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rousal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rousal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rousal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rousal定義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心理師想跟你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多彩的情感 #情緒的科學 😄😠😢😆 #情緒也可以用科學研究嗎 #當然可以 我們在生活之中,總是日復一日地經歷著快樂、悲傷等情感。另外,當回想起過去的記憶時,情感通常都會伴隨那些回憶而來。直觀來看,情感應是決定行為的重要關鍵。除此之外,如同我們必須避開某些事件,又有某些事件則是不惜努力也想獲得...

  • arousal定義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01 18:00:00
    有 277 人按讚

    #多彩的情感 #情緒的科學 😄😠😢😆
    #情緒也可以用科學研究嗎 #當然可以
     
     我們在生活之中,總是日復一日地經歷著快樂、悲傷等情感。另外,當回想起過去的記憶時,情感通常都會伴隨那些回憶而來。直觀來看,情感應是決定行為的重要關鍵。除此之外,如同我們必須避開某些事件,又有某些事件則是不惜努力也想獲得,可見情感也和事件的價值有所關聯。正因為任誰都擁有情感,或許有許多人從未思索過情感究竟是如何在腦中創造出來的。
     
     但是與此同時,近年來與日俱增的情感障礙患者開始受到矚目,使創造情感的機制與失去健全情感所代表的意義,變成了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
     
     本書將面對這些疑問,用科學的角度來探索情感。首先,讓我們來思考,我們所經歷的各式情感,究竟能用什麼樣的特徵來呈現。通常,心理學所用的方法,便是先決定出情感的種類,並從中挑出成對的情感,測量彼此間的相似程度(距離有多近)、相異程度(距離有多遠)。用這項方法測量所有配對,並調查能用多少維度來記述彼此間的距離即可。研究者依照情感種類的不同,分別提出了三維與二維的模型,而下述的基礎研究,多是使用後者的二維模型。

    #人類共同具備的情感

    第一張圖是由普拉奇克提出的情感三維模型。該圖是右方圓錐形的展開圖,描繪出各式各樣的情感(Plutchik, 2001)。比方說,只要朝驚恐的外圍望去,就會依序看到恐懼、擔憂,情感的強度會隨之下降。其他的「驚愕、驚訝、動搖」或「悲痛、悲傷、感傷」亦是同理。而順著同心圓圈移動時,情感的強度則幾乎一致,其中描繪的是不同種類的情感。這就相當於描述色彩時所使用的色相環。
     
     普拉奇克將基本情感分為生氣、厭惡、悲傷、驚訝、恐懼、信任、快樂、預期這八項種類。而就像相反色一般,反方向的情感分別由快樂與悲傷、預期與驚訝、厭惡與信任、生氣與恐懼所組成,兩兩成對。
     
     在心理學之中,我們認為「🥰幸福、😮驚訝、😱恐懼、🤢厭惡、😤生氣、😭悲傷」,是人類共同的特徵,並稱這六項情感為基本情感。
     
     在早期的情感研究之中,就連是否能稱得上情感或情緒的界線都模糊不清。說得極端一點,當時幾乎任何事物都能稱作情感與情緒。但是,這樣的情況也讓科學研究難以有所進展。
     
     不過,我們早已將腦內的顏色處理機制理解透徹。色彩的真面目就是經過處理的光譜,而光譜(色彩)則像彩虹一般具有連續性的變化。我們則是將它們分別歸類,取名為紅色、藍色、黃色等等。原本這種界線並不存在,然而光譜會在腦內受到轉換,呈現出明度、彩度與色相這三種屬性。也就是說,色彩是分布於由這三種屬性所構成的三維空間,而這個空間之中並沒有顏色種類的界線。
     
     相反地,我們不認為情感會在腦中以個別種類的形式呈現,亦不認為不同情感會以任何形式分別與實質腦區具相對應的關聯。情感也是沒有種類的區別,是透過數種屬性而呈現出來,讓我們得以進行主觀性的類別化。
     
     羅素與巴瑞特的想法,便是情感應能透過如明度或色相等共同的屬性來呈現(Russell & Barrett, 1999;見第二張圖)。他們認為情感是透過情感效價(emotional valence)與喚醒程度(arousal level)這兩項屬性來呈現,也就是這兩者的組合能夠創造出一種情感的概念,並將其稱作核心情感(core affect)。
     
     核心情感能用快樂—不快(情感效價)、活性—非活性(喚醒程度)的兩軸來呈現。圖中情感之間的距離,代表感受到的情感有多接近。此外,圓周所顯示的,則是各情感與六種基本情感之間的關係。
     
    #情感與情緒的差異
     
     本書所敘述的情感與情緒,分別具有不同的意義。所謂的情緒,是指個體在接受外界刺激或回想內在記憶時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因此,這是能被他人觀察或觀測的。相對的,情感是隨著情緒的產生引起的主觀意識體驗。因此,一般認為這基本上是只有本人才知道的經驗。上述這些用語,是依照達馬西奧的觀點作出的定義(Damasio, 1999)。
     
     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要釐清創造出情感這項主觀意識體驗的機制,並同時思考情感障礙的機制。接下來本書將要講解,身體的生理反應,便是孕育出情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當我們無法依據上述生理反應維持正常的情感時,就代表我們無法順利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態。我們會在後續的內容中詳細討論這點。
     
    --
     
    更多趣味且實用的情緒科學知識,歡迎大家參考日本認知科學會院士、京都大學榮譽教授 #乾敏郎 所撰寫的《情感究竟是什麼?從現代科學來解開情感機制與障礙的謎底》一書,本書由 遠流粉絲團 於2020/3出版上市。

    📖 https://tinyurl.com/ugxpkw3

  • arousal定義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2-11 10:20:00
    有 159 人按讚

    來幫大家介紹一下,人為什麼會戀物?


    戀物(fetishism)的簡單定義,就是對無生命物體、身體特定部位或分泌物產生迷戀和性慾。常見的戀物對象包括了衣物、腳、鞋子和體液等等。


    關於戀物的成因,各種五花八門的可能原因都有人提過。但是,卻很少有科學實驗對這些理論進行仔細審視。


    今天要幫大家介紹的,就是現代性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可能理論及實驗證據,這個理論就是:戀物是由於「制約」所致。


    --
    制約與戀物
    --


    1998年,加拿大的行爲科學家佛斯(James Pfaus)發現,如果雄老鼠交配的對象(雌鼠)身上總是帶著某種味道,那麼以後這些雄老鼠就會偏好身上帶有同樣味道的雌鼠。


    在2005年的另一項實驗中,佛斯發現雌鼠也可以學會這種「性」和「氣味」的連結。換句話說,這兩項實驗發現,如果性行為時總是出現某些味道,那老鼠就可以學會把該味道和性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到了2013年,佛斯把實驗再向前推進了一步:他測試了「性」和「物品」之間的制約學習。這一次,他讓某些雄鼠在交配時穿上一件小衣服,而對照組的雄鼠在交配時則不穿衣服。


    訓練結束後發現,之前都穿著衣服交配的雄鼠如果被拿掉衣服,他們成功交配的機率就會明顯下降。


    換言之,這些每次都穿著衣服交配的雄鼠,似乎對身上的衣服產生了某種「依賴」或「依戀」,一旦衣服消失了,牠們的性行為慾望、模式和表現就會受到負面影響。


    --
    人類也會嗎?
    --


    那麼人類會不會也能透過制約學習,把性和某些「物品」連結在一起呢?其實相關的證據更早就已經存在。


    1960年代,英國的精神病學家發現瑞其曼(S. Rachman)找來了三位男性受試者,然後讓他們在觀看一系列女性裸體照片時,穿插呈現靴子的照片。


    結果發現,在交叉呈現裸照與靴子數十次之後,三位受試者都開始對靴子的圖片出現性興奮反應(性器官的血流量會上升)。


    這項1960年代的實驗有許多缺點,例如沒有對照組,而且也無法知道其他物品是否也能產生類似的效應。有鑑於此,在1999年的另一項實驗中,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就測試了較為中性的圖片(存錢桶),同時也加入了對照組。


    結果發現了相同的結果:在經過制約學習後,實驗組受試者對存錢筒的照片出現了性興奮反應。


    --
    是否結案?
    --


    上述的實驗告訴我們,不管是老鼠或人類,都可以經過制約學習而把「性」和「物品」連結在一起。但這個效應真的就能完美解釋「戀物」的現象嗎?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可以發現,這個理論其實並不完美。比方說,其實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性」和「物品」的制約學習,例如大多數人都是在床上發生性行為。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因此產生「戀床癖」(大部分人不會在大賣場看到床具展覽時就性興奮)。由此可知,戀物的成因絕非只有「制約習得」這麼單純。


    美國的性學家班克羅夫(John Bancroft)認為,制約可能只是戀物的一部分成因。同樣的,美國的認知科學家羅瑪錢卓(V.S. Ramachandra)也認為,某些特定的戀物現象可能不是制約習得,而是有其他的生理機制所致。例如,戀足的現象之所以十分常見,或許是因為負責處理腳和性器官的觸覺腦區剛好十分接近。


    圖說:如圖中左上小圖顯示出腳、腳趾和性器官的觸覺腦區彼此相鄰。也可參考GQ圖文版中的大圖:https://www.gq.com.tw/women/sex/content-38061.html


    戀物的確切原因和生理機制,看來還有待研究啊!


    --
    延伸論文閱讀
    --


    Rachman, S. (1966). Sexual fetishism: An experimental analogue. Psychological Record, 16, 293-296.


    Plaud J. J., & Martini, J. R. (1999). The respondent conditioning of male sexual arousal. Behavior Modification, 23, 254-268. doi: 10.1177/0145445599232004


    Kippin, T. E., Talianakis, S., Schattmann, L., Bartholomew, S., & Pfaus, J. G. (1998). Olfactory conditioning of sexual behavior in the male rat (Rattus norvegicu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12(4), 389-399.


    Coria-Avila, G. A., Ouimet, A. J., Pacheco, P., Manzo, J., & Pfaus, J. G. (2005). Olfactory conditioned partner preference in the female rat.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19(3), 716-725.


    Pfaus, J. G., Erickson, K. A., & Talianakis, S. (2013). Somatosensory conditioning of sexual arousal and copulatory behavior in the male rat: A model of fetish development. Physiology & Behavior, 122, 1-7.

  • arousal定義 在 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29 08:00:01
    有 83 人按讚


    #只要你相信你可以
    #為什麼你無法持續運動呢?
    首先,先來談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做自我效能,定義很抽象,但簡單說就是個人在往目標前進時覺得自己能否勝任、克服困難並發展出策略的信念。
    如果你自我效能高,你便很可能勇於面對困難並努力不懈的朝目標邁進,最終很可能成為海賊王;但若你自我效能不高,便很可能將自己限縮在自己想像的框框之中,畫地自限。因此,自我效能可能會影響你是否願意堅持甚至左右你的成功與否。

    而自我效能又會受到四個因素影響
    1.過去成就與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2.替代的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3.言語上的勸說(Verbal Persuasion)
    4.情緒上的激擾(Emotional Arousal)

    所以說,如果你過去有成功的運動經驗,你便很可能再次重振雄風,或者你追蹤的部落客正好分享過類似的經驗,你可能也會引此更有信心,又或者你正被我的文字所影響,甚至看到慷慨激昂,如果這些條件你都擁有了,還有什麼理由不堅持下去的呢!只要你相信你可以!

    附上一張1999年就有的自我效能...(又在現了)

    如果對自我效能理論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Bandura -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理論

    #自我效能
    #沒有理由不堅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