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lma名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lma名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lma名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lma名字產品中有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3萬的網紅BeautyExchange.com.hk,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BE專訪・Alma郭爾君 ——《俠女情懷總是詩》 在娛樂圈裡保持真實,相信即使是門外漢如你我,也能想像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說白了,演藝人的人氣就是一切,而「保持自我」和「做大眾喜愛的模樣」難免有點相衝。郭爾君這個名字你可能陌生,但MV《下一位前度》、金馬短片《紅棗薏米花生》、ViuTV單元劇...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

alma名字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0 12:24:33

BE專訪・Alma郭爾君 ——《俠女情懷總是詩》 在娛樂圈裡保持真實,相信即使是門外漢如你我,也能想像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說白了,演藝人的人氣就是一切,而「保持自我」和「做大眾喜愛的模樣」難免有點相衝。郭爾君這個名字你可能陌生,但MV《下一位前度》、金馬短片《紅棗薏米花生》、ViuTV單元劇...

alma名字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11:41:08

【《Why Women Kill》第二季登陸香港 】 _ 想起一次看舞台劇的經驗。 _ 一直都是香港著名劇作家莊梅岩的忠實擁躉,2014年的春天,得知她寫於五年前(2009年)的經典劇作《聖荷西謀殺案》在澳門藝術節重演,生怕未來日子無法等到香港再有機會公演,於是極速決定購票,更隆重其事訂一晚酒店房,...

alma名字 在 ? ? ? ? ? ? ? ? ?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05 15:14:46

我轉了新名字🎉ALMA👈🏼😆 新一年想用一個新的名字去認識新人🤣 某天 朋友幫我改的~ 意思是有靈魂、有活力、堅強、毅力..的意思✨ 一看一聽到 好!我要改這個名字😆 [TOMATO]:入化妝行業後 一直用的名字 很多人告訴我 一聽到🍅就會想起我 謝謝你❤️ . 曾經想成為一位出色的化妝師✨ 但原來...

  • alma名字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4 22:00:06
    有 385 人按讚

    BE專訪・Alma郭爾君
    ——《俠女情懷總是詩》

    在娛樂圈裡保持真實,相信即使是門外漢如你我,也能想像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說白了,演藝人的人氣就是一切,而「保持自我」和「做大眾喜愛的模樣」難免有點相衝。郭爾君這個名字你可能陌生,但MV《下一位前度》、金馬短片《紅棗薏米花生》、ViuTV單元劇《YOLO的練習曲》等耳熟能詳的作品裡,其實都有著她擔當重要角色。這個在歌影視界都留下足跡、卻沒有公司背景的演員,究竟是靠甚麼闖蕩江湖的?

    【從小養成的雷氣】
    雖是沒有公司撐腰的獨立演員,但Alma認為自己在娛樂圈裡不算是「孤身作戰」,全因她是個正義感很重的人,在台前幕後看見甚麼不公的狀況,譬如攝影師獨個兒拿重物沒人幫忙、化妝師被抽水等都必定會發聲。

    她直言這性格是小時候被欺負得太多而養成的,因為太明白充當弱者的心情,因此無法對別人被欺凌視而不見,而這種直率也讓她收獲了不少「隊友」,助她在娛樂圈一同打怪。

    【唔識做人vs. 識做人】
    然而無數劇集也曾告訴我們,直率又正義地揭發惡行,往往難免會讓「為惡者」討厭。Alma因此被人冠以「唔識做人」的帽子多年,也笑言「敵人絕對係極多」。

    可是,她並不自覺是「唔識做人」,因為她標準裡的「識做人」並非去除自我去迎合他人,而是保持真誠和善良,做對得起自己和所愛之人的人,「我諗我只係唔識做佢需要我做嘅嗰個人」。

    【只想做好作品 沒打算讓人看見】
    Alma在訪問中再三強調,自己做演員就單純因為「喜歡戲劇」,並不如外人所想是為了名成利就,因為在這個自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裡,想紅其實不難,只想走紅的話實在沒必要去做演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被問及有沒有想透過打機直播、做YouTuber等來讓自己增加曝光率,她幽默地用上比喻,「就好似我明明唔鍾意食雪糕,但父母係咁同我講只要有好成績就可以食雪糕咁」。「增加曝光率」這球雪糕從來都非她所求,如果有天她考到好成績,也純粹因為她想考取好成績。

    【裸露演出】
    問及一向以文青形象見稱的她能否接受裸露演出,Alma說還是要取決於裸露在戲劇裡的「目的」,如果裸露只是一個用作招徠的噱頭就不可以,因為這樣的話很容易會令觀眾只想著眼於裸露的部分而忘記戲劇本身;但若然裸露是順應劇情而生、讓劇目更立體的一個情節則沒有問題,因為對她而言「劇本取決於所有嘢之上,其次就係導演」,而其中一個她很欣賞的導演,就是監導《下女的誘惑》的朴贊郁導演。

    談及女演員的辛酸,Alma發揮一貫俠女性格,在剖白前先為男演員抱不平,她認為社會一般對男演員裸露看得太理所當然,但「其實男仔演床戲都可以唔舒服㗎」。而她追求的境界則是如許鞍華導演一樣,出色得能讓人忘記她的性別,因為觀眾只會記得她是個出色的導演。

    【保持善良 保持自我】
    「保持善良」無疑是很重要的事,然而有時候被掛在嘴邊太多,反而會令人難以定義。小編在此或許可分享一點內幕作例子。訪問中,Alma因為擔心自己知名度不足,說了好幾次的「會唔會害你受罪、好驚會累你孭鑊啊」;訪問前的討論也磨合了一段時間,因為有些問題不便回應,但又希望達到小編想要的效果,於是紛紛提了很多建議,竟比小編更為訪問費煞心思。

    這種為人設想的道義就是Alma的「俠女情懷」,爽直又不失細心,相信也是她這些年來讓粉絲團「耳軍」迷戀的其中一種氣場。然而,爾君即使沒有耳軍,她還是會盡力做最貼近自己的Alma,因為她選擇走著比別人更辛苦的路、獨個負重前行的這些日子,為的就是守護她內心最純粹的真實。

    敬每個如Alma般獨闖江湖的演員,也敬每個如她一樣、還能保持善良和自我獨闖江湖的女子。

    Alma Kwok 郭爾君

    Hair:Veron Chan
    Photo:tsz925

    #BE星訪 #Alma #郭爾君

    🔍YouTube觀看專訪片段:https://youtu.be/7rD02c_uYgw

  • alma名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9 13:37:00
    有 32 人按讚

    【《Why Women Kill》第二季登陸香港 】

    想起一次看舞台劇的經驗。

    一直都是香港著名劇作家莊梅岩的忠實擁躉,2014年的春天,得知她寫於五年前(2009年)的經典劇作《聖荷西謀殺案》在澳門藝術節重演,生怕未來日子無法等到香港再有機會公演,於是極速決定購票,更隆重其事訂一晚酒店房,當作是在馬交短遊散心。說回《聖荷西謀殺案》的演出,故事佈局出色,劇情一秒逆轉,愈看愈心寒;有趣是,台上的演員,絕大部份都是澳門人,甚至導演黃樹輝亦然,沒一位是認識的,但無損投入程度,因為精巧而完整的劇本已為今次演出打下紮實基礎。

    經過多年來本地主流媒體的調教下,香港人(包括我在內,曾經)看待影視作品時都非常迷信「卡士」,好像只要有天皇巨星擔正,就可以讓超爛劇本起死回生,成為大賣佳作,事實上這類「騙案」早已「上演」無限次,依舊有人中伏,彷彿不明白好劇本與好演員,兩者缺一不可,然而前者質素優劣遠比由誰演繹角色重要,日前在myTV SUPER看到跟貼美國播放、在當地點播平台「Paramount+」(前稱「CBS All Access」推出的全新劇集《Why Women Kill》(港譯《靚太殺機》)絕對可以引證上述見解。

    看看演員表便知這番話不難明。2019年8月推出第一季,三個年代、六個角色,Lucy Liu(劉玉玲)之外,若不向「Google大神」求助,是不會知道其他演員是誰、拍過哪些作品。來到第二季,「問題」更嚴重,只好怪自己看美劇看得太少,七位主要演員,Allison Tolman、Lana Parrilla、B.K. Cannon、Jordane Christie、Matthew Daddario、Veronica Falcón和Nick Frost,統統不知他們是誰,聽到名字後的大腦直接出現人樣的機會率是零,正常情況下應該不會開劇,猶幸,創作人是Marc Cherry ── 我記得,因為他最出名的作品,是2004年首播的《靚太唔易做》(Desperate Housewives),再看看爛蕃茄(Rotten Tomatoes)的評分,第一季觀眾評分(Average Audience Score)高達97%,第二季更癲,100%(暫時只得9人評分,相信數字稍後會回落),真咩?基於《靚太》獲好評,決定開劇試試佢,又確實幾好睇。

    顧名思義,《Why Women Kill》就是「點解女人要殺人?」,有看過第一季也知道,三個女人分別殺死自己的伴侶,十集劇情就是清楚交代箇中因由,還有她們性情上有何轉變。來到第二季,不再玩三個年代交替出現,反而故事發生在1949年,兩個阿太,Alma(Allison Tolman飾)其貌不揚,照顧家人和打理花園是她人生的全部,她一心希望能夠成為洛杉磯最高級園藝會的成員,其中一人正是闊太Rita(Lana Parrilla飾),二人無論社會階層和生活品味都有明顯距離,卻因為兩個男人:Alma丈夫Bertram(Nick Frost飾)和Rita情夫Scooter(Matthew Daddario飾)而令生命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結果讓她們狠心殺人?

    無意劇透,只想說,第二季的故事走向如剝洋蔥鋪展出來,完全出乎意料,去到第一集結束時更留下大量疑問,這種處理擺明令觀眾吊癮,想快一點看到第二集,這就是編劇的功勞,劇中不同角色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原本隱藏得很好,卻因為第一幕出現的那份報紙而逐漸顯露,換言之,編劇團隊創作劇本時,必須心思細密,從大至小,再由小到大的設計好每條故事線,才不會令故事往爛尾的方向推進。更重要的一點,是無需先看《Why Women Kill》第一季才看第二季,因為兩季故事完全無關,但如果看了第二季第一集之後心癮起,建議可倒過來先看第一季,再緊貼美國播放進度看第二季亦無不可。

    《Why Women Kill》第二季預告:https://bit.ly/3gaqDkl

    美劇系列:
    《Friends: The Reunion》:https://bit.ly/3fmUzsX
    《薩克薛達之正義聯盟》:https://bit.ly/3py5ZO3

    (0906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美劇 #whywomenkill #paramountplus #mytvsuper myTV SUPER #usdrama #yautaitung #AllisonTolman #LanaParilla #BkCannon #JordaneChristie #matthewdaddario 美劇咁樣睇 黑咖啡聊美劇 #VeronicaFalcón #NickFrost #靚太殺機 #莊梅岩 #聖荷西謀殺案

  • alma名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04 02:09:48
    有 336 人按讚

    如果還沒看過《出神入化》(Now You See Me, 2013),或許你會疑惑,為何傳說中的四騎士魔術師是主角的話,為何海報上會出現另外四個人呢?不過,只要看完也看懂《出神入化》,肯定能理解,為何這部電影的海報,必須同時出現八個人(但卻又不是 《瞞天過海:八面玲瓏》Ocean’s 8, 2016 )。

    因為這是個不能暴雷的電影,所以先不聊故事內容,只要談談在《出神入化》的魔術四騎士,看看故事是不是與《聖經》《啟示錄》的四騎士與第五騎士有關。

    #魔術界的四騎士
    故事一開場,就是四個出神入化的魔術師在街頭上與舞台上的表演。其中只有女魔術師 Henley Reeves(Isla Fisher 飾演)比較成功,是在真正的舞台表演,而其他三位魔術師,其實只稱得上是未成氣候或過氣的街頭魔術師。

    不過,即使只是小舞台,這四位魔術師都受到同一個戴著灰色斗篷的神秘伯樂注目,伯樂暗中觀察各個魔術師的特色,並將他們組合成為「四騎士」。

    在《啟示錄》第六章,耶穌解開一一解開七個封印,前面四個封印分別竄出四匹馬與四個騎士:白馬騎士代表瘟疫,紅馬騎士代表戰爭,黑馬騎士代表飢荒,蒼白馬騎士代表死亡。在聖經故事中,四個騎士的出現代表末世,世界籠罩瘟疫、戰爭、飢荒與死亡的恐懼。但是,在通過死亡之後,又會有重生。
    .
    #四騎士的新意義
    在《出神入化》一開場,分別是四個騎士的表演,不過,這四個騎士已經不是瘟疫、戰爭、飢荒、與死亡這樣的名字,而是另外透過塔羅牌重新命名,分別是:

    *Danny Altas (Jesse Eisenberg 飾演)拿到的塔羅牌是「愛人(Lovers)」,暗示 Danny 是個喜歡拈花惹草的男生(馬上把觀看魔術表演的女孩帶回家),也暗示他曾經與 Henley 有男女朋友關係。

    *Merritt McKinney(Woody Harrelson 飾演)拿到的塔羅牌是「隱士(Hermit)」,他會催眠、讀心,性格謹慎小心,相較於 Danny,McKinney 頂多調侃,但不對女性採取積極行動(在飛機上僅止於與 Henley 口頭調情)。

    *Jack Wilder(Dave Franco 飾演)拿到的塔羅牌是「死亡(Death)」,暗示他在某一次魔術任務裡的死亡車禍。

    *Henley Reeves 拿到的塔羅牌是「女祭司(High Priestess)」,呈現她是的自我要求嚴格與自律性格,與 Danny 分手之後,就努力由小魔術師助理,自我鞭策到成為一名頂尖魔術師。
    .
    #灰色斗篷的神秘人物
    有趣的是,在開場時,上面每個魔術師都受到另一名神秘人物的觀察,這位神秘人物的裝扮是:灰斗篷。

    在《啟示錄》的第十九張,也有這神秘的斗篷人物,堪稱第五個騎士,他騎著白馬,眼光如電,穿戴斗篷,代表「信念」與「真實」,是王中之王,會帶領其他騎士向前。

    在《出神入化》的最後,果然這名神秘的斗篷神秘男子再度出現,代表他的撲克牌是黑桃國王(崁在樹幹上),也是王中之王(四張國王牌的最大)。

    之後,這神秘斗篷男邀請四個魔術騎士一同加入「The Eye」。當他們要入會時,就是通通踏上「旋轉木馬」,完成入會儀式,而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信念。
    .
    #都是一時之選的一線演員
    每個演員都是精挑細選的好演員。總是照顧蝙蝠俠的好好先生 Michael Caine,這次飾演保險業大亨。但是好好先生所遭遇的結局,讓我一直反應不來,頓時還以為我沒看懂。

    飾演Alma Dray的Mélanie Laurent好美,前幾天才介紹過她主演的《氧氣危機》(Oxygen, 2021)。綠巨人Mark Ruffalo則是在《出神入化》飾演愚蠢的FBI。而總是演天神的Morgan Freeman,這次飾演自以為聰明的魔術破解師,但卻聰明反被聰明誤。
    .
    #君子復仇三年不晚
    《出神入化》讓人不禁想到《哈姆雷特》和《基督山恩仇記》。有深謀遠慮的復仇計畫,不在乎完成復仇大業需要花上多少時間,而是在意需要準備多麼縝密的反攻細節,才能天衣無縫地完成復仇偉業(劫富濟貧也算是)。
    .
    #啟示錄第十九章的第五個騎士
    I saw heaven standing open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a white horse, whose rider is called Faithful and True. With justice he judges and wages war. His eyes are like blazing fire, and on his head are many crowns. He has a name written on him that no one knows but he himself. He is dressed in a robe dipped in blood, and his name is the Word of God.

    在2013年,《出神入化》並未獲得好萊塢的影評喜愛,在幾個重要的影評平台,都沒有獲得很高的分數,也有其他不少影評認為,這是個「開場很華麗,結尾很小氣」的故事。不過,今天又重看一次,哈哈,好精彩好喧嘩,好歡樂啊。並不覺得不好看呀。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19
    #2021年6月3日
    #出神入化2013
    #NowYouSeeMe
    #假裝魔術電影的復仇計畫
    #四騎士加上第五騎士
    #塔羅牌反應性格

  • alma名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22:30:12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alma名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24 22:45:09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alma名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08 20:00:10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文學
    ─────
    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還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真是這樣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由〈玻璃城市〉、〈鬼靈〉與〈禁鎖的房間〉三部中篇所構成,〈禁鎖的房間〉為壓卷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者;故事環繞著「我」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我」的名字──讀者們只知道「我」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但並不知道「我」的具體姓名。請注意: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故事描述「我」的童年摯友──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這極可能是個預謀,因為「我」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二人同為作家。當時「我」寫作事業堪稱順利,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被視為「評論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儘管頗受器重,「我」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他是這樣說的:

    剛開始,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可堪寫出曠世巨著。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容易多了。賣力一點,一篇接著一篇,好歹可以餬口飯吃。
    我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小有名氣,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電影、舞台劇、藝術展、音樂會、書,甚至球賽,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世人給我的評價是「評論界的明日之星」,但在我的內心,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而且江郎才盡。我所做的,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好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會灰飛煙滅。

    伊格言分析:這些關於「我」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此,「我」的「個體殊異性」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對,我們其實並不特別;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都不特別。事實無比殘酷: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