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f意思醫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f意思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f意思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f意思醫學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打豆乜東東(上)——色彩繽紛的鹽水豆》 上一會說到產婦打豆,不少讀者都有在文章或私下回覆打豆的「慘痛」經歷,看來很有共鳴喔!其實也可以介紹一下鹽水豆是乜東東,讓大家touchwood要住院也能對自己所受的治療有更多認識。 鹽水豆,就是一個小裝置讓醫護人員能隨時可以將藥物注射到靜脈裡的血液中,以...

  • af意思醫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1 19:26:29
    有 682 人按讚

    《打豆乜東東(上)——色彩繽紛的鹽水豆》

    上一會說到產婦打豆,不少讀者都有在文章或私下回覆打豆的「慘痛」經歷,看來很有共鳴喔!其實也可以介紹一下鹽水豆是乜東東,讓大家touchwood要住院也能對自己所受的治療有更多認識。

    鹽水豆,就是一個小裝置讓醫護人員能隨時可以將藥物注射到靜脈裡的血液中,以便我們不用每次要注射藥物都要重新找血管重複針刺,也同時能讓藥物或其他液體可以較長時間地打進血液裡。「打豆」似乎是很本土的說法,有時候看台灣的醫療專頁,似乎會叫這個裝置叫IC(應該是intravenous cannula的簡寫),似乎這樣說正統一點但對於病人來說又沒有如此形象化。當然,「打豆」一詞往往對長期住院的病人來說毫不陌生,但也有好多「good past health」的病人,聽到我說「要幫你打個豆」,還是會一頭霧水的。

    此外,原來不同醫院或部門對於「打豆」都有不同的叫法。就在我短短工作半年多,已經聽過護士叫我打hep block / cap / drip / HB ,原來全部都是打豆的意思。最搞笑的是,每個新地方的護士都會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的叫法才是正確,有時候我衝口而出說了「上一水」的叫法,他們總會一臉狐疑的看著我,滿臉問號。這個現象,原來有一位師兄/姊都曾經發現過。(註)

    針頭的粗度單位是gauge(簡稱G),數字越大針頭就越幼(是反比例喔)!最幼的24G黃豆大多用於兒科病人身上,因為新生嬰兒的血管纖幼,再大的針頭或許就已經比血管粗,換言之拔針後剩下的膠管也不能乖乖待在血管裏面。不過有得必有失,幼膠管最容易打但也最容易塞(正如窄路最容易塞車一樣),所以之前在新生嬰兒部門工作,有些寶寶每幾天無奈就因為「腫」要打一顆新豆。因為他們落抗生素的時間往往定於凌晨時分,所以每次要在半夜睡眼惺忪地為雙手已經滿佈針痕的嬰孩打豆,我都會懷疑人生(不過成功了又很有成功感)。

    黃色對上的就是藍色、紅色,繼而綠色、灰色。(橙色的太粗了吧,我沒有在醫院見過呢!)越粗的豆可以容許越大的流量,所以要輸血、下顯影劑、甚至急救「落快水」等,往往需要打「large bore catheter」,即是打較粗的豆。醫學生時,往往未能記住不同顏色豆所代表的粗度(如果紅橙黃綠青藍紫這樣排列,不是易記很多嗎?),以致被教授訓斥我們懶散又少上病房。現在工作起來天天要打豆,卻發現這些基本知識非常重要,能方便我們和病房護士好好有效溝通。

    有讀者可能會問,打豆這項工作究竟是醫生、護士還是抽血員負責的呢?原來,實習醫生每三個月會輪流到不同部門實習,每個地方的人手資源和分工不同,有些地方有較多抽血員或護士幫忙打豆,有的則需要實習醫生包辦所有入院病人的打豆工作。這也是決定實習醫生工作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至於我這個「侯士民」的打豆learning curve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下回分解😆。

    圖片來源:medguard.ie(隨便google找到的)

    註:https://kedicine.wordpress.com/2011/04/14/%E5%AE%83%E7%9A%84%E5%90%8D%E5%AD%97%EF%BC%8C%E6%98%AF%E4%B8%80%E5%80%8B%E8%AC%8E%E3%80%82/

    另一個在在facebook見到有護士說打豆,都幾搞笑:https://www.facebook.com/1115139281832778/posts/1137496832930356/?d=n

    = = =
    同步更新的MeWe page:https://mewe.com/p/一個平凡醫生的成長日常

    我的文章倉庫(抱歉好久沒更新了):https://medstudenthk.wordpress.com

  • af意思醫學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09 11:49:08
    有 240 人按讚

    前一陣子讀到CNN寫一篇關於迷幻磨菇 (好像暫時還沒有更好的名稱)對於癌症患者憂鬱減緩的療效,我才把這本去年還沒讀完的書好好看完。英文的書名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是雙關用語,一方面敘述迷幻磨菇(或是迷幻藥)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從種種面向分析,包括歷史,精神醫學,腦神經科學,以及作者親身試驗,書名似乎也在問,是否能改變人們對於迷幻藥的觀感?從一個非常負面的印象,逐漸成為類似現在人們透過瑜珈或是芳香療法來舒緩?作者當然沒有給答案,只是忠實分享他的各種研究,邀請讀者一起思考。

    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科學發現,是我們大腦裡有一個 “Default Mode Network" (簡稱 DMN),是2001年時科學家們意外發現的。透過fMRI 掃描,腦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使用迷幻藥時,腦部那個區塊的血液流動變少。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麼使用迷幻藥的人會有一種脫離自己身體的飄然感。同時,也發現腦中開始產生一些不同於以往慣常的連結方式。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使用迷幻藥的藝術家或是創作者會在使用的當下有平常沒有的創意?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實體器官,但“意念”到底怎麼運作的還是個探究中的問題。也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的腦像是一個接收器,每個人隨時不斷採集各種訊息 (例如各式感官的刺激),大腦有一套自動過濾的系統來決定哪些訊息是重要的免得資訊太多負載不了。是否有可能在使用迷幻藥的時後,這個“接收器”的預設值重新被調整,然後大腦就會接收到平常被過濾掉的訊息?書中也討論,我們認知的“真實”有時不是唯一的可能 (例如很多有趣的實驗會發現我們大腦都會自動“腦補”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資訊)。或許在不同設定下的想法,所謂“Thinking outside of the box" 更正確地說,是其實腦子裡有很多不同的 box,只在於我們能否察覺到他們的存在而已。

    死亡,憂鬱,強迫症,和各式癮症,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大腦無法控制地傾向“自我”的思考時的一些症狀。在其中一章討論這些病症實驗服用迷幻藥時,似乎都能減緩症狀,而且效期頗長 (甚至一次解決)。最開始我提到的那篇CNN報導就是這個研究路線的最新進展。

    讀完這本書,一方面覺得腦神經科學真的還有好多待發掘的可能。另一方面,讀到作者跟妻子親身體驗中美洲來的迷幻磨菇時的生動描述,就一直想到莊子的“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那個跳脫出“自我”的經驗,從自身外看到自己所引發的思考(欸,還是說莊哥哥也體驗了迷幻食材?😂)。後人有許多不同的詮釋,但整個莊子哲學談到的那種豁達和與大自然合一共處的精神,或許在迷幻藥名聲好壞還沒有個定論之前,然後現代媒體不斷鼓吹人們把焦點放在“自我”的時代,可以提供一種把“自己”稍微不要看得那麼重的一點反思呢?

    圖片,相關報導,和相關TED talk 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how-to-change-your-mind-%e8%bf%b7%e5%b9%bb%e7%a3%a8%e8%8f%87%e8%83%bd%e6%94%b9%e8%ae%8a%e4%bd%a0%e7%9a%84%e6%84%8f%e5%bf%b5%ef%bc%8c%e6%88%96%e6%98%af%e8%a7%80%e6%84%9f%e5%97%8e%ef%bc%9f/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