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你以為生命是什麼?生命其實本來就什麼也不是。它根本不是從你誕生那一刻開始的,它是從你發現這世上居然還有另一個人完全了解你的孤寂那一刻,才突然開始的。人類的個體如此渺小,如此缺乏必然性;如果個體在無數降生與消亡之間還真有什麼值得留存的,那就是愛而已。」──伊格言《零度分離》
...
#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你以為生命是什麼?生命其實本來就什麼也不是。它根本不是從你誕生那一刻開始的,它是從你發現這世上居然還有另一個人完全了解你的孤寂那一刻,才突然開始的。人類的個體如此渺小,如此缺乏必然性;如果個體在無數降生與消亡之間還真有什麼值得留存的,那就是愛而已。」──伊格言《零度分離》
世界其實很小──互不認識的兩人之間,只需不超過六段連結,就能建立關係──這是出自19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並隨社群網站時代重新為人熟知的「六度分離理論」。反過來說,相互獨立的個體之間,無論如何也隔著一度分離。
那便是小說《零度分離》的起點──二十三世紀的未來,對生物意識活動有突破性認識的人類,依然無以迴避、降生即命定的絕對孤獨:無論此生背負多少苦難、品嘗過何等幸福愛戀,我們的痛苦與歡愉終究源於意識,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獨一無二的電位活動──生理構造截然不同的他人,無論交換過多少晝夜的鼻息與秘密,又如何能共量乃至共享、我們的生命?人類受困各自的心物二元扞格,註定獨自面對降生後、往往苦多於樂的多舛命運,「此身之牢籠,亦即此心之牢籠,亦即此生之牢籠。」
難道沒有救贖餘地──銘刻於基因之上的決定論是否可能顛覆?個體是否可能在維持自身個殊性的同時,消弭彼此間無可共量的壁障?兩相合一卻又不為對方吞噬的「零度分離」,到底如何可能?
整本《零度分離》,便是以此探問為核心進行追索的「深度調查/訪談」。此一文體的選擇,讓科幻背景的《零度分離》讀來格外親切:(硬)科幻作品最令人聞風喪膽的世界觀設定,得以在訪談人物的登台退場、舉手投足間無痛鋪陳。AI叛變事件、虛擬偶像詐欺案、人造夢境中的罪行──讀者跟隨訪談人,在零碎證據與歷史煙塵中,拼湊出重大事件塵埃落定後、徒留幽魂般的身影:背離人群獨行的受訪者們,無不是在拋出質疑或尋求救贖,對著時代的弔詭與命運的凶暴;而訪談人又為何執著於這些離經叛道?這與圍繞她的神祕色彩是否有關──受訪者與訪談人之間的張力,因而成為反覆映出小說主題的稜鏡,以及推動劇情的動力。
「命運的凶暴」、對真相之執著──貫穿整本小說、乃至全人類歷史的追索,或許不過關乎這兩者。《零度分離》無非一本「受苦者群像」:紀錄人類如何降生於孤獨,隻身面對存在之隨機,並著迷於尋找因果的徒勞。
孤獨──經歷鏡像階段拼裝完成的、人類的自我意識,不過一個個肉塊與神經元各自獨立的牢籠。而後還有語言的斷裂:「說話對人很重要嗎?愛或親密,對人類而言很重要嗎?人們持續在索求著的,究竟是什麼呢?」語言讓人類進入得以在社會立足的象徵秩序,卻也武斷地化約了我們意識與經驗的廣闊:只有人類語言的「我愛你」,才能傳達深埋心底的愛意嗎?在前語言階段、神話之範疇,是否存有一原初的完整、「一可與時空共振、與萬物交融之廣袤他方」?
確立了意識後,人類接著面對的,是存在,及其虛無──人類意識的侷限,讓我們難免成為互相傷害的傲慢物種。存在於世的地獄,既來自他人,也來自每個區隔出他人的自我。於是,在「被拋擲於世只為受苦」的無意義將生命零件完全磨損之前,足夠幸運的人毅然展開豪賭:將生命的意義勇敢錨定於愛情、或其他小小的替代物之上,將獨立的自我拆解、交予陌生他者手中。此一「在他人身上尋得完整」的賭局,卻也註定一敗塗地:我們交付出的自我、以及做為回饋收到的完滿,隨時會隨生命的易逝與無常破滅。命運的凶暴。「真正活著的僅是沙漠本身。」
難道我們的存在,僅是為了孤獨地受苦──人類的歷史,便是嘗試回答此一難題的歷史。即使去到了《零度分離》的未來,人類依然是著迷於尋找因果關係的物種,彷彿銘刻於基因的律令──從圖騰信仰到教會與聖經,乃至現代性以降的科學/技術理性──我們執著於找出一切現象的解釋,包括為何降生而面對命運之凶暴。是,人類當然是對神蹟成癮的生物:對解釋的渴望與相應的盲目愚信,成雙成對鑲嵌在我們的染色體上──孿生的祝福與詛咒:一如細胞核中A、T、C、G寥寥數種鹼基,竟能排列組合出「生命本身」的萬千燦爛;而與此祝福相伴的,卻是銘刻於基因上,人類註定孤獨面對命運、徒勞找尋因果的詛咒。
如果人類的祝福與詛咒早已銘刻於基因之上,受苦的人們又該如何跳脫此一遠古的決定論、此一「神意秩序」?《零度分離》至此迎來了類似韋勒貝克《無愛繁殖》式的結尾:如果人類的悲劇根源於基因,那麼社會制度與左右派等意識形態的變革,終究無從拯救我們;唯有徹底改寫基因層面的規則,才可能「突破人類文明之天花板」──「於神意之外造史。」
如果人類的孤獨早已刻寫於基因之上,你是否願意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真正與他人連結,而消亡自我──這是《零度分離》、但想必不會是作者伊格言,最後向讀者拋出的提問。
ai續寫小說 在 假鼻子姊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0歲女人的離騷】
左邊是姊13歲時的樣子!
OK,我知道,看起來有瑪麗亞的FU~
真的耶,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就是很刻苦耐勞的樣子。
感覺可以扛沙包跑步都不會喘。
記得我小時候,常常會幻想自己以後長大的樣子跟長大的生活,以前我總覺得30歲就是一個「成熟大人」的年紀了,
沒想到現在已經30歲了,還是覺得自己很像小孩子。
我還記得我幼稚園畢業典禮的時候,寫我的志願
【我長大以後當護士小姐,因為她們都穿著白色制服好像天使】沒錯,我大班的時候竟然就有制服癖了....
後來我聽我媽說,我小時候長得很醜,
是屬於長得不討喜的嬰兒,但是很乖,不太哭鬧,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護士很少來關心我,
等到後來接回家時,我媽說我的屁股都是嚴重的尿布疹,
我當時非常的震驚!!原來她們不是天使!!(哈哈)
所以我就開始改變志向,不想當護士了。
上了小學國中之後,功課都還不錯,
我開始很希望可以當老師,
因為我覺得我可以當一個很酷的老師,像GTO那樣!!
可以站在台上跟同學分享很多事情,
然後可以跟學生打成一片。
最重要的是,有什麼工作可以放寒暑假,還可以領薪水,
也太棒了!!
但是國中生病去開刀之後,我的功課就大不如前,
從原本輕鬆可以考前五名的我,開始變得很普通的名次。
首次因為功課不好而感到挫折,
有點逃避心態的放棄進資優班的機會,寧願在牛班裡面混。
功課變差了,靠著一點小聰明考上了普通的公立高中,
可是功課就越來越糟,我想我離老師這個工作太遠了。
尤其是數學,開始只追求不零分就好。
高中時因為朋友講了一句話說「誰誰誰寫小說得獎了好厲害!」不服輸的我就開始寫小說投稿,也是很幸運的,
第一次投稿寫小說就得了第二名,
然後接二連三的繼續寫小說參加比賽賺稿費。
當時我便又開始想說,我以後長大可以當小說家或作者。
可是到了上大學的第一年,來到台北讀大學,
當時我並沒有電腦,又忙著打工貼補生活費,
斷了一整年的時間沒有寫小說。
久了之後,竟然也發現自己失去了寫小說的熱情!
然後就很迷惘的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工作....
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朋友介紹的,
我當了外國模特兒的經紀人,很妙吧!
我英文沒有很好,但是很敢講,
所以在工作上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困擾,
就這樣很安逸的做了4年~~領著可悲的22k
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已經26歲了,
才開始意識到,若我再不轉職,
我實在也無法繼續在這個行業裡面,
獲得我想要的生活與成就感。
轉職時的我非常痛苦,覺得自己沒有很特殊的專長,
對工作也非常沒有自信!
只知道自己的個性不適合做一陳不變的工作,
想到以前寫小說時創作的快樂,
所以我希望可以從事需要動腦筋或創作的工作!
又萌生起當美術設計的念頭。
所以自己去摸索著我完全不會的Photoshop跟Ai,
但後來也發現自己的對設計的美感太弱,
好像也無法靠這個當飯吃。
最後我慢慢地摸索,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
接著選擇去廣告公司當網路行銷企劃,
每天熬夜加班,身體變很差,
但是至少我覺得工作內容是我有興趣的!於是我過了2年沒天沒夜的加班生活累積作品。
然後再慢慢換到自己想要的公司。
為什麼選擇當網路行銷企劃?
因為當企劃需要一點寫文案的基礎,
又要想很多有的沒的點子,
若會一點點簡單的美工設計,
對工作也會很有幫助!
當了網路行銷企劃之後,
常常接觸很多部落客!
沒錯我就是因為接觸很多部落客,
才發現很多部落客真的很難搞....
哈哈哈哈,
然後我就賭氣開了假鼻子姊姊粉絲團,
雖然我也沒有靠這個粉絲團接任何的案子。
但是也變成了我記錄生活的一個小地方!
其實也是很快樂的事情。
謝謝你們在網路上陪我發牢騷,看我耍白癡。
雖然小時候的我們都會勾勒自己長大後的樣子,
雖然憧憬跟現實常常會不同,
若你現在也不喜歡自己的樣子、不喜歡自己的生活,
不要氣餒,要相信,總有一天,
你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