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Dissimilarity matrix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Dissimilarity matrix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dissimilarity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都市化常常被認為是現代化一種樣貌,而人口往高度集中的都市移動則成為我們當代生活的一種地景。不過,都市化的過程中,是不是空間上將族群隔離的邊界進一步具體落實,甚至最後形成我們現在口中的「天龍國」或「貧民窟」呢?越是都市化的過程,人們也就越依賴都市中的工作機會來維生,因此,空間與職業的連動關係就成為都市...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dissimilarity」的推薦目錄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Zulaikha Jauhar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Karen Chiang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Thinh Nguy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陳婉容 Sher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dissimilarit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dissimilarity 在 Zulaikha Jauhar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31 00:31:27
Dissimilarity, craziness - I love that shits. . 🐼💕🐰 . #healthy #fit #workouts #diet #nutrition #powerlifting #dietitian #strongman #strongwoman #fitfa...
dissimilarity 在 Karen Chiang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20:20:04
"The partner truly best suited to us is not the one who miraculously happens to share every taste but the one who can negotiate differences in taste w...
dissimilarity 在 Thinh Nguy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03 14:30:40
When a friend recommended "#Friends" to me, I was like "screw it, I'm not gonna watch some tv show like a million years ago with people wearing weird ...
dissimilarity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都市化常常被認為是現代化一種樣貌,而人口往高度集中的都市移動則成為我們當代生活的一種地景。不過,都市化的過程中,是不是空間上將族群隔離的邊界進一步具體落實,甚至最後形成我們現在口中的「天龍國」或「貧民窟」呢?越是都市化的過程,人們也就越依賴都市中的工作機會來維生,因此,空間與職業的連動關係就成為都市以族群劃分邊界的基礎架構。
-----------------
5月25日,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被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白人警察跪壓至死,引發全美反種族歧視的遍地烽火。
雖然美國1865年已廢除奴隸制度,但一個半世紀以來,「黑白對立」仍未見消弭。黑人被排擠的情形在都市規劃上尤其明顯,曾旅居美國的人一定聽過「這邊是黑人區要小心」等提醒。但究竟是什麼樣的都市脈絡,讓黑人長久被白人社會隔離,只好自成一區呢?
美國土地使用分區的歧視本質
美國的土地使用分區(zoning)就是現在內城區貧窮、黑人聚集的禍源之一。起初,zoning是用於保護住宅區不被工業區擴張影響,1908年許多州政府、美國最高法院都表示支持此制度,導致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用分區手段進行種族隔離。即使1917年最高法院已表示種族分區(racial zoning)不合法,各地方政府仍想方設法以創意、更巧妙的手段來排擠特定族群。
1960年代家庭型態改變,非傳統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同志家庭、領養家庭、大家族等)紛紛湧現,尤其大家族(extended family)為非裔美國人最常見的家庭型態。許多社區不希望與這些非傳統家庭為鄰,遊說地方政府不要興建黑人需要的住宅型態,最終竟然還獲得最高法院的認可。
1980年代,為了解決都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問題,出現了都市成長管理(growth management)的政策,由政府嚴格控管建築規範、土地使用分區,但此政策更將黑人集中在市中心的窮社區或破舊郊區。從百分比越高表示隔離程度越嚴重的「隔離指數」(index of dissimilarity)來看,1860年波士頓、紐約、費城、舊金山等大城市的隔離指數平均是45.7%,但到了1910年,北方城市幾乎到達60%,1970年全美的隔離指數更高達79%。直到2010年,最近一次調查都還維持60%的高比例,底特律甚至將近80%。這表示種族空間隔離的情況沒有減緩。而且有說法認為,這根本是白人刻意製造的。
即使到了近代,美國依然保有種族分區的精神,雖已沒有過去嚴重,但仍然存在。舉例來說,許多政府會將垃圾掩埋場、毒品勒戒所、監獄設在黑人區,剝奪黑人區的幼童和老人照護,並在高級郊區禁止黑人最常從事的美容理髮等行業,而只允許金融、會計、保險等中產階級以上的專業人士聚集。這些土地使用的規劃都使得黑人生存更不容易。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45/article/9561
dissimilarity 在 陳婉容 Sher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刊在端傳媒的新文章,解釋Milwaukee, Wisconsin黑人社區的高染病率和死亡率。多多支持!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醫療教授 Jo Phelan 和傳染病學教授 Bruce Link 在2015年共同發表一篇名為「Is Racism a Fundamental Cause of Inequalities in Health?」的論文,指出種族歧視是種族健康不平等的最根本成因,它透過種種機制令非裔人口難以獲得與白人同等的健康保障,對非裔人口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損害。人口學中有所謂的鄰里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即較貧窮家庭如果住在較好的社區,也能夠從社區的各種資源(例如有售賣新鮮食品的超市)中獲益,但持續的居住隔離問題令非裔人口難以遷入較好的社群。兩位學者也在文中指出,黑人區的醫院在醫療器械﹑專家和醫護質素都遠遠落後於白人社區醫院,醫療疏忽和各種事故較後者頻繁,病人死亡率(不論是白人或黑人病人)也較高。
當然很難說六十年代至今美國的種族問題毫無改進,有些學者也相信居住隔離問題無法解決的原因是階級問題(經濟無法上流)而非種族主義問題。但社會學家 Douglas Massey 和 Nancy Denton 就曾在合著的 American Apartheid 中反駁這些觀點,指出居住隔離問題最大的源頭肯定是種族而非階級:民權法案通過後,非裔人口的平均收入有逐步提升,但居住隔離問題卻未見改善;每一個收入水平的相異性指數(dissimilarity index,衡量空間隔離的指標)都沒有太大差別,即是說,無論是貧窮和中產黑人都無法與白人社會融合。雖然階級不平等是一個大問題,但對於非裔人口而言,更多切身問題是源於種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