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Thermocouple K type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Thermocouple K type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hermocouple K type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hermocouple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熱電偶(thermocouple, TC)線」是目前業界用來量測環境溫度的最佳工具之一,因為它具有便宜、準確性高、測溫範圍大、反應時間靈敏等優點。...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 thermocouple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4 09:47:44
    有 196 人按讚

    「熱電偶(thermocouple, TC)線」是目前業界用來量測環境溫度的最佳工具之一,因為它具有便宜、準確性高、測溫範圍大、反應時間靈敏等優點。

  • thermocouple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9 10:11:20
    有 3,524 人按讚

    為何我以前說過,我相信科學,但不相信科學家?

    這個喔,嗯嗯...
    我不知道在座多少人是這樣學的,至少在我念大學的時候,物理系教的第一個概念,叫做:

    「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

    重點不在於怎麼設定,也不是怎樣靠這個計算,而是「你有沒有認知到設下的條件,到底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跟現實差異多少?」

    理工科的朋友可能覺得這是廢話,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但請恕小弟直言,真的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

    我在中研院時做過一個系列的研究,內容是半導體相關的光、電與磁與表面性質,延續國外某個國際知名研究單位,據說對未來半導體、記憶體等等都有重大影響。有常看我講的應該知道,這個研究在10多年後,差不多2010年被同各研究單位,重量級大老發的論文判死刑,認為實驗雖然都正確,但方向可能錯誤。

    嗯,醫龍裡面第一集的經典台詞「手術很成功,但患者死亡」

    唉,其實我做這研究的第一年就知道,這整個系列都有問題了,只是別說老闆很難接受,所長他們也很難接受,美國跟印度等來的合作朋友也很難接受,我自己也是。所以最後傾向「這個年輕小鬼一定哪邊做錯了」,所以我也算了。

    好了,公布答案,哪邊有問題?

    「溫度」

    我看過外國的實驗儀器,裝在真空腔體內的溫度計,是固定式的。而敝單位設備老舊,自己都要去車铣工件安裝,溫度計(Thermocouple)是很克難的懸掛在空中。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是我做錯,我一開始也這麼認為。

    但很早就發現,因為設備不好,每次都會碰到溫度計的位置,為了調整煞費苦心。累積大量資料的結果,統整出一個很奇怪但合乎邏輯的結論,那就是根據溫度計位置不同,整套實驗結果也不同(廢話),但某個錯誤的條件可以跟所有國外知名研究機關的論文結果符合。

    蛤(*´・д・)?

    總之,一不做二不休,把溫度計的位置全部調整固定做不同條件三次,結果發現依照各國研究的條件設定,死都做不出來,而做得出來的條件,與他們所說的差異甚大。

    溫度差100度!

    夭壽,假設這是高溫超導體實驗,差100會是多大,同業各位自己可以明白。

    總之,我弄了很久後確定,其他國家的實驗室,因為設備齊全,固定所有參數,所以反倒漏了一點。就是基板的stage材料,跟加熱裝置與溫度計的差異。因為在真空環境下,溫度計升溫最大因素是熱輻射,使用加熱絲跟燈泡是不同的,而stage雖然都是不鏽鋼,卻有厚度之差。

    也就是若我依照距離做梯度出來,光是stage差幾mm厚,燈泡放的近或遠,有沒有熱絲輔助,Thermocouple放哪,結果就完全不同。你說這廢話,看也知道?拜託,那是人家講了,所以你覺得這看也知道,沒做這實驗前看看,最好你知道差十萬八千里,每個做實驗的都會認為自己條件控制的很好。

    這叫做後設認知,後來去教書後最常碰的理論,物理界很少人認真的去審視,往往因為固定的機器跟參數不變,就覺得結果應該也會不變,而當每次實驗結果出來「在預想範圍內」,就認為這不會有問題。

    問題可大了,代表美國那家頂尖研究室,他們機器的裝設法,會讓Thermocouple測到的,跟你基板溫度差100度。原本認為製造出接近室溫可實用的材料,得在零下100度才有用,這是電影明天過後嗎?

    好了,每個學長跟老師都會說,那一定是你哪邊沒做對。好啦,老師們,我早沒打算在學術界發論文當教授啦,直說好了。所有的條件我都調過,我一個人的實驗總數據比隔壁的整間還要多,熬夜不知多少次還被罵要注意身體,唯一可以做出跟國外實驗室相同成果的,只有「低溫」。

    意即,根本沒有奈米性質出現,全部都是bulk的特性,而為了要驗證,我還額外做一系列,用單層、多層,厚度不同幾十個,去確認奈米性質的邊界在哪,結果出來的結果,只證明出這整套系列的數據,都不是奈米性質,全部都是塊材的低溫特性。

    好了,我要講什麼?

    這裡面出現了3個值得我們去想的東西
    第一個叫做權威,當著作等身的專家,享譽國內外的研究單位做了個實驗,其他跟從的實驗室,顯然不敢挑戰,我還看到印度等較後進國家,發過點數很低的論文,說這實驗可能有問題,但更可能是自己哪邊弄錯了。

    第二個是從眾,那麼多人都有相同的結果,就你不同,應該是你不對吧?啊就邊界條件不對啊,你們沒有用紅外線檢查,我有。然後有人理我嗎?所長跟指導教授都覺得,應該還是你哪邊弄錯了。XD

    第三個是忽略基礎證據,其實指出有室溫材料可能的那篇論文,拿去跟塊材性質對照,曲線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是scale差100倍。那麼我們應該第一個檢視的,是這個真的有奈米特性嗎?沒看到重要期刊刊登過類似論文。

    我私下也有發信去問過作相同研究的國外實驗室,還真的沒人想過這個問題,因為越有錢的單位,都是買整套機器,由專人校正過,像我這種從頭到尾都要自己校正的很少,多半都是所謂的後進國家。有做的都覺得很怪,但一樣不敢質疑權威,畢竟你要拿論文畢業,走學術界路線,怎麼能初出茅廬就跟像是貝爾實驗室這種巨獸對幹?

    ====

    如果連算最嚴謹之一的物理學界,研究都會有這種狀況,你怎麼能相信那些科學家說的科學,能百分百屏除所有疑慮?像是近年常見,邊界超大的暖化、全球氣候、環境等等研究,就我的標準來看,根本問題重重。但你一質疑,就會出現諸多的專業與否批評,因為你不是這行的。

    更好笑的,質疑你越大聲的,九成以上都不是科學家。

    我的經驗,在台灣跟學經歷比較有關,越是念頂大出身的,就越有這種「論文跟書本證據、國外知名研究單位說的,應該會比你現場作的正確」,的這種說法。在中研院我就遇過,台大來的暑期大學專題生,根本看你不起,死都不想動手,只想用理論描繪世界。要不是我們是學長,已經用鼻孔看人了。

    科學界講究一致性,但這也很容易誤導你,因為當過去若是錯的,就會一直錯下去,很難被糾正。即便事後找到錯誤,也不會承認,而是用許多說詞,堆砌出一套完美的修正路線。

    如果連科學界都這樣,你跟我說更複雜的人類社會,僅需要少量的社會研究,跟沒有實務經驗的純理論,就可以描繪一個天堂:

    「其他人都要聽我們這些專家的意見改政策」

    我當然覺得你在鬼扯啊!

    我後來在教育界遇過很多學生,行為表現都是後設領域的東西,更多的狀況是,自己腦補跟修正記憶,美化經驗中的行為。而老師要怎樣搞定學生?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你也後設回去,誘導他們的思維,控制他們的行動,在老師的權威下,多半學生都會聽。然後,你就會發現,所謂的開放學生自由自在學習,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方便給你洗腦的手段。

    真正的自由學習存在?還是,這只是邊界條件設立下的假象?你真的認為你看到的是真實?一切都只是一個虛擬實境下的遊戲?

    我真的懷疑,那些天天發表教育高見的專家,真正的想法只是希望,學生腦袋可以空出來,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塞自己的思想,成就他自己的功名,達成他想要的社會。

    因為,就我們這種死硬保守派理工人來看,有些工作的技能就是不能少,你沒有基礎訓練,學習不夠扎實,就是不會。人類不是可以替換的螺絲,每個長的都一樣,沒有教跟帶,知識經驗中核心的眉眉角角就是不會。

    不會就是不會,跟數學一樣。

  • thermocouple 在 鳥人鳥事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9 12:25:50
    有 58 人按讚


    數字繞得我頭昏🤣🤣🤣

    #蜂鳥,最小的鳥類,造型美麗色彩鮮豔,蜂鳥每秒拍動70次的翅膀採花蜜,自由自在的在飛行中前進後退,是以動物為主角的攝影作品中的常客,體重最小僅1.8公克的蜂鳥,急速俯衝時時速可高達100公里,是很能激發觀者「大自然真是奧妙」感性的生物。

    蜂鳥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有沒有超羨慕?大錯特錯,這種生活簡直就是地獄啊!由於蜂鳥的代謝率高達人類的77倍,每天得吃下自身體重數倍的食物,因此進食幾乎無法中斷,才能補充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醒著的時候只能死命的吃,一停下來就可能會馬上餓死,這不是地獄是什麼?

    問題來了,就算吃個不停,還是有得要睡覺休息的時候,那不就是「一睡著立刻餓死」的人間、不、「鳥間慘劇」!更糟糕的是,蜂鳥的主要棲地之一是在美洲的安地斯山脈,海拔將近四千公尺的寒冷地帶,身體與環境的溫差更大,能量散失更快,那不就是死得更快?

    重點來了,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生物系的Blair Wolf教授在2015年遠征秘魯,登上安地斯山,在海拔3800公尺處抓了涵蓋六個物種的26隻蜂鳥,體重最輕的是「銅尾彗星」(bronze-tailed comet,這名字也太酷了吧),4.8公克,最大的是「巨人蜂鳥」(giant hummingbird),24公克。抓到後進行「睡前餵食」,然後將蜂鳥們送進「個人套房」中,讓牠們睡著,然後以熱電偶(thermocouple)以膠帶貼在蜂鳥身上進行體溫監測。

    結果十分驚人!正常活動中的蜂鳥,體溫跟人類差不多,是攝氏36度上下,在酷寒中睡覺的蜂鳥,體溫可以一口氣下降30度,體溫最低的達到3.3度!超驚人的體溫調節幅度!每分鐘體溫可以下降 0.5~0.7度。此時的蜂鳥進入一種近乎假死的麻木狀態(torpor),外觀看起來根本像死掉一樣,對外界刺激完全沒有反應,真是名符其實的「睡死了」。等到天一亮,體溫會以每分鐘1.5度的速度快速回升,20分鐘後又是一尾活龍,又開始了「為了活下去吃個不停」的循環…

    晚上把體溫降到這麼低,是因為將體內的各種生化活動降到最低,以減少能量的損耗,此外,也減少因為與環境的溫度差而產生的散熱速率。但即使已經把體內活動降低到這種極端的程度,睡一個晚上還是造成了最多9%的體重流失!

    除此之外,由於把各種生理機能降到最低,當然成為掠食者餌食的機率也就大增了。

    看到這裡,應該沒有人會羨慕蜂鳥「吃飽睡、睡飽吃」的生活了吧!

    這個研究結果,發表於9月9日上線的英國皇家學會「Biology Letters」期刊網路版。

    接下來是比較物理的部分,為什麼蜂鳥需要這麼高的代謝速率呢?因為越小的生物,「面積體積比」越大,想像一個邊長為1 公分的正立方體,體積是1立方公分,表面積是6平方公分(六個邊長為1公分的正方形),所以面積體積比是6(單位是公分的負一次方),如果把邊長變為0.5公分,則體積變成0.125立方公分,而表面積是1.5平方公分,面積體積比變成12,增大了兩倍;同理,如果邊長變成0.1公分,則面積體積比會變成60…

    如果姑且不考慮複雜的生理現象,內部經由代謝產生的熱能跟體質量成正比,也就是跟體積成正比,這些熱會從表面散發出去,所以散熱速率跟表面積成正比,小型生物由於面積體積比較大,散熱較快,因此必須加速代謝,否則能量耗散的速度太快,還來不及拿來用就從表面散光了。相反的,大型生物面積體積比小,散熱很慢,所以代謝速率也慢,生物時鐘就變慢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海裡的藍鯨,陸地上為何沒有這麼大的生物呢?因為第一會被自己的體重壓垮,因為骨骼承受重量的能力與截面積成正比,而體重與體積成正比;第二會被自己體內代謝產生的熱能給熱死,因為大型生物面積體積比較小,散熱比較慢。

    所以不需要知道很多複雜的生物學知識,用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就能解釋很多事情了,物理學真是太讚了!(反正我最後一定要凹到這句,大家應該習慣了吧…)

    #超中二物理宅雜記
    #等我征服世界就把生物物理學列為全人類必修
    #生命宇宙與萬事萬物什麼都馬跟物理有關
    #話都給我講就好其之189

    圖一:蜂鳥採蜜的優美姿態(來源:維基百科)

    圖二:雖然本站並不是阿宅網站(是要強調幾次),不過既然講到了蜂鳥,就提一下「日本把國防外包給民間公司,結果偶像經紀公司得標,開始了偶像歌星兼任戰鬥機飛行員的故事」(這是什麼跟什麼…)的「偶像防衛隊Hummingbirds」好了(好吧這是老人考古…來源:吉岡平/富士見書房)

  • thermocouple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19:08

  • thermocouple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10-01 13:10:45

  • thermocouple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10-01 13:09: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