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CTPA medical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TPA medical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tpa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I運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這週運動了嗎? TABATA是一種間歇運動, Shelly教練會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不用擔心跟不上 課程前段主要強化心肺、促進血液循環,後段加入各肌群的訓練,燃燒更多卡路里 9月25日一起挑戰極限,雕塑屬於你的完美曲線! ___ #Shelly教練簡介 #Shelly FB: 玩放One 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8的網紅軌上影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5922次 E212×專車 復興號---新左營→福隆(海線) 11:23 桃園站停車 #南海藍 #台日友好...
ctpa 在 SherryChen 飄飄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2:06:10
炎熱又涼爽的拍攝日,颱風快來的天空好藍風好大❤️ #健身 #健身女孩 #居家 #核心訓練 #workfromhome #gym #在家運動 #taiwanesegirl#fitness #運動女孩#瑜伽服 #運動內衣 #運動穿搭...
ctpa 在 I運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這週運動了嗎?
TABATA是一種間歇運動,
Shelly教練會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不用擔心跟不上
課程前段主要強化心肺、促進血液循環,後段加入各肌群的訓練,燃燒更多卡路里
9月25日一起挑戰極限,雕塑屬於你的完美曲線!
___
#Shelly教練簡介
#Shelly FB:
玩放One Fun 運動休閒推廣工作室
#現任
中華電信-運動課程教練
東海大學教職員-運動課程教練
南屯運動中心、彰南運動中心-團課教練
台中、彰化運動i 台灣計畫-合作教練
台中榮總日照中心-樂齡健康促進指導員
中部社區樂齡體適能指導員
#專長
舞蹈、hi-low有氧、體適能指導、肌力訓練、高齡者健康促進教學、空中瑜珈
、幼兒舞蹈律動
#證照
教育部體育署國民體適能指導員
印樂空中瑜珈師資國際認證L1、L2
衛福部預防延緩人才師資 樂活舒氧椅上運動指導員
CTPA皮拉提斯L1師資證照
中華民國體適能瑜伽協會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員、指導員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體適能C級健身指導員、樂齡指導員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心肺復甦暨體外自動電擊器證書
#社區
台中市橫山社區發展協會 講師
台中市長春居家護理所三和社區 講師
台中市弘馨社會福利關懷協會福順社區 講師
台中市弘馨社會福利關懷協會積善社區 講師
台中市東海社區發展協會 講師
#醫院機構
台中榮總日照中心-樂齡健康促進指導員
光田醫院長照站-樂齡健康促進指導員
台中長安診所-健康促進指導員
烏日林新醫院運動課程合作教練
彰化基督教醫院運動課程合作教練
#企業
中華電信運動課程合作教練
富邦人壽運動課程合作教練
盈錫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運動課程合作教練
ctpa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醫生,謝謝你們用心地照顧我的家人,我不能想像疫情爆發的今天你們醫護有多大的壓力,感激你們的付出」
雖然日日全副保護衣、N95、眼罩、face shield、手套,真係好辛苦,但見證住病人慢慢好轉再wean off氧氣真係好有滿足感。
病人家屬嘅一句答謝真係mean the world to us really
另外其實孕婦們不幸患上moderate to severe COVID真係一個nightmare,照CXR雖然可以帶個lead腰封,就算懷疑PE要照CTPA都可以叫盡量擋輻射,但當考慮要用EUA/provisionally approved嘅藥時真係一個dilemma 😖
唯有寄望世界各地愈來愈多研究同數據可以為我地帶來更明朗嘅資訊。
ctpa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少讀者在澳洲生活或者將會移民澳洲,或許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最近上了幾個COVID management的課,臨床上遇到不少COVID個案,跟同大家分享下澳洲COVID現時的情況
***以下內容只作參考、分享和討論用途,實際臨床治療請根據個別醫院的指引)***
【澳洲現時狀況】
主要爆發在於NSW,其他States每日確診數目前仍然為個位或雙位數,但Victoria有急速增長的潛力。所以地區的爆發個案以Delta為主。
NSW經歷兩個月封城後,並未能成功把Delta壓下來,現時每日400+個案,累積個案已8000+,ICU使用量約60+。全個NSW有約500到600張ICU病床,政府宣佈如有需要可double ICU病床數量。不過目前已有約11-14%的ICU被COVID病人佔用。未來兩星期及往後的兩個月專家預計每月確診數會升至1000+的四位數字。
為什麼封城好像沒用?很多專家有不同解說,可能是疫苗覆蓋率太低、部分民眾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開BBQ Party、封城以唧牙膏方式逐個Suburb逐個封、一年半後都仍然有人不肯戴口罩或戴不好個口罩、一年半後仍然可以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等等。
【臨床上我們學會了什麼?】
最新的研究仍然顯示重症大多是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值得注意的是Delta除了傳播率更高外,似乎造成重症的機會比起original/alpha更高,特別是針對年輕群體。不過目前數據很多confounding factors,到底是因為年輕群體大多未打疫苗/未排隊打到疫苗,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重症定還是delta的殺傷力比較大,相信過多幾個月有更多數據便會更清晰。
感染後一般的disease course是怎樣?
大約80%會是輕症、10-15%會是moderate to severe(大多需要住院治療)、5%是重症(Critical,或需要ICU)。Incubation period大部分3-5日就開始病發,delta似乎更短,但可長至14-21日不等。
具更高風險的群體為男性、長者、本身有心臟病、肺病、免疫系統不良、糖尿病(1/2型)、長期腎病、吸煙等等。
病發後通常day 5-8開始惡化,9-12日就開始peak,常見併發症有肺部、心臟、血栓、炎症性反應等等。
肺部如大家都相當了解,常見的為非典型性肺炎的bilateral peripheral lower zone pattern,但這種pattern亦在老人/COPD群體上的atypical bacterial pneumonia較為常見,所以並不能只靠CXR去判斷,CT Chest的話有更多defining features。不過早期病發的話,imaging未必好conclusive。歐美甚至現時澳洲,基本上你發燒或有呼吸道徵症都會幫你驗COVID。
心臟的話如任何病毒性感染,都有myocarditis的風險,同時如果嚴重的cytokine storm和multi organ failures的話,T2MI亦相當常見。臨床可疑的話ECG和troponin都不會少做。
血栓風險其實不低,如任何嚴重炎症性疾病或感染,COVID的PE風險視乎人種和Studies,都有差不多1-3%。歐美加澳等白人為主的國家以往多數有hospital policy, for any hospital admission > 24 hours都會建議打40mg SC enoxaparin作DVT prophylaxis,但有趣的是亞洲人血栓的風險其實低好多,亞洲地區甚少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但somehow日常都會照幫亞洲病人打,到底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不過因為COVID,現時不少臨床建議感染COVID住院的話都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不過therapeutic enoxaparin (1mg/kg BD)就發現似乎對outcome沒有重大影響,更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亦有個別指引建議如有臨床懷疑的話定期驗一驗D-dimer,但不少不幸染上COVID的病人都有underlying disease本身都會增加d-dimer,如果你d-dimer positive你都基本上要CTPA,但CTPA你照完1個COVID病人又要deep clean間房,下個照CT的病人便要等一輪,到底驗還是不驗,仍然是臨床上不簡單的選擇。
【目前治療的選擇】
目前有較多證據支持的藥物有Dexamethasone,類固醇似乎永遠不會令人類失望。NEJM鼎鼎大名的RECOVERY Trial發現6mg PO/IV daily可以減低重症患者28 days mortality,特別對於需要氧氣支援和插喉患者最為有用,亦可減小ARDS的機會。但對沒有氧氣需求的患者來說並無重大分別。所以輕症並不建議使用Dexamethasone
Remdesivir早期被譽為神藥,NEJM研究發現對輕症並無重大作用,但對中等至嚴重患者來說則有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特別在需要氧氣支援的患者上。但似乎對已插喉的患者身上無重大幫助,可能由於插喉已是最後手段而插得喉時抗病毒或許已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應對那可惡的ARDS
Tocilizumab (IL-6 inhibitor),以往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近一兩年在COVID的臨床研究其實都相當controversial,有些研究顯示有用,有些顯示無重大分別,但最近似乎又有新數據對於重症病人來說在控制cytokine storm上有不錯的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另外亦開始有研究使用Baricitinib (JAK inhibitor),跟Tocilizumab一樣,原是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目前研究亦是似乎有控制cytokines storm,在重症上有正面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在美國亦有時會用到Regeneron的monoclonal antibodies,不過美國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未引入,相信一來天價、二來貨量亦不足供應全球。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最後就是回歸病毒感染大多都是依賴支援性療法,人類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未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殺死病毒,大多只能靠免疫系統,用藥物抑制病毒生成速度,讓免疫系統和抗體清除病毒。
於COVID治療中最常見的便是氧氣,如mild to moderate的一般只要nasal cannula支,大部分病人aim saturation >90%。但嚴重或重症時便要考慮high flow或NIV或插喉。不過NIV或插喉大多需要ICU支援,而插喉後比較麻煩的是好多時都wean不甩條喉,所以一般除非到最後階段都避免插喉,而當病人惡化到必須插喉時,Tocilizumab和Baricitinib似乎未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已經miss the boat?這需要更多數據和研究
另外就是有趣的是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似乎對血含氧量有改善。不過到底對預後有無幫助就仍然未明。
今日暫時講到呢到,最近澳洲大爆發,作為前線醫生都遇到不少COVID病人,如果大家有興趣,下篇跟大家分享一下前線醫護面對的困難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