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No-till farming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No-till farming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no-till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農傳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不要當第一批倒下的氣候變遷災民】 除草、翻土、整地、播種、施肥、收成,是一般農場耕作例行工作,新竹新豐鄉吳建良的農地,三年前引進國外「覆蓋作物滾壓機」及「免耕播種機」等設備,省去除草和翻土整地,實驗美國羅岱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再生有機農業,以種植覆蓋作物來抑制雜草的「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足本訪問: https://bit.ly/39HbNwC 鄧慧敏Mandy是一位年輕媽媽,一家三口曾經住過天水圍輞井圍,現在住在大埔林村,身邊環境總是離不開大自然和農田。工作上也與大自然保育有關,她曾經在「港嘢」工作,是一間支持本地農業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機構。多年來,她都身體力行,堅持選用本地食材....
no-till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09:06:40
足本睇片:http://bit.ly/33fjLK2 鄧慧敏Mandy是一位年輕媽媽,一家三口曾經住過天水圍輞井圍,現在住在大埔林村,身邊環境總是離不開大自然和農田。工作上也與大自然保育有關,她曾經在「港嘢」工作,是一間支持本地農業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機構。多年來,她都身體力行,堅持選用本地食材。 ...
no-till 在 Culture Trip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0:03:06
"Visiting Hay-on-Wye in Wales has been on my list for a very long time. With over twenty bookshops, it i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town of books", and ...
-
no-till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19 21:15:11足本訪問: https://bit.ly/39HbNwC
鄧慧敏Mandy是一位年輕媽媽,一家三口曾經住過天水圍輞井圍,現在住在大埔林村,身邊環境總是離不開大自然和農田。工作上也與大自然保育有關,她曾經在「港嘢」工作,是一間支持本地農業和生活用品生產的機構。多年來,她都身體力行,堅持選用本地食材......
===================================
《飲食男女》雜誌經典欄目「老字號」文章結集,紀錄香港40家飲食老店的動人故事,見證香港飲食史的甜酸苦辣。
即日至8月19日,於《蘋果日報》你的優惠( https://bit.ly/3ixqHJ6 )即享85折優惠,預購價$108(原價$128)。8月20日起,各大便利店及書報攤有售。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相關影片: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大廚出軌實錄】居酒屋大廚挑機做小炒 堅持飲住酒開工 蟶子炒到又燶又韌 自家製辣霸鮑魚好惹味 (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hdKT95_zh3E)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告別街舖】有人鬧$100紅豆沙搵笨 有人排足個半鐘 車仔麵店老闆娘:「終於輪到我揀客!」(果籽)(https://youtu.be/ZRxuvymM7j4)
【窮茫青年2/4】五人迫爆300呎公屋 低薪青年嘆香港閹割夢想:「搬去劏房為有喊的角落」(果籽)(https://youtu.be/WOQdpMG11Z8)
【「猛鬼戲院」金茂坪】情侶放火自殺?睇戲有怪聲?金茂坪荒廢30年重建 觀塘友:鬼故源於山泥傾瀉(果籽)(https://youtu.be/nu03OL8jXzM)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no-till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不要當第一批倒下的氣候變遷災民】
除草、翻土、整地、播種、施肥、收成,是一般農場耕作例行工作,新竹新豐鄉吳建良的農地,三年前引進國外「覆蓋作物滾壓機」及「免耕播種機」等設備,省去除草和翻土整地,實驗美國羅岱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再生有機農業,以種植覆蓋作物來抑制雜草的「不整地(免耕)栽培」(no-till farming)。
吳建良指出,免耕農法重點在於因應氣候變遷下的碳封存效益。犁田翻耕會破壞土壤構造,並且會讓深層土壤大量接觸空氣,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化、繁殖,促使微生物大量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有機質中的碳便在微生物分解下形成二氧化碳,重新逸散回大氣中。
有機質愈多的土壤團粒構造愈發達,但是農業整地耕犁卻會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尤其臺灣高溫多雨,有機質分解更快,不整地栽培模式,可將人為對土壤的擾動降到最低,保護土壤。
#固碳 #友善耕作 #免耕農法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1834
no-till 在 中環十一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成為世紀難題,甚至漸趨政治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聯合國大會年度會議上,拋出一句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雖然未有相關細節出台,卻已經迅即引起外界嘩然:「堅唔堅呀?」
現時全球三大二氧化碳的排放國,分別是第一位中國(77.11億噸)、第二位美國(54.25億噸)、第三位印度(16.02億噸),而中國每年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四分之一。
如果中國2060年實現這個目標,全球暖化可望降低0.2至0.3°C,也表示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四分之一的中國,必須在本世紀中葉前逐漸不再常態性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不過,中國究竟要如何兌現承諾仍有許多疑問。
對此,Netflix紀錄片《寸土必惜(Kiss The Ground)》有提出一些方法,找來科學專家與知名環保運動人士解析各種方法,探討地球土壤如何能成為對抗氣候變遷與保護地球的關鍵要素,總結出透過泥土保護地球四大原則,包括:1.最少量的機械干擾(No Till);2.多樣性(Cover Crops);3.土壤上的保護層,隨時都有活根(Perennials & Trees);4)動物整合(Commpost/ Mob Grazing)。
例如法國的國家農業研究院就提出「0.4%計劃」,目標透過改變務農方式,增加世界土壤中的碳含量,每年增加0.4%,意味溫室氣體整體會降低0.4%,封存人類每年所釋放的相同碳量,獲30多個國家簽署響應,卻未有中、美、印這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參與,令政策推動者感到失望。
說回中國的碳中和計劃,若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很大可能停止燃燒煤炭,但中國一直以來也擁有全球一半燃煤發電容量,這是一個很重大的改變。截至2020年7月,它還有100GW在興建中,150GW在規劃階段。到底中國是否計劃淘汰煤炭,值得深思。
不過擺脫化石燃料的過程,亦可能加劇中美衝突,因為現在中國企業生產全球72%的太陽能模組、69%的鋰離子電池、45%的風力發電機,另一方面中國也出產鈷與鋰等對發展潔淨能源而言至關重要的礦物。換言之,中國可能會成為「產電國」,具備影響全球權力體系的能力。
不過,以美國今時今日的仇中的取態,又豈會坐視不理?
圖片來源: CUP 媒體
中國2060年碳中和堅唔堅?
https://bit.ly/2GorrmA
no-till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農業英文 農友們免操煩 消滅雜草就靠它】
為雜草所苦是所有農民的困擾,除草是農民的天職,以往為了追求效益與便利,使用農藥減省人力導致危害土地與人類的健康,尤其是除草劑會讓雜草產生抗藥性,迫使農民的除草劑愈噴愈多、愈噴愈毒,有些除草劑還會隨風飛散、影響附近其他作物。
綠野的聯合創辦人克萊恩‧布勞爾(Clint Brauer)的「闊葉除草機器人」(broadleaf weeding bot)可以透過影像辨識技術「看」到田間遠處的作物,再與標準行間距離的數據結合,疊加上即時動態GPS定位地圖(real-time kinematic GPS map),機器人便可以沿著作物前進,按圖割草。
文/#鍾慧元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除草劑 #除草機器人 #農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