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dhd前額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dhd前額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dhd前額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dhd前額葉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宅媽花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花花本身並非醫療相關人員,僅以同為患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昨晚花花收到了一封網友的來信,內文主要詢問我現在是否還有在服藥,並且想了解思覺失調是否有遺傳的可能,因為網友與他的家人都有同樣的疾病。 ======= 就我目前所吸收到的資訊來看,精神疾病有沒有直接遺傳的可能還不能夠肯定,...

  • adhd前額葉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7 15:53:46
    有 427 人按讚

    ⚠️ 花花本身並非醫療相關人員,僅以同為患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昨晚花花收到了一封網友的來信,內文主要詢問我現在是否還有在服藥,並且想了解思覺失調是否有遺傳的可能,因為網友與他的家人都有同樣的疾病。

    =======

    就我目前所吸收到的資訊來看,精神疾病有沒有直接遺傳的可能還不能夠肯定,可以知道的是家族中若有人出現精神疾病,其他家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且越近親罹患的機率就越高。

    但,並非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就一定會生下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有研究指出,有精神疾病的父母生下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有發病另一名則沒有,因此精神疾病不能夠完全用基因來解釋。

    我在十八、九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與憂鬱症(後來演變成躁鬱症),直到我二十八歲的這十年間,陸陸續續都有為了治療疾病而尋求醫療的協助,從精神科到腦神經內科皆有我的就診記錄。

    不論是哪一位醫師給我的說明與解方都大同小異,大概都是血清素濃度太低、多巴胺無法正常分泌因此我會容易感覺情緒低落,前額葉的功能異常因此會出現幻聽、幻覺等思覺失調的症狀。

    :「醫師,這個藥我得吃多久病才會好?」

    :「這些藥是用來控制妳的症狀的,什麼時候能停藥得看妳的反應;但也有很多患者停藥之後症狀又惡化,所以通常都還是建議一直吃下去避免復發。」

    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曾經以為精神疾病就如同感冒,只要投藥把病毒殺光後就會痊癒並且產生抗體;結果精神疾病就跟唇皰疹一樣難纏,平常看似沒事了,但某天醒來時就發現嘴角又出現潰瘍。

    "殺不死妳,但也不會放過妳。"

    =======

    看過自傳的讀者們都知道,使我對生存感到絕望的並非我的精神疾病,而是我一整個荒謬的人生;我多次嘗試自殺並不是想結束疾病帶給我的困擾,而是想停止我這場名為人生的鬧劇。

    在多次嘗試自殺最終卻都失敗之下,我才正式接觸了改變我生命風格的 #個體心理學 (又稱 #阿德勒心理學) ,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

    當然,並不是看完書後我的病就好了這麼戲劇化,看書是一回事,吸收內容並且實踐又是另一回事了。實踐個體心理學的過程並不輕鬆,也很難堅持下去,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改天有機會再講。

    針對來信網友的問題“思覺失調會不會遺傳”以及"停藥後會不會復發",我以停藥並且實踐三年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回答。

    一、精神疾病是後天造成的。
    二、停藥後確實還是會復發。

    =======

    由於我本身是生父母不詳出生後被領養的小孩,因此我無法得知我的親生父母是否有精神疾病,不過我本身有生育兩名孩子,在他們身上也確實都有精神疾病的影子,他們兩個同時也都被確診ADHD。

    在長子還很年幼的時候,我就能夠感覺到他是個多愁善感的孩子,我曾經很自責自己將精神疾病遺傳給他,直到我開始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明白,長子是被我一手帶大的(直到離婚之前),因此在他身上會看見我的影子非常正常。

    "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這種家庭中變成模範和榜樣的作用,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而然就把這些卑劣的行徑,比如竊盜,當成一種謀生手段。"(談犯罪性格是否與生俱來)《走出孤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非常重視兒童的教育,阿德勒認為個體大約在四五歲大的時候,他的性格就已經成型,而往後的人生也會遵循他的性格走出對應的人生型態。

    在缺乏適當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但性格往“不安”、“多疑”等方向發展,長大後將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展出精神疾病。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正是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若照顧者本身很情緒化,孩子也很難發展出正面樂觀的性格。

    =======

    與其說我把精神疾病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孩子們,更合理的說法是,我把精神病患的生活型態,教給了我的孩子們,使他們習得這樣的生存模式,並且發展出會被社會認定為 #精神病患 的性格。

    因此,即便罹患精神疾病,只要能夠提供給孩子穩定、安心且正向的成長環境,患者的孩子也可能終生都不會出現精神疾病。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才會被診斷為精神病患,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夠在教養孩子上,做到完全不情緒化呢?

    當然不可能完全不情緒化,正是因為有不同的情緒變化才能稱為人,不然跟機器又有什麼不同呢?

    不論父母有無精神疾病,許多家庭的教養只會停留在情緒失控打罵孩子就結束;孩子犯錯是一回事,但父母打罵孩子也同樣不該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只會習得避免在父母面前犯錯,同時也會變得無法認同自己。

    在還沒有獨力生存的能力之前,孩子必須仰賴照顧者才能夠得以活下去,因此照顧者對自己的評價會變成一種影響一生的自我認同。

    經常被父母嘲笑、批評、否定或忽略的孩子,長大就容易變成缺乏自信、沒有主見以及疑心病重的大人,嚴重者就會演變成精神疾病,不論家族是否有出現過病史都一樣。

    在教養孩子上難免會有沮喪無力、憤怒痛心的情況,與孩子間的爭執也在所難免,但只要在每一次的失控後,誠心地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向孩子道歉,並且跟對方說明自己為什麼會為此抓狂,孩子會明白是人都會有犯錯與失控的時候。

    重點在於是否能夠從中獲得讓彼此變得更好的經驗。

    =======

    接下來,說說關於停藥後又復發的問題吧。

    精神疾病是後天所造成的,在個體心理學中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精神疾病是個體自己所選擇的生存模式」,也就是說我會患病是我自己所選的,既冷血又荒謬是吧?改天再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接受這個理論的。

    雖然是自己選擇患病,但患病之後對生理上造成的傷害也是真實且不可逆的;醫療研究證實缺乏適當生長環境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展會遠低於同齡的孩子,甚至會出現萎縮的情形。

    大多數的生物都是在發育得差不多了才會出生,黑猩猩出生後不久就有活動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抓住母猩猩,以及尋找奶頭自主進食;人類大概是所有生物當中最脆弱的一種,出生後不僅沒有任何生存能力,連大腦都只有成人的三成不到。

    五歲大的孩子性格已經成型,這個理論並非阿德勒瞎掰出來的;剛出生的寶寶大腦雖然小,但是發展卻非常的快速,也因此出生後頭幾年的環境對大腦發展的影響才會如此大。

    缺乏適當環境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無法得以健康的發展,甚至會停止發展造成一些永久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病患停藥後又會容易再復發的原因。

    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家都會想要有個健康的腦袋,不過我相信在現今的世界上,不論哪個國家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

    這些年來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我已經不會再執著於自己到底有沒有康復的一天這樣的念頭;正常或健康與否,都是人自己訂出來的標準,但這個標準的依據又是從何而來?

    =======

    與其稱之為「精神疾病」,我偏向於認為這是「個人特質」。認為是疾病就會想要去治療、去消滅;但若是個人特質,那就是怎麼去接受與面對的問題了。

    停藥後的我,經常還是會出現情緒低落,或是躁症期間過度亢奮,去年剛接回兒子們後,暴漲的壓力也讓我的幻聽又多次重新出現;我明白服藥並不是為了治療這個病,而是像麻醉藥一樣,讓這個症狀暫時變得不活躍,但那不表示症狀已經不存在了。

    學習個體心理學後也讓我明白,情緒的變化是我難以靠自己控制的,因為我的大腦負責控制情緒的部分,早在成長期間就已經受到不可逆的傷害;但大腦控制行為的部分顯然還算健康,因為我不會出現身體不聽大腦使喚的情形。

    我指的並不是什麼情緒失控而打人這種不聽使喚,而是像妥瑞氏症那樣,因為大腦不正常放電而出現無法控制的肢體行為;情緒失控而出現的行為,實際上仍舊還是自己能控制的。

    因此我能夠做到情緒歸情緒;行為歸行為。

    當下的情緒低落是真的,也確實讓我很難受,但那並不會影響我去做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因為情緒低落而無法做任何事,在個體心理學的說法會是:

    「為了不做某某事而不斷放大自己情緒低落的問題。」

    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或許處理事情的效率與品質都會比較差,但我們也只是生存在一大群同物種間,在不傷害他人同時也不傷害自己為前提,讓自己過得好好的這樣就夠了,何必一定要達到完美才肯做?

    所以,我的精神疾病從來就沒有真的康復過,我只是找到了和平共處的方式罷了。

    ⚠️補充說明:開始鑽研個體心理學時我還在服藥期間,當時我是在醫師的許可下漸進式停藥,身心狀況嚴重者切勿擅自停藥。

  • adhd前額葉 在 毛毛蟲Bernie和Gago的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8 07:28:06
    有 18 人按讚

    11/14參加台中舉辦赤子之心-分心不是他的錯之心得-上篇

    是由李宏鎰講授,其實我對這塊領域,只是平凡的媽媽,所以對講授的醫師並不了解,回家Google才知道,原來是鼎鼎大名心理學的教授。

    教授自己的女兒也是ADHD的孩子,看他一派輕鬆在講授時真的覺得很撫慰人心,因為同為父母,不一定都能像教授般輕鬆,據我所知有很多ADHD是在被打的狀況下長大。

    但主題就是分心不是他的錯,讓我好好來講訴我學習到的知識吧!

    教授提到過動兒會用許多方式尋求自我刺激,咬手指、挖鼻屎等等,是個喜歡幫忙的小幫手,話說讓過動幫忙,還有要有搞砸的心理準備,我想很多媽媽都有同樣的感受,擦完的桌子要再擦一次。

    因為有強大的表現慾、愛面子、易說謊的的特質,很容易成為幫派流氓,教授笑地說,真不懂老大怎麼這麼懂這些孩子,到底是從哪裡學的,但對待這類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像老大一樣放長線釣大魚。

    何謂放長線釣大魚,就是先給甜頭讚美,孩子最後就會循循善誘的游過來,到時你拜託他什麼事他都願意。

    過動兒是前額葉發展的問題,有些孩子高中就會好轉,有些則不然,國小後3-4年級是一個大門檻,因為學校老師會變嚴格,課程講述的時間也會變長,如果遇到貴人老師,或許能舒緩問題。

    以下是教授給的建議:
    1.下課請老師跟孩子聊天五分鐘,關於個人的私事。
    2.時常點名孩子的名子,讓他展現表現慾。
    3.幫忙擦黑板的工作,讓孩子能在課堂上又活動的時間。

    聽完覺得很有效,但又不可思議,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願意配合,所以可以說孩子有三大貴人:家長、導師及朋友。

  • adhd前額葉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6 17:29:56
    有 270 人按讚

    過動兒愛嘗鮮,對於新奇、富變化的事物,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知道現在流行什麼。這麼說好了,在校園裡,一群特殊需求學生中,過動兒可以說是很貼近潮流的。甚至於與一般生相較,也不惶多讓。

    過動兒愛玩3C,無論是手機、平板、電腦、網路、電視或遊戲機,大都能夠朗朗上口。論升級、談功力、比手感,過動兒的經驗值往往有目共睹。

    在實務工作中,我經常發現,要與過動兒進行諮商會談。說真的,挺費心思,有些困難。

    因為,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這些孩子,在需要專注、計畫、組織、思考、執行、控制的前額葉表現不佳。

    往往對於需要思考的抽象問題,或自我覺察的能力相對較弱,也不耐回應。用白話來說,就是「不愛想」「懶的想」「很難想」。

    但是,當話題轉到3C的領域,這時你會發現,就像在他眼前,輕彈手指後,他的神回了過來。

    眼睛明亮閃爍、話匣子打開,甚至於很有系統的跟你聊了起來。這種經驗,我自己就曾經遇過一個在課業上,像木炭泡水般的孩子,成績低落、缺乏動機。

    但是當你請他比較兩款遊戲,他卻能夠非常「專業」地分析、評比兩者的優劣勢、共同與相異。

    但過動兒愛3C,卻是許多父母切身頭痛的事。全天擔憂,3C誘惑無所不在地召喚,對於眼前這個控制力差的孩子,實在擔心就此沉迷、成癮,而一振不起。

    面對3C在眼前能夠面不改色、不受誘惑的過動兒真的是稀有。

    說真的,這一點對於一般孩子來說,都難以承受誘惑。更何況,在生理上,自我控制能力處於下風的過動兒,後果你可以想像。—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今日,臺北市大同區雙蓮國小,活動中心2樓視聽教室《如何教養ADHD》(認識ADHD如何教育及陪伴)演講順利完成🔚。

    🌷感謝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總會的邀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