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i框線不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i框線不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i框線不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i框線不見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134的網紅三媽從來不說謊 Sama Never Lie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習慣「拒絕」的養成經驗》 「拒絕」,並不只適用於拒絕性騷擾, 也適用拒絕所有事情, 包含拒絕父母、老闆、推銷員、電話行銷、多年不見的賣保險同學...等 . 「拒絕」這個詞,是指一種人格特質?還是行為表現呢? 我認為是後者,「拒絕」是一種行為表現, 這篇文章也是以此觀點出發,#拒絕是個能夠養成的行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h...

ai框線不見 在 老師說我PE要加強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1:42

最近幫同學邀請一位外科醫師演講,想到上次與這位學姊談話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最近在家醫科上了一堂職涯的討論課,所以我想來分享一下選擇醫學的心得(不過這也只到大五的所見所聞,可能未來5年、10年的看法都會改變)。如果大家對於下面的這些觀點有其他想法或是對於選系之類的問題想要討論也相當歡迎。 五年前...

  • ai框線不見 在 三媽從來不說謊 Sama Never Li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4 22:30:58
    有 40 人按讚

    《習慣「拒絕」的養成經驗》
    「拒絕」,並不只適用於拒絕性騷擾,
    也適用拒絕所有事情,
    包含拒絕父母、老闆、推銷員、電話行銷、多年不見的賣保險同學...等
    .
    「拒絕」這個詞,是指一種人格特質?還是行為表現呢?
    我認為是後者,「拒絕」是一種行為表現,
    這篇文章也是以此觀點出發,#拒絕是個能夠養成的行為。
    (如果你深信「表態拒絕」是種人格特質,那你可以不用看下去了,這篇對你來說沒什麼用。)
    .
    把拒絕看待成「行為表現」之後,
    那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做不到拒絕」,
    一來這不是從小有學習到的,
    (無論性別,華人教育本身就反對拒絕,天天叫你順從呀!還有台灣的職場也受到日系影響不少,同樣也是順從為主!)
    二來是後天想要將這個行為養成習慣,
    會發覺正面回饋非常少甚至充滿風險,
    那這個習慣自然很難養成。
    (拒絕的風險:沒面子、不合群、激怒對方…,隨便想就一大堆)
    .
    擁有足夠的正面回饋,
    較能養成新習慣。
    重訓健身、飲食控制、學習語言..
    可以發現有不少人持續地進行,
    因為正面回饋是相對明顯的,
    體力變強、身材變好、取得語言證照…
    (這邊要補充一下,正面回饋是因人而異的,像是有的人學習語言是為了愛情,也有人學習語言是為了高薪)
    .
    而「拒絕」很難養成的主因,
    就是正面回饋很不明確。
    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正面回饋,
    我覺得是培養「拒絕」的關鍵。
    .
    對我來說「拒絕的正面回饋」,
    就是「我贏了」的感覺。
    雖然說有點像是精神勝利法,
    但拒絕最能替自己帶來的,
    就是「替自己做決定!」
    感覺好像是個很弱的正面回饋!?
    但生而為人,活在這相對自由的時代,
    能替自己做決定是多難得的事!
    我~還~不~做~爆!!!
    .
    勇於拒絕、常常拒絕、到處拒絕,
    我應該貫徹拒絕超過 5 年了,
    (尤其實踐開放式關係之後,拒絕得更迅速更果斷)
    我拒絕陌生人的搭訕訊息,
    也拒絕愛人想做愛的要求,
    我拒絕父母叫我投票給韓國瑜,
    也拒絕親妹傳給我的減肥資訊,
    我拒絕老闆給我不適任的工作,
    也拒絕面試官跟我殺價。
    .
    老實說,做了這麼多「拒絕」,
    除了自己做主,
    還真的沒什麼回饋啦!
    但自己做主還不夠正面嗎!?超爽的耶!!
    (希望到這邊,你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正面回饋)
    .
    萬事起頭難,
    拒絕的正面回饋已經找到了!
    已經完成一半了!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展開拒絕的行動,
    但前面提到的那些風險還是存在呀!
    這些都會讓我們的拒絕卻步。
    .
    因此我建議進行拒絕時,
    轉換一下視角,
    把對象當作「機器」。
    .
    通常詐騙電話很好拒絕吧?
    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把對方當人看呀!
    覺得對方只是個重複念稿的「機器」。
    請在遇到不合理或不喜歡要求的當下,
    把對方當作機器看待吧!
    這樣子就好拒絕多了!
    .
    通常是不合理或不喜歡的要求,
    我們才會想提出拒絕,
    代表著提出這要求的人,
    其實也沒有顧慮太多,
    甚至在提出要求的時候,
    根本沒有同理和思考對方的感受。
    .
    天呀!你們知道嗎!?
    思考和同理人類是非常珍貴的能力,
    沒有這種能力的,
    通常我們不會視為人,而是機器。
    (看看那些科幻電影怎麼演的,就明白了吧!?)
    .
    因此遇到這些不合理或不喜歡的要求,
    我都把自己想像成超強 AI 在回覆,
    畢竟對話對象也是機器呀!!!
    .
    為了貫徹機械化拒絕,
    我會找個閒暇無事、心情平淡的時候,
    設定制式化回覆,
    盡可能理性且不帶情緒地寫出來的
    (就你們知道的,要和機器溝通,情緒他們不會懂,感性他們也不會懂,要像登記疫苗一樣,一項一項資料填好,他們才能把這些資料輸入進去,而且未必能理解)
    .
    大致上符合一些原則:
    1. 不怒罵對方和使用情緒性字眼:我知道克制自己的情緒很辛苦,但我生而為人所擁有的珍貴情緒,只保留給我親近的人見到。回覆拒絕時,我就是個機器人,一點情緒都不想浪費在對方身上,對方根本算不上是人,所以別用人的方式對待他。(畢竟你給他情緒,他也像個機器般收不到)
    2. 不使用「請」、「謝謝」、「對不起」、「不好意思」,同樣因為對方就是個機器,不值得我使用這些禮貌的詞句,而且有沒有用對他來說差異不大。(但對我來說有差!)
    3. 盡可能明確描述自己的感受,想想對方如果是機器人的話,他沒有天生的理型(哲學用詞),那說明不夠清楚,無法在他的資料庫有效建檔,那這個說明是無法讓他理解什麼的!在「我要贏」的心態之下,我是想讓他明白的!!!(你這機器給我搞懂呀!!!)
    (以上我自己的作法,僅供參考)
    (把對方看作「機器」,僅限於想要表達拒絕的當下,並非從此不把對方視為人,而是利用這個做法,減輕想拒絕時可能會有的不好意思、覺得抱歉、無法好好說明…等。)
    .
    最後把我 IG 預存回覆中,
    所有和表達拒絕有關的字句條列(歡迎複製貼上使用):
    「目前不想。」
    「不回答隱私問題。」
    「這不是我需要知道的,也不是我該煩惱或者回覆的。」
    「我覺得你的發言很沒禮貌,而且冒犯到我,希望你可以理解自己的行為是讓人不舒服的並且反省,以後別讓自己成為討人厭的人。」
    「我覺得你的行為蠻沒禮貌的喔!我並沒有想要知道這些資訊,希望你可以理解,別隨便這樣子傳訊息,不然很容易冒犯人!」
    「我不願意再和你對話了!因為你明確地冒犯到我了!我會把你的訊息截圖,匿名處理後,上傳到我的限時動態給大家看,並且檢舉+封鎖你。」
    .
    同場加映1,和劃清界線有關的字句:
    「訊息留言,我會盡可能回復,但請保持禮貌和尊重喔!如果擔心對話讓彼此感到不舒服,請參考連結:https://supr.link/NW90X
    (連結裡有各種不禮貌發言的錯誤示範紀錄!)」
    「如果你想認識我的話,麻煩先讀完這三篇,用心體會用腦思考後再行動,否則很容易造成你我的困擾,讓人心生不悅。https://www.instagram.com/p/CQa9Fv-BMNH/ https://www.instagram.com/p/CQa-yDEhiiB/ https://www.instagram.com/p/CQbAsbzB4js/。」
    .
    同場加映2,三媽推出的《異男網路交友快速辨識服務》拒絕法:
    「我覺得這個服務可能你需要,推薦試試:《異男網路交友快速辨識服務》👉 https://supr.link/57QLV。」
    .
    基本上,
    我並不接受特定性別就比較無法拒絕的說法,
    我知道主流價值框架下,
    確實有造成性別差異。
    但已經認知到這些都是框架造成的,
    而非我的生殖系統造成的,
    (應該不是荷爾蒙讓我無法拒絕的吧!?)
    那我想該去做的是拆除框架,
    找尋各種可能性,
    才有機會自由選擇,
    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
    今天分享我的拒絕心路歷程,
    也算是一種拆框吧XDDD
    希望大家在追求自我之路,
    都能拆掉更多框架,找到更多可能。
    .
    #拒絕 #習慣養成
    #情感 #情感教育
    #拆框 #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 #自由選擇
    #愛情 #愛情故事
    #關於愛情 #因為愛情
    #異男網路交友快速辨識服務
    #信義簡嫚書
    #三媽從來不說謊
    #samaneverlies

  • ai框線不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1 17:30:01
    有 1,592 人按讚

    在任何關係裡,最怕的就是相互的想改變對方和自己。把自己和他人設定在一定的框框裡,卻不是想認識及接受真實的彼此。

    特別是,因為害怕對方不愛、不要,就努力的把自己變成對方要的樣子,努力的追求被對方滿意和認可,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原本的樣子不見了,找不到自己了,卻還是沒有得到對方的接受和喜歡。

    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歲月,我們是如何的被誤導,必須努力的瞭解他人的標準和喜好,努力的成為別人覺得完美的一個人?

    或許,從原生家庭的要求和塑造,到學校的比較教育,再到職場爾虞我詐的競爭中,都告訴我們:「沒有人想要認識真實的你,如果你沒有別人想要的條件和能力,不符合別人喜歡你的模樣,你就會被排除,被淘汰,最後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得不到。」

    於是,我們用了一輩子的時間,迷失在不同人的標籤中,及不同人的評價中,把自己化身為變色龍,努力變化不同的豔麗色彩,配合著另一個人的喜惡情緒,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是否有價值,是否能安心的在關係裡、在團體裡。

    活在現代的世界,誰能不累?累的不只是身體,最累的其實是心。心累了,接觸任何的人事物,都只剩下勉強的感覺;勉為其難、逞強硬撐,心中卻是百般的不樂意、不情願、不甘心。

    所以,許多時候,你想關掉一切;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關掉電視、關掉提醒鈴聲,最想的其實是關掉和這世界聯繫的管道,及關掉自己。

    這或許是為什麼「厭世」在網路上成為風潮。當出現「厭世」字眼和圖像,許多人充滿共鳴及感慨。這世界有太多要求和評價,四面八方都可能出現那些「都是為你好」的權威建議和言論。彷彿你有很多令人看不過去的言行和舉止,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這世界會拒絕你、淘汰你。

    但那些說這些話的人,又憑藉著什麼覺得自己是對的?是正確的?不正是他們以為那樣活著的方式,讓他們可以符合別人想要看見的成功、優越、厲害和聰明。他們活在追逐中,活在證明自己可以在這社會立足,成為鶴立雞群的優越者而不自知,卻把自己活著的方式,當成真理和唯一正確,卻從沒有傾聽過任何一個他人,心中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麼。

    我們的環境充滿的是要求和控制,卻鮮少有成全和祝福。

    是我們的天性嗎?還是後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實在過於淺薄失去深度呢?

    我們把彼此逼到不可鬆懈,又給彼此的生活設下無數難以親近的藩籬,雖然看似我們就在彼此身邊,但相視彼此的眼神卻是那麼空洞,看見的臉,不禁感覺到陌生,這就是我們要的生活?就是我們活著所要過的日子?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當你在生活中,時常切割自己,時常背棄自己,與自己時常斷線,把自己做為一個「非人」的工具時,你也會毫不遲疑的將他人以「非人」看待,切斷與他的連結,在生活中,輕易就可以切割和背棄對方。

    因為活在這個世界,我們不僅未有「真正的我」,也不曾讓別人的「真正的我」存在。「非人」的眼光和彼此對待,我們都不陌生,那種只訴諸外表行為,就論斷了一切、評價了一切,卻對人的內在經驗、情感歷程、思考心緒,毫不關心和在意,這就是最典型的「非人」對待。

    所謂的「內在經驗」,是我們的情感和思緒,那是外在世界無法輕易得知的,但身為人,內在經驗是我們推動外在行為,最主要的動力來源,當然包含了潛意識。若對人的生命經驗,只在乎外在行為,卻不探索內在經驗的人,無疑失去了對人的尊重,像是馬戲團裡對動物們的訓練,只有要求和鞭策、懲罰和控制,所有不合乎的行為反應,都必須加以消除和矯正。

    自小,我們被如此照顧和教養,鮮少被引導探索及了解自己的內在經驗,必須在乎的是外在的標準和對錯。內在經驗成為不可言說的秘密,不然就是被視為無聊空乏的部分,少碰為妙。

    漸漸的,不太能深入內在經驗的小孩,長大成為對內在經驗感到無趣的大人。不僅對自己的內在經驗,引發不了興趣,對於理解他人的內在經驗,更是因為無知而感到恐懼或排斥。一旦要說話,談及個人感受和思考,或許在環境中,或關係裡,都令人哈欠連連也說不定。

    時代造就了虛擬時代的來臨,和情感的普遍失落。我們活在一個缺乏「內在自我與存在意義」的當代,時代很熱鬧,每個人看似很活躍醒目,人卻是最為異常孤獨的。

    活在前所未有的熱鬧及空虛時代,人該如何在這樣的時代存活,才能不失落人性的情感,以及對人際關係的溫厚呢?我想,我們都正在寫著這樣的歷史,正在創造這個時代,以及下一個時代的可能樣貌。

    在我看見AI人工智慧不可逆轉的持續發展之後,我相信這是未來的必然,沒有人可能阻止這樣的科技發展。但是,當未來關於人與人的互動和接觸,都可能以人工智慧來取代,從生命誕生開始的餵養、兒童時期的陪伴和回應、青春期的知識獲得及教育過程,再到成年期的生活互動及陪伴、老年的醫療照護和生活照顧…等等,這些歷程都交由人工智慧替代,我們是否會越來越活在人際的孤島上?甚至一整天的日子,都遇不見任何一個真實的人?

    那個時候,我們是否還會記得擁抱的溫度?是否會漸漸的遺忘,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之一,是感受、是體驗、是真實的互動和情感的聯繫?

    當我們的身體,再也感受不到來自另一個人的溫度,無論是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袍、伴侶至親,我們都難以接觸到信任的、安穩的、真誠的、貼近的、親密的擁抱時,人與人間之間,或許再也沒有機會,體會一份來自同類的支持及呵護,同在及安慰。

    擁抱,是不能索取來的,也不能透過販售得來的,那將會失去人與人之間最渴望的純粹情誼,無害無勉強,是來自另一生命的一份關愛和親近。彷彿有了這一份擁抱,就擁抱了對人世的不放棄,和繼續編織人生的力量。

    如果,你願意讓孩子學會愛,也願意讓未來的世界仍具有愛的能力,那麼,在孩子還非常需要大人照顧及回應的時期,不要吝嗇給予,能讓他們感受到安穩信靠的擁抱。

    如果,你願意讓你的世界繼續存有愛,你的關係之間有愛的流動,那麼,不要放棄擁抱。隔絕擁抱,無疑的也隔絕了伴侶、家人、摯友的情感聯繫,和愛的互動。

    如果,你願意讓你自己內在感受到愛和信任,那麼,在心理上,給自己大大的擁抱,那是你與自己連結最迅速的方式。愛回自己,與自己和好,就是擁抱回自己,若是拋棄及漠視自己,是不可能和自己有和好的關係。

    不要忘了如何擁抱,無論未來的世界,將變為如何…

    #別忘了如何擁抱_《入夜,擁抱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12?sloc=main

    -
    ☂️找回完整真實的自己,從建立主體性開始

    ☂️你是你,成為自己內在的安全港灣

    推薦閱讀:
    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博客來(2本75折)
    https://reurl.cc/NXdL5p

    MOMO(最佳優惠)
    https://reurl.cc/kVYgNn

  • ai框線不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2 15:29:22
    有 0 人按讚

    【中鋼AI現場3:數十噸鋼捲裝載一人就能搞定】中鋼AI無人天車自動化流程大圖解

    中鋼整合多項機器學習技術,打造鋼捲吊運自動化,更串連了物流與資訊流,省去更多人工操作與管理流程

    文/翁芊儒 | 2021-03-04發表
    攝影/洪政偉

    動輒數十噸重的鋼捲,就是中鋼每日例行出貨的產品,這個「沉重」的負擔,要如何來回搬運、加工、出貨?靠的就是被稱為「天車」的重型起重裝置,透過在廠區空中縱橫移動,吊送鋼捲到指定位置,就能在工廠或倉庫中,管理上萬噸的鋼捲排程與運送。

    不過,要操作天車,大多得靠人力,進入吊掛於天花板的駕駛座中,來操作吊運鋼捲。但現在,中鋼一座位於碼頭邊的倉庫中,天車駕駛座內不見人影,卻能維持天車順利運行,司機開車入庫後,更能透過幾步驟簡單設定,全自動化鋼捲吊運任務,甚至在員工都下班後的半夜,都能啟動系統自動理貨。

    這一套標榜無人操作的天車自動吊運系統,就是中鋼早在三年多前,運用多種機器學習技術打造的得意之作。

    如何打造無人天車的全自動吊運流程?

    要打造無人天車,就得想辦法幫天車裝上「眼睛」,中鋼試圖將人眼看到的操作資訊,透過電腦轉換為邏輯控制指令,再交由天車自動化判讀與執行。

    剛開始,中鋼先在無人天車上裝設高解析度攝影機,將拍攝到的拖板車板臺二維影像,傳遞給板車駕駛員操作的人機介面中,由駕駛員在畫面上指示鋼捲儲放位置,再由控制電腦將儲放位置自動轉換為座標,拋送到天車指揮系統來吊運鋼捲。

    但是,原先座標為二維座標,缺乏高度座標,無法有效指示天車指揮系統執行,也無法與天車使用的三維座標互相轉換。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中鋼在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之外,加裝了一部三維掃描器,利用AI連結高解析影像與三維座標間的轉換,進而在二維影像上重建高度座標,完成電腦視覺技術的開發。

    同時,也因為司機在操作人機介面時,可能會有不適應或抗拒的情形,中鋼也打造了一鍵裝車的功能,只要確認畫面上自動辨識的鋼捲儲放位置正確,按下確認,就能啟動天車自動作業。

    在天車吊運的過程,中鋼運用了多種技術來達成吊運全自動化。除了使用機器視覺系統,來精準定位鋼捲儲位座標,中鋼也開發了各種智慧物流相關技術,比如將鋼捲吊運排程最佳化,並以AI算出最佳吊運路徑,以及建立了無人倉庫排隊優化系統,可以準確預測作業時間,讓駕駛能在合適時間前往倉庫,來執行裝卸任務。

    同時,中鋼也分析數十萬顆鋼捲入庫出貨的過程,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建立了鋼捲最佳化儲位預測功能,讓每一顆鋼捲能在最少吊運次數與最短吊運距離之下,送達客戶端。

    在吊運當下,中鋼更設計了多功能的智慧型吊夾,能辨識鋼捲身份、偵測鋼捲中心,精準取吊鋼捲;同時,也會啟動主動式安全防護機制,運用了深度學習技術,在天車吊運範圍內偵測人員移動,並能自動辨識、閃避障礙物。

    達到吊運全自動化之後,中鋼也將無人天車系統,串連了物流與資訊流,省去更多人工操作與管理的流程。比如說,將天車串連物流資訊,就能得知隔日需出廠的鋼捲,並在前一晚自動理貨,先將鋼捲吊到接近車到的位置,來縮短隔日出貨時間。

    又或是載貨司機到倉庫外報到時,只要刷一張ID卡,確認司機身分、車號後,串連倉儲管理系統就能得知這一趟任務資訊,自動預吊任務指定的鋼捲。

    不只自建自用,更將無人天車外銷國際

    無人天車在2018年投入運作後,至今更已經累積六萬車次,完成超過三十萬顆鋼捲的吊運。上線了第一套系統後,中鋼也在去年11月,於同一個倉庫中上線了第二套系統,這也是中鋼唯一配備了兩臺無人天車的場域。

    這個倉庫中,約可容納兩萬公噸的鋼捲,透過兩套無人天車,來達成全倉庫鋼捲吊運自動化。

    倉庫中間則設置兩條車道,可同時讓兩輛貨車入庫裝卸貨,若僅一輛車執行載運任務,兩臺天車也能互相搭配吊運,來加速的裝卸貨的時間。

    梁傑盛指出,改用無人天車帶來最大效益,是在於員工會有上班時間限制,且最少4小時一定要休息,但無人天車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自動化執行,搭配後端管理的方法,還能做到前一晚自動翻堆理貨。

    不只自建自用,中鋼更將這套無人天車系統外銷到中國鋼廠,2019年就已經銷售了12套系統,去年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更協助客戶導入系統時,遠距為客戶調機、將系統落地。

    無人天車9大應用關鍵

    如何建立起無人天車的自動吊運流程?深入鋼捲吊運現場,魔鬼就藏在細節裡,不一定要運用最新、最難的科技,每一個應用得當的技術環節,都是中鋼無人天車的成功關鍵。

    應用關鍵1

    靠機器視覺系統與雷射測距裝置找出鋼捲儲位座標

    應用關鍵2

    三維座標辨識克服板臺樣式不一問題

    應用關鍵3

    一鍵啟動無人天車吊運作業

    應用關鍵4

    天車指揮系統將吊運作業最佳化

    應用關鍵5

    靠多功能智慧吊夾精準取放鋼捲

    應用關鍵6

    用RFID雙重確認要出貨的鋼捲身分

    應用關鍵7

    防擺動技術控制鋼捲擺盪幅度

    應用關鍵8

    靠大數據預測鋼捲最佳化儲位

    應用關鍵9

    用影像辨識人影強化出貨安全

    附圖:
    倉庫內的地板上,以黃色方框設置了板車停放處,停放處正上方則設置了雷射測距裝置與機器視覺系統,用來掃描與辨識底下板臺,找出鋼捲儲位座標。(攝影/洪政偉)
    車輛停放後,雷射測距裝置能確認車輛停放位置與板臺高低寬窄,機器視覺系統能辨識鋼捲儲放的中心軸,兩相結合定出三維座標,就能克服每輛板車板臺樣式不一的問題。(攝影/洪政偉)
    為防止司機可能產生不適應或抗拒的情形,中鋼簡化了人機介面操作流程,讓司機在確認鋼捲儲放位置正確後,就能一鍵啟動裝車,指示天車自動作業。(攝影/洪政偉)
    吊運過程中,天車指揮系統會將鋼捲吊運排程最佳化,並自動規劃吊運路徑;出貨前一晚,也能結合物流資料,自動翻堆理貨,節省隔日出貨時間。(攝影/洪政偉)
    在吊取鋼捲時,智慧吊夾能自動偵測鋼捲的中心位置,並透過自動掃描測距的功能,更精準取放鋼捲。吊夾上也有RFID辨識功能,來識別鋼捲身分。(攝影/洪政偉)
    儘管無人天車已經串連每一顆鋼捲的物流與資訊流,吊運當下,還是會以智慧吊夾偵測鋼捲的RFID標籤(鋼捲內側紙片翹起處),重複確認吊取的鋼鐵即為要出貨的鋼捲。(攝影/洪政偉)
    為了減少鋼捲吊運時的擺盪幅度,中鋼也設置防擺盪運動控制技術,使吊夾獲得更穩定的運行,除了能節省吊夾擺幅收斂時間,也能防止撞傷鋼捲或撞歪板臺的風險。(攝影/洪政偉)
    中鋼分析數十萬顆鋼捲入庫出貨的過程,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建立了鋼捲最佳化儲位預測功能,讓每一顆鋼捲能在最少吊運次數與最短吊運距離之下,送達客戶端。(攝影/洪政偉)
    為了維護人員安全,中鋼也設置主動式安全防護機制,透過深度學習來偵測天車下方是否有人行走,來採取必要安全措施,也能在行駛過程中自動辨識障礙物與閃避。(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2943

  • ai框線不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2-24 19:00:10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就在上個月,我們才剛剛結束的2018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有一個獎項,叫做『最佳貢獻』的得主,叫廖慶松先生。

    或許你知道他是一個剪接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沒有顯赫的學歷。然而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在二十多年前,在國內的各大專院校,電影的相關科系,卻都有他教學的身影,至今桃李滿天下。

    一般來說呢,在大專院校裡面,無論擔任講師啊、助理教授,最起碼都要有碩士以上的學歷。

    那特別是在二十多年前,那個時代仍然是很重視學歷,而有一點輕忽實作,那「廖桑」的例子,還是很令人感覺到意外。


    其實呢,廖桑他以長年投入在剪接工作,的實際的操作經驗裡面,他的「實務」早就超過了那些「理論性的知識」。那麽究竟「實際操作」的一個價值跟理論,到底要怎麼樣去看待?

    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面裡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來幫自己,安排一個更適當的腳步?我就透過這個例子,作為一個開頭。今天要跟你講一個,你可能都知道,但是,你從來沒有這麼想過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喔,飛機的發明者,是萊特兄弟嘛。那他們的「飛行者一號」這個航空器,是絕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在地球上第一架有自己的動力,而且試飛成功的飛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萊特兄弟,他們其實連高中文憑都沒有拿到。而他們能踏上研發飛機,的這樣的一個契機,是從一八八八年開始。

    那個時候呢,萊特兄弟為了幫他們的父親,去趕製教會所需要的手冊。他們呢,就合力把一台舊式腳踏車,絞鏈啊、彈簧啊,這些機械設備拆下來。

    然後,再按照自己對機械的熱情,跟「動手做」的精神,找了一堆破銅爛鐵,組合出一台很陽春的影印機。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台影印機運作的非常好。他們不僅幫自己的父親,解決了問題;他們還順勢開了自己的印刷廠,做起了生意。

    就這樣子過了幾年,那個時候世界上,推出了第一輛現代概念裡面的腳踏車、單車,這讓萊特兄弟熱愛機械跟改造的創作魂,有了發洩的新出口。

    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想,怎麼樣讓這個單車,變得更容易操控、更符合機械的力學,去提升騎單車的整體體驗。

    甚至於,他們打造單汽缸的引擎,作為動力的來源,還成為那個時候業界競相學習的一個指標。

    可是呢,發明飛機跟改造腳踏車,這根本是天差地遠的兩回事嘛!尤其在十九世紀末,那樣的一個背景底下。

    那個概念就像是喔,我們現在一般人,沒有經過特殊的學習跟訓練。你要開始去想、你要開始動手,去設計AI人工智慧,差不多的邏輯啊!

    這不僅是全新、未知,而且那個知識領域的跨度,真的是非常非常大。那對於沒有任何學術、理論知識的萊特兄弟來說,這真的非常的困難,有如登天一般啊!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第三個契機來了!一八九六年的時候,萊特兄弟,他們看到一個滑翔翼的設計師,墜落死亡的新聞。這對於當時,還沒有征服天空的人類來說,這是一個很震撼的新聞。

    他們初次見到,這個滑翔翼的飛行器的這個照片,這讓他們想到,史前巨鳥的那個翅膀。那事實上呢,會出現滑翔翼的設計師,這代表當時正是一個在航空領域,大家要去做軍備競賽,那樣的一個時代。

    各方面的人馬跟專家,他們都想要奪得,率先發明出人工飛行器,這樣的一個桂冠,史上留青史嘛。那熱衷機械跟研發的萊特兄弟,他們當然也想要參與,而且也想要贏啊!

    這一個競賽,開什麼玩笑!成為史上第一人。於是呢,他們就開始想辦法找資料,每天埋首在物理啊、數學啊,這些領域。

    他們甚至於因為滑翔機的靈感,然後,開始把鳥類的書籍,也納入了參考書目裡面。而且實際的去觀察、研究鳥類是怎麼飛行的,他們怎麼振翅?然後,怎麼樣起飛、怎麼樣降落?他們用土法煉鋼的方法,默默的參與這一個競賽。

    那個時候跟本沒有人知道他們,也沒有人認為,他們會是拔得頭籌的人。那個時候,多數投入這一場競賽的,都是一些滿肚子的專業知識、這些理論大師,這些叫的出名號、顯赫文憑的這些專家。

    那他們都認為,飛機的原型一定是要用某種強力的引擎,先把飛行器送上天空,然後在天空上保持穩定,然後用這樣的一個概念跟邏輯,維持長時間的飛行。

    但是事實上的結果是,這些理論跟知識來打造出來的飛機,他們導致了很多失敗的結果。墜機的墜機,死人的死人喔;讓飛機的一個研究,陷入了很大的膠著。

    這個時候呢,我就想起一句話喔,這句話我也常說,叫做「別在錯的地方裡,想找對的答案;否則喔,你做的一切努力,只會讓你愈努力愈挫折」。

    萊特兄弟他們知道了,這些實驗失敗的原理跟理論之後,他們對照了自己親手打造、改良單車的這樣的經驗。從高級知識份子的這些理論裡面,他們發現有一個邏輯上面的重大錯誤跟盲點。那就是喔,他們都太過重視飛行器的穩定度!
    在那個時候的專家、學者,他們把飛機想像成飄浮在半空中的船隻。他們用這樣的類比,所以他們會覺得船隻的設計,是要維持在水面上的平衡。因為這樣的概念,飛行器就必須要保持平穩的直線移動。

    對照於我們真實在騎腳踏車的時候,會「左搖右晃」這樣的概念,在這些所謂的專家,他們的判斷裡面喔,會在空中造成非常大的危險。

    但是,萊特兄弟從觀察鳥類的飛行,再加上他們本身,對於改造單車多年的實作經驗,他們重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這些專家、這些學者,他們原初的假設,他們認為這種所謂的「左搖右晃」,這樣的動態平衡。是不是這樣的思考,才是對的;而這些專家,原本的相信才是有問題的呢?

    因為他們認為呢,鳥類的飛行和單車的原理其實是很像的。鳥類跟騎單車,從來不是追求四平八穩,而是必須在動態當中保持平衡,是一種「不穩定的動態平衡」。

    就像是我們騎單車,或者是鳥類的飛行,都是隨著路況或者是氣流,利用傾斜來靈活控制轉彎,而不是死死的釘在那裡不動。我們轉彎是不是這樣子轉彎?不是這樣子轉彎嘛!

    那有了這樣的「重新假設問題」的概念,萊特兄弟他們很實際,他們先設計各種風箏,然後去釐清怎麼樣的形狀,是最適合做為機翼的。

    然後按照他們實驗的結果,去做出一些原型,不斷的測試。他們試飛的次數,其實遠超過在同期,那些很有錢、很有理論架構的個人,或者是那些研究機構。
    最後我們都知道喔,他們發明出了飛機。這樣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個沒有相關文憑,沒有任何資訊背景的人;他去設計出一個AI的跨時代的運用。成為殺手級的運用,而且遍及全世界的運用。

    你會覺得這哪有可能嘛!他是不是最起碼,要有一些資訊科技的能力?對啊!在萊特兄弟他的時代裡,那些研究機構,或者是那些很有名、學問很高的人,看起來他們兩個就是這樣的感覺。

    他們完全想不出來,這兩個完全不懂得工程學和航空學的傢伙,他們是怎麼樣能夠拔得頭籌、製造出飛機的?!

    所以,透過萊特兄弟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實際操作的經驗結晶,絕對不比理論架構來的低階的思考。相反的,這些務實操作它反而是很多的新科技,和創造力的最重要的源頭。

    正在觀賞影片的你喔,如果正好是一般世俗所謂的,功課好、聰明的那些「學霸級」的人物,或許你可以思考一下,太會讀書、考試,到底帶給你的是助力,還是阻力呢?

    當你已經先「假設」了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是不是就很容易忽略「實作」的價值。甚至於呢,在錯的前提底下,進行很多其實是徒勞無功的「思想討論」。

    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永遠是實作的價值!透過實作的回饋,你才會知道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哪裡才是你需要在乎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有什麼原本的假設,需要被挑戰、甚至於被推翻?就像是把飛機當成是「漂浮在空中的船隻」,這個假設顯然是錯誤的。過去也因為這個假設,很多人投入了很多錢而不成功。

    然而萊特兄弟,就是沒有被這個假設困住,所以他們才發明出飛機,這個劃時代的產物。

    所以呢,無論你想要從事任何創造,或設計的工作,請你務必記得「實作永遠比知識來得更為重要」,否則喔,你會看不見整體的真實狀況,滿頭滿腦的讓你的專業知識,變成是框住自己的天敵,阻礙了你成功的可能性。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我今天談的,這個主題『學霸的天敵』,我們談實作的重要。

    很多東西不是靠思考,不是靠看書就能夠幫助你前進;你得行動,你得真實的踏入教室,透過我們面對面、手把手的前進,你才會有真正的前進。

    而且我更知道一點,就是畢竟喔,進教室會有一些時間跟空間的限制。所以,我在這邊也答應大家,我會很努力的製作一系列的「線上課程」;透過網路的工具,你我可以在線上相會。

    那如同今天談到的「實作」的價值,我在這一點,已經開始在「實作」了。沒有意外的話,我們會在2019年1月份,推出相關的課程。

    希望透過我們線上的學習,能夠幫助你生命到達另外一個高峰,不斷的創造生命的可能性。

    在這邊做一個小小的預告,請期待明年1月份,我們推出的關於怎麼樣進入實作、怎麼樣管理你的效率?這樣的一門線上課程。

    所以無論你是會進啟點的教室,還是在線上跟我相會,我都很期待,你能夠在你生命當中,透過實作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