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bmw電動車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bmw電動車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bmw電動車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bmw電動車評價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TVBS 地球黃金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哇!里程方面全部都是壓著Model S打欸🤩🤩 就看之後上市的反應如何了😏😏 BMW竟說電車續航力不需太高? 怎麼回事呢👉 https://reurl.cc/em666Q - 🚗車友看這裡👉 https://lihi1.cc/0RwNX...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SiCAR愛車趣,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稱勁戰乾媽與Andy老爹竟然在同一天買了同年同月的BMW E92 335i,兩人開了一百多天後,相約來五指山『交流』一下,分享對新歡335的看法以及改裝品!同場加映,兩人互開對方的車後,老爹竟然對乾媽的335評價是... ※訂閱YouTube頻道➜http://bit.ly/SiCAR愛車趣(記...

  • bmw電動車評價 在 TVBS 地球黃金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6 19:00:45
    有 194 人按讚

    哇!里程方面全部都是壓著Model S打欸🤩🤩
    就看之後上市的反應如何了😏😏
    BMW竟說電車續航力不需太高?
    怎麼回事呢👉 https://reurl.cc/em666Q
    -
    🚗車友看這裡👉 https://lihi1.cc/0RwNX

  • bmw電動車評價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3 07:19:11
    有 78 人按讚

    [狂人看世界] 大家都知道省油很重要,那誰又是最“省電”的電動車呢?

    #Marco #馬可說車
    #TESLA包辦一二名
    #HYUNDAI排名第三是傳統車廠表現最佳

    說到電動車,大家都很在意續航里程,但其實所謂的續航里程,某種程度是靠電池組的堆疊,可以簡單粗暴的視為油箱大小,說起來對於評價電動車的好壞沒有太多實質幫助。

    也因如此,電動車的“能耗”數字開始逐漸受到重視。所謂“能耗”,其實可以理解為燃油車的油耗。有了能耗數字後,搭配電池組容量,將可以更好的判斷電動車只是單純的電池多還是真的具備有先進的能源管理,讓每一度電都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而身為電動車銷售大國的美國,其負責環境保護的政府單位“EPA”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日前便發布了一份電動車的“能耗”排行,羅列了共46款在美國已經販售或是準備販售的車型,堪稱目前最完整且具公信力的電動車耗能排行。

    最受矚目的冠軍,乃由TESLA Model 3 Standard Range Plus獲得,這也是目前TESLA品牌中最便宜的車型,平均每公里能耗為147Wh,而第二名同樣為Model 3,型號則為Long Range AWD,平均每公里耗能速度為156Wh,主要差別在於比起Standard Range Plus更重的車身以及四輪傳動,因此落居第二。

    至於第三名則為現代集團旗下的HYUNDAI IONIQ EV,以平均每公里耗能速度為157Wh微幅輸給第二名屈居第三。事實上IONIQ EV的耗能效率一直備受好評,在Model 3推出前一直都是EPA耗能排行最佳,本次雖然落到第三,但這也已經是傳統車廠中獲得最高名次的產品,而傳統車廠的第二名依然還是HYUNDAI,剛好是才在台灣上市的KONA EV。

    至於耗能最差的前三名,果不其然由大型SUV產品RIVIAN R1S以及R1T包辦第一與第三,第二名則是強調性能表現的PORSCHE TAYCAN TURBO S。

    從表單中可以明顯發現,並非純電動車就等同於100%環保,“電能”依舊需要消耗天然資源來生產與驅動,過度耗電的純電動車,相對需要更頻繁的充電區間,對於使用體感可是影響不小。而現代HYUNDAI品牌以傳統車廠身份表現遠遠勝過同樣推出電動車的BMW、VW等歐系品牌,優異的技術實力讓人激賞,所以是不是該選擇HYUNDAI當作“人生中第一台電動車”呢?

    #純電動車 #EV #ELECTRIC
    #TESLA #HYUNDAI
    #EPA

    資料來源:EPA、INSIDEEVS

  • bmw電動車評價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0 09:14:43
    有 1,851 人按讚

    【陪你看國際新聞】VW 會追上 Tesla 嗎?看來還差很遠。
     
    最近有消息傳出,VW 的全電動車 ID.3,在歐洲的銷量超越 Tesla。
     
    本以為這代表 Tesla 打開的市場,開始被其他車商侵蝕,傳統車廠追上來的速度很快,但 WSJ 這篇長文報導,說明事情似乎沒那麼簡單。
     
    標題為:福斯想打敗 Tesla 的 500 億美元計畫,怎麼短路了?
     
    How Volkswagen’s $50 Billion Plan to Beat Tesla Short-Circuited
    https://on.wsj.com/2XWiBSc
     
    ID.3 會賣得好,是因為定價便宜人家 12000 美金,加上德國「剛好」在去年開始更強力的補助電動車購買。
     
    會說「剛好」,是因為在之前的福斯柴油作弊危機中,許多深度報導跟紀錄片都提到,德國的汽車工業不是純私人公司,他們常有公部門入股。
     
    所以,在美國記者前往調查的時候,常發現行政與司法機關會暗助汽車公司逃過危機,也沒有做好相關的把關與查核。
     
    ID.3 上市後才是麻煩的開始。這台車可以開、可以轉彎,也能正常剎車,但所承諾的許多數位功能都不太能運作。
     
    例如:沒辦法像 Tesla 一樣,遠端升級汽車的軟體。只好請車主還是常回原廠升級。
     
    例如:所承諾的帥氣抬頭顯示器,也沒辦法正常運作。然後最早買的鐵粉,回報的軟體 bug 有數百個!
     
    WSJ 記者去挖掘,發現 VW 用傳統車廠的方式做軟體電動車,不像 Tesla 什麼都自己控制自己來,VW 把他們的軟體計劃,發包給 19 個供應商,建立自己的工業雲,找 AWS,連接雲端與汽車,找 Microsoft,連開發作業系統與軟體,都是找外包公司。
     
    這個是傳統的硬體思維,車燈找一家供應商、剎車找一家、玻璃找一家、變速箱找一家......,但現在的軟體電動車,更新非常快速,如果又要保證安全跟穩定,19 家供應商之間的彼此溝通是沒辦法在時間內做到的。
     
    於是 ID.3 除了經歷了延遲上市之外,上市之後的反應也是一片惡評。但幸運的是,至少沒有大規模傷亡產生,軟體遜歸遜,他們還是把安全放在前面。
     
    VW 開始經歷大量的高階主管換血,重新組織架構,未來打算重新整合資源,打算把軟體自製率,提高到 60%。
     
    雖然 VW 這次跌倒了,但 WSJ 記者在文章中後段,還是給予這家公司不錯的評價跟期待,因為比起其他的車廠,如 BMW,事實上 VW 還是改變最快,且最擁抱未來的,這對於一家這麼大的公司,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