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70年代經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70年代經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70年代經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70年代經濟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01的網紅這聲好啊 Our Podca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P70 猶原想你,繼續愛你,戀歌緊共奏落去】 #節目上線 ❝ 關於——《城市戀歌進行曲》 以愛情故事為經、時代發展為緯,橫跨臺灣50年代農業社會、70年代經濟起飛、現代三個階段。在觀賞過程中,讓長輩回味過去的光景,也讓年輕孩子們了解上一 代的生命歷程,是一齣適合全家共同觀賞的臺語歌舞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Hong Kong in the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專為香港人而設的廣東話課程】 ➜更多內容: https://www.cantonesecollege.com/course 讓廣東話發揚光大! 香港人超凶超冷漠超難相處!!! ------------- 香港人真的超凶超冷漠超難相處嗎!? 我們有劉德華教導我們的待客之道,所以我們在服務上會秉...

70年代經濟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維維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2:07:28

2018.07.01(日) 奇蹟的女兒|鄭文堂 The Coming Through (2018) · 《奇蹟的女兒》是改編自楊青矗的小說《工廠女兒圈》的公視迷你劇集,一共只有四集,是作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過渡電視劇。故事描述台灣70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在紡織廠工作的女工們的生活。 · 「公視...

  • 70年代經濟 在 這聲好啊 Our 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5 14:00:25
    有 30 人按讚

    【EP70 猶原想你,繼續愛你,戀歌緊共奏落去】
    #節目上線
      

    關於——《城市戀歌進行曲》
    以愛情故事為經、時代發展為緯,橫跨臺灣50年代農業社會、70年代經濟起飛、現代三個階段。在觀賞過程中,讓長輩回味過去的光景,也讓年輕孩子們了解上一 代的生命歷程,是一齣適合全家共同觀賞的臺語歌舞劇。
      
    🎧️本集聽點🎧️
    ⓵戀愛?亂愛?新團員䕒文初登板!
    ⓶首次參演戀歌的困難與阻礙?
    ⓷如果編劇JJ出演,會選擇什麼角色?
    ⓸劇中歌曲Live演唱本集限定!
    ⓹隱藏版!演出現場聽不到的創作!
    ⓺屬於你們心中的一首戀歌與信物
      
    ———
    《城市戀歌進行曲》演出
    OPENTIX售票|200/400/600
    售票連結|https://reurl.cc/XW70ZD
    演出地點|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 演藝廳
    演出時間|2021.9.25(六) 14:30
    ———
    🎙️《這聲好啊!》線上收聽
    週日下午兩點#首播、週間不定時突襲
    🎧 收聽連結|https://reurl.cc/gWeNrQ
    📍 贊助專區|https://reurl.cc/NrbO29

  • 70年代經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15:20:40
    有 584 人按讚

    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 70年代經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26 21:00:16
    有 179 人按讚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 #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中)】
     
    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尚未曝光的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透過共感產生世代對話」,是楊雅喆暗自的願景,《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編劇團隊,聚集老中青三代,最年輕的編劇和楊雅喆差距 12 歲,並非所有人都經歷過戒嚴,這時楊雅喆就扮演起時代講師,不斷和編劇團隊溝通,在改編過程中,劇本改了又改,推翻再推翻,對於劇組團隊而言,若沒活過 80 年代的觀眾無法投入,那戲就沒得唱,等同宣告失敗,因為這是給所有人看的劇。
     
    至於編劇的最高原則,唯一尊奉的「logline」是:「80 年代,天橋上來了魔術師,不同的大人、小孩、青少年遇到他都會看見內心的渴望、不足與不滿,最後他們因為魔幻時刻,創造生命中的奇蹟。」
     
    對編劇團隊而言,遇到瓶頸或防範偏離初衷時,就用上述的「logline」檢視每一集劇本,「『logline』看起來很簡單吧?但要符合這句話就有很高的難度。幹!每一集都要有魔幻時刻,都要有魔術把戲,幹!原著只出現一半的魔術師,沒有那麼多的魔幻,那要延伸創造的想像就更多。」楊雅喆大笑說。
     
    這次的改編,實際上楊雅喆和編劇團隊調動甚鉅,從章節名稱就可窺見。原著中有章節名為〈九十九樓〉,這與第一集符合,但第三集的〈水晶球〉就是編劇發揮想像,原著並無此章節,楊雅喆表示之後的集數名稱也會脫離原著章節名稱。「如果改編都符合原著,哪一章寫了什麼我就得做什麼,這樣會有點辛苦,雖然我們將原著視為聖經,但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除非碰上重大困難,否則不會重新翻看。」楊雅喆說。
     
    這樣的做法,也使得編劇團隊開始將「原著」與「改編」混淆,時常分不清楚筆下的角色、故事的走向,到底是原著就有的情節,還是彼此腦力激盪下的產物,記憶就逐漸被竄改而後相交疊映,「故事是從記憶的裂縫長出來的」,吳明益小說中的這句話,就成為編劇團隊默默實踐的原則。
     
    「幹,那到底什麼是記憶的裂縫?」楊雅喆先笑著提問,而後解答這題:「其實『裂縫』就是隔了很久的『時間』。同一件事,我講的版本跟你講的版本會不一樣。小說是虛構(fiction)不是紀實,所以有實、有虛,我們都被吳明益矇騙,以為他筆下中華商場的故事都是真的,但錯了,這當中有太多是他的『虛構』。
     
    吳明益聰明地設計連環套接龍遊戲,小說中每個角色口中的魔術師都不一樣,況且這本小說對於中華商場的描述,一定也有很多讀者不認同,這是因為大家的『記憶』都不同,所以任何改編這本小說的團隊,其實都是在吳明益記憶的虛構基底中,再虛構幻化成另個故事。我們在虛構中找到裂縫,從裂縫中再度虛構,這當中就需要『時間』幫忙,時間是最大的魔術,它能改編人的記憶,把紀實變成虛構,對這齣劇來說,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魔術。」
     
    「紀實」與「虛構」,就成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楊雅喆進一步說:「雖然改編中有很多是我們的再度創作,但我們不能違背這部作品在講『消失』的核心,但要怎麼解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如果觀眾看到一直消失、消失、消失的故事,感受只會越來越委靡、陰暗,但如果消失能夠證明愛曾經存在,就有意義。」
     
    楊雅喆以「mp3」舉例:「小時候 mp3 存進很多愛歌,但科技進步後人們有了 ipod、雲端等等,時間一久,『曾經存於 mp3 的愛歌』和 mp3 一起被封存,接著消失。但某天,你突然想起這些愛歌還存在 mp3 ,但 mp3 消失了,這時候你就想辦法上網找回那些愛歌,所以,mp3 的消失進而湧現出兒時聽音樂的美好記憶。因此,消失闡述了愛真實存在過的痕跡。」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這篇專訪文章共 8421 字,先節錄到此,以網路平台的閱讀習慣,再繼續把內文貼出來應該也沒人看,週日會連載最後一篇,但若有興趣直接看全文的讀者,全文請點👉https://bit.ly/37HFHkO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myVideo 影音隨看】

  • 70年代經濟 在 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Hong Kong in the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1-25 21:00:01

    【一個專為香港人而設的廣東話課程】
    ➜更多內容: https://www.cantonesecollege.com/course
    讓廣東話發揚光大!

    香港人超凶超冷漠超難相處!!!
    -------------
    香港人真的超凶超冷漠超難相處嗎!?
    我們有劉德華教導我們的待客之道,所以我們在服務上會秉持,「這樣的服務態度是不足夠的」的態度盡量做好。另一方面我們也繼承了儒家文化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的待人之道,有禮的人是會被有禮對待的,無禮的人是會被無禮對待的。還是我們真的不凶,你看一看殿下就知道了。
    我們香港人很勤力憑著機遇和幹勁,在70年代經濟起飛,人民所得因此得到提升,到2017年人均GDP全球排名17。到目前為止我們香港也出過很多知名的有錢人士,但大部分香港人只是像我們這些也只是普通的打工仔,賺取小薪水吃兩頓而已。
    你看到我們面無表情不是冷漠,香港人工作時間長為口奔馳,這是無可奈何下的一個倦容。雖然是這樣在香港我們仍然有很多人熱心為公益,捐錢和做義工不問回報,你看到我們每年在歡樂滿東華捐款多熱烈就知道了。我們在現實為生活時也會關懷他人,絕對不是現實兩個字就能把我們定性。香港人普遍都外冷內熱,慢熱的人比較多,但是我們真的不冷漠,你可以試一下在大街上突然暈倒,兩分鐘內沒人走近幫你報警我什麼都可以。
    各位外地的朋友,以後你們談起香港人的性格時,就不用再猶豫,立即打開手機再看殿下這個影片就明白了。當你們認識到新的香港朋友,你想你都可能知道要怎樣應付他們了,慢熱什麼的很容易應付吧。各位香港的朋友,以後認識到一些新的外地朋友,當他們常常問你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你不用擔心立即說:「不用多說,我立即給你看殿下的這個影片,看完你就明白了。」
    -------------
    劉殿下の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yuDenka/
    -------------
    關於廣東話發音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0Ivi6Y8xl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vNjqrXAb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ffZQRosbQ
    -------------
    殿下推薦的廣東話Youtuber!!:
    點點dimdim
    屎萊姆的3次元
    Hein Cream 海恩奶油
    HuhuuuTV /廣東話教學
    Mira's Garden
    疯粤CrazyCanton
    頴珊頻道 | The Wingshantsui Channel
    MtzCherry
    Learn Cantonese with CantoneseClass101.comDandan Chen
    にんじんレイ
    ようき楽園 / 玉其樂園 - マカオと広東語
    CarlosDouh
    我は何しに香港へ? Why did I come to HK ?

    也感謝有份推廣香港的各位:
    蔡阿嘎
    聖結石Saint
    香格拉 Shangrilayt
    MaoMao TV
    Ryuuu TV / 學日文看日本
    JASON(大J)
    Halo Mackey
    HenHen TV
    -------------
    關鍵詞:
    香港人很凶,香港人很現實,香港人很有錢,香港人很冷漠,香港人很難相處,
    廣東話,广东话,香港,教學,道地, 粵語,口語,白話,教室,廣東話教學,bensir,歐陽偉豪,广东话教学,打招呼,中英夾雜,港式英文,九聲六調,翻譯,字幕.廣東話髒話,廣東話 黃明志,楊民翠,點點,香港女生,廣東話歌,廣東話卡通,廣東話口音,廣東話 罵人,廣東話 詩歌,廣東話 數字,廣東話粗口,廣東話,廣東話兒歌,廣東話髒話,廣東話 你好,廣東話 謝謝,廣東話 普通話,廣東話打招呼,廣東話旁白,廣東話 翻譯,廣東話 英文,廣東話拜年,廣東話 拼音,廣東話學習,廣東話 發音,廣東話 客家話,廣東話 app,廣東話 母語,廣東話輸入法,廣東話故事廣東話俗語,廣東話歇後語,廣東話 澳門,Cantonese,Hong Kong,Cantonese lesson,広東語,広東語 会話,広東語 挨拶,広東語 発音,広東語 こんにちは,広東語 中国語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