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gentic 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gentic 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gentic 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gentic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靖芸律師。生活法律沙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女性從政,會遇到什麼困境?】 大家會關心政治有關的新聞嗎?會特別注意政治領域裡的女性人物嗎? 其實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國外,政治對於女性總是有點距離,甚至並不友善,也因為「政治」是在國家仍以男性主導和掌控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概念和權力位階。 所以政治其實一開始,可以說是為「男性」所打造的,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gentic 在 黃靖芸律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00:44:04

【女性從政,會遇到什麼困境?】  大家會關心政治有關的新聞嗎?會特別注意政治領域裡的女性人物嗎?  其實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國外,政治對於女性總是有點距離,甚至並不友善,也因為「政治」是在國家仍以男性主導和掌控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概念和權力位階。  所以政治其實一開始,可以說是為「男性」所打...

  • agentic 在 黃靖芸律師。生活法律沙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18 21:13:37
    有 682 人按讚

    【女性從政,會遇到什麼困境?】

    大家會關心政治有關的新聞嗎?會特別注意政治領域裡的女性人物嗎?

    其實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國外,政治對於女性總是有點距離,甚至並不友善,也因為「政治」是在國家仍以男性主導和掌控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概念和權力位階。

    所以政治其實一開始,可以說是為「男性」所打造的,也常常將女性隔絕,或者忽略女性的真實經驗和需求,使女性相較於男性,進入政治領域增加了更多的成本和困難。


    因此,當女性要進入政治領域,他恐怕就要試著符合所謂「男人的標準」,什麼是男人的標準呢?這邊的「男人」並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男性,而是我們這個社會對於男性所期待的氣質、特性和能力。


    最近很紅的一本書《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也給了我一點啟發。書中就提到,一般來說,我們常常認為男性應該果斷、理性、具有自信和主導性,同時也認為「只有」男性能有這些特性,也就是 #能動性特質(agentic)。

    相反的,女性被認為應具有 #社群性特質(communal qualities),強調利他、關愛、照顧、友善等等。而能動性特質則是被認為 #符合領袖所應有的特質。


    也因此,曾有一位女性評論員這麼說:「 #女性一進入政治之後就變成男人」。

    為了能順利的在政治領域中獲得實際的影響力,女性必須擁有或習得所謂的 #男性特質,而這個男性的特質經常是社會的期待和想像,所建構出的男性政治人物圖騰。


    所以我們常常發現,女性政治人物陷入了兩難,當她遵從了男性特質:果斷、理性、獨立自主而具有自信,她又會違反了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而成為她被抨擊的一個面向。


    其中最常見的例子,可能就是我國的總統蔡英文,經常會被批評:「沒有生過小孩,她懂得人民照顧孩子的辛苦嗎?」這是針對她「不生小孩、不具有女性 #社群性特質」的批評。

    但同時,我們也會聽到針對她的性別做的批評:「穿裙子的怎麼能當總統?」、「沒當過兵,怎能當三軍統帥?」


    我們發現,在政治領域中,女性成為一個 #社會所期待的男性 會遭到攻擊,但成為一個 #社會所期待的女性 卻還是會遭受攻擊。

    這不外乎就是一種 #雙重束縛,這也和政治環境中的陽剛氣質,以及社會所期待的政治人物形象,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應該沒忘記,另一位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曾經批評編太多預算而沒有軍法的國軍像是「 #太監穿西裝」。

    甚至在議會和公開場合,常會和其他男性政治人物喊話:「 #如果是男人的話,就為自己的話負責!」我想,這些言行,對於不符合男性陽剛特質的人們,都是很嚴重的偏見。

    更完全凸顯其對於政治領域的想像,充滿了男性主宰、控制和具侵略性的特質,彷彿女性從未現身於政治領域中,或者女性就是不配擁有理性以及言論自負的能力。


    像韓市長這樣的人並不少,其中新黨的總統擬參選人楊世光,更曾經為了貶低其所鄙視的獨派人士,而說出了「我是統派,我是男人;誰是獨派,誰是女人」這種明顯貶低女性的言論。


    同時,參與政治的女性,也很容易不被重視其專業能力,也常因為女性的身分而遭到言語攻擊。像是立委洪慈庸,儘管曾有多次被公督盟評為 #優秀立委,卻還是會看到一些莫名的評論:「她一定是靠弟弟才能選上」、「除了結婚生子,有做什麼事嗎?」、「只會談戀愛生小孩,憑什麼批評同黨委員?」……等等。


    可是,同樣的批評卻從不會出現在男性政治人物身上,結過婚的男性政治人物如此多,怎麼沒有人批評這些男性談戀愛生子?

    其中甚至有被評為待觀察名單的男性立委,他們卻從不會被如此批評。更別說不結婚的男性政治人物,根本不會跟不結婚的女性政治人物一樣,受到恥笑。


    當社會對於女性的想像還停留在「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對於政治人物的想像只有陽剛而具有威權性的男性時,這些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偏見和束縛,就還是會繼續存在。


    #專業領域女性也很容易被忽視專業能力

    #黃靖芸律師


    #Line預約諮詢: https://line.me/R/ti/p/%40pfl1396f

    #IG追蹤:https://www.instagram.com/lifelawsalontw/

    #刑事律師 #離婚案件律師 #家事律師 #車禍律師
    #民事律師

  • agentic 在 黃靖芸律師。生活法律沙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18 08:00:00
    有 683 人按讚


    【女性從政,會遇到什麼困境?】

    大家會關心政治有關的新聞嗎?會特別注意政治領域裡的女性人物嗎?

    其實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國外,政治對於女性總是有點距離,甚至並不友善,也因為「政治」是在國家仍以男性主導和掌控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概念和權力位階。

    所以政治其實一開始,可以說是為「男性」所打造的,也常常將女性隔絕,或者忽略女性的真實經驗和需求,使女性相較於男性,進入政治領域增加了更多的成本和困難。


    因此,當女性要進入政治領域,他恐怕就要試著符合所謂「男人的標準」,什麼是男人的標準呢?這邊的「男人」並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男性,而是我們這個社會對於男性所期待的氣質、特性和能力。


    最近很紅的一本書《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也給了我一點啟發。書中就提到,一般來說,我們常常認為男性應該果斷、理性、具有自信和主導性,同時也認為「只有」男性能有這些特性,也就是 #能動性特質(agentic)。

    相反的,女性被認為應具有 #社群性特質(communal qualities),強調利他、關愛、照顧、友善等等。而能動性特質則是被認為 #符合領袖所應有的特質。


    也因此,曾有一位女性評論員這麼說:「 #女性一進入政治之後就變成男人」。

    為了能順利的在政治領域中獲得實際的影響力,女性必須擁有或習得所謂的 #男性特質,而這個男性的特質經常是社會的期待和想像,所建構出的男性政治人物圖騰。


    所以我們常常發現,女性政治人物陷入了兩難,當她遵從了男性特質:果斷、理性、獨立自主而具有自信,她又會違反了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而成為她被抨擊的一個面向。


    其中最常見的例子,可能就是我國的總統蔡英文,經常會被批評:「沒有生過小孩,她懂得人民照顧孩子的辛苦嗎?」這是針對她「不生小孩、不具有女性 #社群性特質」的批評。

    但同時,我們也會聽到針對她的性別做的批評:「穿裙子的怎麼能當總統?」、「沒當過兵,怎能當三軍統帥?」


    我們發現,在政治領域中,女性成為一個 #社會所期待的男性 會遭到攻擊,但成為一個 #社會所期待的女性 卻還是會遭受攻擊。

    這不外乎就是一種 #雙重束縛,這也和政治環境中的陽剛氣質,以及社會所期待的政治人物形象,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應該沒忘記,另一位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曾經批評編太多預算而沒有軍法的國軍像是「 #太監穿西裝」。

    甚至在議會和公開場合,常會和其他男性政治人物喊話:「 #如果是男人的話,就為自己的話負責!」我想,這些言行,對於不符合男性陽剛特質的人們,都是很嚴重的偏見。

    更完全凸顯其對於政治領域的想像,充滿了男性主宰、控制和具侵略性的特質,彷彿女性從未現身於政治領域中,或者女性就是不配擁有理性以及言論自負的能力。


    像韓市長這樣的人並不少,其中新黨的總統擬參選人楊世光,更曾經為了貶低其所鄙視的獨派人士,而說出了「我是統派,我是男人;誰是獨派,誰是女人」這種明顯貶低女性的言論。


    同時,參與政治的女性,也很容易不被重視其專業能力,也常因為女性的身分而遭到言語攻擊。像是立委洪慈庸,儘管曾有多次被公督盟評為 #優秀立委,卻還是會看到一些莫名的評論:「她一定是靠弟弟才能選上」、「除了結婚生子,有做什麼事嗎?」、「只會談戀愛生小孩,憑什麼批評同黨委員?」……等等。


    可是,同樣的批評卻從不會出現在男性政治人物身上,結過婚的男性政治人物如此多,怎麼沒有人批評這些男性談戀愛生子?

    其中甚至有被評為待觀察名單的男性立委,他們卻從不會被如此批評。更別說不結婚的男性政治人物,根本不會跟不結婚的女性政治人物一樣,受到恥笑。


    當社會對於女性的想像還停留在「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對於政治人物的想像只有陽剛而具有威權性的男性時,這些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偏見和束縛,就還是會繼續存在。


    #專業領域女性也很容易被忽視專業能力

    #黃靖芸律師


    #Line預約諮詢: https://line.me/R/ti/p/%40pfl1396f

    #IG追蹤:https://www.instagram.com/lifelawsalontw/

    #刑事律師 #離婚案件律師 #家事律師 #車禍律師
    #民事律師

  • agentic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7-20 06:33:56
    有 113 人按讚


    【女性進入公共領域的多重障礙】
     
    #不是打書XDD #是戚戚焉
     
    之前看了電影《郵報:密戰》(The Post)、《法律女王》(On The Basis of Sex)<— 都超好看
     
    都能輕易感受到
    "The rule of world is made by/for MEN"
    及女性在參與公共領域所面臨的侷限與困境
     
    從上個世紀延續至今
    未曾止歇
     
    從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就任以來所遭受的污衊
    洪慈庸等年輕女性委員當選至今所承受的無理謾罵
     
    都在在顯示
    即便是活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
    我們與七0年代的社會氛圍
    事實上並沒有進步太多
     
    而許多人至今仍在做保守勢力的禁衛軍
    許多時候甚至包含女性本身
     
    我們期盼的那個不再有歧視的時代
    不知仍在多久以後的未來
     
     
    [錄]
     
    「韓國瑜哭了!」「賴清德哽咽。」「郭台銘流下男兒淚。」「柯文哲開始哽咽。」
     
    為了選總統,大家都哭了。
     
    作家汪浩整理出近來的新聞標題,並建議蔡英文總統下次受訪時應該嚎啕大哭。
     
    這當然只是玩笑話,不過在政治的世界裡,男性流眼淚經常被形容是真情流露,鐵漢柔情,女性流眼淚則通常被認為是非理性、情緒化。
     
    在新書《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中,政大政治系教授楊婉瑩有篇文章分析了這個現象。她寫道:
     
    「『當女人進入政治之後就變成男人』,這句話是在『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某個新聞訪談節目,討論梅克爾時接著提到柴契爾夫人,某位女性評論員這麼說了。」
     
    「這句話中的男人,不是生物的男性,更精確地說,她所指的是社會想像的男性氣質,是在二分的性別分類中投射出來的性別標準。」
     
    「很多女性從政,經常會被用男性的標準來期待,不僅如此,更棘手的是,女性政治人物更會被雙重標準檢視,會被以男性的標準要求,也會被男性的標準否定。」
     
    「在關於女性領導的研究指出,由於過去政治領袖多為男性擔任,人們對於領袖的氣質的期待是高度陽剛化的,多數人期待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堅強、競爭性、勇敢果斷的領袖氣質,可是擁有這些陽剛特質的女性又會被視為不具備女性溫暖關愛的特質,不像個女性而不受到選民青睞。」
     
    「對女性從政者,這種『雙重束縛』(double bind),陷女性於困難的抉擇,類男性的女人才有領袖氣質,但太像男性缺乏女性特質的女性不受歡迎,而擁有女性特質又顯得柔弱無能。這種雙重束縛要求女性必須滿足兩者,只有其一者會受到懲罰。」
     
    「此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傳播學者傑米爾生(Kathleen Hall Jamieson )專書的討論,指出女性政治人物所遇到的性別角色與政治角色的衝突: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陽剛的特質(果斷與不畏衝突)的特質,但這種所謂的領袖特質又被視為是性別角色上踰越與不自然的;但若不具備這些陽剛特質,又被認為不具備領導特質。」
     
    「傳統性別角色框架下,男性被期待具有能動性特質(agentic)──強調自信、控制、主導、野心、進取等特質;而女性則應具有社群性特質(communal qualities)──強調利他、關愛、照顧、友善等特質,而前者男性的能動性特質被視為更符合領袖的特質。」
     
    「女性政治人物因此面對雙重偏見,符合性別角色就不符合領袖特質,符合領袖特質則不符合女性特質。如此使得女性政人物既不容易進入政治,進入後也不容易成功。」
     
    「簡單地說,女性從政者會面臨無法扮演好女人角色,或無法扮演好政治領袖的角色,或是兩者皆做不好的困境。而女性之所以可能兩者皆做不好,在於這兩種角色的基本標準的設定是互相矛盾的,並以男性的需要為標準來制定。這個雙重標準的矛盾化結果,導致女性政治人物的進退失據。」
     
    楊婉瑩進一步指出,在臺灣的政治環境中,這種厭女政治可以變形為幾種不同的模式,如
     
    [去女性化]

    「對女性政治人物的研究指出,『生氣』或情緒表達對女性政治人物來說是危險的,既偏離女性溫和友善的想像,同時可能強化女性情緒化的想像,容易被懷疑不適任重責大任。」

    「女性政治領袖只要不是溫和理性地下達指令時,都很可能被解讀為『震怒』或『生氣』,將其權威非理性化,也否定其不同行使權威方式的正當性,只能以特定溫和理性的方式來溝通說服,否則可能偏離女總統的想像。」
     
    [超女性化]

    「消費主義與和現代風潮下,女性政治人物,經常被當作是明星甚至是模特兒對待,聚焦在她外表髮型衣著的吸引力,強調時尚、性感、華麗、消費等。強化女性政治人物『超女性化』(hyperfeminity)特質,使得這類超女性化的女性既是女性主流世界的例外,也因為其屬於政治圈的少數、他者。」

    「這種過度關注女性的裝扮外貌的現象,將女性從政過程『瑣碎化』(trivialization),用各種八卦傳聞否定其價值,用傳統性的框架將女性物化,對女性政治人物其實已構成另類的象徵性性別歧視。」
     
    [少女化]

    「在主流對女性的期待中,『少女化』或凍齡經常用來誇獎女性保養有方,幾乎是可以拿來在廣告中稱讚女性的說法,所以媒體用這些修辭時,一般多數不會感受到性別歧視的問題。然而矛盾之處正是在於,女性被期待凍齡不會老,但是凍齡的女性在公領域又被認為太嫩了,不需要被認真對待。」

    「女性從政者原本就是相對少數,經常被期待要有多於男性的政治經歷,才能看起來和男性相當,而資歷積累往往和年齡成熟同步。女性面對要滿足主流社會對女性外貌年輕化的壓力,同時要有相較男性更成熟的政治資歷,這種矛盾標準,永遠只能選擇其一(either-or)。但是將不是少女的少女化的同時,其實是將之同時否定(neither-nor)為既不年輕也不可靠。」
     
    [老女人化]

    「『女性永遠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年齡』(never the right age),年齡對女性進入公領域是多重的障礙,在政治上更是變本加厲。年齡歧視(ageism)通常是指稱對年長者的歧視,對女性則是雙向的歧視。」

    「年輕女性容易被性化在人際關係受歡迎,但是在工作上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既是女性又年輕的雙重不被信任、是否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懷疑、差別化待遇低薪等問題。年長的女性,則是不論在主流的性別框架,或是在工作資歷積累與權威的行使上,恆常陷於雙重危險的處境。」

    「上述這些不同的類型,呈顯出女性的價值既被高度性化與年輕化(sexualizing of women’s value in youth),但是政治中的女性則面臨去性化與年輕╱老練的矛盾過程。女性政治人物最好去性別化,超女性化不似政治人物,受歡迎的女性通常是年輕貌美,而年長女性往往是被忽視或是被嘲弄的對象。」

    「簡言之,去╱超性化與年齡歧視兩者都共同試圖控制女性的身體,兩者都是以男性作為標準,性別、性與年齡交織出一套套女性政治角色形貌。」
     
    #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
     
    https://www.facebook.com/2094115057395888/posts/2960136617460390/

    「韓國瑜哭了!」「賴清德哽咽。」「郭台銘流下男兒淚。」「柯文哲開始哽咽。」

    為了選總統,大家都哭了。

    作家汪浩整理出近來的新聞標題,並建議蔡英文總統下次受訪時應該嚎啕大哭。

    這當然只是玩笑話,不過在政治的世界裡,男性流眼淚經常被形容是真情流露,鐵漢柔情,女性流眼淚則通常被認為是非理性、情緒化。

    在新書《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中,政大政治系教授楊婉瑩有篇文章分析了這個現象。她寫道:

    「『當女人進入政治之後就變成男人』,這句話是在『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某個新聞訪談節目,討論梅克爾時接著提到柴契爾夫人,某位女性評論員這麼說了。」

    「這句話中的男人,不是生物的男性,更精確地說,她所指的是社會想像的男性氣質,是在二分的性別分類中投射出來的性別標準。」

    「很多女性從政,經常會被用男性的標準來期待,不僅如此,更棘手的是,女性政治人物更會被雙重標準檢視,會被以男性的標準要求,也會被男性的標準否定。」

    「在關於女性領導的研究指出,由於過去政治領袖多為男性擔任,人們對於領袖的氣質的期待是高度陽剛化的,多數人期待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堅強、競爭性、勇敢果斷的領袖氣質,可是擁有這些陽剛特質的女性又會被視為不具備女性溫暖關愛的特質,不像個女性而不受到選民青睞。」

    「對女性從政者,這種『雙重束縛』(double bind),陷女性於困難的抉擇,類男性的女人才有領袖氣質,但太像男性缺乏女性特質的女性不受歡迎,而擁有女性特質又顯得柔弱無能。這種雙重束縛要求女性必須滿足兩者,只有其一者會受到懲罰。」

    「此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傳播學者傑米爾生(Kathleen Hall Jamieson )專書的討論,指出女性政治人物所遇到的性別角色與政治角色的衝突: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陽剛的特質(果斷與不畏衝突)的特質,但這種所謂的領袖特質又被視為是性別角色上踰越與不自然的;但若不具備這些陽剛特質,又被認為不具備領導特質。」

    「傳統性別角色框架下,男性被期待具有能動性特質(agentic)──強調自信、控制、主導、野心、進取等特質;而女性則應具有社群性特質(communal qualities)──強調利他、關愛、照顧、友善等特質,而前者男性的能動性特質被視為更符合領袖的特質。」

    「女性政治人物因此面對雙重偏見,符合性別角色就不符合領袖特質,符合領袖特質則不符合女性特質。如此使得女性政人物既不容易進入政治,進入後也不容易成功。」

    「簡單地說,女性從政者會面臨無法扮演好女人角色,或無法扮演好政治領袖的角色,或是兩者皆做不好的困境。而女性之所以可能兩者皆做不好,在於這兩種角色的基本標準的設定是互相矛盾的,並以男性的需要為標準來制定。這個雙重標準的矛盾化結果,導致女性政治人物的進退失據。」

    楊婉瑩進一步指出,在臺灣的政治環境中,這種厭女政治可以變形為幾種不同的模式,如

    [去女性化]

    「對女性政治人物的研究指出,『生氣』或情緒表達對女性政治人物來說是危險的,既偏離女性溫和友善的想像,同時可能強化女性情緒化的想像,容易被懷疑不適任重責大任。」

    「女性政治領袖只要不是溫和理性地下達指令時,都很可能被解讀為『震怒』或『生氣』,將其權威非理性化,也否定其不同行使權威方式的正當性,只能以特定溫和理性的方式來溝通說服,否則可能偏離女總統的想像。」

    [超女性化]

    「消費主義與和現代風潮下,女性政治人物,經常被當作是明星甚至是模特兒對待,聚焦在她外表髮型衣著的吸引力,強調時尚、性感、華麗、消費等。強化女性政治人物『超女性化』(hyperfeminity)特質,使得這類超女性化的女性既是女性主流世界的例外,也因為其屬於政治圈的少數、他者。」

    「這種過度關注女性的裝扮外貌的現象,將女性從政過程『瑣碎化』(trivialization),用各種八卦傳聞否定其價值,用傳統性的框架將女性物化,對女性政治人物其實已構成另類的象徵性性別歧視。」

    [少女化]

    「在主流對女性的期待中,『少女化』或凍齡經常用來誇獎女性保養有方,幾乎是可以拿來在廣告中稱讚女性的說法,所以媒體用這些修辭時,一般多數不會感受到性別歧視的問題。然而矛盾之處正是在於,女性被期待凍齡不會老,但是凍齡的女性在公領域又被認為太嫩了,不需要被認真對待。」

    「女性從政者原本就是相對少數,經常被期待要有多於男性的政治經歷,才能看起來和男性相當,而資歷積累往往和年齡成熟同步。女性面對要滿足主流社會對女性外貌年輕化的壓力,同時要有相較男性更成熟的政治資歷,這種矛盾標準,永遠只能選擇其一(either-or)。但是將不是少女的少女化的同時,其實是將之同時否定(neither-nor)為既不年輕也不可靠。」

    [老女人化]

    「『女性永遠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年齡』(never the right age),年齡對女性進入公領域是多重的障礙,在政治上更是變本加厲。年齡歧視(ageism)通常是指稱對年長者的歧視,對女性則是雙向的歧視。」

    「年輕女性容易被性化在人際關係受歡迎,但是在工作上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既是女性又年輕的雙重不被信任、是否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懷疑、差別化待遇低薪等問題。年長的女性,則是不論在主流的性別框架,或是在工作資歷積累與權威的行使上,恆常陷於雙重危險的處境。」

    「上述這些不同的類型,呈顯出女性的價值既被高度性化與年輕化(sexualizing of women’s value in youth),但是政治中的女性則面臨去性化與年輕╱老練的矛盾過程。女性政治人物最好去性別化,超女性化不似政治人物,受歡迎的女性通常是年輕貌美,而年長女性往往是被忽視或是被嘲弄的對象。」

    「簡言之,去╱超性化與年齡歧視兩者都共同試圖控制女性的身體,兩者都是以男性作為標準,性別、性與年齡交織出一套套女性政治角色形貌。」

    *王曉丹等著,《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2019。
    ▎博客來☞https://bit.ly/2JFqogB

    #說書 #閱讀日常 #性別 #政治
    #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

  • agentic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13:19:08

  • agentic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13:10:45

  • agentic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13:09: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