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廣台語的一個重要觀念
很多人在批評台語節目或是戲劇時表示,如果要把中文的詞彙硬翻成台語,不如直接用中文表達,他們認為這是「保留台語原貌應有的堅持」;但是老實說,這並不是對於一個語言的堅持,相反地,這是對於該語言沒有自信的表現,也是這個語言邁向滅亡的徵兆。
所有可以存活下來的事物都是與時俱進...
#關於推廣台語的一個重要觀念
很多人在批評台語節目或是戲劇時表示,如果要把中文的詞彙硬翻成台語,不如直接用中文表達,他們認為這是「保留台語原貌應有的堅持」;但是老實說,這並不是對於一個語言的堅持,相反地,這是對於該語言沒有自信的表現,也是這個語言邁向滅亡的徵兆。
所有可以存活下來的事物都是與時俱進的。
#你每天在講的中文詞彙其實都不是純漢語
現在中文流行的「吐槽」就是源自於台語的「黜臭」(thuh-tshàu),甚至還延伸出「槽點」這樣的詞彙;「歐巴」源自於韓語(오빠);歷史更悠久的「幽默」則是來自英語(humor);更不用說「手作」(てづくり)、「崩壞」(ほうかい)、繪本(えほん)這些詞彙根本是直接挪用自日語,還有數也數不清、我們每天都在用的「和製漢語」(如「民主」、「思考」、「延長」、「健康」等)。
為什麼中文可以創造新詞,甚至直接挪用外語詞,但是換成台語卻不行?為什麼講台語就一定要找到對應的「古語」?
可以在自己的語言找到跟其他語言對應的詞彙來表達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沒有可以精準對應的詞彙,造詞是必然的路,語言要有造新詞的能力,如果遇到手頭上沒有的詞彙只能直接講其他語言,或是只能用古代的用法來硬套,那麼這個語言就是死的語言,永遠無法活化與普及。
中文的造詞能力非常強,英語本身就是西方語言的大熔爐,而日語則是兼顧了漢語與拼音文字的優點,西方詞彙到了日本可以直接日語化,而日語本身就可以利用漢字創造了大量的新詞彙反輸出給漢語使用,所以一個語言要存活下來,是否擁有造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和製漢語因為非常好用,清末有大量和製漢語、半和製漢語隨著留學生和翻譯書刊傳入中國,造成文化衝擊,引發部分學者的反彈,張之洞便是反和製漢語的重要成員,他對於和製漢語的憎厭,在當時非常著名。有一次張之洞請幕僚路孝植擬一篇文章,他看到內文中有「健康」一詞,便勃然大怒道:「『健康』這個詞是日本名詞,看了令人生氣。」路孝植回曰:「『名詞』這個詞也是日本名詞,看了更令人生氣。」於是張之洞無奈之下,只好將「日本名詞」硬生生改為莫名其妙的「日本土話」,這件事也成了一個歷史上的大笑話。
#台語曾經有很強的造詞能力
有趣的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台語詞彙諸如「味素」(あじのもと)、「注文」(こうざ)、「離緣」(りえん)、「口座」(こうざ)、「野球」(やきゅう)、「便當」(べんとう)等,其實都是源自於日語,台語曾經是那麼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語言,如今在部分「愛台語」的人士眼中卻成為「需要保存原貌的化石」,如果這個觀念再不調整,台語遲早步上拉丁語的後塵,更慘的是,因為文獻數量比不上古漢語之故,台語可能再也沒有人會去接觸。
如果要維持語言尊嚴,卻不願意與時俱進、兼容並蓄,最後只會帶來更大的笑話,甚至導致一個語言滅亡,希望愛台語的人不要成為下一個張之洞,更不要為了無謂的堅持而讓台語成為下一個優美但是卻沒有人使用的拉丁語。
#語言的造詞能力決定它的存活能力
#深夜有感而發
thuh 在 失控的台語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瀕危詞留聲計畫 》(23) #EnLS_23
▔▔▔▔▔▔▔▔
❶【瀕危詞】:〔侍潑〕( sāi-phuat )
( 賭氣.鬧情緒.使性子.鬧彆扭|為達目的而無理取鬧.妄為放肆 )
❷【留聲】:〔 http://bit.ly/3mAc39e 〕
❸【原音】:
( 普通腔臺語.偏漳混合腔.北部 )
「 恁某心情無好、性地較䆀,啊定嘛會共你喝。做新婦的人,定嘛共(大家)當做𪜶老母,啊敢佮伊按呢〔#侍潑〕;會應,應東應西。莫!愛勸恁某啦。做囝的人,啊嘛愛勸恁老母啦,因為你是『石磨仔心』嘛!石磨仔,2 塊石頭敆倚來,tiőng [中央] 1 枝心,頂頭硩--luaih [落來]、下跤托起來──石磨仔心乎,足艱苦做人的啦! 」
❝ Lín bóo sim-tsîng bô hó, sìng-tē khah bái, ah tiānn mā ē kā lí hat. Tsò sin-pū ê lâng, tiānn mā kā (ta-ke) tòng-tsò in lāu-bú, ah kánn kah i án-ne sāi-phuat; ē ìn, ìn-tang-ìn-sai. Mài! Ài khǹg lín bóo--lah. Tsò kiánn ê lâng, ah mā ài khǹg lín lāu-bú--lah, in-uī lí sī TSIO̍H-BŌ-Á-SIM--mah! Tsio̍h-bō-á, 2 tè tsio̍h-thâu kap uá--lâi, tiőng 1 ki sim, tíng-thâu teh--luaih, ē-kha thuh--khí-lâi—tsio̍h-bō-á-sim--honnh, tsiok kan-khóo tsò-lâng--ê--lah! ❞
❹【譯文】:
你老婆心情不好、比較會發脾氣,常常也會對你大聲怒喝。她身為媳婦,常常也把婆婆當媽媽在對待,敢這樣和她鬧情緒、無理取鬧;還會頂嘴,一句來、一句去。不要這樣!要勸你老婆啦。身為兒子,你也要勸媽媽,因為你是「石磨心」(石磨的軸心) 啊!石磨,由兩塊石頭接合在一起,中間有一枝軸心,上面壓下來、下面頂上來──石磨心啊,要承受上下兩股力量的輾磨,做人啊,夾在中間,辛苦、難為啊!
❺【備註】:
[5.1] 臺語用字,見教育部辭典〔 https://goo.gl/7Ky6ZH 〕。
[5.2] 臺語辭典記錄:1931 年《臺日大辭典.上卷》( http://bit.ly/3cJcngV ) [上排第五詞 «撒潑 || sāi-phuat» ],1931 年《臺日新辭書》( http://bit.ly/2O9wv1A ) [下排第八詞 «撒潑 || sāi-phuat» ]。
[5.3] 近義詞群組:【sāi-phuat】(侍潑)、【sat-phuat】(撒潑)、【siat-phuat】、【sat-nāi】、【siat-nāi】、【sāi-thái】(侍體)、【siat-thái】、【sāi-tìng-hīng】(侍釘行)、【sāi-hīng】(侍行)、【sāi-phuà-nuā】(侍破爛)、【sái-phuà-nuā】(使破爛)、【tshāi-phuà-nuā】(𫞼破爛)。
[5.4] 喝 (hat):斥喝、大聲罵,帶怒氣或申斥的口吻對人喊叫、說話。(復習)#HH076 例句「喝」(hat) 用法 [ http://bit.ly/2NcaD2y ]。
[5.5] 石磨仔心 (tsio̍h-bō-á-sim):教育部辭典釋義 [ http://bit.ly/2YNlm8D ]。
[5.6]《瀕危詞留聲計畫》彙整:
No.01-17〔 http://bit.ly/2WW2a8j 〕
#瀕危詞 #留聲計畫23 #侍潑_Sāi_Phuat
thuh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腔調是語言表現的細節,用什麼腔調講話,往往也都在暗示一些社會背景。在英國,腔調反映的是地域與社會階級。在台灣,腔調上的差異,也能反映出出生成長地域的不同。
這篇來自【every little d】上轉載自《地味手帖》的文章,以實例說明了台灣各地閩南語腔調上的差異,也讓我們進一步從腔調差異想像台灣過往的移民歷史。
-------------------------------
而到我六年級這一輩,大學逐漸廣設,各地青年的學歷也越來越高,反而是在學校宿舍內,衝擊出新一波的南腔北調大集合。每次和斌仔講台語,就是覺得不順,因其偏泉州腔,我乃漳州腔,頻率最對不上的,就是變調。
舉個例子:台北的松山(siông-san),我「松」的變調是平平滑過去,斌仔會微微下坡……某次搭火車經松山車站,真的耶!廣播傳來的就是斌仔那種微下坡的變調。
還有青菜的「青」斌仔說tshinn,我是tshenn,此乃一北一南,一泉一漳之殊異。他嗜吃的tshinn菜到我口中,就像改換烹調法,吃是可以吃,但難以下嚥,我還是喜歡吃tshenn菜啦!
頂港下港大捙拚
和斌仔的差異,到外頭吃飯時更為明顯。湯麵端上來,他總要拿起胡椒罐撒一撒,鼻子敏感的我隨即打噴嚏,敬謝不敏。
基隆人愛喝湯愛得要死,我嘉義人則要帶肉帶油帶鹹——口味不合就互相取笑,我說詼(khue)來詼來,他習慣說詼(ge)來詼來,同樣的嘲笑戲謔,他ge我khue,我khue他ge,好朋友才會互相黜臭(thuh-tshàu)啦!
好了好了,飽食後我要去納(la̍p)錢,斌仔說不對啦,台語要說付(hù)錢,這怎麼對呢?從小在嘉義都是納(la̍p)錢咧!問老闆回答說納(la̍p)錢,斌仔不服氣,說這是高雄,不準不準。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42824?fbclid=IwAR0PMjqeoZP5MtNu77Hb3q94z28CoTzMYa3xxXNYA6sCyvp0c8hTAn0x1qo
thuh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黜臭 thuh-tshàu 點多到族繁不及備載罄竹難書
#オンだれ
#白眼翻到地平線
#母語本身就是文化
#通篇捧中文貶台文
#說你華腦還不承認
#濫用媒體資源討拍的華腦巨嬰
#你我會聽說讀寫流利中文就是被中國殖民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