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eiou訪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eiou訪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eiou訪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eiou訪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46的網紅每日e錠|行銷 設計 UX 小技巧,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們會不會因為對於自己的專業很投入時,看著所有的景象、接觸到的任何事情、碰觸到的任何事物都能聯想到你的專業呢?我投入在用戶體驗設計的開始,生活所接觸到的事情都變得很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像觀察法常會透過「AEIOU」各面向去分析一樣! 🚩Activity 活動 🚩Environment 環境 🚩Inte...

  • aeiou訪談 在 每日e錠|行銷 設計 UX 小技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1 11:00:04
    有 8 人按讚

    你們會不會因為對於自己的專業很投入時,看著所有的景象、接觸到的任何事情、碰觸到的任何事物都能聯想到你的專業呢?我投入在用戶體驗設計的開始,生活所接觸到的事情都變得很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像觀察法常會透過「AEIOU」各面向去分析一樣!
    🚩Activity 活動
    🚩Environment 環境
    🚩Interaction 互動
    🚩Object 物品
    🚩User 用戶
    將這些面向從生活中觀察,培養出思考面向涵蓋更廣的好習慣!(Rick Robinson, Ilya Prokopoff, John Cain, and Julie Pokorny, 1991)
     
    舉一個我平時的例子,因長期肩頸痠痛,對於物理治療、針灸、筋膜放鬆、復健、推拿、高頻熱凝等治療方式,雖然肩膀依舊很痛,但對這方面倒是觀察了四年,以最近去了一間給人懷舊、傳統美的中醫來說,無形間我會慣性的觀察:
     
    🚩店內整體流程順暢度(A):他們存在神奇的流暢度,櫃臺、護士、醫生在承接每一個病患雖然我看似不明確,但他們喊一喊就安排好每一站的工作內容,即便有一次去是下班時間,人非常的多,但他們幾乎沒有太大的排隊現象,只是在陪同者與病患的座位區難以區隔,導致不清楚目前實際是否需要等候的問題。(有些物理治療再安排流暢度比較沒有章法,這樣會導致等待超過看診時間,沒耐心的我後來即便覺得有效也不想去)
     
    🚩店內氣氛舒適度(E):以古色古香的燈光與木頭室內裝潢,以及在器材的選用都很有人味,且在熱敷上最特殊,是用一種煮藥草的蒸氣(如圖片),所以會有煙霧繚繞的感覺,且藥草的香會讓店內有如擴香一樣,在進入店內就有良好感受。(之前去一間復健,他店內的擴香就讓人非常放鬆,緩解我第一次去人很多的新店要重新習慣的焦躁感)
     
    🚩不同醫生與不同病患之間的互動(I):他們店內的風格習慣與客人聊天,會在乎客人感受與愉悅度,但不記得是否來過,或許是因為口罩關係,因此交代病情經常需要在描述一遍。(另一間中醫他不僅愛聊天之外,也記得每一個客人,所以都能建立在需求之上做新的討論,對於黏著度是有幫助的)
     
    🚩他們會用什麼東西提升療效與感受(O):如上方提到,蒸氣熱敷算是體驗上感受最前的治療工具,即便現代醫學都會以重複性加熱、或是電熱毯來做熱敷,但他以古色古香的加熱方式足足提升他與其他店的區隔,更未室內空間有淡淡藥草香的感受。
     
    🚩各式客戶的感受與行為(U):除了新客戶與舊客戶,也會有不同性格的客戶來,他們店內經常會吸引什麼樣客群的人,在不同是段會來看診的人會有哪些,他們各別在意以及會做什麼事,再來看醫生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應對。
     
    除了觀察之外,我也會偶爾做一些閒聊般的訪談,像是我與筋膜放鬆師也因為多次的課程所以更加了解,就會和他多聊到更多他們整體工作的運作模式,他如何在眾多的學生之間還能有效規劃約課的時間,聊著聊著對這產業的工作也多了一層認識,後來也對我在做UX的工作也有另外的發想與幫助呢!!
     
    透過平實就不斷的練習,慢慢變成習慣性、不由自主地做到這些發現,都會在自己領域上有潛移默化的幫助!💪
     
    我的朋友因為很愛動畫,看到、講到任何事都能在腦袋建構出腳本(很有畫面);熱愛攝影的朋友,眼睛仿佛看到所有景象都在構圖與按下快門一般。你們也會因為很熱愛自己的專業而接觸到任何事情都會聯想到嗎?
     
    Btw那天他們店內員工要涼雨衣,就批在駐店十八銅人身上😂很可愛可惜沒拍到

  • aeiou訪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26 15:43:06
    有 627 人按讚

    [認真想] 理科太太錯了嗎?「科學傳播」本身就是一種專業 / 李長潔
    .
    「大家好,你今天被黑了嗎?」,我沒有要挖開理科太太被黑的過去史,也沒要打臉理科太太的科學解釋。在大家都覺得理科太太要由紅轉黑之時,我想要聊聊,整個理科被黑事件裡的另外一些面向,是一種當前知識領域裡的「#意識形態」,也就是: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
    ▓ #科學傳播越來越重要
    .
    從腸病毒71型與登革熱,到塑化劑與餿水油,科學好像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最貼近自己的公共議題之一就是「科學」,而這些問題橫跨了科學知識、社會、教育、傳播、法律等多元面向,充分顯示出當代科技社會的複雜面貌。
    .
    當「科學」一詞已不是單純的「#考試要考的事」,而是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時,科學素養(science literacy)便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唯有當個人得以擁有獲得、處理、了解基本科學資訊之能力,還可以選擇適合的應對,甚至可以對知識產生好奇與興趣,從中進行反思、辯證與參與。不過,這些不單單只是依賴科學教育就可以達成,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能夠從生活中獲得相關的資訊、知識、精神、態度。
    .
    於是,開始有不少的內容創作者(像是科普網站、youtuber等)以知識為內容,試圖讓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更容易讓人們接觸與接收,以培養大眾之科學素養。
    .
    ▓ #理科太太的科學
    .
    理科太太就是其中一個。與傳統電視、廣播、紙張出版媒體不同,在新媒體時代,知識需要主動找人,透過Facebook、YouTube、IG等平台主動散播,活用數位工具製作、儲存與管理,讓科學內容可以有更適合、更有效的傳播策略。理科太太的傳播策略無疑是非常優異的。
    .
    理科太太目前共有77支YouTube影片,分成飲食科學、感受科學、料理科學、家常科學、育兒科學、身體科學、戀愛科學、與其他等8種類型,除了「其他」是在閒聊、訪談、曬恩愛之外,7種類型的科學話題全都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瑣事,試圖讓觀眾了解一件事:「生活處處有科學」。
    .
    ▓ #理科太太的科學傳播
    .
    在科學傳播理論中,常常強調,一個好的科學傳播必須包含「AEIOU」(Burns et al., 2003):


    A. 覺知(#awareness):獲取科學資訊
    E. 享受(#enjoyment):欣賞科學的種種過程與表現
    I. 興趣(#interest):對科學有自發性的參與
    O. 意見(#opinion):勇於主動產生看法
    U. 理解(#understanding):對於科學內容、科學過程與其社會因素的理解


    檢視理科太太的影片製作與內容,其實都包含了「AEIOU」的各種要素,除了理科太太長得像阿杜這種打趣外,她其實花了很多力氣、也善用了許多傳播技巧來說服大眾接受「用一點科學邏輯或角度來思考日常生活」。
    .
    ▓ #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
    有些批評論到,理科太太又不是多厲害,她講的科學知識不過就是常識,並非甚麼高深莫測的科學理論。這樣的觀點,正顯露一件事: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
    雖然我不是甚麼科普作家,或是知識型網紅,可是我剛好研究科學傳播有 6 年了。我的博論研究訪問了不少科學從業者,我發現其中有一個現象,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教授、研究者、強者據有一種集體氛圍,就是:


    「科學普及」、「科學傳播」雖說很重要啦,但你研究要先做好吧,升等都來不及了。要傳遞科學知識給大眾很重要啊,但很累人,而且我一點都不想面對媒體~


    於是,在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下,如果一位科學家在從事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的工作,就好像宣稱「#你沒有好好做研究」、「#你很閒」、「#你在做慈善」。但其實科學傳播本身就是專業的領域,必須要有貫穿科學與人文兩種領域的「轉譯」技能,還需要擅長表演表達、內容製作、媒體策略宣傳等。
    .
    ▓ #誰可以說科學故事
    .
    「誰有資格說科學故事」也是這事件的關鍵點,我們時常只允許科學家來談科學。筆者在諸多的科學傳播計畫中見到另一個現象:如果你的團隊或個人並非自然科學背景(儘管是公共衛生、風險管理、科學傳播等跨科際的知識),就是比較難登科普之殿堂,就算當代科技問題早已與社會、政治、經濟錯綜交雜。
    .
    然而,自然科學家也不見得有好的說故事能力,能夠針對「#特定的閱聽人」、「#特定的時空」、「#特定語言」與「#特定題材」,讓大眾得以沉浸其中並且快速地了解相關議題;所以,科技部現在才有這麼多的科學傳播工作坊,提供研究者們去增強傳播能力。
    .
    所以說,在檢討理科太太的「科學」同時,要不要也檢討一下「傳播」,技術上來說,它們其實一樣重要。不過,這也反映出為何理科太太要創造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人設背景,因為她了解這知識上的權力關係。
    .
    ▓ #科學傳播是一種文化實踐
    .
    我認為,理科太太的興起,不僅是網紅名人的操作;也可以說是台灣在進入新媒體時代、科技風險時代後的一種需求,大眾希望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個人生活,希望有人能夠在大量科學資訊(也可以是常識)中,提供安全感與認同感。
    .
    所以,重點並不是在智商有多高,或是有沒有傳遞高深的科學知識,或是傳遞的科學內容哪裡出錯了(錯誤可以進一步來討論)。理科太太的科學傳播本身就是目的,其銜接了現代世界中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專家與大眾之間的空隙。
    .
    這顯示著,在未來,科學傳播工作者是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參與將促成科學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而有趣多元的科學文化(science culture)則是科學民主化的基本條件。
    .
    ▓ #參考文獻
    .
    Burns, T. W., O'Connor, D. J., & Stocklmayer, S. M. (2003).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2), 183-202.
    .
    文字:李長潔(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