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barracuda災情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barracuda災情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yura945 (○~)看板Storage_Zone標題[心得] 又遇到硬碟故障 (Seaga...
Seagate(經板友更正: Quantum)的硬碟我是從1.2GB 5.25吋的硬碟 開始使用的,
這顆也是我這輩子第一顆故障的硬碟。
印象中那時硬碟做最好的是Quantum,只是價錢相對昂貴。
那時將Maxtor 500MB的資料轉移到Seagate的1.2GB bigfoot系列兩天後發現硬碟停轉,
我珍藏的龍虎豹和舒淇寫真從此消失。
過了幾年IBM, Quantum, Maxtor相繼退出市場,
市面上能選的硬碟只剩Hitachi, WD, 與Seagate。
IBM硬碟在6.4GB時曾經紅極一時,但在40GB後卻是災情最多的品牌。
由於Hitachi的硬碟技術來自於IBM,所以我先將這個牌子剃除,
至於WD,因為我的工作會直接使用底層控制硬碟,
對WD的印象就是response時間有時會很久,常因為這牌子要加長detect時間,
不然就會誤判沒接硬碟,基於這些自以為是的理由我最後選了Seagate 320GB。
就在我將Maxtor 20GB資料搬過去的一個月之後它也停轉了,
過不久網路上開始出現同樣的雞瘟,Seagate也緊急釋出新韌體,
只是我大學所有的回憶還是毀在這顆硬碟裡。
再過幾年,又到了增加硬碟容量的時間,那時服役的的WD 1TB綠標偶而會卡頓,
2TB只有黑標可選,只是價錢昂貴,相較之下Seagate親民許多。
我想過了這麼多年,Seagate技術應該會有所進步吧,
而且硬碟只是接在電腦上當冷儲存,不要太操應該沒甚麼關係。
加上我以前幫人組的電腦所用的Seagate 160GB也相繼故障,讓我擺脫工具人的生活。
雖然實際是礙於預算,但靠著一點自我安慰以及感激的心理,
最後我還是選了Seagate 2TB硬碟。
用了幾年看似穩定。就在前幾天同事跟我要以前文件的時候我才發現檔案copy不出來。
複製一個檔案傳輸速度會如圖一路從 1xxMB 降至0 Byte,
最後直接從作業系統中消失,找不到磁碟。 http://imgur.com/a/rNYrm
起初我懷疑是排線問題,但換了一條新的或是換成其他硬碟使用的排線還是一樣。
最後我把硬碟拆下來改用民俗療法,輕拍, 站立直擺, 站立橫擺。
這些方法看似有效,但在更換幾次姿勢,救回幾%的資料之後,以上方法就全部失效了。
後來試到每當降到0 Byte用手去搖晃硬碟的sata port,
硬碟就會再次從0 Byte回到1xxMB,折騰一晚救回約50%的資料直到這方法失效。
早上起來繼續嘗試其他方式,最後試到像這樣 http://imgur.com/a/NVmdC
把硬碟用個東西墊著sata port 而且讓硬碟稍微斜擺時效果最佳,
雖然還是會降到0 Byte時卡個幾秒,
但大部分的檔案都會自動在1XX MB 與 0 Byte 反覆循環,直到把檔案複製完成。
最後順利複製出 90%上的檔案,
這90%的資料有一部分雖然成功複製出來,但檔案其實是毀損的,
壓縮檔一點開就跳出檔頭毀損的訊息。
另外10%則是檔案總管在上面按滑鼠右鍵,卡了幾秒硬碟就會被系統踢掉。
我想這顆硬碟應該壞一段時間了,
慶幸的是複製不出來的或毀損的都是比較後期的資料,所以這些資料都還找的到。
列出我沒甚麼價值的硬碟使用紀錄供參考。
正常退役:
Conner 120 MB
Maxtor 200 MB
Maxtor 500 MB
Quantum fireball 4GB
IBM 太陽神 6.4GB
Maxtor 20GB
Maxtor 120GB
Seagate 120GB
WD 藍標 500GB
WD 綠標 500GB
故障硬碟:
Quantum bigfoot 1.2GB
Seagate 320GB
Seagate 2TB
原本我覺得很爛的 WD 綠標 1TB還在服役,
雖然不知道硬碟實際出了甚麼問題,但我想有很高機率是PCB機板故障。
買3中2,Seagate真應該給我一個雞瘟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167.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rage_Zone/M.1503775317.A.E32.html
※ 編輯: syura945 (203.67.167.20), 08/27/2017 03:27:49
嗯,我還沒試過怎麼把硬碟拆開,打算先更新firmware試試。
感謝,4TB 同價位WD只能買到 64MB快取 5400轉的藍標,所以我選了Toshiba 4TB
http://imgur.com/a/sNfX4
引擎聲有點大就是了
簡單的說就是直接存取硬碟。
而因為我們做的是更低階的非os base 的system,
所以硬碟基本的i/o控制函數以及檔案系統全部是firmware人員自己來。
硬碟上電後的第一件事是去polling硬碟的register,
在timeout之前,power on bit有被立起來代表這個port有連接硬碟。
因為硬碟廠商不會提供最長等待時間的標準數據,
所以等待時間通常是用try的。
那時的硬碟在1秒內可以回應power on,只有WD需要等到5秒。
最直接影響的是產品開機偵測硬碟的總時間。
時至今日,上電等待回應硬碟的時間就需要更久了,
就算是微軟也需要調整timeout時間。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977178/
看起來Seagate今年又榮登冠軍了
https://www.backblaze.com/blog/hard-drive-failure-rates-q1-2017/
※ 編輯: syura945 (59.104.108.227), 08/27/2017 11:32:27
一般end user應該沒辦法格更高容量,
可能要知道原廠有甚麼特別的指令才做得到。
正常存取範圍只有在硬碟資訊時所回報的LBA數量以內,
有一種說法是磁碟的實際容量比回報的LBA還多,
透過低階格式化可以去掉壞軌的部分,
但一般使用者只能用完整格式化讓os對有問題的clusters做mark bad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