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Projective geometry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rojective geometry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rojective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心理師,日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當心理師的條件 / 先說,我文不對題】 .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已經好幾次了,我每隔幾年就會聽到或看到這種討論。但事實上,我早已過了會對這種題目有興趣的年紀 ( 年資 )。但我知道很多準心理師、新手心理師會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當知道和自己處境相當的人卻在成為心理師的這條路上遇到阻礙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470的網紅Dominic Ch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lse2u (reimagined)” by Dominic Chin & Jean Seizure is out now on all streaming platforms! https://backl.ink/146973506 Dear Jean, Thank you for si...
「projective」的推薦目錄
projective 在 Alissaya Tso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9:56:14
Certificate for Advanced Course in Assessment and projective 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Art Therapy | ขอบคุณตัวเองที่ตัดสินใจเรียน ขอบคุณครูและเพื่อนร่ว...
projective 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22:15:56
IM BACK BITCHEZZZZ 🤙🏼🤙🏼Few things I learnt taking a short break from Instagram is :. . . 🌈You can’t run away, you can change the way you want to perce...
projective 在 精神科觀察日記 | 威廉 William Tse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4 03:16:38
#exhabition #Taiwanese #literary #taiwan #tainan #projective #old #picture #2015 #January #winter #台灣文學館...
-
projective 在 Dominic Ch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25 00:00:18"clse2u (reimagined)” by Dominic Chin & Jean Seizure is out now on all streaming platforms!
https://backl.ink/146973506
Dear Jean,
Thank you for singing this beautiful song with me. This song was birthed out of a pure heartbreak in 2018, not only grieving a sudden loss of a loved one, I also experienced my first heartbreak. Even though things are just bleak (or worse) for me 2021, I'm just glad that my heart is not aching alone, and I'm sharing this moment with you too :') Love you always.
Dominic's Social Medi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ominicchin.music
YouTube: youtube.com/dominicchin.music
Instagram: instagram.com/dominicchin.music
Jean's Social Medi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eanseizure/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JeanSeizur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eanseizure/
Credits:
Art direction, photography & videography by FRAME THE FOLKS
Campaign planning, management, digital art & video post production by This Projective
Studio & equipment rental by JustRentLah
Fashion styling by Gabby G
Special thanks to Samson Sim & Mikelle Chin
Written by Dominic Chin
Performed by Dominic Chin, Jean Seizure
Produced by Edwin Wong, Nicholas Zach
Strings by Prisca Ho
Drums by Low Han Quan
Piano by Lee Ann Gie
Mixed by Evan Tan
Mastered by Adam Shah
Distributed by Umami Records
projective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心理師的條件 / 先說,我文不對題】
.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已經好幾次了,我每隔幾年就會聽到或看到這種討論。但事實上,我早已過了會對這種題目有興趣的年紀 ( 年資 )。但我知道很多準心理師、新手心理師會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當知道和自己處境相當的人卻在成為心理師的這條路上遇到阻礙與困難時,容易開始反思。「有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嗎?」,「怎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回歸到自己身上,這個問題可能會是「我會是適合當心理師的人嗎?」會不會有天我也會被歸類為「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也許會有人開始上網查資料,或是詢問心理界的前輩。但對於相對於已經不是準心理師的我來說,我會傾向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問題,即「是什麼讓我們想要知道,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
.
1. 談談身為(準)心理師的焦慮
.
客體關係對於人的早期發展有詳盡的描述,「偏執─類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中嬰孩透過對於外在客體「非好即壞」的想像,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而這樣的想像即便過了嬰幼兒時期,仍有可能發生,即自我防衛機轉。我們回到(準)心理師身上,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當我們把人們劃分為「適合當心理師」與「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事實上也是在讓(準)心理師感覺很安心、很安全。想說「哇,還好我是『適合的』。」、「還好我沒有被排除在『適合圈』之外。」或者說「是誰誰誰不適合,不是我。」而這樣的思考方式,雖然能讓我們感覺到安全,不用面對自己的內在焦慮,而這就很有可能是自我防衛機轉中的「分裂」(Splitting),若此人將不為自身所接納的特質投射至他人身上,認為他人身上擁有那些不為自身所接納的特質,自己沒有,此則為「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
原始性的自我防衛機轉不會只出現在精神疾患患者身上,它很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在許多政治、文化、社會上我們都可以看見防衛機轉的蹤影。防衛機轉的存在,如同心理治療中的阻抗,協助人們處理無法被接受的焦慮,讓人們可以維持其日常生活,不至於讓生活因為過度焦慮而失序,它是中性的,透過了解自身的防衛機轉、探索自身在心理治療中的阻抗,可以讓這些被壓抑至潛意識、不被自身接納的欲求,有機會再一次被看見,以拓展自身的思考空間,使這些原本不為自身接納的部分可以浮至意識層面,被言說、被討論,而非直接化為行動。與其指認別人不適合,去試著停留在不安中,思考與理解這些不安與焦慮的緣由是什麼,讓你想到了什麼,過去成長的經驗中是否有類似的感覺。這些反思都可以幫助自己更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
2. 在成為自己心中「夠好的心理師」的路上
.
如同這世界上沒有「完人」,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心理師」,只有對案主而言「夠好的心理師」。也許有人還是會想問,到底要成為一名「夠好的心理師」要有那些條件。我會建議,每個(準)心理師都可以自己寫寫看,你自己認為怎樣才算「夠好的心理師」。在(準)心理師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以及心理師職業養成的歷程中,透過研究所課程、兼職與全職實習的培訓與養成,在理論與實務的教育中,吸收、理解、思考、反省經驗與所學,除了技術與知識以外,這同時也會是一種建立職業價值觀以及自我認識的過程。因此,(準)心理師對於符合哪些條件才是「夠好的心理師」的想像,其實是自己對於作為一的心理師的想像。也因為「夠好的心理師」的條件奠基於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驗,與對心理專業的想像,這些「條件」或許適合拿來「審己」,但不一定能夠拿來「度人」。因為你無法了解所有人的成長背景與個人經驗,甚至是文化脈絡。如果有人現狀不適合擔任心理師這份職務,那也會是由他的醫師、心理師、督導、督導課程教師來做個別的專業判斷與建議,不會是由旁人,更不會是由網友來判斷。
.
3. 人的多元面向,以及改變的可能
.
我曾遇過一些對心理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對於心理師這個行業有許多過度理想化與道德化的想像。有次我實在忍不住舉了幾個曾經違反治療倫理(以目前業界的標準來看),以及有身心症狀的骨灰級心理治療大師的例子,想打破某位朋友對於這份職業的過度理想化,結果他一度震驚到說不出話來。我說,你很需要心理師這個行業是很崇高神聖,也期待每位做這份工作的人身心狀態都是很「健康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許多心理師自己的人生經驗千瘡百孔,只是,即便如此也沒有阻止他們成為心理工作者,並協助他們的案主們。有的時候,人們很困難想像人(心理工作者)有多個面向,一部分的他很苦於憂鬱情緒,一部分的他腦袋清楚,可以做好專業的心理工作;一部分的他可能面對離婚、痛失愛子,但另一部分的他可以寫出影響無數後世人的心理治療理論。人沒有全好全壞,心理師也是。只是比起其他行業,心理工作者更需要面對並處理自己創傷與痛苦的經驗,這樣才有機會,將之化為自身的養分與能量,而非橫亙專業工作上的阻礙。
.
另外,我想提的是,只要是人都難免有身心狀態相對不佳的時候。一個人此時此刻的狀態不佳,並無法推論他一輩子都身心狀況不佳。人可以透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讓自己的身心狀態逐漸穩定下來。只要還活著,人多少都是有能動性,有可能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的。只是有的時候因為太過於痛苦了,不要說別人,連當事人自己都困難想像這點。
.
4. 看到「不適合」的標籤,注意標籤的脈絡為何
.
從我就學到現在就業這麼多年,我聽過很多來自於平輩或是資深前輩的流言蜚語,關於「誰誰誰不適合當心理師」、「誰誰誰不適合學心理治療」乃至於「誰誰誰個人議題很多。」的八卦。我邊聽這些有的沒的邊觀察,我發現一件重要的事。當我們看到這些「不適合」的標籤同時,也同時需要注意標籤的背景脈絡為何,尤其是「關係脈絡」與「權力脈絡」。因為很多時候「貼標籤」其實是基於一種片面與武斷的觀察,例如:「我看我同學常常在生氣,所以他不適合當心理師」。這種片面與武斷其實是多少與前述的分裂、投射認同有關,因為「貼標籤者」需要有一個「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寧可在對方身上貼這個標籤,也不願去思考對方的脈絡是什麼。如果和這位同學關係良好,彼此熟識,便容易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發生了什麼事情,但若關係疏離、或是交惡,標籤自然就貼上去了。
.
另外,心理界其實是很尊崇「大師」、資深心理師等具有權威象徵的心理工作者,但我也曾觀察到某些資深者在年輕心理師身上貼「不適合」的標籤,並非基於專業評估,而是出於不正義的原因。因此,無論是被貼標籤的當事人或是知道誰被貼標籤的人,都需要謹慎思考,在這個脈絡為何,以及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是因為貼的人是權威者,就毫不猶豫地去認同這個標籤。
.
【總結】
事實上,怎樣的人適合當心理師,這個問題一直是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打算學習心理治療的人常問的問題。但從上述來看這其實是個「假議題」,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去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脈絡為何,自己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心理師可以對於自己怎樣才算一個夠好的心理師有標準與條件,但這樣的標準、條件,不見得適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這個社會從不缺給他人貼上負向標籤的人,但能夠願意傾聽理解他人的人,卻總是匱乏,尤其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中,願我們都能保有一顆溫暖的心。
projective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心理師的條件 / 先說,我文不對題】
.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已經好幾次了,我每隔幾年就會聽到或看到這種討論。但事實上,我早已過了會對這種題目有興趣的年紀 ( 年資 )。但我知道很多準心理師、新手心理師會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當知道和自己處境相當的人卻在成為心理師的這條路上遇到阻礙與困難時,容易開始反思。「有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嗎?」,「怎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回歸到自己身上,這個問題可能會是「我會是適合當心理師的人嗎?」會不會有天我也會被歸類為「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也許會有人開始上網查資料,或是詢問心理界的前輩。但對於相對於已經不是準心理師的我來說,我會傾向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問題,即「是什麼讓我們想要知道,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
.
1. 談談身為(準)心理師的焦慮
.
客體關係對於人的早期發展有詳盡的描述,「偏執─類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中嬰孩透過對於外在客體「非好即壞」的想像,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而這樣的想像即便過了嬰幼兒時期,仍有可能發生,即自我防衛機轉。我們回到(準)心理師身上,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當我們把人們劃分為「適合當心理師」與「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事實上也是在讓(準)心理師感覺很安心、很安全。想說「哇,還好我是『適合的』。」、「還好我沒有被排除在『適合圈』之外。」或者說「是誰誰誰不適合,不是我。」而這樣的思考方式,雖然能讓我們感覺到安全,不用面對自己的內在焦慮,而這就很有可能是自我防衛機轉中的「分裂」(Splitting),若此人將不為自身所接納的特質投射至他人身上,認為他人身上擁有那些不為自身所接納的特質,自己沒有,此則為「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
原始性的自我防衛機轉不會只出現在精神疾患患者身上,它很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在許多政治、文化、社會上我們都可以看見防衛機轉的蹤影。防衛機轉的存在,如同心理治療中的阻抗,協助人們處理無法被接受的焦慮,讓人們可以維持其日常生活,不至於讓生活因為過度焦慮而失序,它是中性的,透過了解自身的防衛機轉、探索自身在心理治療中的阻抗,可以讓這些被壓抑至潛意識、不被自身接納的欲求,有機會再一次被看見,以拓展自身的思考空間,使這些原本不為自身接納的部分可以浮至意識層面,被言說、被討論,而非直接化為行動。與其指認別人不適合,去試著停留在不安中,思考與理解這些不安與焦慮的緣由是什麼,讓你想到了什麼,過去成長的經驗中是否有類似的感覺。這些反思都可以幫助自己更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
2. 在成為自己心中「夠好的心理師」的路上
.
如同這世界上沒有「完人」,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心理師」,只有對案主而言「夠好的心理師」。也許有人還是會想問,到底要成為一名「夠好的心理師」要有那些條件。我會建議,每個(準)心理師都可以自己寫寫看,你自己認為怎樣才算「夠好的心理師」。在(準)心理師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以及心理師職業養成的歷程中,透過研究所課程、兼職與全職實習的培訓與養成,在理論與實務的教育中,吸收、理解、思考、反省經驗與所學,除了技術與知識以外,這同時也會是一種建立職業價值觀以及自我認識的過程。因此,(準)心理師對於符合哪些條件才是「夠好的心理師」的想像,其實是自己對於作為一的心理師的想像。也因為「夠好的心理師」的條件奠基於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驗,與對心理專業的想像,這些「條件」或許適合拿來「審己」,但不一定能夠拿來「度人」。因為你無法了解所有人的成長背景與個人經驗,甚至是文化脈絡。如果有人現狀不適合擔任心理師這份職務,那也會是由他的醫師、心理師、督導、督導課程教師來做個別的專業判斷與建議,不會是由旁人,更不會是由網友來判斷。
.
3. 人的多元面向,以及改變的可能
.
我曾遇過一些對心理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對於心理師這個行業有許多過度理想化與道德化的想像。有次我實在忍不住舉了幾個曾經違反治療倫理(以目前業界的標準來看),以及有身心症狀的骨灰級心理治療大師的例子,想打破某位朋友對於這份職業的過度理想化,結果他一度震驚到說不出話來。我說,你很需要心理師這個行業是很崇高神聖,也期待每位做這份工作的人身心狀態都是很「健康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許多心理師自己的人生經驗千瘡百孔,只是,即便如此也沒有阻止他們成為心理工作者,並協助他們的案主們。有的時候,人們很困難想像人(心理工作者)有多個面向,一部分的他很苦於憂鬱情緒,一部分的他腦袋清楚,可以做好專業的心理工作;一部分的他可能面對離婚、痛失愛子,但另一部分的他可以寫出影響無數後世人的心理治療理論。人沒有全好全壞,心理師也是。只是比起其他行業,心理工作者更需要面對並處理自己創傷與痛苦的經驗,這樣才有機會,將之化為自身的養分與能量,而非橫亙專業工作上的阻礙。
.
另外,我想提的是,只要是人都難免有身心狀態相對不佳的時候。一個人此時此刻的狀態不佳,並無法推論他一輩子都身心狀況不佳。人可以透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讓自己的身心狀態逐漸穩定下來。只要還活著,人多少都是有能動性,有可能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的。只是有的時候因為太過於痛苦了,不要說別人,連當事人自己都困難想像這點。
.
4. 看到「不適合」的標籤,注意標籤的脈絡為何
.
從我就學到現在就業這麼多年,我聽過很多來自於平輩或是資深前輩的流言蜚語,關於「誰誰誰不適合當心理師」、「誰誰誰不適合學心理治療」乃至於「誰誰誰個人議題很多。」的八卦。我邊聽這些有的沒的邊觀察,我發現一件重要的事。當我們看到這些「不適合」的標籤同時,也同時需要注意標籤的背景脈絡為何,尤其是「關係脈絡」與「權力脈絡」。因為很多時候「貼標籤」其實是基於一種片面與武斷的觀察,例如:「我看我同學常常在生氣,所以他不適合當心理師」。這種片面與武斷其實是多少與前述的分裂、投射認同有關,因為「貼標籤者」需要有一個「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寧可在對方身上貼這個標籤,也不願去思考對方的脈絡是什麼。如果和這位同學關係良好,彼此熟識,便容易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發生了什麼事情,但若關係疏離、或是交惡,標籤自然就貼上去了。
.
另外,心理界其實是很尊崇「大師」、資深心理師等具有權威象徵的心理工作者,但我也曾觀察到某些資深者在年輕心理師身上貼「不適合」的標籤,並非基於專業評估,而是出於不正義的原因。因此,無論是被貼標籤的當事人或是知道誰被貼標籤的人,都需要謹慎思考,在這個脈絡為何,以及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是因為貼的人是權威者,就毫不猶豫地去認同這個標籤。
.
【總結】
事實上,怎樣的人適合當心理師,這個問題一直是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打算學習心理治療的人常問的問題。但從上述來看這其實是個「假議題」,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去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脈絡為何,自己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心理師可以對於自己怎樣才算一個夠好的心理師有標準與條件,但這樣的標準、條件,不見得適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這個社會從不缺給他人貼上負向標籤的人,但能夠願意傾聽理解他人的人,卻總是匱乏,尤其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中,願我們都能保有一顆溫暖的心。
projective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組及團體工作坊>
心理學家的工作中,除了個人治療,還包括小組治療和心理教育工作坊,其實我是非常享受小組治療和工作坊,小組成員在一段時間當中,可以由陌生到互相認識,到建立默契,到相互支持一起成長,藉着聆聽別人的故事,我們對感受有多一點反思;藉着分享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對被壓抑的想法有多一點認識;藉着解說和提問,我們對被遺忘的內在潛能有多一點啟發,這些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過程。
剛完成了的《投射工具體驗工作坊》,內容除了包括原本定的投射繪畫(projective drawing)、夢境分析(dream interpretation)、投射圖咭(projective cards) 和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我還特別加插了墨跡分析(inkblot test)和圖案故事聯想,讓各位學員一次過了解投射工具的基本運用和藉着經驗式學習去深入了解自己。
學員都驚嘆,原來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自己,增加對自我的認識、對自我潛意識和內在感受的覺察力。在這個小小的治療室,可以和大家成長,我也感到十分愉快,希望很快可以再見到大家!😃
輔導心理學家方婷
——————————————————————
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
www.hhpc.com.hk
2155 4858
《正向心理:快樂方程式情緒管理工作坊》
https://www.hhpc.com.hk/positivepsychology
《催眠體驗工作坊(特惠版)》
https://www.hhpc.com.hk/hynosistr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