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有心臟病。
係香港,直送入急症室百八蚊,住院一日百二蚊,是為全包。跟據天書 Houseman Handbook,基本處理方法包括連續做三日心電圖同驗心臟酵素 Troponin、照肺片、驗 CBC L/RFT Fasting Lipids (全血、腎功能、肝功能、膽固醇)、...
⠀⠀⠀⠀⠀⠀⠀⠀⠀
一個人有心臟病。
係香港,直送入急症室百八蚊,住院一日百二蚊,是為全包。跟據天書 Houseman Handbook,基本處理方法包括連續做三日心電圖同驗心臟酵素 Troponin、照肺片、驗 CBC L/RFT Fasting Lipids (全血、腎功能、肝功能、膽固醇)、有需要仲驗埋凝血指數。有得心臟病好多時候都會有三高,遲下驗埋血壓血糖。簡單一個糖尿病,斷症都需要做餐前餐後血糖 (AC、PC),再驗埋俗稱糖尿指數嘅糖化血色素 (HbA1c)。 好基本啫呵?
係登登醫院,就好似之前講,逐樣計錢。其實唔算貴架,一個剔都可能只係幾蚊港紙。唔好意思嘅係,床計錢、心電圖逐張計錢、肺片比完錢再去照。Troponin?唔好意思,無呢個服務。平時醫生係病房收症基本上打「CBC L/RFT」係唔洗經過大腦,但呢七隻英文字母,可能係呢到人嘅幾日人工。睇門診試過一個糖尿病人兜返轉頭搵醫生,問可唔可以唔驗 HbA1c?太貴了。試過有病人返黎同醫生始娘拗交拗左十分鐘,因為張單點解比上次貴左50盧比,折合港幣五個六。香港嘅「順便驗埋」其實代表住啲咩,係呢一度赤裸呈現。
早排係香港曾經有一陣對自身免疫病嘅關注,例如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醫學進步,而家好多用黎診斷自身免疫病嘅指數,ANA Anti-Ro Anti-La Anti-Centromere Anti-Scl70 Anti-RNP,幾個月前讀到我癲。而且,標耙療法延伸到呢啲疾病,係醫管局嘅病人如果符合資格都有機會用到。
係登登醫院呢到醫呢啲病實在易太多啦,因為上述嘅嘢一樣都無。新指數、新療法,而新,即係等於貴。最基本嘅 ANA 都係要拎出去驗。藥?類固醇、甲氨喋呤、金雞鈉,完。同癌症一樣,無錢係唔洗醫的。係呢到你會見到廿幾歲出頭嘅少女收呢一類疾病嘅折磨。
但係,有一種藥係呢到易搵過必理痛。
聽左我講咁多關於呢到嘅嘢,大家覺得呢度嘅人民有幾開心?無錯,我係門診開得最多嘅藥,應該係抗抑鬱藥。
#DrWhoHK
#DrWho去旅行
#Who去印度煉神油 ⠀⠀⠀⠀⠀⠀⠀⠀⠀
⠀⠀⠀⠀⠀⠀⠀⠀⠀
🔻🔺🔻🔺🔻🔺🔻
IG: DrWho.HK (instagram.com/DrWho.HK)
FB: DrWho.HK (facebook.com/DrWho.HK)
🔻🔺🔻🔺🔻🔺🔻
cbc醫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海洋性貧血
來函照登
==================
蘇醫師 您好!
想請教一下血檢報告 mcv79.0/mch 25.6 是地中海貧血還是缺鐵性貧血呢?
==================
今天專業文
不喜勿入
對於海洋性貧血這種先天遺傳性的疾病
(以前叫做地中海貧血)
最好的做法是預防勝於治療
也就是說透過帶因者的篩檢才是最佳的策略
因為它有很簡單的初期篩檢方法
只要透過抽血檢查全套血球計數(CBC檢查)
即可得知自己的平均血球容積(MCV)還有平均紅血球血紅素量 (MCH)
如果MCV小於80或MCH小於25
就得懷疑具有海洋性貧血帶因的可能
當然
透過這個檢查
並無法完全判斷
你是帶有甲型或是乙型海洋性貧血的帶因或者是缺鐵性貧血
所以透過這個簡單的篩檢只是試著把有風險的人先找出來
然後必須請另一半也去做篩檢
如果兩個人都有可能是帶因
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檢查Ferritin鐵及血紅素電泳分析
加上基因診斷
來釐清夫妻兩人是否為同型的帶因者
這裡要強調一下
有些地方會只做血紅素電泳分析不做基因診斷
這絕對是不夠的喔
因為你無法單靠這樣區分出是否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以上的帶因
這個真的很複雜今天就不多說了
如果夫妻兩人都是同型帶因
那就會建議進一步考慮接受絨毛取樣或是羊膜穿刺來確認胎兒是否有重型的可能
總之
交給專業的來就對了
就醬
背景介紹
=======================
海洋性貧血是台灣地區常見的單一基因遺傳疾病之一,大約有6%的人為此項疾病之帶因者,其中4%是甲型帶因者,2% 屬乙型帶因者,帶因者的身體狀況通常與一般人類似。若夫妻兩人同為甲型或乙型海洋性貧血的帶因者, 每次懷孕, 其子女有1 / 4 的機會為正常,1 /2的機會為帶因者,1/4的機會為重型海洋性貧血患者。
海洋性貧血依異常基因的位置不同,有甲型海洋性貧血(α-Thalassemia)和乙型海洋性貧血(β-Thalassemia)。兩種海洋性貧血為獨立遺傳,很少因突變而發生,如果寶寶是重度的患者,則其父母有很大的機率皆為帶因者。
胎兒如為重度甲型海洋性貧血患者,懷孕中期以後會出現胎兒水腫現象,包括腹水、胎盤腫大等,大部分胎兒在出生後不久即死亡,少數會胎死腹中。同時也會導致孕婦出現高血壓、子癲前症、產前或產後出血等嚴重合併症。
如果胎兒是重度乙型海洋性貧血患者,超音波檢查一般很難看出異常, 但是出生數個月以後,新生兒會開始出現貧血的現象。
=======================
其他關於罕見疾病在這裡👇👇👇
https://drsu.blog/category/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關於罕見疾病/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關於基因醫學部落格在這裡👇👇👇
https://sofivagenomicsblog.wordpress.com
cbc醫學 在 甲狀腺醫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很夯的問題: 醫生, 我的甲狀腺疾病適合打COVID-19 疫苗嗎?
姑且不論疫苗何時會到, 但總是會來的, 首先要聲明我不是感染學專家也沒有研究疫苗的背景, 對於免疫學知識主要來自醫學院時代(1983~1990)和後來在美國攻讀博士班(1998~2003)時的涉略(我待的實驗室自行利用動物生產抗體), 最近幾年又因為甲狀腺癌症和免疫疾病(橋本氏疾病)患者增加又自行專研一些免疫學的皮毛而已.
COVID-19 除了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簡稱AZ 疫苗), 目前比較知名的疫苗有Pfizer-BioNTech (BNT適用12歲以上), Moderna (莫德納適用18 歲以上) Johnson & Johnson (嬌生適用18 歲以上), 嬌生打一劑, 其他都要兩劑(AZ兩劑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週; BNT 和莫德納建議接種間隔為3-4週)
一般人打疫苗的禁忌:
1. 曾經對疫苗過敏者, 12~18歲以下青少年, 孕婦不建議施打
2. 正在發燒或有急性疾病, 服用避孕藥與接受荷爾蒙治療, 短期內曾接種其他疫苗者須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3. 目前有免疫抑制或缺陷情況
對甲狀腺病友的建議:
1. 有以上(針對一般人)禁忌情況的病友暫不要接受
2. 預備接受或已經接受放射碘治療後3~6月的病友請先接受醫療評估(例如 CBC, TSH, fT4, AST, ALT 等等)
3. 疾病尚未穩定者(甲亢, 甲低, 甲狀腺癌) 請先接受醫療評估, 尤其像正在使用標靶藥物, 或者因為抗甲藥物(例如ATD)而白血球下降, 或者正在使用生物製劑或類固醇藥物抑制甲狀腺抗體.
4. 如果甲狀腺疾病已經控制住, 其實注射疫苗是相對安全的! (請參考美國甲狀腺協會 https://www.thyroid.org/covid-19/coronavirus-frequently-questions/)
整體而言, COVID-19疫苗注射對於社會整體安全是重要的防疫手段, 對甲狀腺病友更需要原主責醫師詳細評估再採取此一手段!
cbc醫學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淑芬爭取孕婦產檢預算,蘇貞昌院長具體承諾增加產檢次數與項目!】
去年我與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共同合作召開記者會,檢視國家產檢政策的問題。
今年淑芬總質詢,再向蘇院長爭取預算支持。
昨天行政院性平會議上,
蘇院長裁示,
為了讓媽媽和孩子更能確保健康,
承諾政府將提高產檢次數、新增產檢項目。
包含例行性產檢提高至14次、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CBC及血小板檢驗與2次超音波檢查等。
衛福部與主計總處預計兩週內提出具體方案。
#感謝關注女性健康的好友黃淑英帶領著台灣女人連線的團隊長期倡議,
與我們一起合作呼籲政府正視女性健康等問題。
希望衛福部與主計總處盡快提出具體方案,
讓擴大產檢項目111年能夠正式上路。
想看更多,相關新聞如下:
蘇貞昌:將研擬提高產檢補助次數、放寬不孕症補助對象 20210426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5415238?from=udn-catelistnews_ch2
產檢補助遭批不足 蘇揆:將研擬增加補助項目 20210426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6004768-260407?chdtv
立委、婦團呼籲衛福部 編列足夠產檢預算、提高次數 20201124公視中晝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vuz8L0Y8c
預算不足、產檢給付低於健保給付 立委呼籲改善 20201124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503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