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網絡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世界,但近年長者成為網絡新移民的主要來源,乃至壟斷了不少論述,衍生了形形色色的「長輩圖」。在這個年代,只要我們在虛擬世界有一個身份,就會被拉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群組,繼而收到不少由長輩轉發的圖片。雖然很多人都對這類圖片一笑置之,但只要仔細研究,長輩圖其實表達了很多訊息,對各...
曾幾何時,網絡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世界,但近年長者成為網絡新移民的主要來源,乃至壟斷了不少論述,衍生了形形色色的「長輩圖」。在這個年代,只要我們在虛擬世界有一個身份,就會被拉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群組,繼而收到不少由長輩轉發的圖片。雖然很多人都對這類圖片一笑置之,但只要仔細研究,長輩圖其實表達了很多訊息,對各地社會也有深遠影響。
長輩圖當然沒有劃一定義。美學上,常見的底圖是風景、動物、蓮花、各種「漂亮的事物」,並配上一兩句文字;內容上,通常是「好人好事好說話」,例如各種祝福語,近日大熱的「好人一生平安」就是例子,還有「認同請分享」也是熱門。長輩圖中的文字,通常與底圖顏色毫不和諧,有時文字亦過多、難讀,完全不符合年輕網民心目中的美感,但符合上一代的閱讀習慣。
長輩圖的背景,源自上世代的環境,當時資訊相對稀有,要付錢才能得到,容易被大機構壟斷;不像今日,資訊爆炸得令人厭惡,一切本末倒置。昔日讀小說是不少人的最大娛樂,因為內容多,感覺很實惠,結果長輩到了網絡時代,依然試圖硬塞很多文字,就是基於上一個世代的閱讀習慣。但現世代的網民,都是在圖像和動畫中長大,他們更受Bauhaus、蘋果、Google、IKEA的簡約美學影響,所以年輕設計師製造的圖像,圖片和文字的比例都有嚴格限制。例如「彩虹色文字」絕大多數只出現在長輩圖,因為多顏色代表奪目,這是不少長輩的審美標準,卻和新一代截然不同。
這種簡陋的美工風格,據說是因為長輩圖本身就是長輩自己製作。2016年,台灣有一篇很有趣的報道,指當地的「社區老人電腦班」,就是長輩圖的其中一大源頭,之後自然有很多人仿效這種製圖風格。據報印度也極流行長輩圖,包括現任總理莫迪,也會投訴為何收到「早安圖」的議員不回覆。現在網絡上已經有「長輩圖生成器」,連photoshop都不需要,只要自己上存圖片、鍵入內容,就會生成,製作門檻更低。由於考慮到很多長輩已被下一代同化,機不離手,長輩圖的製作和發佈,更開始直接在手提裝置進行;長輩圖的呎寸,也越來越適合智能手機閱讀。
功能上,長輩利用發圖來溝通和維持關係,所以功能先行,美學次之,所以慢慢變成製式化的大量製作,變成一種新的「文字」,這跟新一代的emoji微言大義異曲同工。如果智能手機沒有出現,沒有將手提上網的門檻,降到今日的最低點,網絡原住民和網民移民的界線,仍會十分明確。製作資訊圖的權力,會掌握在網絡新世代手中,而長輩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上網和收發訊息,已經因為觸控操作和系統的成熟,而變得十分容易,最後令大量長輩也投入網絡,自己製造了一個新規範,而他們的數量絕對比得上年輕人,又有現實的社會資源,形成網絡世界一股強大力量。長輩圖可說是長輩建構地顛覆「年輕人霸權」的證明,這種文化可說是反攻了年輕人,最終使得後者為了向長輩傳播訊息或政治動員,也要自己製作長輩圖風格的資訊圖,嘗試「統戰」他們,也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現象。
昨天談及「長輩圖」的顛覆性,將之與年輕人之間流行的meme對比,能看見更多有趣的時代差異。Meme通常是娛樂化,或是表達一種意見、理念;相較下,長輩圖更多是用來維繫關係,較少在「公海」出現,更多在半私人群組中傳播,服務家庭、家庭、鄉親、同事、朋友這樣的現實關係網。
例如「好人一生平安」,「一生平安」是一種祝福,用來表達「我想關心你」,而「一生平安」則表達「物質世代」的上一輩的基本世界觀:物質和生命是主流最看重的東西,因此這類標語大多數不會有「希望世界大同,人人平等」這樣的理念宣示,而是關注家人「平安」,而這平安更多是指向衣食住行、而不是心靈的平安。
又如另一長輩圖金句「你只想到你自己」,這通常出現於幾句「勸世良言」之後,其實是勸接收者「不要只想到自己」,勸人要合群,不要太自我,暗示現實不可能因為個體努力抗爭而改變。但這勸說,當然與新一代的價值觀相衝:正如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某些目標不可能輕易達到,但在爭取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繼而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所謂主流,最終以不一樣的方法,令各種持份者之間的關係鬆動,進而影響大局,這就不是「你只想到你自己」足以涵蓋。
在新一代眼中,他們最想突破的,就是那個持續「勸說不要只顧自己」的世界,而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的無力感,在香港上下、乃至全球都不斷出現。例如英國不少留歐派是青年,可能也會認同「不要只想到自己」,還要看整個歐盟;但英國的不少中老年卻不是這樣看,當中的不少選民就算知道脫歐會影響經濟,仍然支持。
透過長輩圖進行的政治動員,也令網絡動員從網絡原住民擴散到其他年齡。回想十年前,透過高登號召遊行示威,是極小眾的事情,最後通常出來的,也是推post者等極少數;但現在的網絡動員,卻進化到可以推動銀髮族上街。由於資訊圖和短片的盛行,令訊息的流傳更跨階層。說到底,網絡是全球化、無國界的,有年輕人反向地製作長輩圖,促進世代之間互相理解,希望體現網絡令人connect的一面,於是青年動員長輩,也得到全新工具。
#全文見blog #長輩圖 #信報
#好人一生平安
emoji生成器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 其實藍色長輩圖的傳訊功力也不能小覷,值得精研。好人一生平安。🙏🏻🙏🏻🙏🏻🙏🏻🌸🌸🌸🌸
曾幾何時,網絡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世界,但近年長者成為網絡新移民的主要來源,乃至壟斷了不少論述,衍生了形形色色的「長輩圖」。在這個年代,只要我們在虛擬世界有一個身份,就會被拉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群組,繼而收到不少由長輩轉發的圖片。雖然很多人都對這類圖片一笑置之,但只要仔細研究,長輩圖其實表達了很多訊息,對各地社會也有深遠影響。
長輩圖當然沒有劃一定義。美學上,常見的底圖是風景、動物、蓮花、各種「漂亮的事物」,並配上一兩句文字;內容上,通常是「好人好事好說話」,例如各種祝福語,近日大熱的「好人一生平安」就是例子,還有「認同請分享」也是熱門。長輩圖中的文字,通常與底圖顏色毫不和諧,有時文字亦過多、難讀,完全不符合年輕網民心目中的美感,但符合上一代的閱讀習慣。
長輩圖的背景,源自上世代的環境,當時資訊相對稀有,要付錢才能得到,容易被大機構壟斷;不像今日,資訊爆炸得令人厭惡,一切本末倒置。昔日讀小說是不少人的最大娛樂,因為內容多,感覺很實惠,結果長輩到了網絡時代,依然試圖硬塞很多文字,就是基於上一個世代的閱讀習慣。但現世代的網民,都是在圖像和動畫中長大,他們更受Bauhaus、蘋果、Google、IKEA的簡約美學影響,所以年輕設計師製造的圖像,圖片和文字的比例都有嚴格限制。例如「彩虹色文字」絕大多數只出現在長輩圖,因為多顏色代表奪目,這是不少長輩的審美標準,卻和新一代截然不同。
這種簡陋的美工風格,據說是因為長輩圖本身就是長輩自己製作。2016年,台灣有一篇很有趣的報道,指當地的「社區老人電腦班」,就是長輩圖的其中一大源頭,之後自然有很多人仿效這種製圖風格。據報印度也極流行長輩圖,包括現任總理莫迪,也會投訴為何收到「早安圖」的議員不回覆。現在網絡上已經有「長輩圖生成器」,連photoshop都不需要,只要自己上存圖片、鍵入內容,就會生成,製作門檻更低。由於考慮到很多長輩已被下一代同化,機不離手,長輩圖的製作和發佈,更開始直接在手提裝置進行;長輩圖的呎寸,也越來越適合智能手機閱讀。
功能上,長輩利用發圖來溝通和維持關係,所以功能先行,美學次之,所以慢慢變成製式化的大量製作,變成一種新的「文字」,這跟新一代的emoji微言大義異曲同工。如果智能手機沒有出現,沒有將手提上網的門檻,降到今日的最低點,網絡原住民和網民移民的界線,仍會十分明確。製作資訊圖的權力,會掌握在網絡新世代手中,而長輩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上網和收發訊息,已經因為觸控操作和系統的成熟,而變得十分容易,最後令大量長輩也投入網絡,自己製造了一個新規範,而他們的數量絕對比得上年輕人,又有現實的社會資源,形成網絡世界一股強大力量。長輩圖可說是長輩建構地顛覆「年輕人霸權」的證明,這種文化可說是反攻了年輕人,最終使得後者為了向長輩傳播訊息或政治動員,也要自己製作長輩圖風格的資訊圖,嘗試「統戰」他們,也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現象。
昨天談及「長輩圖」的顛覆性,將之與年輕人之間流行的meme對比,能看見更多有趣的時代差異。Meme通常是娛樂化,或是表達一種意見、理念;相較下,長輩圖更多是用來維繫關係,較少在「公海」出現,更多在半私人群組中傳播,服務家庭、家庭、鄉親、同事、朋友這樣的現實關係網。
例如「好人一生平安」,「一生平安」是一種祝福,用來表達「我想關心你」,而「一生平安」則表達「物質世代」的上一輩的基本世界觀:物質和生命是主流最看重的東西,因此這類標語大多數不會有「希望世界大同,人人平等」這樣的理念宣示,而是關注家人「平安」,而這平安更多是指向衣食住行、而不是心靈的平安。
又如另一長輩圖金句「你只想到你自己」,這通常出現於幾句「勸世良言」之後,其實是勸接收者「不要只想到自己」,勸人要合群,不要太自我,暗示現實不可能因為個體努力抗爭而改變。但這勸說,當然與新一代的價值觀相衝:正如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某些目標不可能輕易達到,但在爭取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繼而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所謂主流,最終以不一樣的方法,令各種持份者之間的關係鬆動,進而影響大局,這就不是「你只想到你自己」足以涵蓋。
在新一代眼中,他們最想突破的,就是那個持續「勸說不要只顧自己」的世界,而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的無力感,在香港上下、乃至全球都不斷出現。例如英國不少留歐派是青年,可能也會認同「不要只想到自己」,還要看整個歐盟;但英國的不少中老年卻不是這樣看,當中的不少選民就算知道脫歐會影響經濟,仍然支持。
透過長輩圖進行的政治動員,也令網絡動員從網絡原住民擴散到其他年齡。回想十年前,透過高登號召遊行示威,是極小眾的事情,最後通常出來的,也是推post者等極少數;但現在的網絡動員,卻進化到可以推動銀髮族上街。由於資訊圖和短片的盛行,令訊息的流傳更跨階層。說到底,網絡是全球化、無國界的,有年輕人反向地製作長輩圖,促進世代之間互相理解,希望體現網絡令人connect的一面,於是青年動員長輩,也得到全新工具。
但我們也不得不正視,長輩圖也是Fake News溫床。例如香港不久前,發生沙田新城市廣場的警民衝突,在長輩群組中就有大量圖片,指有警員被夾斷手指,配上的斷指圖,卻是來自2015年台灣一宗新聞的圖片。同樣透過長輩圖形式發放的,也包括一些偽科學,例如誇大疫苗的副作用,或食鹽可以防輻射等。在政治爭議劇烈的時候,「政治長輩圖」成為各大陣營的宣傳機器,由於科學或有客觀標準,政治卻很難「Fact Check」,要動員仇恨甚至不需要一個群組,只是一張低像素圖片,就能完成。結果,很多偏見在政治長輩圖的日積月累中形成,這對社會兩極化的影響,可能比年輕網民的潛規則更明顯。每次家中長輩傳來長輩圖,然後根據一段fake news質問這質問那,我都感到予欲無言,平行時空的固化,亦是難以逃避。
小詞典:英國脫歐老人
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最終獲通過,民調顯示支持留歐的以年輕人為主,例如18-24歲的一代,反對脫歐的高達73%;65歲以上的長者支持脫歐的,則高達60%。不少英國年青人認為歐盟身份有助他們就業、升學和自由居住,長者沒有這些需要,也不大需要承受脫歐的後果,卻令他們受累,屬於不負責任。
小詞典:《老人恐怖份子》
日本作家村上龍的小說,故事設定在2018 年前後,講述一群事業有成、步入人生暮年、但對社會極度不滿的老人,希望通過恐怖主義,「變革社會」的故事。小說中的老人有資源、有經驗、有人脈、還有掌握網絡的能力,真的成為恐怖份子,能量可能比年輕人更大,反映了日本當下面對的少子化問題之餘,也透視了網絡社會的未來現象。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31日至8月1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31/「長輩圖」的前世今生與政治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