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Lippinco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Lippinco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lippincott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lippinco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lippincott 在 輕煙飄過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lippincott 在 Michele Kw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ippincott 在 RENE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lippincott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ippincott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lippincott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lippincott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ippincott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ippincott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lippincott 在 輕煙飄過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15:57:50
《愛上觸不到的你》--- 死神面前,愛,更要刻不容緩!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227256902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卻給不了你一個愛的擁抱…」 兩位因罹患「囊腫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時刻活...
lippincott 在 Michele Kw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3:15:39
Talk abt a tear-jerker... ‘Five feet apart’ broke me. Seeing how one lives with a chronic illness - the ways in which being sick can impact every fib...
lippincott 在 RENE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08:12:29
美國RN註冊護士準備心得(文非常長) / 美國RN這件事情是在我五專一年級就知道的事,當初去查了之後就覺得等我畢業一定要去考。 原本以為畢業後還要工作經驗幾年的時間才符合資格,其實並不用哦,所以我五專畢業後過半年我就報名了。 / 我是透過三*補習班報名的,所以詳細的申請流程我不太清楚,以下只是我的心...
lippincott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lippincott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藥事知多D】Bismuth Subsalicylate vs Tetracycline?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藥罐子曾經說過Bismuth Subsalicylate是四合一療法(Quadruple Therapy)的其中一員,適用於治療對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呈陽性的腸胃潰瘍(H. pylori-positive Ulcers)。[1]
既然是「四」合一療法,除了Bismuth Subsalicylate外,自然還有三位尚未登場的三巨頭湊成四天王。
一般而言,其餘三種藥分別是Metronidazole、Omeprazole、Tetracycline。
不過任誰都知道所有組合總有合得來、合不來的時候。
其中這四天王裡面便有兩種藥鬧不和……
這兩種藥便是Bismuth Subsalicylate、Tetracycline。
這場內訌的肇因是Bismuth Subsalicylate在酸性的環境下(胃液)便可能會進化成為Bismuth Oxychloride,然後黏附在胃壁上形成一層薄膜,如同「烏蠅紙」一樣吸附胃黏膜主細胞(Gastric Chief Cell)所分泌的胃蛋白酶(Pepsin),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
不過Tetracycline偏偏就是同時能夠被吸附在Bismuth Subsalicylate這張「烏蠅紙」上,便可能會妨礙Tetracycline在腸道的吸收,削弱藥效。
所以要是需要服用Tetracycline,一般建議至少相隔兩小時服用,目的在製造不在場證明,盡量減低兩者同時在胃部相遇的機會,避免出現藥物相沖的機會。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實際上,這種四合一療法便是一個例外。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一次的戰場是胃壁而對手是幽門螺旋桿菌。
唔……這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幽門螺旋桿菌一直屯兵胃壁,牢牢依附在胃壁上,據險自守,在這個情況下,最理想的服用時間反而不是分開服用,因為這可能會促進Tetracycline在腸道的吸收,減少藥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從而便可能會分散兵力,反而可能會削弱藥效,不利用藥。
一般建議最理想的服用時間其實是同時服用[2],反其道而行之,刻意讓Bismuth Subsalicylate跟Tetracycline合兵,減少Tetracycline在腸道的吸收,爭取Tetracycline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從而集中兵力發揮最理想的藥效。
所以這次用藥方略反而是盡量減少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簡單說,生體可用率愈低,效果反而愈理想。
在兵法上,這是一種「奇正之變(《孫子兵法.兵勢》)」。
在這裡,奇正互變,兵家大忌反成致勝之道。
對,在用藥上,還是需要因時制宜,臨場應變。
用藥之道,存乎一心。
在相當程度上,用藥如用兵便是這個意思。
常言道:「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在這個例子裡,鷸、蚌分別便是Bismuth Subsalicylate、Tetracycline,至於不用問,漁人當然是用藥者,對吧?
能夠將用藥這門科學與藝術的結晶發揮到極致,當然是一個上乘的漁人!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Malfertheiner P, Bazzoli F, Delchier JC,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with a capsule containing bismuth subcitrate potassium, metronidazole, and tetracycline given with omeprazole versus clarithromycin-based triple therapy: a randomised,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1;377:905.
2. Janis Bonat, Catherine Dragon, Virginia P. Arcangel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In: Pharmacotherapeutics for Advanced Practice: A Practical Approach.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nd ed. 2006;29:372-385.
lippincott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藥事知多D】暗瘡藥知多D:維生素A酸
常言道:「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Your face, your fate.)」
不論男女,任何人都想做男神、女神。
說真的,綜觀「美、髯、長、大、壯、麗、勇、敢(《莊子.列御寇》)」這八極,誰不想「八者俱過人也(《莊子.列御寇》)」?
《孟子》在〈告子上〉裡說:
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
看!連孟子這種古聖賢都直言「要是見過子都還敢說他不是靚仔,這個人一定是瞎子。」
可是就算是俊男美女,最後還是可能敵不過一粒小小的暗瘡。
連藥罐子在內,暗瘡真的可以說是所有人的公敵。
那怕只有一粒小小的暗瘡,難免會讓人覺得份外礙眼。
對,旁人或許不以為然,不過在當事人眼裡,一粒老鼠屎固然可以壞了一鍋粥;一粒暗瘡痘同樣可以毀了一張臉。
至於說到暗瘡藥,藥罐子相信各位看倌可能會聽過維生素A酸(Retinoic Acid)(俗稱「A酸」)這種藥。
至於常用的外用A酸主要是Tretinoin、Adapalene、Tazarotene。
一、Tretinoin
在藥理上,Tretinoin擁有溶解粉刺(Comedolytic)的技能,既能清除粉刺(Comedones),又能抑制粉刺的產生。[1]
值得一提,用藥初期,患處看來可能會出現惡化的現象,不過請放心,這是正常現象,一般待到大約8至12個星期內,便可能會開始慢慢漸入佳境,逐漸改善暗瘡的症狀。[1]
常見副作用主要是皮膚刺激、紅斑(Erythema)、脫皮(Peeling),在罕有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二、Adapalene
Adapalene是一種第三代A酸[2],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A酸的冒牌貨,較能跟表皮(Epidermis)上的維生素A酸受體(Retinoic Acid Receptors, RARs)結合,主要是RAR-β、RAR-γ這兩個受體[3][4],同時擁有溶解粉刺、角質層分離(Keratolytic)、消炎的技能。[4][5][6]
三、Tazarotene
Tazarotene同是一種第三代A酸,而且還是一種前藥(Prodrug),塗抹後便會進化成為Tazarotenic Acid,同樣擁有溶解粉刺、角質層分離、消炎的技能。
常見副作用主要是紅斑、搔癢感(Pruritus)、刺痛感、灼熱感。[7]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Arndt KA, Bowers KE. Acne. In: Manual of Dermatologic Therapeutics, 6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3-20.
2. Gollnick H, Cunliffe W, Berson D, et al. Management of acne, a report from a Global Alliance to Improve Outcomes in Acne. J Am Acad Dermatol. 2003;49:S1-S37.
3. Brogden RN, Goa KE. Adapalene: 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potential in the manage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acne. Drugs. 1997;53:511-519.
4. Thiboutot DM. Acne: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 findings. Dermatol Clin. 1997;15:97-109.
5. Leyden JJ. A review of the use of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J Am Acad Dermatol. 2003;49:S200-S210.
6. Millikan LE. Adapalene: an update on newer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the various retinoids. Int J Dermatol. 2000;39:784-788.
7. Mallon E, Newton JN, Klassen A, et al.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cne: a comparison with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s using generic questionnaires. Br J Dermatol. 1999;140:67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