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biopsy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biopsy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biopsy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biopsy意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開心出門,哭著回家- 英國活體檢驗體驗 今天週五,昨天打完輝瑞疫苗第二劑,沒什麼反應,中午過後,我帶著滿心歡喜的心情去看專科醫生。也許在台灣的朋友們無法體會,看醫生就看醫生有什麼好開心的。 如果你有發嘍我前幾天靠北文就知道我以一個30週孕婦,左胸長一大塊疑似腫瘤合併紅腫熱痛的乳腺炎症狀快要十天,...

  • biopsy意思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0 02:13:03
    有 1,527 人按讚

    開心出門,哭著回家- 英國活體檢驗體驗

    今天週五,昨天打完輝瑞疫苗第二劑,沒什麼反應,中午過後,我帶著滿心歡喜的心情去看專科醫生。也許在台灣的朋友們無法體會,看醫生就看醫生有什麼好開心的。

    如果你有發嘍我前幾天靠北文就知道我以一個30週孕婦,左胸長一大塊疑似腫瘤合併紅腫熱痛的乳腺炎症狀快要十天,加上咳痰快要十天,一邊跑急診請公立醫院急診部門檢查有沒有危及性命,一方面再度回去排隊透過GP家醫師轉診到專科醫生。

    因為我懷孕的關係,插隊排到了「兩週特快」的轉診系統。前幾天,因為我有投保私人醫療保險,本想走私人醫院體系(期望可以比公立醫院快)結果完全被「繁瑣又兩光的行政手續」活活拖了也快兩週。到最後,NHS公立系統還更快!

    終於,等了盼了兩週終於看到專科醫師!(在台灣診所走進去繳掛號費,大概20分鐘就看得到專科醫生吧)今天我自己來到UCLH醫院,因為每個部門都不同大樓,幸好離我產檢部門不遠,先來到乳房門診的大樓,想說兩小時後直接去隔壁耳鼻喉科門診大樓。

    結果乳房專科醫生先是用手摸了我左奶腫塊的地方,然後用奇異筆畫出硬塊的地方。接著回去等待外科醫生幫忙照超音波,一照發現有奇怪組織,分辨不出來是什麼,他就說要用針頭抽取液體看是不是發炎。

    媽呀!我根本毫無準備,這個是手術嗎?我整個人緊繃,嚇到眼淚狂飆,緊張到宮縮,整個奶就這樣被針筒注射麻藥(沒有用)因為都是充滿組織液,然後又被抽出來。醫生說太濃了抽不出來,我整個嚇傻:「那現在怎麼辦?」

    醫生說要Biopsy! 我含淚顫抖的問:「你說Biopsy是什麼意思!」醫生解釋是要直接用更大的器具取樣來做活體檢驗。

    聽到這裡我簡直要暈倒了⋯⋯全程我完全不敢看,盯著天花板,還戴著口罩,無法呼吸,眼淚一直掉,但又不敢出聲怕影響醫護人員。左手抬高讓護理師抓著,另一隻手扶著肚子內的弟弟,還跟他說「沒事沒事不要怕」,其實這句話也是跟我自己說的。

    我聽到了一聲頗大聲類似的釘槍的聲音,一陣劇痛,醫生說好了,現在完成第一次取樣,接著還有兩次。我只希望趕緊過去,說OK,然後繼續看著天花板流淚不敢發出聲音。

    回過神來,看到鐵盤上的紗布都是血,我的奶上的傷口我連看都不敢看,就請護理師包起來了。接著我頂著火燒奶的痛,跟行政人員說我要去隔壁耳鼻喉科看診,晚點回來看醫生。

    緩緩地走出照度大樓前往下一門診,本來抱著開心期待的心情,沒想到帶著一個火燒痛的左奶,走到耳鼻喉科門診。這是奶爸終於出現,看到老公再度眼淚噴出來,我跟醫生敘述了狀況,還有提供了兩年前做的核磁共振造影,醫生再度放了「不知道有多長」的內視鏡插入我的鼻腔一路到咽喉,就在我剛剛做完乳房活體抽檢後。

    當下覺得一天活受罪兩次自己怎麼那麼可憐,但轉念想一想,對於能夠兩週內看到醫生應該要感恩,還可以馬上做檢查,因為有人肯定排隊要看醫生不知道要排到幾年。

    耳鼻喉科醫師說內視鏡找不出出血的地方,但因為我懷孕不適合做核磁共振,所以等我卸貨之後再約診,頓時間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加上抗生素吃完後也沒有再出現血痰了。

    回到乳房門診,醫生要我等10天報告出來才決定要怎麼建議下一步,雖然痛但我寧願是一個發炎的狀態,手術引流就好了,只要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就好。

    踏出醫院,我只想喝杯珍奶壓壓驚,忘記這一切痛,但因為很快要去幼兒園接娜娜下課,去不了中國城,只好在附近的店隨便吃點東西填肚子,回到家有種腎上腺素退去全身鬆軟的感覺。

    離卸貨還有兩個月,拜託一切都要平安健康順利啊🙏

    圖為意外發現隨身攜帶太陽眼鏡很重要,因為完全看不出來我左胸剛剛被插了好幾針痛到眼神死。

    #英國就醫血淚史 #孕期乳腺炎到底是什麼鬼 #孕媽咪們平常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胸部 #人生願望沒病沒煩惱

  • biopsy意思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0 17:00:01
    有 30 人按讚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好問題!
     
    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 沒有愛的研究,該不該繼續?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
     
    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 住院醫師時代,給自己立下標竿!
      
    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 堅持 impact,而非講求 impact factor。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每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的工作坊,將提供你「#最好的寫法」完成文章架構、「#最直覺的軟體」跑出統計圖表、「#最高效的策略」投稿學術期刊,全方位優化論文產出到發表的流程,讓你徹底擺脫卡關的惡性循環,一出手就離 accept 不遠了! 
     
    🔹快速拚出你人生的 SCI,順利學術起步!
    🔹11 / 8(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biopsy意思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06 10:58:09
    有 126 人按讚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