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在內文」「圖末有股票整理」前一陣子在新聞看到郭台銘說要成為第二個護國神山,當時心想,別鬧了吧
但最近瞭解後發現鴻海背後在做的事情是有非常大的商機整理鴻海在做的轉型內容
鴻海 於2019年6月提出轉型
「3加3」涵蓋「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 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
「重點在內文」「圖末有股票整理」前一陣子在新聞看到郭台銘說要成為第二個護國神山,當時心想,別鬧了吧
但最近瞭解後發現鴻海背後在做的事情是有非常大的商機整理鴻海在做的轉型內容
鴻海 於2019年6月提出轉型
「3加3」涵蓋「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 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
目前長期轉型中最有進展的為電動車,成立MIH平台目標2025-27 年市佔率 達10%
最快於今年底將有客戶開始出貨
目前客戶包含裕隆、拜騰、Faraday Future、FCA和Fisker
此業務毛利率可望優於平均
MIH聯盟分為電動車軟體開放平台、電動車硬體開放平台和關鍵零組件三大部分
而公司目標透過「MIH EV軟硬體開放平台」
建立鴻海電動車生態系,立志成為電動車體系的安卓平台。
----------------------------------------------
軟體開放平台:
* 解決現今汽車產業痛點:
1) 硬體定義(落地即貶值)
2) 複雜架構(管理難度高)
3) 封閉系統(難共同開發)
*電動車開放平台
1) 軟體定義(升級即升值)
2) 軟硬分離(開發週期短)
3) 開放生態(集眾人智慧)
*未來應用:
1) 自動駕駛
2) 車隊管理(fleet managemen)
3) 自駕計程車 (robotaxi)
4) 智能車(smart car)和智能家居(smart home)。
駕駛車子會越來越像使用手機和電腦,因此要做到即時性與安全性兼顧,
而由軟體定義的車子其開發周期將縮短,進入門檻也將降低。
硬體開放平台:
解決傳統汽車產業痛點:
1) 費用太高(平台耗資30億美元);
2) 開發期長(開發中 途失去競爭力);
3) 資源不足(人才、市場規模不足)。
* MIH硬體開放平台:
1) 開放技術規格
2) 模組彈性客製
3) 深耕關鍵零 件
---------------------------------
*模組彈性客製:
動力驅動模式、級距、電池包等互相搭配組合以符合客戶 需求。
*輕量一體成型:
透過一體化鋁鑄+沖壓件以降低成本、減輕重量和減少震動 /噪音。
*EEA架構:
電子電機架構,包含AUTOSAR、ISO26262、Ethernet開放架 構+ 5G/6G、BCM & ADAS & VCU & IVI整合。
*自動駕駛技術:
開放性(實現共同開發)+人本設計(兼顧安全操駕)。
架構:
底層載具平台(兼顧安全的高精度動態控制)+上層應用生態鏈(具擴充 性、替換性的軟硬體)。
----------------------------------------
關鍵零組件:
電池占成本高比例,但車用電子比重將快速提升(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智能 座艙)
是未來其最有競爭力的部分。
* 鴻海六大電池黑科技:
1) 固態電池研發;
2) 無貴金屬全新製程;
3) 高能量 密度電池;
4) 電池快充與低溫優化;
5) 低膨脹軟包技術;
6) 雲端AI電池管 理系統。
*鴻海預計將於2024年推出首款商業化固態電池(與SES和寧德時代合作),正 極材料開發(鋰鎳錳氧化物)+負極材料開發(矽炭,長期則是無負極)+固態電 解質+助導劑(循環壽命+10%)
可望減輕一半重量並縮小體積至六分之 一。
*雲端AI電池管理系統(BMS):AI會根據使用習慣調整參數,延長電動車電池 壽命和使用效率,而汽油車隨著使用時間拉長,油耗表現將越來越差。
*驅動系統:常見為三合一動力系統(馬達+逆變器+齒輪),鴻海打造六合一 系統 (再整合車載充電器+直流變壓器+分電盤),增加設計彈性及降低成本。
*車用電子: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智能座艙;日本機場已導入Lv3自動駕駛接 駁車。
*車體結構:輕量化(獨家高強度壓鑄材料),一體成型(4,200噸壓鑄機,符合 歐系大客戶要求,已量產)+高效能散熱密封技術(出貨給美系電動車大客 戶)。
*鴻海研發出世界最小光學雷達A15,體積減少96.3%(比Apple Watch還 小),重量減輕76%)
*根據顧問公司BCG, 2025-30年全球電動車年銷量可達3,600萬輛。
鴻海 MIH 聯盟於 2021 年 1 月 31 日發表第一代電動車開發者工具平台
透過開放式的通信協議及採用線控驅動技術,提供自駕生態 鏈業者在研究自動駕駛系統發展時
能有輕易操控平台動態之介面,縮短系統開 發者設計與功能確認的時間,並降低自駕汽車開發門檻。
#投資先生講投資 #投資 #股票投資 #股市 #財經 #產業趨勢 #產業分析 #產業 #股票知識 #電動車 #鴻海 #產業轉型 #產業鏈
adas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跨界圍攻:「AI 視覺」公司已集體殺入智能駕駛圈
2021-05-22
雷鋒網
如今的智能汽車賽道,說挨肩迭背也不為過。
新勢力派引領變革,最為二級市場所看好;泛網際網路派占流量高地,擅技術遷移;傳統車企派根基夯實,品牌名聲享譽在外。
甚至財大氣粗的某地產派也曾放下豪言――力爭 3-5 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如華山比武般,大俠們個個嚴陣以待,各方勢力黃巾高擎,左右開弓。
你看看,前有行業鐵幕,中夾破釜沉舟之心,後是險峻江湖,哪還有初進牛犢的落腳之處?
即便如此,在月前燥熱尚未消退的上海車展後,鮮少被提及的AI視覺公司還是擠了進來。
看慣了巨頭們的聲勢浩蕩,轉身發現AI視覺企業們的入局講究一個循序漸進,起承轉合。
而他們的悄然進入,也給智能駕駛領域增添了幾段新故事。
海康威視:左手自研、右手投資
AI安防老大哥海康,深耕智能駕駛市場履行一貫的低調風格。
其對智能駕駛的綢繆始於2015年,當時海康內部計劃開展新業務,起初確定的業務有三:海康汽車電子、海康機器人、海康螢石。
2016年7月,耗資1.5億的海康汽車技術正式成立。
在此前後,海康還分別於2016年6月投資了威視汽車科技,2017年7月成立了海康汽車軟體。
2018年是海康智能駕駛的上升之年,市場渠道、技術研發上均有突破。
2018年2月,他們上線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泊車APA+,同年又成功打入2019款保時捷卡宴的配置中。
汽車產業以穩為重,鏈條長、利益盤根錯節,新入者切入並不容易,而海康卻出其不意一舉打入高端。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海康汽車已經通過了20家OEM的審核並成為其合格供應商,公司的主要客戶包括一汽集團、北京汽車、上汽榮威、上汽名爵、本田汽車等。
其中,定點項目超過200個,已量產的項目超過100個,覆蓋500家渠道合作夥伴。
成立子公司自研之外,投資也是海康較為看中的一大路徑。
在成立汽車電子公司之前,海康就曾在2016年入股毫米波雷達企業森思泰克,並成為後者的第二大股東。
2013年成立的森思泰克既是毫米波雷達第一批探路者,也是成績較為優秀的領軍企業之一。
森思泰克創始人秦屹是英國海歸的雷達專家,在英從事雷達研發和製造十餘年。
據悉,森思泰克所聚團隊成員中80%具有軍工背景,掌握雷達硬體、軟體和量產工藝等幾乎全部核心技術。
據悉,森思泰克毫米波雷達在北京、石家莊設研發中心,在蕪湖設總廠,在杭州設車載事業部。
石家莊,有軍工雷達大本營之稱,軍民毫米波雷達研發人才密集,且電科雷達研發54所和13所都在石家莊。
森思泰克也頗為爭氣。
2019年,思泰克首次實現大批量77GHz車載毫米波雷達國產化、突破國際巨頭壟斷。
森思泰克的77GHz毫米波雷達成為國內首個真正實現「上路」的ADAS毫米波雷達傳感器。
目前,森思泰克已成為紅旗、一汽、韓國現代、東風日產、長城、長安等國內外車企體系內供應商。
海康與森思合作的高分毫米波成像雷達+視覺融合技術,或許將對壘低線束雷射雷達。
大華股份:立足整車,三電、網聯、自動駕駛多點齊發
零跑汽車脫胎於大華股份的汽車部門,獨立後獲得了大華股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2015年,大華股份副董事長兼任大華股份CTO朱江明親自下場,成立零跑。
經歷2019年新能源補貼大退坡,不少新勢力造車企業已經出現嚴重資金問題,且變現存疑。
零跑汽車亦不例外。
2018年,零跑虧損 3.07 億元後,2019 年上半年又持續虧損約 2 億元。
2019年1月4日,零跑汽車第一款車S01上市,該車2019年全年交付約1000輛。
對於連續虧損的零跑,唱衰論一直也在網上發酵。
朱江明對此表示,「即使不融資,零跑也能再活三年。」他透露,大華股份將持續為零跑輸送資金,「當然我們希望能更多的融資,發展得更快些。」
在經歷融資受阻後,2021年伊始,零跑官宣融資43億元,合肥政府投資平台亦在其中。
今年年初,此前曾投資蔚來的合肥市政府與零跑方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合肥方面將對零跑B輪融資投資約20億元,並展開更多合作。
現金流方面,從不被業界看好,到巨額融資的到帳,仿佛又讓市場看到了可能性。
技術層面,零跑汽車稱自主研發了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繫統、自動駕駛系統三大核心技術,並完全掌握自動駕駛核心硬體平台和算法技術,實現對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執行層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全覆蓋。
產品層面,零跑汽車目前旗下擁有3款量產車型,分別為:零跑T03、零跑S01以及零跑C11。
三款產品風格各異,銷量不一。
2020年,零跑汽車官方消息稱,2020年累計銷量達11391輛,其中T03為主力軍,貢獻了10266輛。
創始人朱江明也底氣頗足:「2023年零跑進入造車新勢力TOP3、2025年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到10%」。
商湯:求精感知技術,並進艙內艙外
與其他AI獨角獸相比,商湯在自動駕駛上布局較早,也更全面。
2017年進軍自動駕駛,商湯的汽車產業布局可分為艙內(智能車艙)和艙外(智能駕駛)兩大層面。
智能車艙層,基於前裝量產解決方案,以視覺感知技術為錨點,由點及面,覆蓋用戶從上車到用車的多個場景。
商湯的SenseAuto Cabin智能車艙解決方案包括駕駛員感知系統、座艙感知系統、智能進入等等功能。
據悉,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商湯已經拿下了30多個國內外頭部夥伴的智能車艙定點量產項目,覆蓋車輛總數超過1300萬輛,其中10 余個項目已經實現了量產交付。
智能駕駛層,商湯選擇與主機廠合作,做汽車廠商(OEM)及一級供應商(Tier1)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和執行三大要素中,汽車廠商和Tier1占據重要角色。
2017年,商湯與OEM廠商本田簽訂了為期5年的長期合作協議,研發適合乘用車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方案。
2018年,商湯完成杭州、上海半開放場地內實現無接管自動駕駛。2019年,在日本落地「AI自動駕駛公園」,將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和測試,並面向公眾開放。
商湯的自動駕駛業務定位,是以視覺為主,其他元素為輔。
視覺之外,商湯在高精度地圖和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方面皆有技術儲備。
通過搭配多種不同傳感器,實現感知、分析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城市級三維地圖重建及無人車高精度定位能力等技術功能。
目前,商湯對自動駕駛技術進行了多次疊代,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智能駕駛方案:SenseAuto Pilot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聚焦 L2+ 級高級輔助駕駛至L4級自動駕駛創新,並在上海車展首次發布SenseAuto Pilot-P駕駛領航方案。
軟體之外,2019年3月,商湯還推出首款原創機器人SenseRover X自動駕駛小車,這是款針對自動駕駛的教學產品。
奧比中光:戰投+自研,兩條腿走路
奧比中光是AI初創企業中對智能汽車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
作為一家AI 3D感知技術方案提供商,成立於2013年的奧比中光現今已在3D傳感領域深耕近8年。
3D傳感作為人工智慧領域最核心的視覺感知技術,融合了晶片、算法、光學、軟體等多交叉學科技術,是人工智慧時代感知識別、新型人機互動等最為核心的技術載體。
除3D結構光外,奧比中光在雙目、iTOF、dTOF、雷射雷達等主流3D視覺感知技術領域也有長遠布局。
早在2018年,奧比中光就投資雷射雷達晶片級解決方案提供商飛芯電子。
飛芯電子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注於光電設備、雷射雷達研發、集成電路設計的高新技術企業。
成立僅2年,飛芯電子獲得了博世等注資。
據悉,飛芯電子以研發、生產雷射雷達系統及核心晶片為主要業務,客戶群體主要面向國內外汽車、機器人、無人機等生產研發廠商。
飛芯電子稱,其針對行業痛點,採用了連續波載調製或相干外差探測方案,利用焦平面點雲測距技術,滿足較高的空間解析度和較大的視場角,探測距離可超過200m,且無需複雜昂貴的機械掃描裝置,不斷提高系統可靠性,也使獲得的圖像更為清晰。
2019年4月,奧比中光成立車載3D視覺傳感方案提供商奧銳達。
奧銳達的業務重心在智能座艙,產品包括ToF攝像頭模組、雷射雷達等硬體以及3D ToF智能座艙方案。
承襲了奧比中光的3D視覺感知技術,奧銳達可為智能汽車帶來DMS、OMS、手勢識別、人臉識別、身份驗證等多種3D化智能功能。
其金融級安全的3D人臉識別方案,保護駕乘人員的信息安全;通過3D-ToF 攝像頭,實現多區域手勢控制;同時,智能汽車還可以通過3D信息,判斷駕乘人員體型、座艙內位置等。
近日,奧銳達還發布了為智能汽車量身定製的3D ToF智能座艙方案。
虹軟:主攻艙內,走軟硬一體之路
2018年,為應對手機市場見頂飽和,虹軟正式將業務從智慧型手機領域拓展至智能汽車、IoT等領域,一舉橫向突進自動駕駛市場。
虹軟科技創始人兼CEO鄧暉曾表示,未來每輛汽車裡都有10個以上的攝像頭,智能座艙將成為智能駕駛視覺AI的重點應用場景。
與其手機定位一樣,虹軟的智能汽車走軟硬一體解決方案,力圖做車載視覺一站式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從招股書看,截至2018年底,虹軟科技的「汽車等loT產品」的業務收入僅367.95萬元,占比不足1%。
與多數視覺企業加裝雷射雷達等技術不同,虹軟的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完全基於視覺層面,且核心聚焦在車內智能。
虹軟科技的智能駕駛視覺解決方案,包括車內安全駕駛預警、駕駛員身份識別、車內安全輔助、輔助駕駛預警、自動泊車等眾多解決方案。
2019年3月,虹軟入股開易(北京)科技,後者主營業務包括主動安全智能終端(ADAS+DMS+人臉識別)、SDK軟體服務以及硬體整體解決方案。
2019年,虹軟在科創板上市。
虹軟表示,其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積累深厚,融合其暗光高反差拍攝、防抖等影像視頻增強算法技術,即使在車內光線不佳、人臉角度多變、車輛晃動等特殊情況下,也能夠很好地完成車輛周圍環境監測和車內人員監測等功能。
上市後,虹軟大力布局智能汽車及其他 IoT 智能設備領域,目前成效初現。
據虹軟表示,智能汽車板塊2019年開始真正量產。
數據顯示,2020年,智能駕駛視覺解決方案業務增長較快,實現營業收入6592.99萬元,同比增長310.61%。
據悉,虹軟智能駕駛相關產品包括DMS(駕駛員識別系統)、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BSD(盲區檢測系統)、OMS(乘客識別系統)、Interact(視覺互動系統)、Authenticate(生物認證)、AVM(3D環景監視系統)、AR HUD(AR抬頭顯示)和智能後備箱等各類以核心算法為基礎的相關軟體解決方案。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DMS(駕駛員識別系統)的算法業務是其智能汽車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
虹軟今年透露,其智能駕駛業務已實現37+7個前裝車型定點開發(37款量產車型定點,7款車型預研),以提供純算法為主,公司直接與Tier1或整車廠簽約,涉及多家國內主流車企(含造車新勢力)及部分合資車企。
格靈深瞳:最早入局,協同成長
成立於2013年,格林深瞳是最早的一批AI視覺公司,也是最早一批投入自動駕駛的AI視覺公司。
當年,格靈深瞳聯合英特爾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國家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冠軍團隊負責人姜岩等一同創辦了一家專注於自動駕駛領域的公司――馭勢科技。
2016年,馭勢科技在北京誕生,格靈深瞳作為投資方入股馭勢科技。
過去五年,馭勢科技在洶湧潮水中奮力前行。
2017年1月的CES,馭勢科技向世界推出了無人駕駛概念車「城市移動包廂」,該車型成為了全球第三款獲得紅點設計大獎的無人車。
同年,這家公司分別在4月和6月,於白雲機場、杭州來福士率先展開面向普通公眾的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
今年1月21日,香港國際國際機場宣布,由馭勢科技與香港國際機場管理局共同研發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將替代人力駕駛拖車,承擔往返機場和海天客運碼頭的行李運輸任務,意味著其在機場的運用已逐步上量。
在過去的一年中,馭勢科技與長安民生物流、一汽物流、巴斯夫(BASF)等數十家企業建立了商業合作。
據透露,在國內某豪華品牌車型上,馭勢科技提供的軟體算法也已前裝量產,並幫助該自主品牌率先推出 L3 級自動駕駛功能。去年馭勢科技交付了數百套「AI駕駛員」,實現年度業績同比增長150%。
前不久,馭勢科技宣布完成累計超10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在這場融資中馭勢科技獲得了國家資本的參投。
馭勢科技在無人物流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其成績是在無人物流領域的業務布局幾乎占到了國內市場的70%。
2016年誕生至今,馭勢科技經歷萬千辛酸,在密如繁星的棋子中探索出一條最優解法,以機場定式,在精進自我的路上捨命狂奔。
而格林深瞳的自動駕駛之路,也隨著馭勢科技越走越遠。
曠視:立足AI視覺,做車載全套解決方案
2018年11月,曠視曾公開展示過車載AI視覺解決方案。
彼時的曠視,其解決方案基於車載系統和駕駛過程的人臉解鎖、帳戶切換、駕駛員識別、多模態交互等功能為主,並收取相應軟體使用費和服務費。
「人臉解鎖」可通過車外的攝像頭捕捉駕駛員人臉信息並進行身份的識別與確認,實現人臉解鎖車門、臨時授權人臉解鎖車門;
通過車內的攝像頭實現刷臉啟動發動機、保險箱等,「帳戶切換」功能可通過人臉識別無感知精準識別駕駛員身份,配合車載智能系統,快速調整用戶預設的車輛各項個性化配置(座椅位置、反光鏡角度、空調溫度、音樂、燈光、導航等)。
「駕駛員識別系統」可通過車內攝像頭,實時查看駕駛員駕駛狀態和行為,在駕駛員出現疲勞駕駛或分心駕駛跡象時觸發預警,保障行車安全。
曠視曾表示,其與蔚來汽車實現了未來在智能汽車應用上的深度合作,真正的無人駕駛商用較遠,曠視聚焦對人類駕駛員的理解和輔助。
的盧深視:基於3D視覺相機,為產業賦能
的盧深視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角色,更多是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
作為三維視覺領域的佼佼者,的盧深視在高精度深度感知成像、三維實時高精度重建、三維跟蹤識別及感知等技術方向上深耕多年。
上月,的盧深視出席了2021全球自動駕駛高峰論壇,並展示了其最新3D CV相機及其應用。
的盧深視兩款自研3D CV相機,其在5米範圍誤差小於1mm,指標超越國際3D相機巨頭,量產良率達99%以上。
基於前端低功耗嵌入式平台,兩款相機均可實現非接觸式精準識別,基於結構光原理,更可還原人臉高精度3D細節信息,通過人臉立體尺寸信息精準辨識人員身份,同時對於二維和三維攻擊識別正確率高達99.99%。
多提一句,安全性上,可達金融級別。
據悉,除了智能汽車領域,兩款相機也在智能家居、金融支付、智慧交通等領域展開布局。
智能駕駛:AI視覺第二春
AI視覺眾企入局智能駕駛賽道,並非跑題創作。
其一,布局智能駕駛,是戰略向外牽引使然。
自計算機視覺出走實驗室樊籠,AI安防、自動駕駛便拿到一大波投資人的「S卡」。
當年AI落地之時,安防提供了絕佳的土壤,AI公司在此實現技術與產業的交融。
期間,AI與安防彼此成就:
安防向世界輸送的海大宇等驕子,幾乎主導了全球安防市場話語權,行業極速擴容,向城市各個領域蔓延。
AI獨角獸們也從安防起家,並逐漸走向千行百業,邁向全域。
左邊是AI安防成主要營收來源,右邊是AI安防逐漸占領一席之地。擺在入局者眼前的,是如何保持縱向持續增長的必答題。
擺脫路徑依賴,尋找AI安防之外的市場,已是當務之急。
如果說,過去五年,AI視覺公司的路徑是「通用AI SDK 重定製集成項目實施」的話,那麼未來五年,他們可嘗試「非標領域的標準市場 形成標準化產品 低成本規模化複製」的路子。
非標領域的標準市場在哪?自動駕駛、醫療、晶片赫然在列。
縱觀AI市場,目光所及賽道幾近全員虧損,掘金志認為,與高成本人力無關,因為虧損在放大;與硬體儲備也無關,因為可以OEM。
核心在於:AI安防未能標準化,項目需求又無窮多。
那就去標準化市場?有人問。
標準化市場可以一夜之間把價格做到無窮低,但高額運營支出非AI企業所能承受。
標準化市場上不去,定製化市場下不來,AI公司的突破口在哪?答案是:非標準化市場裡找到標準化路子。
賽道上,自動駕駛正是明顯的非標領域的標準市場。與AI安防共通的是,智能駕駛初創企業也依賴資本輸入。
但前者場景碎片化、項目定製化,產品標準化之路漫漫;後者以智能汽車為載體,技術上軟體定義、人機協同一旦成型,會一招吃遍天下鮮。
眼下,不少智能駕駛新勢力已實現產品量產,並獲得一定規模的現金流。
對於一眾搶灘的各路豪傑,AI視覺的入場似乎有些遲。
但智能汽車賽道正熱、格局未定,智能汽車產業鏈長、細分領域繁雜,此時入場的AI視覺,你可以說它入場稍晚,但不能說它機遇不在。
其二,自動駕駛或是計算機視覺技術應用必登之高峰。
近幾年,機器學習持續深入,計算機視覺應用亦有了飛速進展。
千山萬水跨越的人臉識別小山,是AI最成功,也最基礎的一環。
真正的AI,是貫穿感知-決策-執行的長鏈條,這一點在自動駕駛上體現得尤為極致。
感知層,通過各類硬體傳感器捕捉車輛的位置信息以及外部環境信息;
決策層的「大腦」,基於感知層輸入的信息作環境建模,從而形成對全局的理解並作出決策判斷,再向車輛發出執行的信號指令;
最後的執行層,將決策層的信號轉換為汽車的動作行為。
自動駕駛技術是人工智慧、高性能晶片、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車輛控制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多領域技術的結合體,落地難度之大,各路AI無不動容。
計算機視覺應用場景萬千,自動駕駛無疑是極具挑戰性、最具想像力的一條。
越是長在懸崖之巔的花,越讓人著迷。
一直以來,在環境感知環節,存在AI視覺與雷射雷達技術路徑之爭。
不管何種路徑更優,已經在視頻物聯領域經歷過殘酷驗證,AI技術儲備上,AI視覺企業們也已攢下不少經驗。
狼多肉少,能吃幾成飽?
「自動駕駛是很低級的行業嗎?所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
這調侃入局者們聽了,大抵會覺得分外委屈。
大多數困在第一道門檻,錢。
「沒有200億不要造車」的聲量振聾發聵,造車明星蔚來也曾資金一度跌入谷底。
雖說AI視覺公司除了大華的零跑汽車外,其他參與者目前都專注於智能駕駛硬體和系統,但這也是個昂貴的行當。
不少企業本身依靠資本輸血,是否有更多資金和精力參與自動駕駛廝殺,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行業壁壘不容小覷。
汽車產業發展百餘年才形成了一套嚴謹而完整的生產流程和制度,乃至於衍生出了一套基於安全的工業文明,不是後來者們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能夠顛覆的。
作為智能汽車的核心體現,自動駕駛技術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車艙內的智能化體驗也還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換言之,如果跨界選手想要在智能汽車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僅要高度重視安全這一話題,還要擁有強大的軟體能力。
但在前一輪前沿傳統主機廠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新造車勢力的人才軍備賽過後,新入局的玩家要如何吸納更多的專業人才?又如何權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做出最終決策?
與此同時,智能汽車的研發不是一件只要懂軟體就能夠做成功的事情。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大潮的到來,造車的門檻看似降低了不少,但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內因外因的難題,可能遠比想像中的要多。
行業資源尚需積累。
相比AI安防、智慧城市等領域,AI視覺跨界者在智能汽車領域品牌影響力和渠道資源不足,短期內,造血盈利能力較低。
而且,AI視覺企業布局智能駕駛時間不一,技術雖有共性但終究有別,相較於大多數垂直企業,尚有諸多不足。
故可見,過去幾年,即使AI視覺巨頭,步伐也較為謹慎,大多圍繞艙內智能、ADAS市場。
如果說巨頭們跨界,自帶熱搜體質,AI視覺企業跨界的光彩,多少暗淡了些。
前者身家優渥,拿著頂流體驗卡入場,高屋建瓴,後者更多是以小舟,涉鯨波。
當然,隨著技術日進一桿,資源聚沙成塔,營收逐年增長,他們將投入包括但不限於研發、營銷、資本等層面,難保這一葉扁舟,哪天出其不意成為可遠航的重磅郵輪。
莫道桑榆晚
眾多跨界玩家湧入智能汽車,激發了新的生機。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智能汽車的市場都蘊藏著無限機遇。
這個市場需要鲶魚的存在。
在新時代的風潮之下,我們固然期待看到不斷有實力強勁的新玩家們入局,留下中國智能汽車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也殷切地希望,這是一片能夠承載百花齊放,充滿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沃土,而不是拔苗助長的投機者的港灣。
憑藉先發優勢,不少入局者或已暫列行業前位,但隨著各方力量的持續加碼,後來居上也並非不無可能。
保持警惕,時刻成長。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hot.org/science/83632.html?fbclid=IwAR2Mm9ZU17srF7sCywqUPw-hmRAyGN_sN9XnL0_Q6mE4bUYwUpgGNX3wHps
adas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KIA Stonic 最親民的Level2車款 智慧油電新登場】
(3/10)台灣森納美起亞發表小改款Stonic
車型編成共4款
1.4時尚版 售價73.9萬
1.4驚豔版 售價79.9萬
1.0T智慧油電時尚版 售價79.9萬
1.0T智慧油電驚豔版 售價85.9萬
全車系標配Level2智慧駕駛輔助
也是80萬內唯一配備48V之車款
-
外觀部分
Stonic車頭一樣採用家族式虎鼻式造型
頭燈則是全面升級
以四點式LED日行燈與Tiger EyeLine頭燈
車側部分
輪圈在最頂規版本搭載16吋雙色切削鋁圈
其餘版本則搭載15吋單色鋁圈
車頂也配有車頂行李架
並且提供雙色車頂可以選擇
另外C柱的斜背造型也是Stonic一大特色
車尾部分
LED尾燈配上霧銀的下護板
彰顯Stonic的SUV風格
-
內裝部分
全車系標配4.2吋全彩旅程電腦
中央配置懸浮式8吋多媒體螢幕
支援無線的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在百萬內唯一配置此配備的車款
不過系統介面為英文的
座椅的部分驚豔版本配置雙色皮椅
讓車內看起來活潑許多
行李箱空間為352公升
後座支援6/4分離傾倒
傾倒後為1155公升平整性也不錯
-
動力部分
1.4版本搭載1.4升直列四缸自然進氣引擎
最大馬力100匹 最大扭力13.6公斤米
搭載6速手自排變速箱
油耗目前仍在測試認證中
而1.0T版本搭載1.0升直列三缸渦輪增壓引擎
並且配置48V智慧輕油電系統
最大馬力120匹 最大扭力20.4公斤米
搭載7速䨥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
智慧輕油電系統具備滑行模式
當駕駛收油或煞車時會依照48V電池電量
來判斷是否關閉引擎以節省燃油消耗
平均油耗可達19.9公里/公升的表現
驅動方式皆為前輪驅動
懸吊的配置為前麥花臣後扭力樑的形式
-
安全系統的部分
全車系標配6氣囊
在ADAS系統Drive Wise
則是全車系標配具有Level2等級的駕駛輔助
包含SCC智慧巡航控制系統(10km/h以上作動)
FCA前方主動煞車輔助系統
FCW前方碰撞警示系統
LFA進階型車道維持輔助系統(全速域)
LKA車道維持輔助系統
LDW車道偏移警示系統等
-
不過因為Stonic還配置的是傳統手煞車
所以SCC並非全速域的設定
時速在10km/h以下便會須由駕駛介入油門及煞車
不過也讓人質疑這樣還具備Level2的等級嗎
Level2的定義為支援車輛轉向及煞車/加速
以及車輛導正與主動式定速巡航的系統
並無要求要有全速域的跟車系統
在這邊幫大家解答
Stonic這次真的是開出非常漂亮的價格及配備
我認為相當適合年輕人或是首購族
大家認為如何呢
By熊子
#全民瘋車Bar #廖怡塵 #熊子 #新車發表
#KIA #STONIC #CUV #LEVEL2
#48V #輕油電 #無線Carplay
#韓國車
adas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恩智浦宣布推出用於安全汽車高效能運算的BlueBox 3.0開發平台
黎思慧 2021-02-01
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NASDAQ:NXPI)宣布推出BlueBox 3.0,其為恩智浦旗艦安全汽車高效能運算(Automotive High-Performance Compute;AHPC)開發平台的全新擴展版本。
BlueBox 3.0專為在晶片裝置就緒前,進行軟體應用開發和驗證而設計,提供靈活的方式以應對使用者定義汽車、安全等級2+(L2+)自動駕駛以及不斷發展的汽車架構,此必將推動互聯汽車的變革。透過整合集中式(centralized)運算模組、安全整合的高效能恩智浦處理器、擴展I/O連接以及奠基於Kalray MPPA處理器的PCIe卡擴展,以實現異構加速(heterogeneous acceleration);BlueBox 3.0為設計人員提供能夠加快系統開發週期和上市速度的解決方案。
汽車製造商的重心已從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挑戰轉移至立即運用運算能力來打造差異化汽車。用戶定義(User-defined)車輛允許消費者為當前智慧互聯裝置增加全新功能。恩智浦BlueBox 3.0提供豐富開發基礎,幫助設計人員應對差異化、安全L2+自動駕駛量產以及相關的汽車網路架構。
恩智浦半導體汽車處理器業務eCockpit和ADAS全球產品行銷總監Arnaud Van Den Bossche表示:「在汽車架構朝向功能域架構(domain and zonal architectures)演進的過程中,透過用戶定義汽車來滿足更複雜的需求為重要的推動因素。域架構將為汽車高效能運算提供伺服器式(server-style)的方法。恩智浦BlueBox 3.0為這些全新汽車網路架構提供創新設計基礎,有助於加速實現部署。」
透過運用恩智浦16核Layerscape LX2160A處理器,BlueBox 3.0處理效能達到前一代BlueBox的兩倍。效能的提升搭配擴展的I/O介面,大幅增強全新汽車架構的智慧性和連線性。
此外,處理能力可用於雷達(Radar)、視覺和光達(LiDAR)處理,以實現高階感測器融合應用,及感知、決策預測和路徑規劃。Kalray Coolidge MPPA(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or Array;大規模平行處理器陣列)處理器,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加速提供擴展選項。
恩智浦的BlueBox 3.0平台整合恩智浦S32G處理器,可提供安全汽車網路、可靠的安全處理以及系統級ASIL D的一致性檢查。恩智浦運用其在安全領域中的長期經驗累積,率先提出安全汽車高效能運算計劃,旨在運用緊密合作夥伴生態系統的攜手努力,為系統設計人員提供支援。BlueBox為該計劃核心的中央處理和連接中心。
恩智浦和Kalray透過密切合作,推出整合Kalray MPPA處理器的BlueBox 3.0軟體發展環境(Softwa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DE)。本次合作提供通用的軟硬體平台,用於打造安全、可靠和具擴展性的AHPC解決方案。
除了Kalray,BlueBox 3.0還將獲得強大生態系統合作夥伴支援,能幫助工程師實現快速開發。恩智浦BlueBox 3.0的合作夥伴包含:dSPACE、Embotech、Edge Case Research(ECR)、eProsima、Green Hills Software(GHS)、Intempora、Micron Technology、MicroSys、Real-Time Innovations(RTI)和Teraki,共同幫助工程師加快產品上市。
開發人員可從BlueBox 3.0獲得的優勢:1.靈活且具擴展性的平台,幫助設計人員擴展其設計的效能和範圍。2.運用豐富的車載(onboard)I/O連接,設計人員能夠輕鬆添加或更改雷達、視覺和光達感測器功能。3.運用BlueBox 3.0 SDE提供的整合和支援,以及恩智浦eIQ Auto機器學習工具套件,在加速器方案上提高效能表現(例如Kalray Coolidge MPPA)。4.延續BlueBox 2.0順暢並一致的開發路徑,搭配具擴展性的處理能力和軟體相容性,使設計人員可為多種用戶定義應用和汽車創造系統設計,並不斷更新。
附圖:恩智浦宣布推出用於安全汽車高效能運算的BlueBox 3.0開發平台。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30&cat1=40&id=0000603199_AWC2NIMC8G1CBALD3A1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