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Afferen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Afferen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Afferen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afferent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8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秋令營】 今年的生化秋令營,即將於11月9日至11日,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舉行,報名自即日起至9月30日止,誠摯的邀請老師同學們一同共襄盛舉,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寫信([email protected])聯繫。 這次「生化秋令營」的主題為"Th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40的網紅麥克韮啦 MikeGe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情人節快到了,你是不是想知道要如何讓喜歡的對象愛上你,好好談場戀愛呢?讓麥克韮啦告訴你,如何利用戀愛的科學讓對方對你好感大增!快用這三個科學證明,簡單、不容易出錯的小技巧,輕鬆追到她/他吧! 麥克韮啦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ikeGelaOffic...

  • afferent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9-20 09:03:22
    有 25 人按讚


    【2018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秋令營】
     
    今年的生化秋令營,即將於11月9日至11日,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舉行,報名自即日起至9月30日止,誠摯的邀請老師同學們一同共襄盛舉,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寫信([email protected])聯繫。

    這次「生化秋令營」的主題為"The Frontiers of Biochemistry in Life Science"。生命的起源就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由細胞到個體,到生理甚至病理,都是由分子、生化、遺傳、表遺傳控制著每個環節,藉由對於生物化學的了解,可以提升生命科學的研究層次。此次秋令營的演講由 Keynote-1 郭沛恩 院士以「The Dark Matter of the Human Genome」主題揭開序幕、 Keynote-2 李奇鴻 特聘研究員分享「Antagonistic Regulation by Afferent-derived Factors to Ensure Appropriate Dendritic Field Sizes and Synaptic Partnership」、Keynote-3 邀請到 龔行健 院士講述「Targeting metabolic addition of cancer」,其他六個 scientific sessions分別為Big Data、Structural Biology、Neuroscience、Membrane Dynamic、 Chemical Biology、Metabolic Disease,一共有 12 位各研究機構的優秀學者,以各種層面一起探討 "The Frontiers of Biochemistry in Life Science" 的科學之旅。

    生化秋令營除了精彩的演講外,同時也舉辦口頭論文以及壁報競賽,獲勝者可獲得獎助金,詳細比賽辦法請見下方資訊。另外,在本次的秋令營中特別增加職涯分享環節,我們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林書葦助研究員、法商賽諾菲藥廠糖連病事業處的江長軒經理與我們分享,期望可以讓會員們更了解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相關的職業選擇。 11 月初【11 月 9日(五)至 11 月 11 日(日)】的溪頭氣候涼爽舒適,加上環境清幽、空氣清新 的「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絕對值得您來此一遊,參與這場科學的盛宴,見見老朋友,並結交新朋友,談談科學並聊聊生活,共享 "The Frontiers of Biochemistry in Life Science":2018 生化秋令營。


    秋令營報名相關資訊
    報名網址:http://www.tsbmb.org.tw/2018autumn/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7年9月30日

    🔹秋令營講者名單
    講員 演講題目
    🔸郭沛恩 院士 The Dark Matter of the Human Genome
    🔸李奇鴻 特聘研究員 Antagonistic Regulation by Afferent-derived Factors to Ensure Appropriate Dendritic Field Sizes and Synaptic Partnership
    🔸龔行健 院士 Targeting metabolic addiction of cancer
    🔸游佳融 教授 Integrated omics approaches in discovery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ncer biomarkers
    🔸賴信志 教授 Multiomics, microbiota and diseases
    🔸張崇毅 副研究員 Intracellular protein degradation: a pull strategy
    🔸蕭育源 助理教授 Structural basis for overhang excision and terminal unwinding of DNA duplexes by TREX1
    🔸蔡金吾 副教授 Investigation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黃怡萱 副研究員 Dysregulated translation and aberrant memory in CPEB-knockout mice
    🔸楊維元 副研究員 Trafficking of injured plasma membrane
    🔸劉雅雯 助理教授 Isoform switch of Tks5 governs invadosome formation to propel myoblast fusion
    🔸王宗興 助理教授 Lessons from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Development of Siderophore Conjugates for Selective Bacterial Targeting
    🔸侯明宏 教授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novel human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inhibitors against viral diseases
    🔸陳珠璜 教授 Roles of electronegative lipoproteins in aging and metabolism
    🔸鄭美玲 教授 Identifying metabolic alterations in heart failure

    秋令營論文競賽辦法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將於2018年11月9-11日假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舉辦2018年秋令營,敬邀國內各學術、研究單位青年學子〈包括博、碩士班、大學部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及研究助理〉共同參加口頭及壁報論文競賽。舉凡生化、分生及其他生命科學相關研究領域之作品均歡迎投稿。為鼓勵學術交流,凡參加壁報論文展示者,將於報到時發予獎助金 500元,並擇優15%,各獲頒獎狀乙幀及獎金 3,000元。

    口頭論文競賽參選作品請於2018生化秋令營網頁投稿時鍵入「摘要」並將 「manuscript 或相關DATA」寄至生化學會信箱 [email protected]。投稿論文經初審後,入圍決選者本會將以e-mail通知,將安排於研討會中以 英文口頭發表論文, 未入圍決選者其論文摘要自動轉為參加壁報論文競賽。 口頭論文競賽獎項及獎金如下:
    (1) 第一名〈1名〉:獲頒獎狀乙幀、獎金 40,000元。
    (2) 第二名〈1名〉:獲頒獎狀乙幀、獎金 20,000元。
    (3) 第三名〈1名〉:獲頒獎狀乙幀及獎金 10,000元。
    (4) 佳 作〈4名〉:獲頒獎狀乙幀及獎金 5,000元。

    歡迎大家一同參與!

  • afferent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9-05 15:00:00
    有 14 人按讚


    我是某衛生署醫院訓練中的外科系公費生(R2),覺得目前醫院能量不強,訓練不扎實,連要找個帶我寫 paper 的老師都沒有,要不要砍掉重練,到醫學中心?
     
     
    ▍沒人帶我寫 paper ▍
     
    同學啊,不只你說的醫院沒人帶你寫 paper 啊,全國最好的醫學中心體系:台大、榮總、長庚,也不是進去就有人帶你寫 paper 啊。運氣好的會遇到好老師,運氣不好的都是自己摸索啊。我們從這三家的校友中,各找一篇給你參考看看。
     
    -台大系統校友 (https://goo.gl/koXMgQ)
    -榮總系統校友(這是你夢想的退輔會系統,你看他壓力大到還得匿名 XD)(https://goo.gl/KpFqT9)
    -長庚系統校友 (https://goo.gl/TkKmf1)
     
    所以,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寫論文,在全台灣哪裡都一樣,會寫的人稀少,會寫又肯教的非常稀少,會寫又肯教而且願意教「你」的,非常非常稀少。(現在是日立冷氣在講壓縮機嗎?)
     
    --
    11/4 (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接受報名中
    http://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醫院訓練能量不強 ▍
     
    我待過醫學中心,也在區域/地區醫院工作過。必須說,在病例的質與量上,這可能的確有點影響。越大的醫學中心,病人量越大,疑難雜症也越多。

    以放射科來說,中型醫院一年看到一次 afferent loop syndrome 就算不錯了,病人還不一定會在你這邊開;在醫學中心,可能一年就有 5 例,而且影像檢查完整,手術圖片跟記錄都有。

    但人家享受這些龐大的病例量,代價是什麼?是更令人感到壓迫的工作量,是更複雜的科內政治環境,是更多優秀的年輕醫師一起競爭一個主治醫師缺。

    在中型醫院訓練,工作壓力往往小些,步調不至於緊湊到令人窒息,人與人的彼此尊重也好一點。
     
     
    ▍未來職涯發展與訓練醫院 ▍
     
    以外科系的未來職涯發展來說,要看你到底要「怎樣的」職涯發展。
     
    如果你想成為像吳青陽醫師一樣,刀開得多又好,又有自己的系列研究,甚至還有幾個專利在手,那進到醫學中心,病人量大,要收集分析也方便,維持疑難雜症的手術手感相對容易,那是一定要的。
     
    不過,就算你能進到醫學中心訓練,是不是能熬過最苦的住院醫師階段,甚至能不能繼續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都很難說。畢竟有沒有缺這種事情,很看緣分。
     
    我建議你可以聯繫一些自己在醫學中心的同學與學長姐,在外科系工作的,請他們吃個飯,或客氣的私訊詢問,加上 Facebook 通話,資訊取得其實很容易,說實在的,在工作壓力與教學強度上,可能不見得如你所想的那麼美好。
     
     
    ▍中型醫院的生存之道 ▍
     
    過去我們都認為,台灣的醫療就是清楚的階級:「醫學中心、區域/地區醫院(中型醫院)、診所」,但後來我發現,其實中型醫院的生存之道,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很多醫學中心醫師,來到中型醫院工作後,適應不良,業績也沒起色,最後黯然離開。
     
    為什麼?因為中型醫院,是要兼顧「特色」與「服務」的。在醫學中心,看診一次、排檢查一次、看報告一次,然後才能開刀;中型醫院人家流程都喬好,當天看診兼檢查,之後打電話來問報告,甚至個案管理師就直接幫你排開刀時間,競爭力就好在這裡。
     
    而且,每一家中型醫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像是洗腎廔管處理、超音波導引疼痛治療、肝內結石、膝關節置換,在這些特色醫療的領域,醫學中心在效率、數量、服務上,不見得能贏他們。
     
    所以,多聯絡自己的學長姐與同學,收集「你想去的醫學中心的資訊」,看看是否真如你夢中想像。然後也看看自己所在的中型醫院環境,找到那個「讓這家醫院能夠存活」的特色關鍵,並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讓自己成為醫院的新特色。我覺得這樣是比較實際的。
     
    --
    看完後,心中有其他疑惑嗎?
     
    《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僅此一場,錯過不再。
    https://ymrf2017.innovarad.tw/event/

  • afferent 在 麥克健身 Marky's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5-02 15:00:48
    有 21 人按讚


    《科技篇》

    今天打開明報,看到一則介紹香港理工大學硏發出的低成本,檢測跑姿鞋墊的報導。
    文中提到鞋墊安裝了感應器,跑手在跑步時能夠聽到訊號提示出「正確」腳掌落地位置。而該技術更會很快在運動鞋中出現。
    無疑這個發明可能會對將來跑步技巧有很大突破,不過在這之前要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麥克目前對鞋墊可改善跑姿一點子上很有保留。
    首先麥克不是中掌著地的擁護者,亦不贊同使用前掌先落地會增加小腿肌肉受傷風險。

    跑步是整個身體關節肌肉活動及協調產生出來的動作,腳掌落地位置只是跑步技巧中其中一部分。若過度重視看一個點,會令人很容易忽略整個畫面,整個動力鏈(kinetic Chain)的應用。

    另外,將訓練的回饋機制(feedback system)倚賴在聽覺上會大大減低身體的跑步知覺。情況跟學員害怕犯錯,從來不會自己訓練,永遠要倚賴教練傍在身邊給予指導,這種人進步非常慢,因為回饋機制永遠靠聽覺或視覺導入(afferent),而並非從自身肌肉神經中的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獲得刺激(stimulation)、回饋(feedback)、並作出修正(correction)。

    http://news.mingpao.com/…/art…/20170502/s00005/149366111773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