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Bowlby One fon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Bowlby One fon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bowlby產品中有4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是一個情包很重的人嗎? 我們肩上都曾經負載著往昔的「情感包袱」(emotional baggage),或許在過往的關係當中,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人、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於是在往後的感情關係裡,我們很難再「不懷抱任何恐懼和防衛」地付出。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去關係的傷口,成為一個 #渴望被...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bowlby」的推薦目錄
- 關於bowlby 在 Sonny Le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owlby 在 實用心理學丨心理測驗|心靈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owlby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bowlby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bowlby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owlby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owlby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owlb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owlb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bowlby 在 Sonny Le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1 04:31:38
之前寫論文的時候,因為指導教授對一手文獻的執著,被逼著看完John Bowlby所有的原著。 現在中文版三部都問世了(為什麼不早點翻譯出來,害著我那時候苦得半死) 收藏起來,順便看看離當時自己所理解的原著差異多少。 如果對依附有興趣的,改天或許可以在Club house小聊一下...
bowlby 在 實用心理學丨心理測驗|心靈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17 08:33:53
#依附理論 #我的親密關係型態 @meetype.tw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找尋一個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領域。不管是從家庭、從朋友、甚至更大一點,從戀人身上,我們都在尋找一個能讓自己安心依賴的對象。 🐣你聽過依附理論嗎? 最早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會依賴照顧者,...
bowlby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04 12:53:27
| #媽媽提問 大家有試過呷 #工人姐姐 醋嗎? 我地兩公婆都要返工,仔仔係工人姐姐湊,最近成日聽佢講「唔要媽媽,要姐姐。」好想可以令佢癡我多啲.. | 回答by 父母效能訓練認證導師 Winnie@mamacoach_hongkong ◤課堂上,一位新手在職媽媽的煩惱是:「我個仔好痴工人姐...
bowlby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是一個情包很重的人嗎?
我們肩上都曾經負載著往昔的「情感包袱」(emotional baggage),或許在過往的關係當中,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人、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於是在往後的感情關係裡,我們很難再「不懷抱任何恐懼和防衛」地付出。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去關係的傷口,成為一個 #渴望被看見但又害怕被看穿 的人*。
John Bowlby提出「情感包袱」的概念,意指每個人接觸與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都不同,而這些不同的應對方式正是基於過去和父母與生活中其他重要之人(例如前任)的交往經歷而形塑的,演變成「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
「內在運作模式」通常是與他人互動的經驗而建立起來的,可能左右著我們與他人所持有的立場,該模式囊括了自我價值的期待、對交往一方的預期行為、以及對交往關係的憧憬。
例如,一個人的新戀情受到過往情史影響,心理學家Susan Andersen稱之為「移情」(transference)。根據她的觀點,人們過往的戀情會影響新戀情的發展,甚至影響到我們新戀情中的行為與動機。這個過往的經驗,就成了你的情感包袱。
那那怎麼辦呢?
這裡提供三個步驟,與「情感包袱」相處:
1.覺察:想想自己現在對於關係的看法,有哪些部分受到前一段感情的影響。如果想不到,可以比較現在身邊的朋友、曖昧對象,和前任之間的「相同」之處。
2.減害:當你發現自己用和對待前任類似的方式,來對待目前在身邊的人的時候,你可以減少這些行為出現的頻率(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出現,要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對自己太嚴格),或是跟對方討論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3.差異:世界上沒有兩段一模一樣的關係。儘管你和前任相處有一些「遺毒」,可能正持續影響你,但你身邊的人畢竟和前任有一些「相異」之處,你和他相處的方式也是。從這一些不一樣的地方,看到自己進步的可能。
最後我想說,有些時候強迫自己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趕快長大,一定要趕快走出來,這件事情本身,也會讓自己產生某種壓力。
嘗試讓自己放慢步調,對自己心疼多一點,慈悲多一點,雖然你還沒有辦法做到真正愛自己,但你已經在路上了。
#偶包 #情包 #前任 #情感包袱 姊妹淘
*網路上面的知名成句,原文是: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
bowlby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bowlby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談感受時,是在講感覺還是想法呢?
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自身感受時,以為講的是感受,但其實所說出的是有著自己主觀的想法或標籤。而想法或標籤容易使對方升起防禦心,而以回擊的方式來取代有可能的被攻擊。結果不外乎是落入爭吵或避免衝突的躲避。
A:「你怎麼了?在生氣嗎?」
B:「我覺得你根本一點都不在乎我。」
A:「我哪有不在乎你,我不在乎我會問你在生氣嗎?」
B:「如果你在乎,你會不知道我在氣什麼嗎?」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爭論迴圈,兩人都有各自被挑起的不舒服感受,卻在表達與溝通中各自陳述角色裡的想法或行為,但其實勾動兩人的是底層沒有被講出來的感受。
A沒有說出的是「我看得出你似乎不高興」的擔憂,及對於關係波動的焦慮;而B沒有說出的是「看似不在乎的背後有可能會被遺棄」的害怕及恐懼。如果A聽出了B認為的不在乎的底層是「害怕及恐懼」,也許在回應時就能夠安撫那害怕的情緒,讓B感到安心;如果B聽懂了A的「擔憂及焦慮」,自然也不會認為有可能被遺棄,甚至還能回過頭去安撫A的擔憂。
再舉個例子來看回應感受及行為的不同:
C:「我覺得我們的關係變了,以前週末我們都會一起出門活動,但現在你都跟朋友有約。當然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我會擔心我們會越來越遠。」
D:「拜託!我跟朋友約是因為你週末都在忙公事啊!」
雖然D的回應也許是根據事實,但很明顯的可以推斷C表達出他的擔憂並沒有被D給接住,反而D是以行為來回應C的感受。這當中很有可能在D聽到C的一席話時,內在就升起了「這不是我的錯」的自我批判,再加上「之前需要你陪伴時你在哪裡」的委屈與忿恨,於是為了不要被批判及被內在情緒淹没而升起防禦,以「那其實是你的錯」來掩蓋內在攪亂的情緒漩渦,更別提有多餘心力去聽出C真正想表達的擔憂並給予回應。
這當中除了聽話能否聽出重點,回應能否回到重點上之外,還包括了聽話後內在如何聯結及承接的。一個內在擁有受害情結的人,既便他人沒有加害的意思,也很容易被誤解及扭曲,而以主動/被動攻擊來回應。如同上述D除了沒有聽出C的擔憂並對此做出回應,還直接否定了C的感受以行為來回應。
如果D的回應是這樣:「的確最近我們都各忙各的,之前因為你週末都在加班所以我會跟朋友約,但我知道你擔心我們會越來越遠,對於這樣子你感到焦慮,這不是我的本意。聽到你想多花一些時間與我相處,我感到很高興。」
那麼也許C會回應:「是啊,我們配合得很好。沒事,我只是想你了,我懷念那時候一起的時光,你呢?」也許就因為這樣的回應而導向不同的結果,關係也會有不同的變化與發展。
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談論感受,也很不習慣於表達感受。因此很多時候當我問「你感覺如何?」時,會得到想法、觀點或標籤的回應,如「我覺得他太強勢」,而跳過了感受層面上的「我感到委屈,覺得生氣」。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曾被尋問、在意或引領過談論感受,想當然我們也不會懂得如何表達感受,更不會聽懂對方的感受,因此而錯把觀點當感受,甚至替對方貼標籤只為了對方能感受到我們的感覺。這真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啊!
漠不關心的假面具背後,存在著嚴重的痛苦;冷靜的態度背後,隱藏著失望。-John Bowlby
#更多相關內容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下一期靈魂之旅G班
#週三晚上8點
illustrator: los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