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長距離訓練(下)
首先綜合上、中兩篇當中,透過各種推論得知了以下幾點:
1.兩種訓練手段都可增加耐力型表現,並以不同機制對粒線體方面有積極性適應效果。
2.一類型訓練手段較為溫和,因此應該佔總練習比例較高。
3.二類型訓練手段較能短期見效,但同時也可能較快達到臨界,必須謹慎分配。
4.超過關鍵...
淺談長距離訓練(下)
首先綜合上、中兩篇當中,透過各種推論得知了以下幾點:
1.兩種訓練手段都可增加耐力型表現,並以不同機制對粒線體方面有積極性適應效果。
2.一類型訓練手段較為溫和,因此應該佔總練習比例較高。
3.二類型訓練手段較能短期見效,但同時也可能較快達到臨界,必須謹慎分配。
4.超過關鍵速度時,身體用氧能力到達極限,當速度過快時,氧債開始積累(當然因個人能而異,可影響練習後24-48小時)。
5.進行一類型的訓練時,強度必須夠低(當然因個人能力不同),重點放在長時間有氧適應,而非逐漸加快速度去提高體內乳酸量(因為乳酸量提高表示強度超過有氧系統負荷)。
6.即使採穩定的速度持續跑動,因慢性物質的機制,疲勞慢慢產生、心跳率上升,同時逐漸偏離有氧區間,TypeII型肌纖維參與運動。
再次展開今次討論前必須先聲明一些事:
1.雖然本次的主題旨在探討長距離訓練,但本訓練概念適合身體成熟且有經驗的跑者。
2.任何一個項目的選手、教練,都不應該在任何時期追求短暫且快速的表現提升方式,姑且不論其它運動,單就長距離、耐力型項目選手來說,有氧能力從20歲晚期甚至到35歲左右才會達到巔峰穩定,因此不應該在國、高中發育成長階段使用過多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以及過量的耐力訓練,而應該採用多元運動的方式去多方面刺激、提升身體素質與各項能力,伴隨身體的逐漸成熟以及對身體的控制程度,運動表現會自然提升,過早專項、專業化訓練除了提早面臨撞牆期,也會導致過早退場。(Alits、USATFCCC、以及許多精英高中、職業教練都持相同觀點。) 綜合各種資訊來源之後,在這裡針對長距離訓練概念給出一個可執行方向:
75%的訓練於VT1或VT1以下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一類型訓練手段。
(VT1=第一換氣閾值,約等於有氧閾值,或約為LT=乳酸產生點)
10%的訓練於VT1~VT2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中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
(VT2=第二換氣閾值,約等於無氧閾值,或約為OBLA=乳酸大量堆積點)
15%的訓練於VT2或VT2以上的強度區間,也就是高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
(Lausen, 2010)
研究顯示:
VT1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HRmax)的67%~82%。
VT1~VT2約為最大心跳率的82%~87%。
VT2以上約為最大心跳率87%~100%。
(Pallares et al., 2016)
關於最大心跳率(HRmax)有非常多算法,這裡快速提供幾種:
1.HRmax=220-年齡
2.HRmax=206.3 - (0.711 × 年齡)
(Londeree and Moeschberger, 1982)
3.HRmax = 217 - (0.85 x 年齡)
(Miller et al., 1993)
4.HRmax = 206.9 - (0.67 x 年齡)
(Jackson et al., 2007)
5.男性:HRmax = 202 - (0.55 x 年齡) 女性:HRmax = 216 - (1.09 x 年齡) (Whyte et al., 2008)
另外耐力型選手經常會關注自己的最大攝氧量(VO2max)是多少?而最大攝氧量的精確計算需要透過實驗室儀器的協助,在普遍沒有實驗室協助的情況下,最簡便的算法是:
VO2 max = 15 x (最大心跳率/安靜心跳率)
(Uth et al., 2004)
另外提供一個最大攝氧量(VO2max)與最大心跳率(HRmax)之間的換算法:
%HRmax=0.64*%VO2max+0.37
(David Swain et al. 1994)
舉例來說:想要跑在最大攝氧量80%,但不知道怎麼拿捏時,可用此公式得出:
%HRmax=0.64*80%+0.37,得出0.882=88.2%HRmax,也就是最大心跳率的88.2%。
有興趣可以練習用這個公式將以上各VT區間換算成最大攝氧量。
如何徹底將這個75%、10%、15%比例,安排到訓練週期當中呢?
有幾種可能用法:
1.由訓練日做切割:假使從比賽日往前推算,扣除休息日之後還有100個訓練日,則當中75天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專注在最大化有氧適應、10天進行中高強度間歇、15天進行最高強度間歇,當然這25天的間歇不是一口氣完成,而是平均分配到週訓練日當中。
2.由訓練餐做切割:假使一週訓練5天,每天2餐,可練習日為100天,共有200個訓練餐,其中150餐會由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20餐進行進行中高強度間歇、30餐進行最高強度間歇。
3.由小週期訓練量做切割:如果小週期訓練量是100公里,則當中75K是低強度練習,10K中強度間歇、15K高強度間歇。
第三種安排方式,隨著小週期訓練量的提高,中高強度間歇的訓練總量會提高到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因此需要交給對週期安排相當有經驗的教練來使用,因為各項訓練之間的休息、恢復,甚至加入肌力訓練之後,會使週期安排變得相當困難。而第一種第二種安排方式相對簡單許多,即使加入肌力訓練也不會使安排變得太過複雜。
文章過長,後段請由自介聯結到Medium閱讀。
有幫助還請Like+share💪
#訓練知識 #肌力與體能 #長跑 #耐力 #馬拉松 #田徑
et值計算 在 里先生 MrMiles.hk - 里數攻略 信用卡酒店旅遊優惠情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購買萬豪積分+💡萬豪積分價值計算】
🎯詳情及分析→ MrMiles.hk/marriott-point-value/
萬豪重啟折扣賣點數,美國時間今日最後一天 ( 11:59 PM ET May 15, 2019 ),如果按香港時間計會於5月16日11:59分完結。折完1 point = HK$0.074。
萬豪其實一直都有賣積分機制,只不過價錢貴,唔多人會買,而這個折扣賣點活動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不過計完條數我諗都係唔多朋友會買,因為折扣完25%都仲係貴貴地,如果要買分不如出張AE白金卡再換萬豪分好過 ( MrMiles.hk/ae-redemption-marriott/ )。
如果用係5th night award換4晚送1晚有機會維到皮,買50,000分拎嚟住沙田萬怡酒店5晚用作保級都仲算OK,住得返個價值。不過買分嘅野真係按自己需要量力而為,始於有貶值風險。
......以下就一個表包括咗我諗到嘅variables,解釋唔到咁多,你有玩開有計數應該明,主要留意返係換房選擇個機會成本要包埋用錢訂房可得嘅積分,同埋換4送1時積分價值會有25% prem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