes」。
https://doi.org/10.1177%2F036354658501300406
內容分別說明了在跑步機上跑和在戶外跑,吸震力減損的差異 (註:中底是EVA材質):
『跑步機』:50英里 (剩75%);100-150英里 (剩67%);250-500英里 (剩60%)
『戶外』:500英里 (剩70%)
[1英里 ≌ 1.6公里;500英里差不多800公里]
所以很多跑者都會統計里程數,里程到了就換鞋,避免因為吸震力變差而受傷。
不過也有朋友問過我,丫那都1985年的研究了,我都還沒出生,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鞋子應該材質更好吧?可以跑更遠?
後來找了一篇2004年的文章,「Heel–shoe interactions and the durability of EVA foam running-shoe midsoles」
https://doi.org/10.1016/j.jbiomech.2003.12.022
結論是:
跑500公里,足底壓力比新鞋增加「一倍」!
跑750公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到結構上的損傷!
看起來,好像800公里就是一個門檻呀...
當然,像爬山朋友那麼多的我,就會有人跟我說,上面那些研究都是EVA中底,登山鞋沒人在用這種啦 (不過野跑鞋還是EVA為主),大部分都用耐操又好用的PU中底 (只是以前技術不好會水解...XD)...丫有沒有人做這種研究?
有唷!在2011年,有篇文章「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shoes with different midsol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https://doi.org/10.1080/19424280.2011.575400
就來比較PU、EVA,還有一個brown rubber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在距離的摧殘後,材質的僵硬程度和緩衝能力。
結論是:
[僵硬程度] 300公里後,不論是EVA或PU,都變得比較硬了。
[吸震能力] 300公里後,EVA已經掉了33%;600公里後,PU幾乎沒有衰退。
所以我自己覺得,走個1500公里一定沒問題啦 (換算嘉明湖都可以走個50趟了)...你常爬山的,走到快磨平再換就好了。(不常爬的,可能會先脫底...XD)
至於雨鞋,這種橡膠底...因為老外不常穿,所以找不到相關文獻,有人找到再傳給我讀一讀,感謝。
{就穩定性來討論}
一般人走路,常常是腳跟外側著地,重心再往前移;所以最常見的磨損部位就是像圖片中的「後腳跟外側」,這會導致鞋子歪一邊。
或是左、右兩隻磨損程度不同,造成高度差異。
這個就和鞋子是什麼緩衝系統沒有關係了...
在2008年,這篇文章「Running in new and worn sho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ushioning footwear」
http://dx.doi.org/10.1136/bjsm.2008.047761
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緩衝系統 (氣墊、緩衝膠、彈簧),比較在新鞋和舊鞋上的跑步動力學。
結論是:
隨著鞋子的老化,跑步者會改變自己的姿勢以保持恆定的外部負荷。(白話一些就是你的姿勢會跑掉,以維持活動時相同的穩定度,有點像削足適履的概念。)
【結語】
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都頭昏了吧?
我簡單把心得整理如下:
1. EVA中底,壽命大約就800公里
2. 要注意鞋底磨損的對稱性和整體的包覆性
3. 鞋子太久沒穿也是會壞的,就像輪胎會變石頭胎一樣沒有彈性和抓地力,或是脫膠水解就掉底了
題外話,我很反對小孩的鞋子一雙給很多不同人穿 (哥哥穿完給弟弟,姊姊穿完送妹妹),每個人走路的習慣不同,即便小朋友很快就要換鞋,鞋底好像都沒磨平,但是鞋墊和中底已經是那個人的形狀了,後面穿的人,可能會影響他原本走路的姿勢,甚至造成受傷等情況。
不過,這個理論沒有論文可以支持,大家再想想要不要相信我好了...XD
最後,這篇文章沒有任何鞋子公司的贊助,我從工作鞋到登山鞋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沒人要送鞋給我穿...(咳咳,歪樓了)
大家在評估要不要換鞋的時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也別忘了足部的健康和走路的安全性。畢竟,姿勢跑掉之後,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問題,可能花費的成本更高,而且會影響生活品質。
#分享給每雙鞋都穿到磨平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