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60年代少女漫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60年代少女漫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60年代少女漫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60年代少女漫畫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谷沢小姐也是個忠實的少女漫畫粉絲。從前少女漫畫主要有兩大連載雜誌,《Ribbon》和《好朋友》,長谷沢小姐就和朋友各買一本,交換來看。她最喜歡的是陸奧A子的作品。陸奧A子是1972年出道的漫畫家,擅長畫時裝的愛情故事。長谷沢小姐喜歡這位漫畫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的漫畫入面都沒有壞人,只有好人,而...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FIR飛兒樂團_阿沁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19 04:51:37

- #阿沁創作連載 #阿沁音樂漫談 《我的愛情 x 我的音樂 x 我的畫畫》 「音樂-是我生命療傷的特效藥 繪畫-是我靈魂與心的連接劑」 沁 音樂強勁持續而且有時有些副作用 那就是-使人沈溺 但是對於調解生命又毒又有效(笑) 記得剛開始學會「唱歌」是國中 當時不懂愛情 但是暗戀肯定沒問題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藝文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12 08:17:12

. 【11月號 專欄】 . 這個「簡單就是美」的年代,流行簡約服飾、職人穿搭,身上維持在三種樸實顏色以內才是潮流,人人都怕太過耀眼,傾向融入人群,心底又渴望與眾不同。然而早於半世紀前,香港已有個不畏他人目光的少女,再誇張的衣帽裙褲,穿在身上仍一臉自信,對生活的熱情躍然紙上。她是漫畫主角「13点」,在...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AJ 談電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1 19:27:42

「破壞老舊的東西,和捨去過去的記憶,有什麼兩樣!就只顧著追求新事物,不肯去回不肯去會歷史的你們,怎麼會有未來!」 ⠀ 《來自紅花坂》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第二部動畫長片作品。電影改變自高橋千鶴的同名漫畫作品,以1963年的橫濱為背景,描述日本社會日益復興積極甩開二戰陰霾,為了即將到來的1...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9 10:35:40
    有 118 人按讚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3 雖然我完全不是腐世界的人,但也因為近年的幾部BL(boys’ love)電視、電影作品,被開發出一條新的道路。從前看過中國的網路劇《#上癮》才接觸到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收視群眾的同志作品(到底可不可以叫同志作品呢?),而在BL原生地製作的《#大叔之愛》(2018)、《#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2019)、《#昨日的美食》(2019)、《#腐女不小心跟gay告白》(2019)、《#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2020)等。
    .
    從文化研究的觀點來看,圍繞著BL文本所構成的腐文化社群,有著某些特定的身分認同、文化實踐,像是「可見」與「不可見」的現身,而閱讀BL文本則是一種對傳統、固定的性別互動的逃逸和抵抗。更有趣的是,BL文本在台灣的發展是與言情小說、少女漫畫、漫畫王、租書店密切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是30歲的魔法師(?)
    ▶ BL文本的起源
    ▶ 日本現代文學奇書 - 少年愛與A感覺
    ▶ 腐文化裡的身分認同與實踐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從漫畫租書店開始的台灣BL羅曼史
    ▶ BL次文化的大眾化
    ▶ 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u1qkokj0r0875i8aqkdyj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Z8MHglWFr5CtmvuE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QoXWGTZkP3iZWmK6CZ6lM?si=qqdfvszSQLu4GGW3Gz99Tw&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V3KKvZ

    |

    ///// 完整論述 /////
    .
    ▓ #BL文本的興起
    .
    近年的動漫影視作品吹起一股BL風(boys’ love),無論是日劇《大叔之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 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還是台劇《紅色氣球》、《越界》,或是有點久以前的中劇《上癮》,更有一堆泰劇。耽美男色的作品,成為某種大眾流行文化的類型,也擁有大量的女性觀眾(姨母們、腐女們…),甚至跨域到更廣大的閱聽眾。談到BL文本,就不免地還是要回到日本文化的脈絡中來理解其生產。
    .
    一般來說,日本女性小說家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1961)、《枯葉的寢床》(1962)可以說是BL文本的濫觴。雖然在60年代的少女漫畫裡,就有性別越界的例子,例如池田代理子、手塚治虫。但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1976)才可以說是少年愛漫畫的骨灰鼻祖作品。該作品帶有古典、西歐風情,以尚未發育第二性徵的少年為主角,劇情相當煽情。也就是說,在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領域接納了少年愛文本,進而80年代時,少年愛類型漫畫正式成為少女漫畫的子類型。
    .
    直到90 年代日本《B-Boy》雜誌為與先前沉鬱耽美或具有情色元素的男性同性愛作品區隔差異,提出「ボーイズラブ」(Boys' Love)一詞企圖將出版品設定為明亮輕快喜劇收場的男性同性愛漫畫,雖最後未能收效,卻使得BL一詞成為後來所有男性同性愛作品的代稱(楊曉菁,2005)。若說耽美與BL有甚麼區分,可能有「名稱」、「風格」、「敘事」三種區分,甚至,BL指稱更加通俗的文本流行。
    .
    ▓ #少年愛的文學起源
    .
    然後再來看一下少年愛概念的系譜,可從稻垣足穗《少年愛的美學》(少年愛の美学)裡見到軌跡,其指出作家森茉莉,是耽美小說的起源,她的小說《戀人們的森林》、《枯葉的寢床》,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的文學類型。稻垣足穂,是一位新感覺派作家,提倡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躍入事物本身的直觀與觸發。1969年以《少年愛的美学》獲得由新潮社推動的「第一回文學大賞」。
    .
    《少年愛的美學》裡蒐集大量東方與西方的少年愛(Knabenliebe)、同性戀資料,也對其進行詳實的解說、細微的敘述,尤其是描繪男性對少男的慾望,少年愛大抵也與日文中的「若眾道」相稱(劉靈均,2019)。《少年愛的美學》的核心論述是「A感覺」,他認為,人的快感包含肛門(A=anus)感覺、陰道(V=vagina)、陰莖感覺(P=Penis)、口腔感覺(O=Oral),廣援博引古今中外對於性快感的描寫比較,並且將其用以解釋對美少年的愛之美好(高橋孝次,2010)。
    .
    「A感覺」的論述,明顯運用精神分析師Sigmund Freud的「反覆說」,他將人做為一個由口到肛門的構器,A感覺是快感的原初,V感覺則是A感覺的派生,P感覺是V感覺的翻轉,那O感覺的進食行為也是性快感的一環。
    .
    所以,稻垣足穗論證到具有A感覺的少年是性的基礎。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到底在講什麼(@@)。總之稻垣足穗認為「A感覺」是「失去的」,其正是「對某種失去的東西的鄉愁」,無論是性的歷史性、現代人的快感、日本傳統中的若眾道。無論他的理論架構你能不能接受,或是感到貶抑女性不合乎性平,這本「奇書」的確理論化了日本現代的美少年文本,奠定男色審美的趣味,也提供了某種具有歷史地位的文學解讀。
    .
    ▓ #BL文本與腐女社群
    .
    記得好幾年前上社會學課的時候,有一組同學彙整了100大重要的BL動漫作品,我只認識《純情羅曼史》、《世界一初戀》,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大規模的分析。口頭報告時,她們雙眼燃燒出灼熱的視線,說明為何某些作品是「必看」。那時我第一次見識到「腐女」的力量。
    .
    所謂「腐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源自於日文中的「腐女子」(fujoshi),最早出現在2000年時的「2channel」網路論壇上,延伸著90年代愛好閱讀耽美小說的女性。
    .
    腐女,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後,日本媒體開始注意到腐女群體,腐女的名詞正式出現在大眾媒體中。後來,在課堂上,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文化的愛好態度,讓很多腐女BL同好們紛紛跳出來討論BL作品,我才驚覺,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喜愛BL。
    .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為什麼某些女性讀者會熱愛閱讀 BL?臺灣地區已有若干研究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例如鍾瑞蘋(1999)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同性戀漫畫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包含好奇心、流行感、偷窺感、感官刺激等,閱讀經驗愈多者也可能因社交動機持續閱讀;楊曉菁(2006)、張茵蕙(2007)、及葉原榮(2010)以小規模樣本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女性讀者喜歡 BL 的理由包含對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社會的厭倦與抵抗、對男男曖昧情愫衍生浪漫想像、得以窺視男性/體及性愛情節但可迴避女體成為男性情慾目標等。(轉引自林奇秀,2011)
    .
    周典芳(2010)的訪談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她指出 BL 故事中的四種關係性
    以及三種性表現(性愛描述的特徵)是吸引女性讀者的主要理由:在關係性方面,「對等性」係指戀愛雙方常表現出權力關係的平等感;「多樣性」是故事情節設定與角色屬性相對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禁忌性」是指悖德的同性之愛具有淒楚美感,讀之可獲得感動與勇氣;「現實性」則是指 BL 讀者對女性向讀物中條件優秀男性搭配條件低劣女性的不認同,相較之下,虛構的 BL 故事反而顯得真實(意謂「條件相當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
    在性表現方面,「逆轉性」是指讀者在 BL 閱讀中扭轉了一般女性「被觀看」的經驗,成為觀視性愛與男體的主動者;「人間性」是指 BL 故事中的性是有情感、人性化的,不僅是感官的刺激;「配慮性」則是性愛雙方會體察並關心對方感受(即使是虐待式性愛的描寫亦然)。(轉引自林奇秀,2011)
    .
    而林奇秀(2011)則以「踰越的愉悅」來做為解釋。她以「逾越」概念為基礎,歸納六種「因逾越而愉悅」的閱讀快感。在悖德的愉悅中,讀者逾越以一男一女為主的異性戀體制與社會常規加諸在愛戀雙方身份的箝制;在反抗與逆轉的愉悅中,讀者逾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規範、與桎梏;在控制與匡正的愉悅中,讀者逾越傳統作者相對於讀者、訊息傳送者相對於被傳送者的文本理解模式,奪得積極解讀文本、擺佈文本、改寫文本、或創造新文本的主動權,同時也在這些行動中積極地定義她們心中可愛可親的男性。
    .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透過作品與討論,腐女似乎擁有一個想像(也是真實)的文化社群,社群中的人們有種隱藏的規則:低調地喜歡BL,不要讓他人發現身分。在岡部大介(2008)的〈腐女的身分遊戲-可見與不可見的身分〉中,描述了腐女群體的次文化樣態與身分認同。他用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解釋,腐女的現身,不只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同時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岡部認為,腐女身分認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戰略實踐中被構成。
    .
    他們一方面會偽裝(隠れ)成「普通女子」、「低調」,來躲避主流社會、親戚家長、同伴好友的觀察,像是《我家女兒交不到男朋友!!》(ウチの娘は、彼氏が出来ない!!)裡的水無瀨空。但另方面卻會運用「萌語」(萌え語り)、「妄想」(張瑋容,2013),來暗渡自己的喜愛與實踐,像是「攻」、「受」、「總攻」、「總受」的描述,或是描述劇情類型「下克上」、「攻攻」,很多時候也會藉由作品的「類型」(genre)與角色的「配對」(coupling)來表達自身與確認腐認同的存在。
    .
    學生很愛探詢一個問題,腐女群體究竟跟非腐女群體有何不同?沒想到,還真的有人做這個研究。宋佳的〈腐女的形象調查〉,以大學生358名(男性106 名、女性250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腐女們容易受到非腐女與一般男性忽視,但他們接受自己,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們的生活因為BL作品的愛好而感到豐滿充實。我們可以見到岡部所言的「腐女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延伸,腐女的「可見」實踐,有時候是一種對「汙名化」(stigma)的抵抗,也展現腐文化對腐女所產生的意義豐沛世界。其他還有相關延伸出的腐類型還有「腐男」、「腐人」、「腐死鳥」,「腐教」、「BL腦」,也是蠻有趣的討論。
    .
    從前日本的腐文化社群常遭受批評,愛情至上論展現的,其實只是她們利用來逃避困擾女性的性別議題。不過,直至今日,在性別運動更加顯著的現在,透過對BL文本的接觸、對同性愛的BL式認識,讓許多腐女、腐男們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認識同性戀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權益。
    .
    ▓ #90年代的租書店 #台灣的BL文本殖生
    .
    回到台灣的BL文本,其興起與日本的耽美文學有極大的直接連結。對於台灣的少女來說,言情小說是很重要的浪漫啟蒙、性愛啟蒙。這個文學領域,讀者、作者、編者都是女性,性別化產業的特色得以令其充分演繹台灣當代女性的愛慾想像(有別於瓊瑤)。自1990年代初期,這個產業成熟完備,然後以「租書店」、「網咖」、後來有「便利商店」作為重要的傳播場域。有著時代性的意義。(楊若慈,2012)
    .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與日本 BL 文化之所以產生聯繫,乃是因為二者共通的主要傳播與流通場域,也就是台灣獨有的漫畫租書店使然。女性讀者們在漫畫租書店,閱讀消費這些平價、淘汰率高、收藏價值低、故事公式化的文學商品,BL類型的漫畫文本也影響到言情小說的閱讀嗜好,開始有日本BL輕小說出現,也有台灣作者出版BL言情小說,例如知名的《烈火青春》系列。台灣的女性讀者亦逐漸發展出看BL漫畫的喜好。(楊若慈,2012)
    .
    而言情小說的BL文本,並非與同志文學相同,白先勇的《孽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吳繼文的《天河撩亂》。同志文學某個程度上,還是比較真實地、寫實地表達著同性戀主體與群體的內心刻劃與社會處境。但BL文本則聚焦在男男之間的戀愛關係,較不牽涉到社會處境,各種阻礙困難都可以在愛情的力量中,被迎刃而解。
    .
    ▓ #BL文本的大眾化 #推一部日劇
    .
    近年有許多電視劇推出以BL為主題的作品,或是原著,或是改編漫畫,也造成了一股「賣腐」風潮,這個賣腐以異性戀男主角為CP,打造各種BL浪漫幻想,也更將BL文本從次文化推向主流。
    .
    BL劇不是同志劇,可以想想那些歐美的同志電視劇,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那是真真實實給同志族群欣賞的戲劇(不過,這個時候應該要問問腐人類們,看到同志劇的感覺是甚麼)。
    .
    談談最近看的一個奇妙的BL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神奇了。故事中的異性戀直男男主角,身處在以BL為架構的世界中,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戀愛,因此努力的在避開各種 BL 漫畫裡的套路,避開一切有可能會被「掰彎」的場景。有時候想避卻避不了,套路與反套路的攻防戰,就在男主角戰戰兢兢的防堵中出現趣味。
    .
    只要兩個男人對到眼,就會展開命運之戀的世界!小混混和乖乖男餐廳的邂逅,明明不怎麼美好卻會被腐腦和戀愛濾鏡看成浪漫的狀態。其他像是「路倒的陌生人」、「聚會裡跟你一樣無法進入狀況的男子」、「隔壁跟你借筆記的男子」,看著男主角不斷地解釋各種腐場景,也讓我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
    可以更令人深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劇名改成「絕對會變成異性戀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異性戀的男人」,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同理心地思考身處於異性戀世界中的同志朋友呢?

    |

    #參考文獻
    .
    1. 高橋孝次. (2010). 『少年愛の美学』 とフロイトの反復説. 千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1), 1-14.

    2. 劉靈均. (2019). 從東亞少年愛到台灣同志: 吳繼文《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與須永朝彥. 台灣學誌, (18), 43-64.

    3. 楊曉菁. (2005). 台灣 BL 衍生 「迷」 探索.

    4. 岡部大介. (2008). 腐女子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ゲーム: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可視⁄ 不可視をめぐって. 認知科学, 15(4), 671-681.

    5. 宋佳. (2015, September). 腐女子のイメージ調査. In 日本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心理学会第 79 回大会 (pp. 2AM-025).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心理学会.

    6. 楊若慈. (2012). 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 (1990~ 2011).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150.

    7. 張瑋容. (2013). 從 [BL 妄想] 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 [執事喫茶] 中的妄想實踐為例.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32), 97-133.

    8. 林奇秀. (2011). 腐女的閱讀逾越/愉悅感 BL (Boys’ Love) 女性讀者閱讀經驗分析.

    9. 張茵蕙(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 閱聽人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 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11.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9 17:10:24
    有 15 人按讚

    當你想到恐怖電影時,是不是總是想到導演老是找許多年輕的俊男美女演員在鏡頭前尖叫或看著電影中的反派角色殺死這些年輕演員,然後覺得這是一種透過物化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來販賣恐懼的低俗流行文化或資本主義呢?實際上,這個以年輕女性作為恐怖題材的核心其實帶有80年代開始崛起的性別研究色彩。過去被認為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年輕女性的家庭、情感或自身認同煩惱,逐漸在80年代的恐怖片以及日本少女恐怖漫畫成為故事主要的劇情以及轉折點。換句話說,這些「少女的煩惱」逐漸成為了大眾對於關係衝突、情感壓抑以及對無力改變未來的無力感之具象化象徵。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象徵以及公開討論與呈現情感文化的變遷,也是配合著70-80年代開始的性別意識興起,因此,這些恐怖對小編來說,不再只是代表著廉價對於性別的剝削,而是某種具有時代感的意義(也可能只是小編本人對於伊藤潤二的喜愛!)。

    -------------------------------------
    恐怖漫畫最受歡迎的時期,就是80年代,光是這時期的恐怖漫畫週刊就超過20種以上。我們甚至可以將1986年視為全日本少女熱愛恐怖漫畫的最高峰,因為當年一本恐怖漫畫月刊《萬聖節》(ハロウィン)創刊了,它在商業上的大成功,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流行詞彙:「少女恐怖漫畫熱潮」。

    《萬聖節》並不是第一部80年代的恐怖漫畫期刊,但它創刊號上的副標題,卻宣示著它龐大的野心:「(滿足)那些無法單純被快樂滿足的人們!」而它也的確迅速成為喜愛尖叫的少女們的最愛:A5的大開本(屍體飛散的畫面比少女的臉還大)、高達400頁以上的大份量(本體就是一件殺人兇器),等等。最棒的是,當代一流的恐怖漫畫家紛紛坐鎮《萬聖節》:恐怖大師楳図かずお(楳圖一雄)、血腥噁心系的御茶漬海苔、幻想力滿載的高橋葉介等等。

    這本雜誌對恐怖風潮的另一項重大貢獻,就是拉拔了一批日後成為恐怖漫畫界中堅的實力漫畫家。現今說到恐怖漫畫,言必稱之的伊藤潤二先生,他的職業生涯,就是從《萬聖節》舉辦的「楳図かずお賞」(楳圖一雄獎)裡出道的,他第一部被楳図かずお與菊地秀行等大師讚賞的出道作品,正是至今仍然被傳誦的《富江》;而在《萬聖節》的創刊號出道的,還有日後以華麗畫風的高帥美男子聞名的篠原烏童;以及本人是個大眼美女,而筆下的少女也是大眼美女——眼睛大到畸形詭異——的犬木加奈子等等。

    -於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此而生,為什麼80年代的少女們,會喜歡這些「少女恐怖漫畫」?

    不知道是從哪位漫畫家開始引領少女恐怖漫畫的風潮的,畢竟恐怖漫畫從60年代即已在日本興起。也許是漫畫家們終於發現了,「大恐怖時代」中叫得最大聲的觀眾就是少女們。因此,有意識地瞄準少女們為主要客群的少女恐怖漫畫大量地出現。這些漫畫都有著相似的要素:描寫女性的苦惱。
    少女們永遠充滿苦惱,對外貌的苦惱、對體型的苦惱、對愛情憧憬的苦惱、對所愛之人開不了口,然後意中人跟人跑的苦惱⋯⋯幾乎是每位少女都有過的共通痛苦體驗。有苦惱,就有貪嗔癡,就有恨、怨、忌妒,深藏在少女三千煩惱絲底下的這些負面情緒,成了恐怖漫畫家們最愛的題材。
    80年代的少女恐怖漫畫,大量地以少女們日常的心靈毒素為創作靈感,並且將它們化為種種形象可怖的惡魔與邪靈。有時被霸凌的少女無意中召喚出了魔物,無情地殘殺學校裡的惡霸;有時少女卻又為了負心漢,甘願自身成為妖魔的餌食,死也要拖情人一起下地獄。這些故事裡的主角都是女性,但卻並非都是傳統少女漫畫裡楚楚可憐的形象,她們可以是完美的被害者,卻也可以是完美的加害者(當然很多時候兩者都是)。誰不想得到愛情、美貌與人氣呢?萬千年輕讀者們透過恐怖漫畫,抒發這種青春期裡難解的苦惱,把內心的殘酷一面藉由尖叫去發洩,獲得精神上的救贖。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00945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2 12:18:22
    有 500 人按讚

    #阿沁創作連載 #阿沁音樂漫談
    《我的愛情 x 我的音樂 x 我的畫畫》

    「音樂-是我生命療傷的特效藥
    繪畫-是我靈魂與心的連接劑」



    音樂強勁持續而且有時有些副作用
    那就是-使人沈溺
    但是對於調解生命又毒又有效(笑)

    記得剛開始學會「唱歌」是國中
    當時不懂愛情
    但是暗戀肯定沒問題
    當時國中男生最常討論的除了七龍珠灌籃高手
    就是班上女生與隔壁班女生之類的話題
    我總是在上學前邊騎腳踏車邊哼
    周華健或伍思凱的情歌

    我不敢像其他調皮男生趁下課十分鐘
    就開始捉弄他們喜歡的女同學
    不敢開口讓大家知道我喜歡唱歌(羞)
    我屬於文靜派只會畫畫
    每當畫畫時我可以躲到自己安全的角落
    天馬行空做自己的夢

    很自然就開始畫班上喜歡的女同學
    其實都是瞎起哄
    國中根本不懂愛請是什麼
    記得國中期間也畫了很多連載故事
    也有搞笑也有劍客類還有恐怖的
    但唯一一本70多頁的單行本
    是畫的愛情故事(笑)

    女孩50度~60度角最美
    是我在台中捷比漫畫店認識漫畫社團學長
    在我不斷請益下他教我的訣竅
    再配上自學的粉彩與噴槍
    你就可以噴出非常細緻的人像
    類似00年代的愛情小說封面的質感

    高中我念中一中是個純男校
    意外我的畫冊挺受歡迎的
    哈~當時也沒網路可能意外筆下的少女
    成為班上小男生們傳閱的新寶貝

    影響我的畫家很多
    最喜歡的是 北条司 系列
    再來是桂正和
    筆下都是少男最愛的帥哥與少女設定
    對於戀愛零經驗的男孩們
    從日本翻譯本到台灣我想這些看少男漫畫的人
    沒有不對愛情開始有了期待的吧

    可惜青春初期的愛情
    傷害的機率似乎是大於一切
    懵懂無知不小心傷了人或是被傷害
    甚至都後知後覺
    音樂成了我在戀愛時的醫院
    有時候是急診室(大笑)

    記得高中的結尾應該也是
    自己漫畫之路慢慢開始終結的時期
    其實沒有特別去想這件事
    可能是開始學了音樂開始追求生命與夢想!
    慢慢忽略了靈魂與心(請看本文章開頭)

    艷陽的夏天
    櫻花盛開的初春
    落葉繽紛的秋
    寒冰如雪的冬

    都是我那幾隻鉛筆下的構圖背景
    對於國高中的自己
    連台中也沒踏出過幾次的我
    都是想像與幻覺拼湊的輪廓
    更別說再這樣設定下的愛情故事漫畫連載
    能編出什麼劇情
    大概就是把幾套漫畫故事
    重新做了自己滿意的拼貼
    但滿滿的網點紙、藍鉛筆、透寫台、沾水筆、噴槍
    這些工具可是一樣都沒有少過

    省吃儉用考試得名次或是壓歲錢
    就是跑去漫畫屋或美術用品社
    開始採購當時最好的日本水彩紙
    買的時候都要仔細計算然後扣掉飯錢
    算好今天能買兩張還是三張水彩紙(笑)
    在老闆面前掏出口袋裡僅存的零錢算呀算
    現在想起來畫面也應該是很有趣

    今年的四月似乎特別濕冷
    老婆弄完小孩上學
    側躺在我的身邊
    他說他覺得最近肩膀酸
    我幫他按了按肩膀
    很快他靜靜睡著安穩的呼吸
    應該是做了個好夢吧
    也可能在夢裡狂揍我這個豬隊友😂(笑)

    突然很想把太太的輪廓記錄下來
    閃電擊中的念頭
    或許婚姻會讓很多愛情不小心消磨
    或許家庭有更多現實與雜事的壓力
    或許因為習慣很多衝動與感覺會淡去

    但是我相信

    「愛,是一定可以連接兩個不同靈魂的!」

    於是我立刻回到工作室
    到女兒花苞的桌上借了一支鉛筆(笑噴)
    感覺很弱的工具!

    漫畫家上身開始動筆

    應該有十多年以上
    沒有為心愛的女孩動筆了
    好像我也自己自動遺忘曾經有的這項技能
    或許是忙或許是長大了
    或許成年了更簡單粗暴滑手機的方式
    來安慰自己的心靈比較快速
    還要透過畫畫來調節也太累了
    仔邊畫畫的時候一邊思考
    現代人似乎更輕易讓自己的靈魂與心被機器式的外務給痲痺!

    呼~畫完了我“心中的太太”
    眼睛突然亮亮得
    我似乎感受了什麼
    以前畫畫是讓自己的靈魂與心
    可以互相交流的重要時刻
    但是現在畫畫是讓
    兩個靈魂與兩顆心可以融化一起
    我覺得技術或許是比高中的自己退步了不少
    連削鉛筆都削斷兩次(笑)
    但是
    我很喜歡今天我筆下的花花
    那是因為每一筆
    我都想起我們相戀的那一年冬天
    是我每天晚上一閉上眼
    就會浮現的深刻輪廓
    天使微笑的嘴角
    隨風飄的長髮
    艷陽中充滿生命的花樣少女
    我一生的摯愛

    (2021.04.12 送給結婚7年,我筆下的你)

    阿沁REAL

    P.S.附圖為8年前剛認識花花的照片

    Flora*花花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1-09 23:00:10

    長谷沢小姐也是個忠實的少女漫畫粉絲。從前少女漫畫主要有兩大連載雜誌,《Ribbon》和《好朋友》,長谷沢小姐就和朋友各買一本,交換來看。她最喜歡的是陸奧A子的作品。陸奧A子是1972年出道的漫畫家,擅長畫時裝的愛情故事。長谷沢小姐喜歡這位漫畫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的漫畫入面都沒有壞人,只有好人,而且故事都是happy ending。」真是一顆純純的純愛心。她喜歡到一個點,年輕時會參考漫畫中主角的衣服去打扮,會梳漫畫中女角的髮型,家中擺設都參考故事主角,最誇張的,是她開了一家以漫畫為藍本的咖啡店。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106/7CL3FU2GFQB5NKBVAJZP32MKEU/

    新宿,是通往過去的月台。從最繁華的新宿坐上青梅線,一個半小時之後,便來到了青梅,一個被譽為昭和小鎮的安靜小地方。整個小鎮滿滿的復古味,有些與昭和年代相關的博物館,但這鎮最特別的,是滿街掛上了手繪的電影海報,日本人稱之為「映畫看板」。這些看板,全出自久保板觀之手。久保板觀,是日本最後一個電影畫師(映畫看板師)。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106/OCFQ4WAGCQOEVHEB35TXB73X7A/

    這兒是昭和遊戲機博物館,店內的57部遊戲機都是從昭和50年代(70年代)留下來的,年紀比我還大。從前娛樂不多,很多零食店,甚至錢湯、肉店、菜檔都會放一、兩台遊戲機在店前,成功過關的話,遊戲機會跌出一張小票,小朋友憑票可換零食,因而是商店吸引有小朋友的家庭光顧的道具。岸昭仁是這家遊戲機博物館的館長,他是玩這些遊戲機長大的,多少美好回憶之中都有它的份兒,於是長大後便走到鄉下、老區,一台一台請老店把遊戲機讓給他,收為珍藏,後來更開了這間小小的懷舊遊戲機店,公諸同好。這兒不只遊戲機懷舊,連價錢都一樣。每局遊戲僅需10円,即約0.7港元,維持在昭和時代經濟水平。只要拿個100円放入兌換機,便會嘩啦嘩啦跌出10個10円,兌換出十個快樂時光的籌碼。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107/AYGAHRFXGVP4KWG5YOYYJSQZ64/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昭和 #東京 #咖啡店 #電影畫師 #手控遊戲機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9-18 20:59:25

    【專題籽:胚芽故事】
    攜着「少女漫畫掌門人」及「紙上時裝設計師」的稱號,漫畫家李惠珍筆下的《13点》原來已到了天命之年。50年以來,《13点》由60、70年代的單行本、到90年代推出的精裝合訂版,再到千禧年後的革新號,讀者們始終念念不忘。年輕少女13点換過數千個造型後依然煥發青春,當年的少女畫家如今卻已晉升外婆十多年,半世紀之際,《13点》沒有大張旗鼓搞活動,反而畫家本人成為主角,出版自傳《珍.13点》,細說其漫畫人生。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 60年代少女漫畫 在 動漫廢物電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5-31 22:33:19

    編繪:渡邊多惠子
    揭載誌:別冊少女COMICS
    出版社:小學館
    出版年份:1981年
    主持: 夏目貝、漫遊者、末日狼、私敵
    本集內容重點: 8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美國係點?憑空想像可能又唔夠真切,但如果個漫畫家真係去過美國home stay,一可能都唔一樣!
    一部可能你聽都未聽過的漫畫,一個你可能完全唔認識o既漫畫家,為你送上佢最真切o既經歷!
    美式家庭肥皂劇漫畫!原來可以好好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