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ws面試流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ws面試流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ws面試流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ws面試流程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中央社新聞粉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FocusTaiwan徵才 Focus Taiwan 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誠徵全職【英文編輯】和【英文改稿顧問】,歡迎對英文新聞有熱情的你,加入FocusTaiwan團隊! 履歷請寄:[email protected] 薪資:4萬以上,面議 福利:比照勞基法規定 上班時段:日班...

  • aws面試流程 在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19:20:10
    有 160 人按讚

    #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FocusTaiwan徵才 Focus Taiwan

    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誠徵全職【英文編輯】和【英文改稿顧問】,歡迎對英文新聞有熱情的你,加入FocusTaiwan團隊!

    履歷請寄:cnafnc2@gmail.com
    薪資:4萬以上,面議
    福利:比照勞基法規定
    上班時段:日班/晚班/假日班,需輪班
    上班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7樓
    其他:通過第一階段履歷篩選者,我們會以email通知筆試時間。

    【徵才職位】
    🔵英文編輯Writer
    語言能力:精通中、英文,英文聽說讀寫能力近母語。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新聞系、外文科系尤佳。
    工作經驗:具有英文新聞工作至少1年經驗者優先考慮。
    工作內容:英文編輯需將中文新聞編譯成英文新聞,並撰寫圖說、替英文影音新聞過音、製作圖表,並協助管理FocusTaiwan網站後台及社群媒體平台。
    工作要求:英文編輯須具備求證與求知的精神,除了編譯中文稿之外,也願意花心思查證新聞訊息,包括做電話採訪,或是上官方網站查詢數據或資料,以充實稿子內容。通訊社的發稿步調快速,英文編輯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新聞重點,以外國讀者感興趣的角度撰寫文章。

    🔵英文改稿顧問Copy Editor
    語言能力:精通中、英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通曉中文,居住台灣者優先考慮。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新聞科系尤佳。
    工作經驗:具有英文新聞工作至少3年經驗者優先考慮。
    工作內容:英文改稿顧問主要負責編審英文編輯的稿件,包括檢查文法、拼字、標點符號和文章結構等。改稿顧問也需編審每日新聞頭條、圖說新聞和影音稿。
    工作要求:英文改稿顧問需熟悉中央社英文新聞寫作體例和頭條寫作規則,確保文章使用正確的文法、拼字和標點符號,結構完整、內容詳實和平衡。

    A. Writer Position:
    Requirements:
    -- Native or near nativ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ficiency
    -- A 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journalism, foreign languages or a related field
    -- Experience writing English news stories
    -- Willing to work night shifts and on weekends
    -- Able to work in a fast-paced newsroom and meet tight deadlines.
    The job:
    The writer will be assigned Chinese news stories by the shift leaders and are required to rewrite the stories in English.
    He/she will also be asked to write captions, do voiceovers for videos, create graphics, and manage the FocusTaiwan website’s backend and social media accounts.
    The writer will specifically be expected to:
    -- Ensure that all news stories have proper structure, content, clarity, accuracy and balance
    -- Research and fact-check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inese news stories by sometimes making calls, conducting interviews, or sifting through official information on government websites

    B.Copy Editor Position:
    Requirements:
    -- A 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journalism or a related field
    -- A background in English news writing and editing, preferably with some experience editing the work of non-native English writers.
    -- Native English speaker;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a plus
    -- Able to function efficiently under time and deadline pressure
    -- Willing to work late night shifts and on some weekends
    -- Flexible with regard to work hours and days off
    -- Able to work as a team with shift leaders and other copy editors to ensure quality content
    The job:
    The editor will be required to edit news stori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department, checking the grammar, punctuation, and structure and making other changes where necessary.
    He/she will also be asked to write and edit headlines for the news stories, edit captions, and occasionally check video scripts.
    The copy editor will specifically be expected to:
    --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style rules of CNA, as well as with the rules and restrictions associated with headline writing.
    -- Ensure that all news stories have proper grammar, punctuation, structure, content, clarity, accuracy and balance.
    -- Answer questions by writers and shift leaders about style,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of English news writing.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徵才 6/28更新

    文化部補助、中央社承辦的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誠徵以下職位專業人才,有志者請依以下徵才內容需求附上所需資料與我們聯繫。
    請注意:來函應徵時,請在電郵主旨欄註明應徵類別,例如「應徵D1 社群媒體內容製作人」、「應徵E3 網路平台技術主管」或「應徵E5 數據工程師」

    履歷請寄: personnel-video@mail.cna.com.tw
    薪資:4萬以上,面議
    福利:均比照勞基法規定

    【公司介紹】

    Taiwan Plus (Taiwan+)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是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為目標族群的全英語新聞、節目平台。

    本平台希望在全球舞台上呈現台灣觀點與聲音,同時在國際社會中提升台灣的能見度與影響力。我們將提供與台灣相關,以及超越一般視野的新聞與節目。無論是與台灣相關議題或是區域情勢,以及台灣高舉的普世價值:民主、人權、開放、創新等等,我們都期待在該領域的全球對話中成為最具影響力媒體。

    我們以全球為範圍尋覓專業人才,希望打造一支世界級水準的團隊。如果您是專長領域的頂尖人才,同時堅信台灣所代表的多重價值,希望促成改變,您將是Taiwan Plus需要的夥伴。

    【徵才職位】

    🔵 B1 節目製作人
    工作內容:
    網路影音節目企劃規劃統籌,能產製外國受眾感興趣的網路影音內容。
    1. 節目預算規劃與成本管控。
    2. 節目主題發想與設定、外部資源整合洽談。
    3. 影音節目行銷及文字撰寫。
    4. 透過數據分析及判讀,並與社群數據相關部門緊密合作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不限科系,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尤佳。
    工作經驗:具網路影音相關節目製作5年以上工作經驗,熟悉新媒體作業。
    工作技能:Office文書軟體,了解後製剪接、轉檔、字幕、ES、音效、配樂、調色等工作流程。
    語言能力:精通中、英文。
    其他條件:1、對台灣題材具熱情,可協調完成節目前製、後製工作。
    2、請提供先前製作之節目連結。

    🔵 B2 編導人員
    工作內容:
    1、網路節目發想/拍攝/製作。
    2、協助主視覺及鏡面效果包裝設計。
    3、短片內容拍攝。
    4、其他主管交辦事項。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尤佳。
    工作經驗:具節目製作3年以上工作經驗、網路影片拍攝、非線性剪輯3年以上經驗。
    工作技能:Office文書軟體、After Effect、Final Cut、Premiere,會3D軟體尤佳。
    語言能力:精通國台語、英語中等以上。
    其他條件:
    1. 對台灣題材有興趣、可以獨立完成節目前製與後製工作。
    2. 請提供3∼5分鐘自製的影音作品及連結。

    🔵 B3 節目企畫
    工作內容:
    1. 影音節目相關版權及IP洽談業務
    2. 影音節目採購標案撰寫、執行與驗收
    3. 重製影音節目發想、洽談與流程管控
    4. 自製網路影音節目發想、規劃與執行
    5. 密切與社群部門溝通,以利節目內容產生有效的國際傳播
    學歷要求:大專以上畢業,不限科系。
    工作經驗: 具2年以上傳播行銷、節目授權、專案開發等相關工作經驗。
    工作技能:Office文書軟體
    語言能力:精通中、英文。
    其他條件:熟悉著作權相關法律,具備採購專業人員基本資格或進階資格者尤佳

    🔵 D1 社群媒體內容製作人
    工作內容:
    1. 經營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等社群平台,以及
    Line、What’s App等等通訊軟體。負責所有社群活動,包括內容排程、社群管理,以及最佳化貼文使用者互動經驗與搜尋。
    2. 發想與製作能夠引起高度共鳴的社群圖文,同時密切與內容產製部門合作,達成內容傳遞最佳效益,將台灣題材透過創意社群轉譯給國際觀眾。
    3. 管理全站及跨平台數位內容產品,包括主網站與手機應用程式(APP),主責新聞推播與電子報策略。
    4. 監測互動與流量表現,並提出內容策略建議。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不限科系
    工作經驗:具3年以上實際社群經營經驗(請提供相關工作經驗與成功案例)。
    工作技能:具備影片、圖片製作思維與能力;社群平台數據分析、Google Analytics分析能力。
    語言能力:精通中、英文。

    🔵 E3 網路平台技術主管 Platform Technology Manager
    工作內容:
    1. 帶領並管理技術團隊,以充分掌握技術並達成產品開發或專案交付目標。
    2. 依據專案需求,主導或協助專案管理。包含直接或協助專案經理帶領與管理技術團隊,能有效解決專案技術相關問題,確保專案如期如質交付。
    3. 依據公司發展需求,負責建立開發技術團隊。內容包含人員面試、考核、技術帶領與管理等。
    4. 針對新技術導入與知識管理需求,建立技術評估、技術分享辦法,協助團隊提升技術能力。
    5. 其他主管交辦事項。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資訊或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具備7年以上開發團隊主管經驗,5年以上C#、Python紮實技術基礎與開發經驗,具大型網路服務系統規畫建置經驗。
    工作技能:熟悉C#/.net or Python/Django任一開發技術,熟悉AWS、GCP等雲端平台。具影音串流經驗尤佳。
    語言能力:具備中等以上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團隊合作能力。

    🔵 E4 DevOp工程師 DevOps Engineer
    工作內容:
    1. 負責內外部系統發佈、部署、調優、監控、日誌等系統和流程的維護和優化,確保系統的高可用性。
    2. 負責雲端系統執行環境的建置與維護。
    3. 負責突發問題處理並進行定位和處理。
    4. 探索新的運維技術方向。
    5. 其它主管交辦事項。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3年以上系統、應用運維經驗。
    工作技能:熟悉linux系統,瞭解網路基本技術,熟悉TCP/IP協定原理,具AWS、GCP等雲端平台與服務維運經驗。熟悉網路安全者佳。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團隊合作、獨立作業的能力。

    🔵 E5 數據工程師 Data Engineer
    工作內容:
    1. 執行資料處理、資料分析以及data lake、data mart的建立與維護。
    2. 使用BI工具建立報表分析及數據探勘。
    3. 因應業務需求,持續優化資料平台架構。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資訊或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具備專案管理經驗,熟悉Agile軟體開發流程者佳。
    工作技能:熟悉Python 或 Java,熟悉 Power BI或其他BI軟體工具,熟悉SQL。具數據分析與統計經驗。熟悉GCP者佳。
    語言能力:具備基本英語溝通能力。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 E6 資訊安全暨系統維護主管 Information Security & System Maintenance Manager
    工作內容:
    1. 統籌公司內部資訊相關系統整合、部署、營運及維護 。
    2. 確保資訊設備的可用性,因應公司營運發展所需改善現有資訊系統並預先規劃所需資源。
    3. 機房規畫及運營。
    4. 規劃辦公室網路環境。
    5. 訂立資訊體制,改善資訊安全規範,落實資訊安全控管機制。
    6. 定期對資訊風險進行評估以合乎公司安全策略及必要法規(包含ISO),確保系統運營的持續性與可回復。
    7. 協助主管其他資訊專案推動。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資訊或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7年以上資訊領域工作經驗,具資安經驗者佳。
    工作技能:具軟體或平台開發經驗。具備資安相關證照者佳,具有導入ISO經驗者佳。
    語言能力:具備中等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 E7 資訊安全主管 Information Security Lead
    工作內容:
    1. 帶領資安團隊、規劃與推動整體資安之目標與計畫。
    2. 規劃/制定/執行整體資安治理流程管理。
    3. 認證、稽核協調與管理。
    4. 資安情資收集與資安事件應變處理。
    5. 服務平台資安檢測、諮詢,與規範,持續強化系統資訊安全強度。
    6. 辦公室資訊安全防禦建置與監控。
    7. 研究與採購建置資安產品。
    8. 對內對外資訊安全教育訓練規劃與推動。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資訊或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3年以上資安工作經驗,具資安主管經驗者佳。
    工作技能:具有AWS、GCP 等雲端環境經驗。具備OSCP,CEH等資安相關證照者佳。具有導入 ISO 經驗者佳。
    語言能力:具備中等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 E8 資安工程師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
    工作內容:
    1. 協助資訊安全專案執行與維護工作。
    2. 資訊安全解決方案(資安系統)專案規劃及建置、維護。
    3. 週期性確認相關紀錄(Log),確認相關控制措施有效。
    4. 研究資訊安全技術,如重大系統漏洞或惡意程式。
    學歷要求:專科或大學以上,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2年以上系統、應用開發或運營經驗。
    工作技能:熟悉linux、windows系統,瞭解網路基本技術。具AWS等雲端平台與服務經驗者佳。具備OSCP,CEH等資案相關證照者佳。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能力。

    🔵 E9 網路暨維護主管/工程師 Network & System Maintenance Lead / Engineer
    工作內容:
    1. 負責公司與IDC 網路之規劃、建置、管理及維護。
    2. 網路設備安裝、設定、管理及維護等。
    3. 與分析網路資料傳輸與網路安全架構等特性,以設計、發展及維護網際網路系統之正常運作。
    4. 網路解決方案研究與導入。
    5. 網路系統進行監控與告警處理。
    6. 一般告警處理流程、重大網路障礙排除。工作內容:
    7. 機房監控、管理與一般障礙排除與處理。
    8. 協助公司其他單位,提供相關的系統操作與技術支援。包含一般員工以及影音編輯人員的電腦故障排除,軟體安裝、設定、系統操作等。
    9. 對突發狀況的緊急應變處理。
    學歷要求:專科或大學以上,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網管工作2年以上相關經驗。
    工作技能:熟悉linux、windows系統。了解OSI架構、HTTP、TCP/IP、DNS、SMTP、CDN。具備Load-balancer/ Firewall/ Switch操作
    經驗。具備CCNA優先考慮。
    其他條件:能配合公司輪班制度者優先考慮。

    🔵 E10 產品管理師
    工作內容:
    1. 負責OTT影音平台相關的產品功能設計、UI/UX設計。
    2. 內部使用單位訪談及需求分析,協助提供內容部門產品端的解決方案。
    3. 撰寫商業需求文件及負責產品UAT,執行產品功能上線前驗收測試。
    4. 持續優化平台功能與使用者體驗。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畢業。
    工作經驗:具備3年以上網路服務或者to-c系統運營經驗,對產品設計流程和解決問題抱有高度熱情及興趣。
    工作技能:熟悉Web、App開發流程。具備專案管理方法以及流程設計的經驗。具UX思維規劃功能,改善使用者體驗。
    語言能力:具備基本英語溝通能力。
    其他條件: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個性耐心且細心者為佳。

    🔵 E11 軟體開發主管 Software Development Lead
    工作內容:
    1. 負責影音平台網站、後台與API等相關功能開發。
    2. 負責優化與維護既有網站與後台功能。
    學歷要求:大學或專科以上畢業,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具備5年以上C#.NET or Python開發經驗。具人員管理經驗。
    工作經驗:
    1. 具備5年以上C#.NET or Python開發經驗。
    2. 具人員管理經驗。
    工作技能:
    1. http://xn--pcu439a.net/.net core 或 Django、Flask framework。
    2. 熟悉JavaScript/CSS/HTML5。
    3. 熟悉mySQL、PostgreSQL與mongo DB。
    4. 熟悉版控軟體,如Git。
    5. 熟悉CI/DC流程。
    6. 熟悉Vue.js或React者佳。
    其他條件:工作認真仔細,具良好的溝通、團隊合作、獨立作業的能力。

    🔵 E12 軟體開發工程師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工作內容:
    1. 負責影音平台網站、後台與會員中心等相關功能開發。
    2. 負責優化與維護既有網站與後台功能。
    學歷要求:大學或專科以上畢業,理工相關科系畢。
    工作經驗:具備3年以上C#.NET or Python開發經驗。
    工作技能:
    1. http://xn--pcu439a.net/.net core 或 Django、Flask framework。
    2. 熟悉JavaScript/CSS/HTML5。
    3. 熟悉mySQL、PostgreSQL與mongo DB。
    4. 熟悉Vue.js或React者佳。
    其他條件:工作認真仔細,具良好的溝通、團隊合作、獨立作業的能力。

  • aws面試流程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05 05:52:37
    有 46 人按讚

    #軟體工程師面試 #文長慎入

    面試問題好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多人關切的環節,在各大版上也一直有人會詢問。因為之前有幫公司面試一些人,還有加上從朋友那邊搜刮來的經驗,概括分享一下。

    這邊感覺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1. 面試的題目是否都是演算法相關題目?

    2. 是為什麼實際工作內容通常都和面試考的沒有相關?

    3. 我現在學的東西對找工作是否有幫助?

    4. 公司招募看的到底是這個人的學經歷,能力,個性,還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很感覺很厲害卻一直無法拿到offer?

    其實用FB排版不太容易,但因為懶得登入部落格,想說快速地打一打,所以也請各位見諒。

    #面試的題目是否都是演算法相關題目

    如果是投FANG之類的,Facebook Amazon, Neflix, Google (沒記錯應該是這幾間),反正就是這些有名的大廠,除了Netflix目前沒有遇到認識的聊過,其他都是考演算法沒錯。

    當然也不只有會考演算法,根據你申請的職缺,可能也會加考一些其他的東西。

    那其公司是怎樣呢?其實還是有很多公司會考演算法相關的,尤其是線上面試。

    雖然在疫情下全都是線上,但一般來說,還是會有分兩種,一種是沒有真人的狀況下,就是給你像是HackRank這種網站,你點開可能有六十分鐘讓你做兩題。

    做完以後你提交,你也不會知道你的分數跟分析結果之類的,看公司怎麼做設定,而且除了演算法相關題目,也可以設定選擇題之類的。

    另一種就是真人面試,通常電腦自動面完以後,你可能會跟真人線上面試,真人也是會給你類似所謂的白板題,就是出一個題目讓你現場解題,然後中間可能有的會要你跟他討論,當然看面試官拉!

    比較加分的還是,你編寫的時候可以邊闡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低頭默默寫完,這樣也是有點尷尬。如果你編寫邊闡述的話,或者是少有點互動,也是展現你的溝通能力以及你對於題目的掌握能力,就像是你看到一個很簡單的題目 (2+3)*5 之類的,你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喔因為2+3在括弧裡面,所以要先算,然後再乘以5,展現底是真的有理解,而不是就是背題目之類的。

    有些公司也可能是給你回家作業,叫你做一個小專案之類的,看你應徵的職缺,可能是叫你做一個UI 或者叫你建一個API 也可能叫你做一整個比較完整的東西出來。如果你是面試架構師的話,可能會叫你建一個架構,或設計一個架構出來。

    然後也有的公司(像我們公司)就是需要pair programming 所以在線上面試的階段就是會有,真人跟你一起寫程式這樣。

    #為什麼實際工作內容通常都和面試考的沒有相關

    這個部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解的謎題。像是Google Facebook這種大公司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他們是比較類似General 的招募,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你就是要去某個Team然後永遠讓你待在那個Team。就他們招募的是他們覺得,有潛力的人才,這樣不管需要做什麼都可以自由移動他們,給他們training就可以變得很好用。加上他們一次招募的數量也是相當龐大,考演算法相關的話,可以快速篩選,也更有機會找到他們需要的人才。

    因為像是Facebook或Google這種有自己開發框架,開發技術的公司,他們的確有很多時候需要寫演算法或者系統優化的工作。

    那像是普通的中小企業或新創,說真的,其實就是跟風。因為覺得人家Google Facebook都是這樣找到優秀人才,那我們也要依樣畫葫蘆,這樣鐵定也能找到厲害的人。

    可是這樣找到的人進去以後,發現公司好像也是不知道在幹嘛,最後可能也會待不下去。所以這個部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改進,開始思考什麼樣的招募流程最適合自己公司。

    像是pair programming也開始成為近年來的一個流行的面試,有的公司並不是真的pair 但就是你要跟他們一起工作,了解他們公司的文化,或者跟他們的工程師進行一些深度討論。或者會問你說,假設給你設計一個系統,你要怎麼做之類的。

    當然,面試問題跟流程都是每間公司各有不同,不是說你現在準備一種就萬無一失。所以說最好還是盡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基礎能力。

    如果真的就是打算以FANG為目標的話,就可以從刷題開始,像是Leetcode, Hackrank, codewars之類的都不錯。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他刷了幾百題,而且每題刷了三次以上,真的很有毅力。刷題的重點就是在於熟練那些題目,可是也不要硬背,你練習是要練那個速度感。可是該理解的還是要理解。

    因為你進公司以後,你還是需要使用那些東西來工作,不是只是為了刷題而刷題,而且面試官可能也會考你變形題之類的,或者問你一些記憶體相關的問題,或者是系統設計的問題,或者單純想知道,你是怎麼想出解法的,所以硬背題目跟答案其實也是不太行。

    目前我的了解是,大部分中小型企業或者新創,很多時候你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是比演算法更重要的,尤其是新創你什麼都要會,假設公司是剛起步的新創,你就要變成公司主要的技術專家,什麼東西不太會也要馬上現學現賣,也不要期望公司可能會給你什麼Training 或者有人給你依靠,可能同事還要依靠你。

    中型或者普通大型企業,假設公司已經有產品的話,大部分的時候可能是既有產品維護,除非你剛好很幸運地在新產品開發的Team,這樣就有機會學到很多東西,不然維護的話,很多時候只是在了解產品本身是否有Bug,改善code品質之類,也要看公司是否有想花成本在維護上面。如果公司就是打算一個產品,改一點東西就繼續賣錢,那樣好像也不太需要一直去migrate 或者搞新東西上去。

    如果你剛好很幸運在獨角獸新創,那你不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還可以用最新科技,可能還有機會遇到大神帶你。

    所以說選公司其實也是有點重要,面試的時候,可以問問他們說,那你平常的daily work是怎麼樣的,公司有沒有走敏捷開發,公司有沒有用雲端,公司一個Team的規模之類,以及公司會不會提供訓練。

    #我現在學的東西對找工作是否有幫助

    其實這個就要看你的未來三年五年十年規劃。

    假設你就是都在寫前端,你也覺得我要寫前端寫一輩子,那好像就可以繼續一直focus在前端。如果你擔心自己會丟飯碗,是不是要學點後端,其實也是可以學,可是學了以後,你打算學得多專精?後端的東西也是會一直更新,一直進步。可能Restful API 也可能不是,DB也有好多種DB, 後端語言也很多種,所以你是想要學個大概,還是是希望,後端也問題的時候,自己可以去看code也看得懂?

    前一個專案,公司有一個前端,他就是因為自己做的ticket幾乎都會碰到後端,就乾脆把整個後端也寫一寫,就變成fullstack,雖然他主要還是算前端。但也因為是.NET 所以前端跟後端可能沒有太明顯的分界,至少我相信他本來就會寫.NET了,因為幾乎有一半以上的controller都是他寫的。

    如果你是寫react SPA,就是跟後端完全分開,你就只要寫到send http request 那邊的話,那好像也不太需要去了解到後端的架構,就是大概知道後端的endpoint 長什麼樣子就好,他們需要提供的文件就是需要提供。

    如果說你是怕以後失業,怕公司可能覺得請全端比較划算,那的確還是多學一點好,反正多學也是投資自己。還能順便展現自己的上進心以及學習能力。

    以consultancy來說好了,感覺是什麼都要學,像是公司可能就會說,啊最近我們的客人都要求要會什麼什麼,那你就趕快學一下。當然公司也不是很壞心的就叫你要馬上學會,公司最近也是有開始提供一大堆Training 之類的,還給你錢讓你去考一些證照。

    目前我使用的語言主要還是Javascript 和 C#這樣,然後公司有希望我可以好好學學Java。其實也不是不會寫Java,如果有發漏我其他文章的話就知道,其實我最一開始學的時候,第一個語言就是Java。

    在台大資訊系統訓練班的時候,我就上了Java和PHP的課程,為自己來英國念研究所做準備,一年的master course也都是Java 跟PHP為主,然後有用了一點Python這樣。可是工作以後就只有使用C#和Javascript 而已,所以說,學校學了也不一定會用到。

    很多東西都是工作以後才學的,然後Python是平常自己刷題的時候會用,因為覺得不錯用。

    其他的話,我覺得雲端相關的東西滿實用的,像是AWS或Azure 或GCP 有機會的話是可以自己摸摸。我自己是滿幸運的在工作上一直都有用到雲端產品,主要是AWS,前一個專案有用Azure 這樣。

    DB的話,就是SQL和NoSQL可以個學一個,應該就滿好用的了,目前最流行的應該就是PostgreSQL和MongoDB 。如果對於Graphic Database有興趣也可以稍微看一下像是Neo4J之類的吧!

    前端框架的話,就是React, Angular, Vue.js選一個吧!學會一個以後再去學其他的也不難,這三個我是剛好工作上都有用到,我自己是覺得Vue和React應該是比較好上手的,入門門檻比較低,Angular就一定要寫Typescript.

    後端框架的話,看你用什麼語言,Java就學spring boot,
    C#就是.NET,JS的話應該是Express,Python就Django,PHP就Laravel 。

    Mobile的話我沒有寫過也不知道。

    如果是平常想要補充知識的話,可以多念一些像是security 相關的東西,或者是Oauth那類的,也可以看一下架構之類的。像是Microservices, microfrontend, Domain Driven Development 這些概念性的東西。

    也可以看一些像是Clean Code相關的書,怎樣重構原本的爛Code或者TDD相關的書。

    反正前一篇文章就說了,這個職業就是要一直學,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打算做到老的話。

    #公司招募看的到底是這個人的什麼

    其實每個公司應該都不太相同。有的公司就是要招募他們覺得最聰明的人,所以就是一直問你一些很難的東西。或者就是只要找那種名校出來的人,最好有什麼數學物理奧林匹亞的。

    有些公司看的是你的個性,符不符合公司文化,或者同事喜不喜歡你之類的。

    有些公司就是很缺人,看你能不能馬上上工之類的。能的話就馬上錄取你之類。但通常那個可能是很雷的缺,例如公司找人找很久都找不到,終於看到一線希望。然後為什麼找不到人,可能是薪水開的偏低,或者公司名聲不好,上Glassdoor就可以查看公司的評價。也可能是職缺本身很雷,例如看起來就是個打雜缺。或者是前人都做不久就離開,所以需要一直找人。

    有些公司是看你寫的code 例如看你的code乾不乾淨,可能你寫出來的code都很乾淨,設計也很好,思路也很清晰,他們就會錄取你。

    有些公司看的是你有沒有某些特定的經驗,例如公司開那個缺剛好就是要找有AWS經驗的人,所以可能就是會錄取他們覺得AWS經驗比較多的人。或者是剛好想找之前有做過Serverless架構的人,或者是有碰過Kubernetes的人,這個時候真的就是靠經驗了。

    也有的公司就是,他們也懶得找人,HR給他們面試的第一個人就會錄取,這個完全靠運氣。這件事情真的發生在我第一間公司的另外一個Team,主管非常不喜歡面試人,也覺得我工作都沒時間還要面試。所以就是隨便問問之類的,然後就跟HR說好。

    --------------------------------------

    以上就是我目前經歷過以及別人分享給我的經驗。我覺得面試的話,運氣真的也是佔滿大的比例,尤其是遇到像第一間公司那種狀況的。

    當然年輕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急躁,也很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考量到的還有金錢跟公司名聲,所以學不學得到東西也可能是其次。

    選offer的時候,也可能就是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是金錢,是做得開心,還是想要可以做的久(這個也要看公司可以活多久),除了看Glassdoor也可以上網看一下公司財報。

    最近的疫情衝擊下,有很多新創或中小企業也開始裁員跟減薪,所以公司平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方針也是很重要的。即使公司可能一直都有收入,也可能因為現金管理問題,導致沒有足夠現金需要裁員。

  • aws面試流程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25 11:08:30
    有 578 人按讚

    挖出了好多我們的歷史啊~

    與王堅院士有關的日子

    本文來自杭派工程師。撰文 | 猛哥;視頻 | 阿竜

    …………………………………………………………………

    21年前,他是學界翹楚,比爾·蓋茨最信任的人之一。
    11年前,他受馬雲之托,在阿裡掀起技術革命。
    從“騙子”到“雲計算開拓者”,十年一覺“飛天”夢。

    他就是王堅,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

    1

    那年,李開復37歲,受比爾·蓋茨之托,帶著一項使命飛抵北京。

    甫一落地,他就到處尋找電腦使用者介面領域的頂尖人才,跑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沒有。後來,北京大學電腦系圖形學老師董士海給他指了條道。

    董士海在視覺化領域深耕多年,熟諳學界,他想了想,說,“有一個,在杭州!”

    此人就是王堅。

    李開復又多方打聽,大家都說王堅是國內研究“人機界面”最優秀的一個人。

    人機界面,是人與電腦之間傳遞、交換資訊的媒介和對話介面,是電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細數王堅的經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他生於1962年,被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癡迷大飛機,卻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工業心理專業,讀研期間常去浙江大學旁聽電腦課程,他的碩士論文《人機交互和多通道使用者介面》是中國第一部人機交互的論文,後來還影響了航太工程。

    這多少算間接圓了他的“飛天”夢,也許是覺得不滿足,很多年後,他乾脆直接上陣,帶領一幫年輕人編造另一個版本的“飛天”夢,歷經挫折,每當下屬們洩氣時,他總會講,過去“那麼多優秀的工程師一輩子連造飛機的機會都沒有”,相較之下,現今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堅獲得心理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就晉升為教授,1993年又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不過,李開復一門心思要找到他,可不是因為這些頭銜,而是另有緣由。他給王堅發出郵件,邀請他來京參加一個典禮。


    2

    1998年11月5日,北京天氣蕭瑟,長安街兩邊的白楊樹正在凋零。

    但與北京火車站相去不遠的國際俱樂部門庭若市,來了300餘人,均為中國電腦業的翹楚,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學校長、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員、7位所長、1個總工程師、1個高級工程師和1個總裁。

    此外,還有29個政府官員和美國駐華使館的1位外交官。

    王堅沒有到場。但這個小插曲絲毫沒有影響李開復的好心情。

    科技部部長及教育部副部長先後登臺致辭,此外資訊產業部及中科院等官方機構都贈送了花籃。

    這些官員和學者聚集一堂,只因美國微軟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研究院。

    微軟CTO 奈森·梅爾沃德是敦促比爾·蓋茨做出此項決議的“推手”。當天,他在祝賀視頻中說:“因為人才是成功研究的先決條件,我們決意追隨人才,到人才濟濟的地方開設研究院。”

    李開復進一步解釋說,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初衷是“彙聚中國本地的優秀人才和微軟公司自己的專業人才,彙集其思想。”

    此話當日與會者都未給予足夠的注意。只有王選(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電腦漢字雷射排版技術創始人)隱約覺得微軟志不在此,“有眼光”,還有“遠大戰略。”

    1999年春節前,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大規模招攬人才,觸角幾乎覆蓋了所有一流科研院校。

    《經濟日報》說微軟中國研究院“一網”就“網”了十幾位拔尖人才。


    3

    儘管1998年的秋天,李開復和王堅沒能見面,但兩人在通了五封郵件後,再次約定見面。

    李開復出差時,曾專門去浙江大學找王堅,沒見上,後來微軟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剛宣佈從微軟離職。此前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美國工程院院士)去浙江大學做演講,李開復囑託他去與王堅見一面,仍然緣慳一面。

    李開復只好在郵件上邀請王堅北上,“看看研究院。”

    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如此執著,這令王堅既驚訝又感動,他回信說:“我來北京看你。”

    1999年1月10日,李開復終於見到了王堅。沒有寒暄,開門見山。談話只有半小時,但對聰明人來說已經足夠。

    當王堅回到杭州時,一封電子郵件已在等著他,那是李開復發的。儘管李開復很希望王堅能夠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但抹不開情面直接挖人,畢竟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顧問。

    李開復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堅的實驗室合作,這讓王堅很開心,覺得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但幾天後,他給李開復回信說,要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

    導致王堅改變主意的原因是作為系主任和副院長,需要參加無數的冗雜會議,這令他不勝其煩。

    1999年的春天剛開始,王堅來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接觸越深,李開復越希望王堅把“訪問”變成“加盟”。

    最後,還是王堅自己捅破窗戶紙。到了夏天,他向李開復明確表示要到微軟來工作。

    王堅被任命為多通道使用者介面組的主任研究員,組員有張高(中科院博士)和韓堅(清華大學博士)兩個年輕人。

    以潘雲鶴的身份和學養,自然不能阻攔王堅的出走。

    那個夏天和潘雲鶴一樣心情複雜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黨委書記李生,他是哈工大電腦系的老系主任,也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候選人(因為選擇提副教授沒有繼續讀博,張大鵬遂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

    李開復給李生寫了一封信,說要挖走三個人,即:荀恩東、王海峰和劉挺。

    荀恩東,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了兩年,後被引入香港科技大學,現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研究機器翻譯和語法分析。

    劉挺,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呆了一年,又返回哈工大教書,現在是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

    王海峰,是中國最早做搜索的一撥人,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李開復親自帶他。一年多後,跳槽到東芝中國研究院,2010年加入百度,深得李彥宏信任,2019年5月出任百度空缺了10年之久的CTO。

    巧合的是,同月,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所涉專業為“人工智慧”方向的候選人共有五位,分別是王海峰(百度),沈向洋(微軟中國),楊強(微眾銀行),莊越挺(浙江大學),鄭慶華(西安交通大學)。

    候選名單中還有兩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企業人物,分別是李彥宏和王堅,均位元列工程管理學部“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

    一個月後,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佈,李彥宏、王海峰、沈向洋落選,王堅仍在列。

    能PK掉沈向洋和王海峰等老同事,足以證明王堅的卓越,此時他的身份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年前,當王堅離開杭州來到北京時,創業失敗的馬雲正帶領一幫人從北京折返杭州,希冀東山再起;當王堅正式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時,馬雲與“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創辦了阿裡巴巴。

    一個是風頭正勁的學術明星,一個是屢敗屢戰的創業者,誰能想到這兩個人將來會有交集,並作出驚天之事。

    機緣就是這麼神奇。


    4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礎研究,而不用操心經費及產出。

    在王堅看來,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們不是要改進現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開創也要比一流的跟隨更加艱難。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

    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彙報。

    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回京後,微軟中國研究院專門舉辦了一次新聞發佈會。

    王堅最後上臺,他說“做研究不一定隨大流。”

    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王堅出任常務副院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規模資料處理系統、數位墨水、支援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使用者介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並在胡錦濤主席2006年訪問微軟時專門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信任。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微軟正處巔峰期,微軟亞洲研究院兵強馬壯,王堅有足夠的空間去大展拳腳,直到一個叫劉振飛的人找上門來。


    5

    劉振飛,現阿裡巴巴合夥人、高德總裁,不過2008年他找到王堅時,還是淘寶網技術保障總監,他因為資料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堅。

    王堅當時帶人所做的專案正和資料相關,通過海量資料分析瞭解使用者習慣、優化軟體反覆運算。有人寫郵件給王堅,描述了他在比爾·蓋茨面前提到軟體的資料分析,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劉振飛畢業於北京大學,是王選院士的高足,眼光可謂毒辣。

    那年夏天,阿裡巴巴CPO彭蕾(阿裡巴巴創始人、合夥人,現任Lazada董事長)親自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她說的是阿裡巴巴的“登月計畫”。

    頭一年,馬雲召集阿裡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資料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裡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裡巴巴的資料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裡巴巴宣佈,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裡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彙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裡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彼時,阿裡巴巴高管中不乏技術牛人,比如中國開源第一人章文嵩。他本碩博均就讀於國防科大,師從電腦學院泰斗胡守仁教授(我國第一台億次銀河巨型電腦研製的設計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1998年創建LVS(Linux Virtual Server),2000年,Google搜索“wensong”會出現上千萬條記錄,2009年加入淘寶後,帶動了一系列開源運動。

    但為何馬雲偏偏如此相信王堅?

    除了都充滿理想主義氣息之外,在阿裡巴巴安全團隊負責人吳翰清看來,原因是“王博士是唯一一個能把技術講得連馬雲都能聽懂的人。阿裡有很多技術VP,但他們都沒有王博士這本事,所以他們也只能做到VP,而做不到CTO。”

    被馬雲任命為CTO是王堅加入阿裡巴巴差不多四年後的事情,卻招致了這家公司史上最強烈的反彈。

    阿裡巴巴已很長時間沒有CTO,上一任CTO還是吳炯。

    吳炯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後赴美,1989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96年加入美國雅虎,負責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他1997年結識馬雲,2000年初成為阿裡巴巴的天使投資人,2000年5月正式加入阿裡巴巴,擔任CTO,領導開發了阿裡B2B網站,淘寶網以及相關系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2005年阿裡巴巴合併雅虎中國後,他還主持了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的工作。2008 年離職,專做投資人。

    兩相對照,吳炯的光環太矚目了,而王堅進入阿裡巴巴後,卻成了名噪一時的“騙子”。

    6

    一切皆因阿裡雲所起。

    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全世界宣佈:“美國要在十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將使他重新回到地面。”從此,美國雄心勃勃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開始實施,共分為“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及“土星計畫”三步。

    雖然沒有關於阿裡巴巴“登月計畫”的具體時間表,但顯然也採用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9月10日,阿裡巴巴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裡雲成立了,它要為阿裡巴巴“登上月球“提供無盡的算力。

    王堅擔任阿裡雲首任總裁,他對400多名團隊成員說:“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雲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雲計算這項新技術的雛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1963年,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津貼啟動MAC專案,要求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多人可同時使用的電腦系統”技術,這產生了“雲”和“虛擬化”技術的雛形。

    2003-2006年Google發表了四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分散式檔案系統(GFS),平行計算(MapReduce),資料管理(Big Table)和分散式資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雲計算發展的基礎。

    2006-2008年,亞馬遜、Google、微軟、IBM等巨頭相繼推出雲服務生態系統和雲計算平臺。

    這樣看來,中國雲計算起步並不算晚。但先行者註定孤獨。阿裡雲成立之初,雲計算在中國還是個新名詞,外界充滿不解。

    一個令阿裡雲老員工們記憶猶新的細節是,公司剛成立的前兩年,他們出差用餐時,開發票的服務員總是“好心”地將“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加一個字“阿裡雲電腦有限公司”。

    王堅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帶過來的林晨曦等人成為阿裡雲乃至中國雲計算的最初班底。

    林晨曦,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亞洲第一個ACM全球大賽總冠軍,2005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他和同事們“每天思考著全人類命運這樣的宏大未來,從不為經費擔心。“ 有一天,王堅把他和孫冰(奧林匹克資訊學競賽冠軍)叫到辦公室,說他和馬雲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裡,準備做雲計算,如果他們有興趣,可以一起去。

    王堅的遊說很具有鼓舞性,他說,“雲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們所有的資訊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

    林晨曦和孫冰很快就做出了決定,“其實很簡單,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選擇相信。“

    儘管阿裡雲是2009年9月10日才宣佈成立,實際上早幾個月前就開始運轉了。林晨曦記得很清楚,阿裡雲第一個員工在2008年10月24日入職,正好是1024。“冥冥註定,阿裡雲和代碼脫不開關係。”

    林晨曦成為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入職後“兵荒馬亂,十幾個人邊寫代碼邊四處招人。”

    阿裡雲當時辦公室在北京上地,沒有空調,夏天很慘,工程師們只好買來一堆冰塊,放在臉盆裡降溫。此外,辦公室還經常停電。

    有次馬雲來京,專門去阿裡雲辦公室,想看看工程師們到底在做什麼。林晨曦打開電腦想給馬老師看看,不巧還停電了,馬雲只好坐在辦公室等了半個小時,直到電力恢復。

    環境確實太差了。許多工程師來面試,一看樓裡這麼破,就不想來了。林晨曦趕緊解釋,這只是暫時的,新的寫字樓還在裝修。

    饒是如此,在那個破舊辦公室裡,2009年2月1日,阿裡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

    “飛天”是阿裡雲為了“登月計畫”而做的分散式運算系統,其英文名是Apsara——吳哥王朝的阿僕薩羅飛天仙女,寓意希望為人帶來幸福。

    “飛天”是想將全球數百萬台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電腦,讓任何企業、機構和個人只要聯網就能獲得即開即用的計算能力。

    關於“飛天”,林晨曦有個通俗的比方:

    有一波人不知天高地厚,想做分散式系統,好比大家把腳綁在一起,單、雙報數,然後同時邁步。人數少時,這很簡單。但是當人足夠多時,就不簡單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邁腳,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同時性具有相對性;有人邁左腳,有人邁右腳,有些人兩隻腳一起邁,就有人摔倒了,摔倒的人會把邊上的人帶著摔倒,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二個難題;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異構,有的人長得高,有的人長得矮,步伐不一樣,就會帶來困難;還有很多動態環境下帶來的不確定性,路面有石頭,或者颳風下雨……最後還是走到了終點。

    可誰也沒想到,“終點”那麼遠,“走”得好辛苦。


    7

    馬雲對王堅是百分百支持, 要人給人、要槍給槍,阿裡巴巴內部各路精兵強將都彙集到阿裡雲。

    有一次元旦年會上,王堅把馬雲叫來給工程師們打氣。馬雲說他不懂技術,但很尊敬搞技術的人,認為技術大牛都是俠客,還說“程式都是bug 組成的”,贏得了全場的掌聲。接著,馬雲更是豪氣的說“登月計畫”是一定要做的,先砸10 個億,不夠再砸10 個億,直到做出來為止,再次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一開始大家都志得意滿,意氣風發,覺得一群技術牛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但現實是,沒有先例可循,阿裡雲得從零開始。

    在林晨曦看來,“阿裡雲就像是一個軍隊,在攻佔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攻克的山頭,一批衝鋒者倒下了,下一批衝鋒者接著頂上。其實是很悲壯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成功。”

    工程師們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年,不願意在黑暗中一直摸索。各種爭吵和懷疑出現。壓力實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團隊呆了半年就走了。

    甚至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追隨王堅而來的人也在放棄。2010年,一位老部下離開阿裡雲時,深情又失落地對王堅說,做雲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圍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何時。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裡雲最艱難的時候。

    在阿裡巴巴外部,業界都不看好雲計算。中國IT 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佈局為時過早。"

    在阿裡巴巴內部,大家都在看王堅的笑話,譏諷他是糊弄馬雲的“騙子”。其它部門的技術leader們都虎視眈眈,就等阿裡雲解散,然後去“瓜分”工程師。

    有一次一群人吃飯,劉振飛問王堅,外面那麼多人罵你不靠譜,看你好像不在乎。眾人都愣住了。王堅埋著頭,想了半天說了一句,“我這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當王堅被燙的體無完膚時,馬雲又添了一桶開水。2012年8月14日,他發文任命王堅為CTO,全面負責規劃、制定和實施集團技術發展戰略。

    阿裡巴巴內網徹底炸了,反對之聲洶湧不止,概而言之就是:王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浪費資源無數,不被追責,反而高升,難以服眾。

    沒人知道那段時間王堅承受了多少壓力。“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但是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

    關鍵時刻,又是馬雲撐了王堅和阿裡雲一把。他在內網公開回應:“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瞭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裡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為此,王堅對馬雲無比感激,後來寫書時,把這段話作為前序。


    8

    因為“理想主義”和“太執著”,王堅被認為是阿裡巴巴最像約伯斯的人,他的書架上也有一本沃爾特·以撒森寫的《約伯斯傳》。

    約伯斯不好相處,以“現實扭曲力場”著稱。無獨有偶,王堅身邊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現實扭曲力場”。

    那幾年,阿裡雲的工程師們一旦決定留下來,就會成為王堅的“腦殘粉”,他們堅信王堅的方向永遠正確。即使錯了,也是他們這些執行者錯了,“能力無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王堅極具感染力,總喜歡給部下講雷達的故事。在二戰勝利前夕,《時代》週刊封面本來要刊登雷達的照片,都已經通知發明雷達的團隊了,這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結果發行前,改為刊登原子彈的照片。雷達團隊非常沮喪,因為從整場戰爭來說雷達的意義才是最大的。

    每次王堅講這個故事時,聽眾都很興奮。他總會用“你們在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不要怕犯錯”一類的話來鼓勵大家,然後眾人就覺得在做著一份無比光榮的工作。

    2012年8月,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裡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那年下半年,淘寶系“去IOE”完成,“飛天”已經跑得比較順暢,林晨曦可以放心離開了,“我在阿裡四年,其實相當於呆了十年。阿裡雲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發兩年半的路。人的頻率調快了兩倍半。”

    離職那天,他和同事們在西湖國際旁邊的一家小館子聚餐,氣氛有點沉重。王堅開玩笑,“我們不應該這麼自私,晨曦不只屬於阿裡。”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林晨曦覺得不是傷感,不是難過,恍惚覺得:“在阿裡雲的四年,像是過完了一輩子。以後的事情,都是下輩子的。”

    榮光時刻到底來臨。2013年8月15日,“飛天”5K系統上線提供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單個集群超過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這種能力的公司。

    阿裡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同年12月,啟動“登月計畫”。

    “去IOE”完成後,阿裡雲沉澱了一套“商業-開源-自主” 軟體交互反覆運算的工程管理方法,成功服務國內關鍵行業客戶超過20萬家,推動了國內企業向雲計算的全面轉型。

    後來,那些早年離開的工程師,一直在想,阿裡雲最終能成功,王堅的堅持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次,林晨曦和老同事們聚會,為這個問題一直聊到淩晨3點,結論是:“如果換一個人,也許早就掛了10遍了”。

    在2012 年的阿裡雲年會上,王堅走上台,他緊攥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裡雲,現在不在阿裡雲了。”

    這其中就包括吳翰清,2012年9月離職創業,就在“飛天”即將展露曙光的前夕。走之前,王堅約他長談,臨別時,他流淚說:“博士,其實我一直是相信你的!”

    兩人相對,淚眼凝噎。

    當吳翰清創業後,才深深體會到王堅的不易。“現在我回想起來,王博士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沒有太多的創業經驗和產品經驗,僅憑著一腔熱忱帶領著一群同樣熱忱的工程師們在做世界上最難的技術之一。走了很多彎路,也傷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樹,讓後人乘了涼。”


    9

    乘涼者甚多。

    阿裡雲趟出一條路後,國內雲計算熱潮興起,2013年就此成為中國雲計算的轉捩點。UCloud和七牛雲等協力廠商雲計算企業成立,騰訊開放平臺也是這一年對生態企業開放,AWS高調入華。

    2014年9月19日,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裡巴巴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之一是“雲”和大資料,業務戰略是“雲+端”。這個基於“雲”的宏大敘事,正是始於六年前王堅掀起的內部技術革命。

    技術底座已經構築,接下來就是高歌猛進。

    馬雲再次展現了善於點將的本領,用阿裡小貸負責人胡曉明(現為螞蟻金服總裁)接替王堅,擔任阿裡雲新CEO,給這家技術公司注入商業基因。

    到2016年,阿裡雲營收規模已躍居亞太第一,全球第三,連續數年保持三位數的增長。

    同年,王堅卸去阿裡雲總裁及阿裡巴巴CTO兩職,專任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目前,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是阿裡雲的客戶。

    在阿裡巴巴內網,王堅被貼上各種各樣的的標籤,出現頻次最高的有:“遠見”、“先知”、“堅定”、“堂吉訶德”……

    但這個被稱為中國10年來最成功CTO的男人卻說,“我是一個既得利益者。”

    2018年,王堅受邀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回憶起阿裡雲的創業史。

    他對董卿說,計算像是一口井,井裡有著最珍貴的水資源。隨著大家對計算需求的增大,要有人想辦法把井水變為自來水,讓它順暢地流入尋常百姓家。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建水廠、鋪管道、做水龍頭、裝水錶等一系列環節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新理念的接納,因為第一口自來水從水龍頭裡流出之前,沒有人相信。

    在阿裡雲出現之前,國內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新技術能推動社會進步。

    王堅說,他願意做那個引水的人。領著一群年輕人,去做一個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

    2017年,中國電子資訊技術年會上,王堅代表“飛天雲作業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專案接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獎牌,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中國電子學會鑒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對我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有人在知乎上寫下這樣幾句話:“10年前,我也覺得博士(王堅)是個騙子。現在看看,我覺得他是個偉人。我覺得沒有這些別人嘴裡的偏執狂,世界又怎麼可能被改變。”

    10

    道不孤,必有鄰。

    王堅現在更多扮演的是阿裡巴巴技術先驅的角色,當下研究旨趣是“城市大腦”,開闢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的城市發展路徑。

    人類最偉大的作品是城市,但也帶了“城市病”。在王堅看來,“城市大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城市的資料流程動起來,產生價值。

    解決交通問題,並不是“城市大腦”的唯一功效,它是未來城市新的基礎設施,可以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做出更多貢獻。

    互聯網、資料、雲計算,這三者始終讓王堅念茲在茲,在他心目中就如同火,新大陸和電,足以改變世界,值得用一生去探尋。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覆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裡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裡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裡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譭謗也好,讚歎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雲煙。他撰有《線上》,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 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時代》中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淩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吳翰清,道哥的黑板報
    3. 《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裡雲橙
    4. 《雲之戰》,孫宏超,騰訊深網
    5.《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張為民,科學出版社
    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