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85mm距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85mm距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85mm距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85mm距離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令人振奮的消息,Tamron 預計推出二顆 Sony E-Mount 鏡頭,一是 28-75mm F2.8 Di III VXD 二代鏡(A063),其二則是超規格的人像變焦鏡 35-150mm F2-2.8 Di III VXD(A058)。 【Tamron 28-75mm F2.8 Di ...

 同時也有2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Ilko Allexandroff,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カメラの焦点距離】超広角から、望遠まで、すべての撮影の焦点距離の解説!初心者にでもj必見!ポートレート撮影で選ぶレンズがすぐわかる動画!Sigma & Sony使用【イルコ・スタイル#519】 新しいチャンネル: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MSs31G...

  • 85mm距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5 14:05:55
    有 544 人按讚

    今天令人振奮的消息,Tamron 預計推出二顆 Sony E-Mount 鏡頭,一是 28-75mm F2.8 Di III VXD 二代鏡(A063),其二則是超規格的人像變焦鏡 35-150mm F2-2.8 Di III VXD(A058)。

    【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VXD(A063)】E-Mount

    兩顆鏡頭的來得很突然,我們先來聊聊 28-75mm F2.8 二代鏡,上一代 A036 已經是 2018 年 5 月推出的鏡頭了,無論從光學角度或是這顆鏡頭的熱賣程度來看,A036 稱之為是 E-Mount 副廠鏡頭中的經典也不為過,但沒想到「才」時隔三年就可以看到下一代二代鏡的問世。

    第二代 28-75mm F2.8 Di III VXD 並不是換殼而已,而是在光學上面重新設計,從 MTF 可以看出廣角 28mm 或是望遠 75mm 畫質都比前一代進步不少,最近對焦距離由 0.19m 小幅提升至 0.18m,放大倍率也由 1:2.9 提升為 1:2.7,而上一代令人稍感不足的對焦速度,也藉由升級了 VXD 對焦馬達在二代鏡上獲得顯著的提升。

    當然,這樣的升級同樣也保留了 A036 招牌的輕量化特色,同時鏡頭本體也將新增操作鈕(推測是對焦鈕、AF/MF 切換鈕),不過最有趣的是,這顆鏡頭可以使用「TAMRON Lens Utility」專用軟體,將鏡頭連接到電腦上並自訂各種功能,像是 A-B 點對焦、焦點預設、切換對焦環為光圈環功能等。新的 A063 二代鏡可以說是光學升級、對焦升級、操作升級、韌體升級,但體積依然不變。

    【Tamron 35-150mm F2-2.8 Di III VXD(A058)】E-Mount

    是全球第一款 35-150mm 且光圈又達到 F2-2.8 的變焦鏡,這顆鏡頭很有趣,大家看到這個焦段光圈配置,可能會覺得它反而比較像是 Sigma 會開發的,但 Tamron 不僅做出來了,還將廣角端光圈擴展到了 f/2,焦段完美涵蓋人像攝影經常使用的 35mm、50mm、85mm、100mm、135mm,從小廣角到中長焦可以說是一鏡通吃。

    目前 Tamron 尚未給出更近一步的規格,MTF 圖也尚未公布,目前已知的有廣角端最近對焦距離 0.33m、搭載高速對焦的 VXD 馬達,同時將改善鏡頭質感以及操作介面,此外它也同樣適用「TAMRON Lens Utility」專用軟體。

    目前這兩顆鏡頭的售價仍未知,期待能開出漂亮的售價。

  • 85mm距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4 06:12:52
    有 263 人按讚

    關於 Sony FE 50mm F1.2 GM 的二三事

    補一下之前評測與影片中都沒提到的,在家/出門拍寶寶的使用情境。以焦段來說,如果要兼顧與小孩互動,那麼比較合適的焦段大概是 28mm~35mm 左右,不過廣角鏡的透視比較強,有時候我還是覺得如果人物更局部一些、散景再更柔一點會更好,但望遠要拉到 85mm 卻又太長,這焦段通常比較適合戶外,而且拍攝距離太遠也比較難兼顧到跟小孩的互動。

    兩相比較之下折衷的選項就是 50mm,在室內拍攝是能逗到小孩的距離,在戶外拍攝也可以帶全身照與情境照,而且全程開 F1.2 也沒什麼問題,眼控對焦幾乎不曾失誤(第三張圖),發色相當棒、散景也很柔,唯一需要注意的只有快門速度。

    其實還有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家用 F1.2 光圈可以濾掉大多數不必要的背景,也不用為了拍照特地整理家裡,根本就懶人必備拍寶寶神鏡(欸

    #SEL50F12GM

  • 85mm距離 在 Terry Chu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5 20:09:20
    有 371 人按讚

    #被上了一課

    話說那天跑去找 #阿賢單車 聊天,看到一個來保養的車友前輪是58框高的板輪,後輪是85框高的板輪,當下也沒有什麼特別疑問或想法。 回到家的路上,又看到另一個車友也是這樣子的搭配前後輪,這就開始引起我的好奇了。

    雖然知道輪組的框高因應不同的地型會有不同的搭配,像是我在騎KOM的時候,就是用框高30mm的爬坡輪,對於抽車跟爬坡而言,鋼性較足,回饋也比較直接,也有人會用38mm的全地型輪組,畢竟KOM路線真的也是上上下下的丘陵地型。

    騎鐵人三項時,我用前後都是58mm的空力輪組,在平路慣性上速度容易帶起來,對於長距離而言能省下許多力氣。但對於剛剛提到前58配後85,我還是不解,就決定來問問 KAISH輪組 這樣搭配的用意何在。

    老闆Leo也不藏私的告訴我,如果我要前後配85mm的板高不是不可以,而且這樣騎乘時,車子看起來也很霸氣(沒錯,這是我要的,快給我換上。)

    但是,因為台灣賽道上容易受到側風的影響,而板輪雖然吃慣性廻轉能帶出速度,相對的也會因為板面受力面積大,如遇到強風,你要花更多的力氣把車子穩住,很吃核心肌群。

    所以為了保留體力,一般選手會採用高、低配,這樣子前輪框高較低的情況下比較不會受到風力影響,而浪費體力。

    哦~~
    原來Leo是考慮到我核心肌群不足呀!! 我懂了!

    #怒做核心訓練十組
    #報復性核心運動做起來
    #輪組小常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