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c#字串比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c#字串比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字串比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字串比對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農藝女孩看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種子首度上太空】🌿 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它們將成為台灣最先上太空的植物! 太空中心七月底已將這四種種子送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這些種子將於九月送至美國,預計今年十月搭上補給物資給太空人的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SS)。 太...

  • c#字串比對 在 農藝女孩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1 20:09:41
    有 253 人按讚


    【台灣種子首度上太空】🌿
      
    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它們將成為台灣最先上太空的植物!
      
    太空中心七月底已將這四種種子送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這些種子將於九月送至美國,預計今年十月搭上補給物資給太空人的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SS)。
      
      
    太空中心參與了 JAXA 的免費科學計畫「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將種子送到 ISS,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只要總重量不超過 50 公克,各國要選幾種種子上太空都無妨。目前已知有九國參與,共計 16 種植物要送到國際太空站上、日本的 Kibo 太空艙。
      
    各國主要根據兩個原則選種子,一是特有種或具有特殊象徵;另一類是作物。前者如泰國選了國花阿勃勒、澳洲挑了國花金合歡、紐西蘭選了原生種聖誕紅;作物類則如印尼選了芹菜與洋蔥種子、馬來西亞的聖羅勒(泰國稱為打拋葉)。
      
    太空中心不具植物專業,因此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以及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合作,協助選定植物、提供種子、申請出入關檢疫證明,及指導後續研究與科普推廣。
      
    這些種子預定今年十月隨無人補給船送上 ISS,詳細航次還未確定。種子將在站上「放置」幾個月(不會在太空站上栽種),預計明年二月回到地球,送回台灣,讓科學家實際栽種,探討太空中微重力、高輻射的環境對種子生長有何影響。
      
    有「台灣價值」的植物非常多,但不可能全部納入。最後專家們挑了兩種代表性的原生植物、兩種作物上太空: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
      
      
    ▌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 份量:1 公克
      
    台灣原生的蝴蝶蘭只有兩種:姬蝴蝶蘭、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姬蝴蝶蘭在日治時期後就缺乏正式採集紀錄,一度被認為已滅絕。直到 2010 年,屏科大森林系葉慶龍教授與林試所合作調查,在小蘭嶼找到九株植株,並首次紀錄到其生態與花形描述,這睽違百餘年的再發現引起轟動。
      
    姬蝴蝶蘭於菲律賓群島有廣泛分布,但在台灣僅生長於小蘭嶼。花朵寬約 2~4 公分,擁有白色、粉紅、粉紫、白瓣藍舌等豐富花色,是迷你多花性蝴蝶蘭育種的主要親本。
      
    它還是 #全世界第一個 全基因體解序的 #蘭科植物──2014年,成大生科系陳虹樺教授、蔡文杰副教授進行國際研究,以姬蝴蝶蘭為標的,完成全基因體解序,其 DNA 大小為 1.16Gb,含有 29431個基因,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封面文章。
      
    不過,姬蝴蝶蘭的突變紀錄仍相當缺乏;突變後,染色體變異與植物特徵之間的關聯也不清楚。此趟太空之旅或許有機會對此投入研究!
      
    姬蝴蝶蘭背後有種種精彩故事,現實處境卻不樂觀。市面上蘭花多為人工混種育成,但野外蘭花仍面臨極大生存壓力,甚至僅存少數個體。為了讓這珍稀植物在野外存續,林試所擬定了復育計畫;辜嚴倬雲保種中心近兩年也啟動「蝴蝶蘭返鄉計畫」,致力尋找野外種源,繁殖後再引回原生地,先從台灣原生種著手,最終目標是讓全世界蝴蝶蘭都能回家~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
    ■ 份量:10 公克
      
    俗稱紅藜,主要分布台東、花蓮、屏東等縣市。這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因此它擁有許多名字,排灣族稱之 djulis、魯凱語 baae、布農語稱 mukun、卑南語為 duli、阿美語 kowal……除了當糧食,也常做為釀製小米酒的酒麴。
      
    紅藜應用歷史悠久,相關研究卻很稀少,還一度被認為外來種。直到林務局與屏科大森林系郭耀綸教授合作,歷時三年調查這民族植物的身世,比對各國館藏的藜屬標本,才確定它其實是台灣原生植物,並於 2008 年正名為臺灣藜。
      
    臺灣藜營養價值極高,近年漸漸成為明星食材──蛋白質含量高達 14%(是稻米的兩倍;相當於小麥),富含抗氧化物、膳食纖維與礦物質,還有九種人類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
      
    科學家們會調查這些到太空一遊的種子,後續發芽、生長、形態特徵、遺傳基因等表現是否會受到影響~
      
      
    ▌番椒(Capsicum annuum L.)
    ■ 份量:16 公克
      
    Capsicum annuum 是最常見的五種番椒栽培種之一,依果實中是否含有「類辣椒素」,番椒可再分成辣椒與甜椒(我們送上太空的種子是果實呈鐘型、帶甜味的甜椒)。
      
    根據農委會的「農業統計年報」,台灣近十年(2010~2019) 番椒的種植面積多維持在 2400 公頃以上,是僅次於番茄的第二大茄科作物。番椒富含維生素 C,生熟食皆可,還可當作辛香調味、食品著色、萃取成分添加到保健食品、醫藥與化妝品,繽紛多彩的外型也適合當作觀賞植物,用途相當廣泛。
      
    上過太空的番椒種子,後續生長型態、營養含量、生物化學特性會是研究重點。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 份量:20 公克
      
    向日葵是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長於夏秋兩季,在台灣,六月至九月是向日葵開花的高峰月份。
      
    它常用以觀賞植物、榨取食用油、甚至做為生質能源。葵花籽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 E。觀察向日葵種子從太空歸來後,生長發育狀況、植物油中的化學物質含量是否發生變化會是滿有趣的題目。
      
      
    ▌幕後花絮
      
    選定種子的過程中,由於法規與流程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一些深具代表性的作物──水稻「台梗 9 號」以及「台農 67 號」的種子。
      
    參與計畫的國家必須先將種子送到日本,JAXA 收齊種子後,再連同日本要送至 ISS 的物資一起運往美國,交由美國的火箭發射,把物資送到太空人手上。而美日之間不能互相出口任何稻米種子,所以我們不得不排除水稻;原本擬定的山櫻花種子也因為不能輸美而放棄,改選向日葵。
      
    台灣這四種種子都沒有輸往日本的紀錄,讓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台中分局費了好些時間才完成檢疫工作。
      
    種子要輸入日本,除了要有一般檢疫證明之外,番椒所屬的茄科植物易感染「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PSTVd)」,還需另外附上未罹患該類病毒的病蟲害檢疫證明。
      
    這些要上太空的種子,經過檢疫、封裝後從台灣出發,行經日本、美國、太空,再循原路回來,全程 #不會拆封。待種子回台灣,再交給植物學家栽種、研究,看看歷經太空環境洗禮後,植物生長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送種子上太空.計畫緣由
      
    日本 1993 年發起區域性太空組織「亞洲太平洋區域太空機構論壇 (APRSAF)」,串聯許多亞太地區的太空機構,執行不同領域的合作計畫,例如防災救災的「守望亞洲」計畫、推廣太空科學與日本太空艙成果的「Kibo-ABC」計畫。目前有 13 個國家是「Kibo-ABC」成員,太空中心也是其中一員。
      
    在多國合作建造的 ISS 上,日本 JAXA 擁有一個名為Kibo的太空艙。而未來長途太空旅行,人類如何自給自足種植糧食是熱門研究主題,JAXA自2011年就發起「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計畫,讓「Kibo-ABC」成員機構送種子到 Kibo 太空艙,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國立中興大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小尖兵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臺中分局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林試所-幸福森活
      
    📸底圖:JAXA 人員收到台灣種子後的開箱照。
      
    =======有那麼點相關性的資訊分隔線======
      
    今年「Kibo-ABC」有好幾項亮點活動,除了送種子上太空,還有「KIBO 機器人程式設計競賽」,讓學生寫程式控制國際太空站的機器人。太空中心亦積極參加,台灣預賽已於六月舉辦完畢,第一名為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隊伍「Taipei Fuhsing Robotics Omega」。

    因疫情緣故,九月的國際決賽改以連線方式進行。決賽隊伍有機會與 ISS 連線,實際操控站上的飛行機器人 Astrobee!
      
    ==========看到這邊的是真愛=============

  • c#字串比對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26 07:30:54
    有 1,042 人按讚


    【文藝復興水上狩獵】

    卡帕喬歐(Vittore Carpaccio,c.1460-1526)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早期威尼斯畫派中,僅次於畫派創始人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的傑出畫家,只是長期被低估了。至於大家較為熟悉,也是貝里尼學生的威尼斯畫派大師堤香(Titian,c.1490-1576)則要再晚一陣子才會出現。

    威尼斯的人物景色和生活百態一直都是卡帕喬歐筆下主題,《潟湖狩獵》(Hunting on the Lagoon ,c.1490-1495)畫的就是威尼斯人在湖面上狩獵的情景。

    ========================

    畫面裡有數艘淺底窄身的小船,船上每四人一組,船尾一位掌船,兩人划船一人手持弓箭。你猜他們狩獵的對象是誰?水裡的魚嗎?

    其實他們在獵捕鸕鳥(cormorant),一種體型中等毛色黑亮的水鳥。因此箭上並非是尖銳的金屬箭頭,而是裝了黏土彈丸,以避免損傷鳥兒羽毛。仔細看畫面左下部,從水裡探出頭那隻鳥前頭就有個填土球正朝牠飛過來→表示下一秒就要被K中。

    從這些狩獵者的講究衣著看來,應該都具備貴族身分。但他們狩獵時為何得採用黏土彈丸?難道貴族們也需要收集鳥類羽毛貼補家用?卡帕喬歐在這幅畫裡留下了不少謎團,以至於專家們至今仍討論不休,推測原因大概如此:

    除了收集昂貴的羽毛,使用彈丸可以保全鳥身不至於撕裂。但從法國自然學家皮埃爾.貝隆(Pierre Belon,1517-1564)於1555年的論述中得知,當時在威尼斯常是5至6人行駛一艘輕盈小船,獵捕鸕鳥;每當鳥頭朝上時,便用黏土彈丸射擊鸕鳥身邊的水面,讓鸕鳥沒有機會起飛,經過反覆跳水過程終究力竭,再行捕捉。

    此描述明顯與卡帕喬歐描繪的場景非常吻合。由此可知,要捕捉鸕鳥除了集中牠本倫,射擊水面也是可以。

    鸕鳥是一種分布廣泛,食慾旺盛的水鳥,在中國和日本文化中早已訓練他們協助漁夫捕魚,威尼斯人捕捉鸕鳥用途,可能是為了羽毛,也可能是把牠們當成耗損魚類資源的害鳥而予以消滅,甚至只是滿足貴族狩獵的樂趣→運動消遣與個人吹噓功能。

    ========================

    說了老半天,怎麼都沒有提到把鳥烤來吃?

    若是以畫中貴族身份狩獵者來看,食用目的是最不可能的一項。因為鸕鳥通常不被視為珍饈野味,牠們口感太差,被認為不宜食用,僅適合下層階級或乾脆被當成魔鬼的食物。

    不過再細看畫面後方背景小屋旁也圈養了鳥類,這些鳥明明有翅膀為何不飛走?

    很明顯牠們已經被馴服,可能是翅膀被夾住或脖子上繫著繩子而行動受限,這都是為了訓練協助捕魚。以此角度看來,這幅畫的歷史地位馬上拉高,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紀錄。

    馴鳥捕魚的方式約從14世紀便已從東方流傳至西方,尤其威尼斯作為地理和文化十字路口的特殊角色,且商業興盛,異文化交流情況更是頻繁,讓《潟湖狩獵》成為時代見證也很合理。

    另外不知你是否發現到,每艘船的船舷上都站立著一隻鸕鳥?

    照理說,見到同類被攻擊或殺害,船上的鸕鳥應該會產生驚恐情緒,不可能還如此事不關己整以暇。

    比較可能的解釋是,這些鸕鳥根本是〝間諜鳥〞(常收看國家地理頻道的朋友應該很清楚這個梗),也就是人工誘餌,用來吸引同類親近。從這些鳥的僵硬姿勢、幾乎一樣的黑色外觀、缺乏特徵和毛色差異,以及每艘船上都只有一隻便可以判斷。

    ========================

    《潟湖狩獵》是幅木板畫,原來是作為裝飾窗版或櫥櫃門板用途,因此還有正反兩面。正面畫是潟湖狩獵情景,反面則是故意讓人產生錯覺,很有趣的大理石壁龕〝錯視畫〞( trompe-l'oeil , deceive the eye)--即某種視覺陷阱,在平面畫面上創造出極為真實的立體空間感;名稱雖在巴洛克時期才出現,但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早已廣泛應用。

    反面錯視畫上有一連串掛在繩子上的書簡,繩子左右兩側有釘子固定在框架上。這種創新構圖讓《潟湖狩獵》被視為是義大利繪畫中第一幅錯視畫。

    ========================

    畫面左下方還有束出現得很突兀的百合。

    經過研究發現,《潟湖狩獵》只是某幅畫的上半部,它的下方原來還有一幅《兩個威尼斯女人》(Two Venetian Ladies),描繪兩位身分不詳,至今是貴族婦女或妓女仍沒吵完的女子,坐在陽台上。這個陽台就可以俯瞰整個潟湖景觀。

    這種配對湊數並非偶然,除了百合剛好可以連接陽台上的花瓶之外,《潟湖狩獵》底部邊緣和《兩個威尼斯女人》頂部邊緣的透視現線與木板紋路圖案,經過詳細比對之後都確切吻合。

    原來這是一幅結合室內外場景,大膽並置兩種景觀的精彩創作。

    ========================

    至於潟湖狩獵活動結束之後,貴族們都吃些甚麼填飽肚子呢?

    當時湖邊客棧(inn)提供的菜色多半有:巴西利末和苦橙汁調味的油炸淡水沙丁魚(從湖裡就地取材),或是肚子裡塞著檸檬和香草的烤鱒魚。同時當然也要再來點當地Venoto產區葡萄酒,何況這附近是義大利最著名氣泡酒款之一Prosecco和經典白酒Soave的故鄉,即使《潟湖狩獵》完成時的15世紀末這兩種酒款都尚未誕生,但已具備一定規模的釀酒工業。(不是我說,義大利原生品種多得讓人眼花撩亂)

    ========================

    常常覺得看畫好像在辦案(自以為),畫中有著許多線索待發掘、考證與推敲,即使不見得是家喻戶曉的名畫,依舊敘說著許多有趣故事,《潟湖狩獵》即是一例。

    可惜這幅畫1944年在羅馬古董店的一堆骯髒破敗玩意中,被發現而重見天日之後,上下兩邊各自落腳美國洛杉磯與義大利威尼斯,相隔兩地遙遙對望至今。

    #兩家美術館是否該討論合體計畫?
    #文藝復興藝術
    #水上狩獵與飲食
    #愛護動物我們看畫就好別狩獵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c#字串比對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03 02:39:54
    有 354 人按讚


    一起來解謎!!

    【尋人啟事:陳澄波的南方朋友】
     
    基金會的夥伴們在最近的史料整理工作當中,注意到一張個人照,背面以漢文與英文註記了新加坡的地址,似乎說明了這是一個來自南方的朋友。
     
    其實,2017年呂采芷老師發表於《藝術學研究》的一篇論文,曾提及陳澄波在1930年代中期,亦有作品到南洋群島的檳城參與展覽。這位畫家與戰前南洋的閩系華人社群網絡之間,確實可能存在著一些聯繫關係。
     
    這張老照片,或許提供了一些相關的線索。不過,照片上的一些題字,實在是讓我們有看沒有懂。乾脆貼到臉書,與各位讀者一起腦力激盪、集思廣益囉!
     
    目前,我們約略可以解讀出照片正面題字的頭兩個字是「澄波」,中間似有一個「長」字,更後面似乎是一串日文片假名,最後兩字則可能是「漫繪」。不過,都不是很肯定。
     
    照片背面,漢字註記的地址是「永久通信處→南洋新加坡荷屬○島東○檳榔○源○○」,其後則是三個字的人名,與草書的「收」。人名部分,乍看似乎是「陳炎勤」(「炎」的漢字註記不知道是誰留下的)。我們在1940年代晚期的《南洋商報》上面,也曾找到一個名為「陳炎勤」的記者,但無法找到更多可供比對的線索。
     
    再看英文,最上方的文字是”Mr. C.”,後兩個字應該就是漢文名字的讀音(可能是廈門話的拼音)。接下來三行是地址,其中可解讀出來的資訊是Tandjung以及Riouw(廖內)。雖然google地圖上可找到一些相對應的名字,不過,南洋群島的地理名稱,其實頗為複雜,我們對戰前南洋的地名也不熟悉,難以遽下論斷。英文部分的最後一行,則是”via. Singapore”。
     
    二戰之前的臺灣,確實與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社群關係匪淺(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中研院臺史所鍾淑敏老師的研究),陳澄波會有一個來自南洋群島的朋友,也並不是很令人驚訝的事。其實,陳澄波的遺物當中,還留有許多友人贈送的老照片。這些照片背後註記的人名,有許多都能夠在歷史文獻上找到蛛絲馬跡。
     
    老照片的裡裡外外,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泛黃影像裡的南方朋友,到底會是誰呢?關於這張相片所拍攝的人物,以及上頭的註記文字,如果你有自己的心得或答案,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唷!
     
    更多陳澄波:http://chenchengpo.dcam.wzu.edu.tw/
     
    📷PH5_005
    友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小編嚴重臉盲
    #不要說老照片了
    #我在路上遇到隔壁鄰居都認不出來
    #誰來做個歷史人物的人臉辨識資料庫啊啊啊
     
    #E小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