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Backscatter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Backscatter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backscatter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無須供電也能傳訊的水下感測器,可布置在海洋深處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21 日 13:59 | 一種無須電池、幾乎不用電源供應的水下感測與通訊系統被科學家研發出來了,麻省理工學院表示,這將能用來大面積覆蓋至今依然乏人問津的深層海洋,打造出「水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backscatter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無須供電也能傳訊的水下感測器,可布置在海洋深處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21 日 13:59 |
一種無須電池、幾乎不用電源供應的水下感測與通訊系統被科學家研發出來了,麻省理工學院表示,這將能用來大面積覆蓋至今依然乏人問津的深層海洋,打造出「水下物聯網」。
電子儀器不用充電、不須配備電池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有可能美夢成真的研發方向,過去便有科學家嘗試過開發無須充電的手機,雖然結果表明,還有巨大瓶頸尚待突破。
而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現在研發出無須充電、也不用裝備電池的水下感測器,能近乎零功率傳輸數據。
但要如何為無數個長期泡在海洋深處的感測器提供恆定功率?研究人員結合了兩種關鍵現象:反向散射(backscatter)、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
反向散射是一種常用於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標籤的通訊技術,透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壓電效應則是介電質材料中一種機械能與電能互換的現象。
團隊研發的水下感測與通訊系統包含發射器、接收器、感測器三部分,發射器和接收器必須連接電源,所以得放在船上或海上浮標,電池容易更換;感測器則是放在水下,其核心系統包含一個節點(node)、一個容納壓電共振器的電路板、一個能量收集單元、一個微控制器。
首先,發射器透過水發出聲波撞擊存儲數據的水下壓電感測器,接著壓電共振器吸收波後變形,如果不想反射波,則能量採集器從材料所產生的振動中儲存少量電荷,接收器接收不到反射波,就會解碼為 0;若感測器將聲波反射給接收器,則接收器就會解碼為 1,利用二進制方式有效通訊。
這項技術能將感測器布置在海洋深處,實時監測海水溫度梯度變化,也可以將感測器放在欲長時間研究的海洋生物身上,追蹤其去向而不用擔心感測器耗盡電力;甚至,未來有機會應用在探測器上,收集其他行星、衛星的海水樣本,比如土衛六泰坦。
影片:https://youtu.be/zC3HaY6YJLY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battery-free-sensor-underwater-backs…/
backscatter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無須供電也能傳訊的水下感測器,可布置在海洋深處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21 日 13:59 |
一種無須電池、幾乎不用電源供應的水下感測與通訊系統被科學家研發出來了,麻省理工學院表示,這將能用來大面積覆蓋至今依然乏人問津的深層海洋,打造出「水下物聯網」。
電子儀器不用充電、不須配備電池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有可能美夢成真的研發方向,過去便有科學家嘗試過開發無須充電的手機,雖然結果表明,還有巨大瓶頸尚待突破。
而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現在研發出無須充電、也不用裝備電池的水下感測器,能近乎零功率傳輸數據。
但要如何為無數個長期泡在海洋深處的感測器提供恆定功率?研究人員結合了兩種關鍵現象:反向散射(backscatter)、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
反向散射是一種常用於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標籤的通訊技術,透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壓電效應則是介電質材料中一種機械能與電能互換的現象。
團隊研發的水下感測與通訊系統包含發射器、接收器、感測器三部分,發射器和接收器必須連接電源,所以得放在船上或海上浮標,電池容易更換;感測器則是放在水下,其核心系統包含一個節點(node)、一個容納壓電共振器的電路板、一個能量收集單元、一個微控制器。
首先,發射器透過水發出聲波撞擊存儲數據的水下壓電感測器,接著壓電共振器吸收波後變形,如果不想反射波,則能量採集器從材料所產生的振動中儲存少量電荷,接收器接收不到反射波,就會解碼為 0;若感測器將聲波反射給接收器,則接收器就會解碼為 1,利用二進制方式有效通訊。
這項技術能將感測器布置在海洋深處,實時監測海水溫度梯度變化,也可以將感測器放在欲長時間研究的海洋生物身上,追蹤其去向而不用擔心感測器耗盡電力;甚至,未來有機會應用在探測器上,收集其他行星、衛星的海水樣本,比如土衛六泰坦。
影片:https://youtu.be/zC3HaY6YJLY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battery-free-sensor-underwater-backs…/
backscatter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artner發布十大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
2018-11-19 11:29經濟日報 記者吳凱中╱即時報導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公布2018至2023年引領數位企業創新的十大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Gartner副總裁暨傑出分析師Nick Jones指出,未來十年,物聯網將持續帶動數位企業創新的商機,其中有許多將來自全新或改良的技術。能夠掌握物聯網創新趨勢的資訊長,將有機會帶領其企業邁向數位創新。
除此之外,資訊長也應確保企業擁有必要的知識和合作夥伴來支援重要的物聯網新興趨勢和技術,因為到了2023年,資訊長需掌管的平均終端裝置數量將是目前的三倍以上。為協助資訊長領導企業團隊、洞察物聯網商機及推動成功的物聯網專案,Gartner列出了以下十項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協助企業挖掘全新營收來源及商業模式,並開創新的體驗和關係。
趨勢一:人工智慧(AI)。Gartner預測2019年全球連網物件數量將達142億,並在2021年將達到250億,因此將產生極大量的數據。Nick Jones表示:「數據是物聯網的動力,而企業從數據當中發掘意義的資訊,將左右企業長期的成就。未來人工智慧將被用來處理各式各樣的物聯網數據,包括影片、靜態影像、語音、網路流量以及感測器資料。
」
Gartner進一步預估,2023年前人工智慧的技術分野仍相當複雜,主要是因為許多IT廠商正重金投資人工智慧技術,除各種人工智慧技術並存外,新的服務及相關投資也不斷產生。儘管如此,人工智慧在各種物聯網情境當中仍可獲得不錯的成果,資訊長也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具備適當工具和知識的企業組織,以便將人工智慧善加利用於物聯網策略。
趨勢二:物聯網的社會、法律與道德面向。隨著物聯網日益成熟並逐漸普及,各種社會、法律與道德層面的相關問題將益發重要,包括資料及演繹資料的擁有權、算法偏差、隱私權,以及如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的法規遵循。
趨勢三:資訊經濟學與數據仲介(Data Broking)。去年Gartner的物聯網專案調查顯示35%的受訪者正在銷售或打算銷售其產品與服務所蒐集的數據,資訊經濟學(Infonomics)理論將這種數據變現的作法,進一步視為應納入公司帳冊的策略性商業資產。至2023年,買賣物聯網數據將成為許多物聯網系統必要的一環,資訊長必須教育企業組織有關數據仲介的相關風險及商機,針對該領域訂定相關IT政策,並為企業組織內的其他單位提供諮詢。
趨勢四:從智慧邊緣轉變為智慧網格。物聯網領域發展趨勢,正從中央及雲端轉變為邊緣運算架構;然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並不會就此中斷,因為層次分明的邊緣架構將逐漸演變為一種較無系統的架構,由各式各樣物件與服務以動態網格形式所組成。這些網格雖然會使整體技術複雜性提升,但也將帶來更彈性、更智慧、更靈敏的物聯網系統,並對IT基礎架構、技能與來源帶來影響。面對這樣的轉變,資訊長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趨勢五:物聯網管理。隨著物聯網範圍持續擴展,大眾對能確保物聯網專案相關資訊的創造、儲存、使用及刪除等行為皆符合標準的管理架構需求日漸提升。管理的範圍不只包括裝置稽核或韌體更新等單純的技術性工作,也涵蓋裝置控管及其產生資訊的相關使用等較複雜的問題。資訊長必須肩負起教育其組織有關管理問題的責任,並在某些情況下投入適當人力和技術來解決管理的問題。
趨勢六:感測器創新。感測器市場將持續蓬勃發展至2023年,屆時新的感測器將可偵測範圍更廣泛的狀況與事件,而目前的感測器價格將變得更為親民,或被重新包裝以支援新應用。此外,新運算法的問世,也會從現有的感測器技術上演繹出更多資訊。資訊長必須確保其團隊密切注意感測器的創新,藉此發掘可支援新商機和業務創新的技術。
趨勢七:值得信賴的硬體與作業系統。Gartner的研究一再顯示,資安是企業在部署物聯網系統最重要的技術考量。這是因為物聯網計畫中使用的軟體與硬體,其來源和性質通常不是企業所能掌控。不過Nick Jones也指出,我們預測在2023年,硬體與軟體的整合部署將可建立更值得信賴且更安全的物聯網系統,因此建議資訊長應與資安長合作,確保任何物聯網裝置與嵌入式作業系統的採購決策,皆經過適當人員的審查。
趨勢八:全新物聯網使用者體驗。物聯網使用者體驗(UX)廣泛涵蓋了各種技術與設計技巧。其影響因素有四項:新的感測器、新的運算法、新的體驗設計架構及情境,以及社交感知的體驗。由於大眾與不具備螢幕及鍵盤的物件互動越趨頻繁,若企業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希望創造能降低阻礙、提升黏著度,並且鼓勵持續使用的絕佳使用者體驗,就必須運用新的技術、接納新的觀點。
趨勢九:矽晶片創新。Nick Jones表示,目前大多數的物聯網終端裝置都採用傳統的處理器晶片,其中最普遍的就是低功耗ARM架構,然而傳統的指令集和記憶體架構並非全然適合端點要處理的所有工作。例如,深度神經網路(DNN)的效能通常會受限於記憶體頻寬,而非處理器效能。
趨勢十:針對物聯網設計的全新無線網路技術。物聯網網路必須在一系列相互衝突的條件之間取得平衡,如端點成本、耗電量、頻寬、延遲狀況、連線密度、營運成本、服務品質以及涵蓋範圍。沒有單一網路技術能同時兼顧這麼多條件,不過新的物聯網網路技術將可為資訊長帶來一些額外的選擇與彈性,尤其是5G行動網路、新一代低軌道衛星,以及反向散射網路(backscatter networks)。
附圖: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公布2018至2023年引領數位企業創新的十大物聯網策略技術趨勢。 Ingimage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488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