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c型鋼磚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c型鋼磚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型鋼磚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型鋼磚牆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02的網紅恩斯旅書 NS Travel Book,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直英迪格 #英迪格總統套房 入住分享 一月一日正式開幕的大直英迪格,擁有149間客房,其中有10間套房,算是中小型設計型旅館,硬體設備極為新穎,由於設計和一般商務飯店極為不同,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共耗時五年才完工,呼應海螺的Indigo Logo!外牆部分選用52萬片手工窯燒磚瓦,深色系列...

c型鋼磚牆 在 李 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33:42

#台中市役所 廳舍 以下資料來自於《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臺中市役所興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為仿歐式建築,至今矗立已超過#百年 ,為#臺中 第一棟鐵筋混凝土的建築。日治時期原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後來作為臺中市役所,為臺中市的行政官署。 📌戰後曾為臺中市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及中國國...

c型鋼磚牆 在 57ART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02 20:33:06

☀ 五股國民運動中心公共藝術合作 ☀ 
這次與京石文化設計合作案, 是 新北市五股國民運動中心大型公共藝術裝置案, 再度與 包大山 聯手,
從提案到結案前後一年多,
終於等到順利完工開幕的這一天🎉 這次我們除了大型立體作品,還有一本繪本, 比較特別的是同一本書以雙開的方式進行,
分別以人類與動物...

  • c型鋼磚牆 在 恩斯旅書 NS Travel Boo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31 15:47:51
    有 23 人按讚

    #大直英迪格 #英迪格總統套房 入住分享

    一月一日正式開幕的大直英迪格,擁有149間客房,其中有10間套房,算是中小型設計型旅館,硬體設備極為新穎,由於設計和一般商務飯店極為不同,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共耗時五年才完工,呼應海螺的Indigo Logo!外牆部分選用52萬片手工窯燒磚瓦,深色系列也減少日後的維護成本!

    英迪格和大直在地文化的結合,述說了百年前河道取直的歷史,原本盛產的黑屋瓦與紅磚牆,Taiean Renga代表的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頂級好磚(T.R.取名的緣由即來自於此)則可以在旅館中易見也相互呼應,值得一提的是,要入旅館都會有人員特別前來開門,並說明歡迎回來,還幫忙跟隨按電梯,以開幕才五月的新飯店來看,服務體貼有上軌道了!

    復古的磨石子地磚與向上流線的木造龍骨結構,暗地提醒了國寶級職人阿正師手工木造龍舟的工匠精神。流線的線條感帶來基隆河蜿蜒的概念,等待沙發區不大,頂多坐三組人即滿,但前台特別有分出IHG會員通道,這點倒是有特別照顧到會員。四樓是T.R. Bar & Kitchen 餐廳和戶外廣場與會議室,5-10樓是客房區域,健身房位於9樓,是我看過最小的健身房,連毛巾都要放在外面走廊處,但入住期間完全沒看到有人在使用,一人包場還是很可以😄 另外,Indigo算是設計酒店,沒有三溫暖和游泳池。

    酒店房型共有五種:高級、豪華、超豪華雙床、精緻套房與豪華套房與總統套房。

    總統套房位於8樓,具有135平方米、近41坪的大空間,整體顏色鮮明而豔麗,六人多功能大理石桌與超大客廳,當然有客衛,非常適合辦各式活動派對趴踢!房內各處可見龍舟與大直磚瓦廠的設計意象,龍舟型客廳設計,天花板採鏡面設計,提升高度景深感!兩側也配置長沙發,實際上坐起來非常舒服!客廳區域至少就可容納25-30人啊!壁紙設計也是這間著名的特色,有滿滿的端午感!整體搭配彷彿置身龍舟比賽現場,熱鬧非凡!

    吧台區配有Nespresso膠囊咖啡機與義大利復古精品冰箱品牌SMEG 鮮紅小冰箱與電熱水壺(SMEG特色-復古&設計感),粉好吃的爆米花,特色咖啡包與茶包,電視為55吋!可以拉出HDMI外接Switch玩動森!😆😆😆

    主臥室配有私人陽台,可俯瞰餐廳中庭區域,晚上配上地面打燈非常漂亮!旁邊的梳妝區+小沙發又是一個安穩的舒適空間!另一側的休憩椅特色也好很舒服!床頭壁紙特別採圓形⭕️框,和一般房床頭壁紙為整片,感覺上更為精緻些,床鋪是斯林百蘭三線系列(非基本款),Slumberland 基本款比較硬,三線款更柔軟些,招牌一線鋼護背設計,不容易腰痠,算是我的床墊愛牌!浴室區域有獨立浴缸、雙人淋浴區,雙洗手台是標準配備!馬桶當然也是免治馬桶囉~浴袍用防塵袋封好,乾淨、舒服不悶熱!

    夜景🌃可以在客廳看,有三面滿滿景觀落地窗可看,也可以去陽台享受,感覺不同!CO的時候還會詢問車號有沒有幫您先銷帳,因車已開走,還會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叫計程車,服務主動且熱情,偶爾當一下付費偽總統真的挺滿意的😆

    #Indigo
    #PrincipleSuite
    #台北大直
    #英迪格
    #總統套房
    #Hotel_Indigo_Taipei_North

    ✅若想看更多好康或分享內容,請追蹤Youtube或點選以下連結免費申請加入社團(申請加入問題請確實填寫~感恩🙏)

    ⛺️萬豪SPG飯店旅遊與里程天地 #私人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8600740643774/

    🎡NS Travel Book ‧ 立即追蹤 #YouTube 以觀賞最新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c/NSTravelBook

  • c型鋼磚牆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20 13:17:55
    有 36 人按讚

    交通大學國際志工團暑期分別至印度及柬埔寨進行服務計畫。印度國際志工Jullay團,長期與華碩文教基金會合作,每年提供再生電腦為印度偏鄉的Jamyang School增加數位硬體資源,同時準備英文、電腦、科普實驗等教學活動及宣傳兒童資助計畫。東南亞國際志工團亦於7月底順利完成在泰柬邊境非營利小學DPC School校舍改造義築計畫,建造符合當地需求、教學遊藝功能兼具的開放式學習空間,回台後亦積極籌備紀實攝影展,將於9/21(六)展出於柬埔寨當地服務之影像紀錄,希望將當地文化與國際參與議題帶回台灣。

    程式、英文、科普 點亮印度偏鄉教育之火

    「We are not helper, but sharer. (我們不是幫助者,而是分享者。)」交大印度國際志工Jullay團自 2010 年起至印度拉達克Jamyang School服務已經邁入第九年。Jullay團秉持著「大手拉小手」的核心理念設計每一年的服務方案,希望能發揮所長,將所學的知識與當地的師生分享,透過分享互惠的精神,與Jamyang School一同成長。

    Jamyang School為一所提供免費教育的住宿學校,該校的學生最小起自幼兒,大至青少年,均來自偏遠或社經地位相較弱勢的家庭。交大人文與社會學系潘美玲教授因與該校校長結識,了解學校創立初衷與當地硬體、教育資源的匱乏後,開始與交大服務學習中心合作,每年夏天帶著10位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前往,逐步提升該校師生的數位應用能力以及相關軟硬體設備,幫助學童翻轉未來,逐步接軌世界。

    為了提升Jamyang School學生對程式設計的興趣,Jullay團與新創教育團隊「程式老爹」合作,透過桌遊《海霸》,介紹基本的邏輯概念,如方向性、順序性、迴圈等。Jullay團也自編英文文法教材,讓學生運用教材內的句型創作專屬的小書,並練習口說發表。自然科學則透過簡單的科普實驗,讓學生驗證電的存在,以及歐姆定律與電功率的應用。

    在華碩文教基金會協助下,Jullay團今年也提供Jamyang School再生電腦14台,並針對學校電腦及其他數位設備進行例行性檢查、維修與軟體更新。

    Jamyang School 學童的生活及教育支出仰賴外界的資金援助,該校自2015年起因故與原資助單位停止合作,並委託 Jullay 團幫忙發起「大手拉小手-印度兒童資助計畫」募集教育費用,期望透過台灣的善心捐款,讓當地學童能有持續學習的機會,以教育翻轉貧窮,運用所學回饋社會。

    「柬」造未來 小學校舍擴充教學遊藝空間

    今年7月,交大服務學習中心東南亞國際志工BAT團11名學生與台北市立大安高工建築科同學,前往柬埔寨北部邊境省份Oddar Meanchey。在交大全球公民教育中心賴郁雯副主任、建築所侯君昊所長、大安高工建築科林振輝老師,以及AHA義築協會簡志明執行長指導下,花14天「改造」非營利小學DPC School校舍,打造兼具教學與遊藝功能的階梯式開放空間。

    DPC School多達500名學童,卻僅有5間木構混凝土教室狀況穩定,本次協助整建的校舍更只有屋頂和木頭樑柱。OM是柬埔寨最窮的省分,家庭年均收入低於1000美元,因為地處內陸與邊境,風土條件與社會資源嚴重落後主要地區,長期以來經濟與教育處在發展後端,也少有國際援助組織活動。

    交大服務學習中心去年透過台灣家扶基金會設立於當地的柬埔寨辦公室,了解DPC School有教室擴充的需求,便與全球公民教育中心、建築所和AHA義築協會合作,擬定以「建築」為主題的服務學習計畫。

    兩校學生半數沒有建築背景,但密集準備與訓練半年,除了邀請專家分享,也多次調整設計、練習砌磚及木工。7月出團時,大安高工先打頭陣,到DPC School進行基地繪測放樣及備料,等交大抵達後旋即開工,以木料、鋼管搭配矮磚牆,打造階梯式開放空間,不僅通風採光兼具,也適應當地炎熱乾燥的氣候特性。

    除了有當地村民參與建造,學童也經常來到工程基地好奇地觀望,並自動幫忙志工團清洗工具、刷除板模殘留的水泥。交大師生也在工程空檔參與課堂、隨同當地社工家訪,觀察理解柬埔寨居民的生活,並交換彼此對教育、未來的想法。

    負責結構設計的王毅勳同學說,作為志工大概無法真正為他人貢獻什麼,與其說貢獻,更多的是學習。土木系高宏奕同學則表示:「國際志工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儀式,連結生命之間的儀式,我們走入當地的生活,傾聽這片土地。」當地居民在貧乏中仍堅毅樂觀,令學生無比難忘,也對國際發展議題有深刻省思。

    交大師生除了在全球的學術競爭展現能量,也到世界角落回饋社會,今年的國際服務和學習收穫,化作影像和座談,邀請各界人士,一同感受為社會付出的正向能量!

    A.《寨見》移地生活影像紀錄展
    時間:2019/9/21~10/13
    地點:東門市場3樓巷口行動實驗室、江山藝改所

    B.《寨見》開展分享茶會
    時間:2019/9/21.10:00-11:00
    地點:東門市場3樓巷口行動實驗室

    C.《當建築做為一種服務》座談會
    時間:2019/9/28.15:00-17:00
    地點:江山藝改所(新竹市東區興達街1號)

  • c型鋼磚牆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2-21 02:56:42
    有 5 人按讚

    【新埔行腳】日本公園的蛻變。記憶的容顏

    (景點路線一):★文昌祠停車場(或鎮公所前停車場→廣和宮)→成功街202巷→福德祠、文昌祠,→彩繪階梯→百階好漢坡→百年老榕、百年福德祠土地公、夫妻樹打卡→日本公園B入口→右轉休閒步道→公園觀景台→櫻花林、羅漢松、LOVE裝置藝術、俯瞰鳳山溪、犁頭夕日、夜空觀星、春夏追鷹→竹編獨角仙裝置藝術→(右轉)櫻花大道日本公園A入口→(1.沿紅磚道直行、左轉)文昌祠。或2左下成功街170巷→林家祠→成功街170巷→寶研齋→中美茶室→百年義順製冰廠→花燈巷馬賽克壁貼、藝術彩繪→新興戲院(文昌祠停車場)。

    (景點路線二):★中正路陳家祠路邊停車→新生照相館→花燈巷花燈巷馬賽克壁貼、藝術彩繪→成功街170巷→林家祠→日本公園A入口→櫻花大道→左轉步道登山→竹編獨角仙裝置藝術→公園觀景台→櫻花林、羅漢松、LOVE裝置藝術、俯瞰鳳山溪、犁頭夕日、夜空觀星、春夏追鷹→范宅三合院→范宅古井→日本公園B入口→無患子樹→百年老榕、百年土地公、夫妻樹打卡→百階好漢坡→福德祠、文昌祠,新興戲院→源香屋粄條(新埔農會對面)→回陳家祠停車處。

    (景點路線三):★義勇廟停車場→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成功街→(右轉上樟樹路一段)→日本公園C入口→福德宮(顯伯公)→櫻花大道口→右轉步道登山→竹編獨角仙裝置藝術→公園觀景台→櫻花林、羅漢松、LOVE裝置藝術、俯瞰鳳山溪、犁頭夕日、夜空觀星、春夏追鷹→范宅三合院→范宅古井→松鼠窩→日本公園B入口→百年老榕、百年土地公、夫妻樹打卡→百階好漢坡(拾級而下遇電線桿左轉)→日本公園A入口→1.直下成功街170巷→左轉林家祠→回成功街170巷→花燈巷馬賽克壁貼、藝術彩繪→成功街寶研齋→中美茶室→百年義順冰店→東波煙腸→義勇廟停車場。

    新埔舊名為吧哩國,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最早來新埔地區開墾之漢人,是清朝雍正年間來自廣東惠州府陸豐縣等地移民。19世紀初期的清嘉慶年間,新埔街庄已經成為米、蔗糖、茶葉和樟腦等重要農產品的集散地。

    新埔鎮位於店子湖台地南側,山多平原少,鎮上主要的聚落沿著鳳山溪谷的河階地往東西兩側發展,在狹小的沖積平原聚集成街。新埔後街(成功街)於西元1923 日治大正十二年成形。當年新埔鎮區主要道路只有尚未拓寬的中正路、成功街、和平街三條,以及連外前往枋寮義民廟道路、前往南平、北平、楊梅道路,與前往關西(鹹菜甕)、龍潭等聯外道路。

    日本公園位於新埔街北,屬於保安林地,目前在成功街170巷40號劉阿焜 宅前,仍有一水泥樁 為保安林的標誌。日本公園觀景台位於公園山頂上,大雪山餘脈的大屏山系屏障新埔街,可遠眺南方鳳山溪與頭前溪之分水嶺.-犁頭山脈,以及自東而來的鳳山溪與自東北方向來的霄裡溪匯流後,整條綿延的鳳山溪流。以往40年前,我在未受汙染前的鳳山溪垂釣,常可滿載而歸。

    日本公園山崗觀景台上,可仰望桃園機場往南航道,或台灣南部與香港等地進入桃園機場航道。由於未受工業汙染,加上九降風吹拂使得懸浮微粒少,光害也少,是觀察星空或看飛機的優良處所。

    由於日治大正年間新埔成功街已形成聚落,為居民生活、休閒、農產交易等重心,為居民憩地需求,日治政府規劃為公園。不過,在新埔鎮誌與歷史考據中,一直到 西元1945 年、昭和22年,這一段歷史中都沒有提到成功街後山公園。

    日本公園山下有文昌祠、林氏家廟與范氏家廟。公園以石壘步道穿梭林間,公園規模粗具,應是休閒性質的公園,並非當時重大建設,加上後來日本戰敗,公園未完整成型。

    日本公園因地處制高點,日治政府於此設一木造防空警報塔,內製手搖式蜂鳴警報器,並於其西側另建一涼亭,以避風雨。我小時候,經常到住家對面的「日本公園」去玩耍,我鄰居是范阿安阿公,也是走過清朝(日治)時代、民國時代的鄰長,他告訴我,日治時代對面山丘即是日本公園。 我因頑皮,也喜歡童軍等,還常進去「公園」的樹叢中,搭起天然帳棚躲在裡面。 以前,日本公園內,經常有吸食強力膠的青少年,那時候,不流行安非他命毒品,我看見吸食強力膠後留下一大堆的塑膠袋,就報請新埔警分局警察上山來捉人。

    世居當地與公園毗鄰而居已70年的范木河先生敘述,對日本公園記憶深刻,以前的防空警報器是裝設在約10米高磚砌方柱體上,基礎設在范家柿餅場前緣邊。公園平台上還有涼亭乙座中間並有桌椅,60年前屋頂就已破損,范家還在水泥地板上曬蘿蔔等農作物,山坡有用石砌坡崁作水土保持,絕大部分種植油加利樹。

    日本公園各種鳥蟲動植物分布其中,自然生態算是相當豐富。松鼠、貓頭鷹、長尾鵲、麻雀、白頭翁、綠繡眼、畫眉(近期已經消失)、甚至天上遨翔的大冠鷲都相當迷人,住民早上都是陪伴著鳥鳴起床,或說,雞鳴鳥叫就是最佳的鬧鐘。大冠鷲聲音鴻亮而且在空中盤旋時總是叫個不停,所以在藍天中,只要聽到「呼悠~悠」聲音,抬頭稍微找一下,通常都可以很快的找到牠。

    日本公園西側山谷有防空洞兩座,洞口步道前有山溝,具洩洪功能,更內處遇天險絕壁,有簡易短距靶場,以往為新埔警分局員警訓練射擊用(現已經廢除)。經常在訓練期間,可以聽到打靶聲音槍聲轟隆。 等打靶完畢,我們ˋ潛入靶場山壁挖掘練習打靶的鉛彈,從泥土中將彈頭挖掘出來收藏或變賣賺零用錢。

    進入山溝右側有兩座防空壕洞,腹地縱深淺而幽暗。 山溝其主要的功能在大雨時,宣洩日本公園山崗的洪水,順著大排宣洩而下。壕溝大水沖刷下來後,沿著排水路(現在的成功街170巷)沖刷而下,直奔第一銀行(如今的花燈巷)。當時,大排水溝並未加蓋,也沒有路。山區居民要前往第一市場(傳統老市場),會沿著兩邊都是竹林與樹木拱起的排水溝,取道林家祠拐到中美茶室後面、及民宅旁巷子出去成功街,就是現在的義順冰店。

    由於 「日本公園」為新埔鎮的置高點,小時候,經常有國軍部隊演習,會在周邊挖壕溝、行軍、駐守,是軍事演習的場所之一。我居住在日本公園側的崗頂三合院,由於 「日本公園」為新埔鎮上的置高點, 以往,我小時候,國軍經常有部隊演習,會在周邊挖壕溝、行軍、駐守,是軍事演習的場所之一。

    小時候,我除了前往日本公園玩耍,要前往新埔國小時,也會取道鄰居范宅前,經過日本公園,前往新埔國小。沿路還可以看見柿餅加工削完的柿子皮。新竹縣新埔以柿餅、水梨特產聞名(現在椪柑已經減產),目前日本公園旁有范家柿餅曬製工坊,祖孫三代飄滿柿香。

    新埔鎮日本公園由現任鎮長林保祿爭取中央經費規劃、設計、整建,逐步完成,已經是鎮民以及外地遊客、歸鄉遊子、回娘家女兒的後花園,除以往雜林、相思木、木麻黃、竹林、矮灌木,鎮公所陸續在公園廣植樹木、櫻花、羅漢松、藤蔓植物,同時加強公園的步道、照明設備、『LOVE』與獨角仙等裝置藝術,加上盆栽與植栽花卉,風貌煥然一新,橫臥相思木更是一絕,成為攝影最佳景點。

    日本公園西側入口處不遠,也有范宅古井、三合院古厝(曾是電視劇拍攝場景)、松鼠窩、無患子樹長尾鵲、百年老榕樹、百年土地公、夫妻樹、挑戰113階好漢坡等打卡景點,沿著步道或欣賞芭蕉樹、楊桃樹,或聆聽鳥語啁啾,居民晨昏運動、健行、上下學、飼養家禽、砍柴挑擔,有如桃花源,到新埔除了吃粄條,看天穿日花燈,日本公園更是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慢活好所在。
    (文與路線規劃/ 黃旭昇2018.02.20)
    — 在新埔日本公園。

    【新埔行腳】百年大葉雀榕。珍貴樹木代代相傳

    老樹,不僅是珍貴的綠色資源,更是地方記憶傳承的結晶。新埔百年大葉雀榕,位於新埔「日本公園」西側,北緯24°49 ’48〞,東經121°4’32〞,海拔90公尺,雀榕樹徑胸圍3.6公尺,樹冠幅約120平方公尺,樹的胸圍大概要三、四個人才能圍抱,依據世居大樹側宅耆老范錦河敘述,樹齡超過100年之久。

    大葉雀榕,又名大葉赤榕,為桑科榕屬下的一個種。榕屬(Ficus)植物有幾項容易辨別的特徵,一是植株有乳汁,二是氣生根,三是隱頭花序。大葉雀榕是靠鳥兒傳播種子發芽的。

    此株百年大葉雀榕成長於清代,大樹旁有一土地公廟「福德祠」,原有居戶范姓、何姓、黃姓、農姓、阮姓等多戶,世代遷移與凋零,目前樹旁僅存黃宅,守護這塊閃耀著生命與歷史光澤的綠色寶石。

    百年大葉雀榕與土地公靜靜的守護這片鄉土,大樹成蔭迎春風,也是日常松鼠、長尾鵲、麻雀、白頭翁等覓食好所在。以往,更早時候,還常可看見貓頭鷹,甚至猴子,生態豐富並未遭到嚴重破壞。雀榕英姿長情形大致良好無虞。

    登高望遠好心情,曲徑通幽樂趣多(張永鎰聯)。樹下可以遠眺新埔小鎮的風貌,延展的枝葉與偉岸的樹型成了天然的休憩歇腳處,清風徐來,也是寫生、欣賞鳳山溪畔夕陽的好所在。從「花燈巷」或文昌祠沿著階梯拾級而上,大葉雀榕是通往日本公園的必經之地。

    水泥階梯以往是石階步道,山區缺水,住民必須前往山下的水井取水挑擔而上,更顯得先人篳路藍縷。目前,新埔鎮公所、新竹縣議會、新埔鎮民代表已經在階梯左側建設不銹鋼扶梯,提供年長遊客更安全的休閒登山步道。

    新埔百年雀榕從丘陵下的新星國小即可遠眺,也是生態戶外教學好所在。自然教室結合珍貴樹木,讓樹保觀念帶入戶外課程中,將大葉雀榕變成活教材。

    新埔日本公園是新埔賞櫻的重要景點,兼具自然及文化價值的珍貴老樹,與文化氣息濃厚的黌宮兩相輝映,承載當地的無數記憶,新春期間前往日本公園賞櫻踏青,別忘了造訪「百年老榕樹」,拍照打卡,享受一下宜人的自然風光。
    20180219 (夸父)

    【新埔行腳】范宅百年古井 飲水思源慎終追遠

    新竹縣新埔鎮日本公園南側的范宅古厝三合院與百年古井,是鮮少人探訪的私密景點。若非熟人帶路,往往忽略此一人文歷史價值與住民息息相關的田野生態景點。

    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上樟樹林的古井,具體創建時間不明,但依據世居的范宅居住與耕作年代回溯,古井歷史已經超過百年。

    古井位於范宅古厝三合院左側廂房後側。古厝為台灣傳統三合院的磚柱、木梁、土角屋、馬背的瓦房建築。前有庭院(埕、客家方言稱禾秤)。正身由三個房間排成一排,出入口在中間。建築群核心正廳供奉神佛及祖先牌位,是家庭祭祀中心,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左右兩側為「護龍」廂房,埕前有圍牆,堂前植有含笑花、桂花、楊桃、柿子樹等。

    范宅古厝原主人為范阿清、范阿火兄弟,現管理維護為下一代世居70年的范木河先生、范錦河先生兩兄弟。古厝基礎為石材,外觀可以看見交叉堆疊的圓石。依據范錦河先生回憶,以往在古宅側興建新房舍時,建地也挖掘出不少的大石頭,據此研判,古宅建築的牆基石材或來自於當地採集。

    范家古宅使傳統客家式建築,使用的屋頂瓦為「板瓦」(紅瓦),瓦片接合處以水泥石灰混和漿包覆,正廳右側有採光玻璃天窗,建築採硬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這種屋頂造型的最大特點是比較簡單、樸素,只有前後兩面坡,而且屋頂在山牆牆頭處與山牆齊平,沒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沒有變化。硬山式屋頂是一種等級比較低的屋頂形式,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並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這與附近黃宅白虎側使用琉璃瓦的情形不同。

    除古宅建物基礎是石材,屋身梁與門窗是木材,柱為紅磚,而壁面採用紅土磚牆,粉以白石灰。從部分外露的紅土磚可以一窺傳統建築利用土石居住的生活樣貌,以及利用稻穀夯實紅土為磚的建築,可說是人類居住演進史教學活教材。

    范家有田有園,宅前廣埕可以曬穀子,一旁還有脫穀機訴說歷史的歲月。竹林旁還可以瞧見松鼠窩,可以見證周邊居民注重生態與維護環境的用心。因范宅古樸,還曾經是大愛電視台拍攝電視劇的重要場景之一。

    旱坑里地勢高,早年取水不易,這口超過百年歷史的古井,扮演范宅用水極重要角色,依據范錦河先生回憶,他記得小時候就有打水井的師傅來家裡「打井」(鑽探水井),不但要鑽探也要逐步挖掘,直到出水。當年先人如何找到水脈?在山區又怎會有水脈?古井有多深?都令人好奇。

    范宅古井是漢人以水桶打水的封閉式圓形井,井身與棚架四個方柱已經新砌紅磚。原古井是否為石壘或磚砌仍待考證。不過,古井仍保留打井的手搖轆轆,利用井上方横梁上的支架,手搖轉動繩索省力。

    20日我帶領著已經退休的前新埔國中老師張永樑夫婦,探訪范宅古井秘境後回憶,以往到井打水,不似范宅古井,有時沒有遮棚,經常要日曬,且以手拉繩索,相當費力,當水桶從井底打上來,手掌都紅通通了。如今,自來水方便,范宅已經不使用古井,古宅作為祭祀祖先之用。

    范家古宅左廂房還有故事,已經在西元2009年5月13日辭世的前慰安婦,新竹縣新埔鎮的客籍阿嬤蘇寅嬌,就曾租屋住在范宅古厝內。在日治時期,她與其他慰安婦當年原本應徵食堂服務生及看護助理的工作,卻被騙到中國海南島成為日軍性奴隸。

    蘇寅嬌出生於1923年,從小被賣給祖母姻親作養女,隨母親打零工維生。二十歲時得知有人在招募女子赴海南島食堂工作,與妹妹背著家人出發,從高雄港抵達榆林,結果被當慰安婦。後因盲腸炎開刀,身體虛弱無法再接客,才得以返台。與蘇寅嬌一同搭船回台灣的彭姓軍夫,因憐惜蘇寅嬌遭遇,決定娶她為妻。但因為她受性蹂躪而無法生育,只好收養一名男孩作養子。

    以往蘇寅嬌在世時,常會坐在我家門前的石桌椅上打嘴鼓(聊天),上下街到市場或上台北參加抗議慰安婦活動時,都會經過家門前,循著石頭階梯到小鎮。她的歷史也見證大時代的悲劇,與戰爭的殘酷無情。蘇寅嬌女士住的房子,早已經人亡屋空,留下一個衣櫥(不知是否為蘇女士的),日軍說她們是『慰安婦』,但誰來還給她們的人生一個安慰與公道? (文/黃旭昇 2018.02.2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