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6個月作息時間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6個月作息時間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6個月作息時間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6個月作息時間表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

6個月作息時間表 在 神奇海獅先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16:56:17

【wfh怎樣擺脫焦躁感?----海獅居家生活小重點】 #但我有些是參照中世紀修道院生活 #總之大家斟酌著看吧XDD 是說居家工作已經來到第三週,我周圍一堆人快崩潰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有「生活和工作分不開」、「遠距反而更想掌控」 這樣的問題。 我才想到,當初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摸索出一...

6個月作息時間表 在 默默兒&66媽✨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42:20

€ #6媽作息分享 #育兒心情調適 #以下只限定一寶😂 #二寶以上的媽咪真的太強大了 #文長慎入  大家都知道我有在做蛋糕畫餅乾 這些手作烘焙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 所以常常也有很多人問我:還要顧小孩你的時間到底哪裡來? 熬夜啊!不然呢🤷🏻‍♀️ 不過這個前提是必須要掌控好小孩的作...

6個月作息時間表 在 Francis Lam 健身教練團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01:26:43

【客戶個案分享】工作繁忙的藝人: 敖嘉年 每星期1-2課 6個月增肌進度分享 #敖嘉年#手臂訓練#增肌#大改變 藝人敖嘉年一向給人瘦削的形象, 平日工作繁忙, 加上有練習中國武術, 作息不定時, 令他很難長出肌肉。 大概在半年前, 嘉年來到Fitness System 以增肌及提升體能為目標, ...

  • 6個月作息時間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5:48:47
    有 637 人按讚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 6個月作息時間表 在 恬兒職能治療師-醫學領域的兒童發展專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0 21:00:33
    有 339 人按讚

    【#入學前準備能力 】- 幼兒園新鮮人的 #不焦慮篇

    隨著上周幼兒園陸續開放入學,
    看到臉書上很多朋友都貼出了喜悅的動態😄
    看著小朋友踏上新旅程的背影。
    白天總算有時間做正事了🥳🥳🥳

    隨著日子過去,你家小朋友適應得如何呢?
    是每天都期待上學和新朋友玩😍
    還是一樣一直哭著不要不要上學
    或是好日子沒三天,就開始哭著要待在家裡了?


    其實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
    有的孩子的確是需要比較多的適應時間
    以及不同的引導方式

    所以上周跟大家分享了幼兒園新鮮人入學的幾個能力,
    這星期就要來和大家分享七個降低分離焦慮的方法。

    降低分離焦慮,除了✅正向的心態與✅耐心,
    你也可以試試看這幾個方法。
    祝福你和寶寶每天都進步一點點💓

    今天的主題延續上篇幼兒園的入學前準備能力,
    也是許多家長面臨的問題:
    😞孩子不想去上學
    😞緊張到睡不著、大哭、睡眠品質下降
    😞到校門口總是依依不捨
    怎麼讓孩子在成為幼兒園小小新鮮人後,
    可以開心的迎接新的生活,
    並且大大減少分離焦慮的狀況呢?
    今天栗子和恬兒治療師也提供 #七個小秘訣,
    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陪孩子走過這個過渡期吧!
    -
    #關於分離焦慮
    這個分離焦慮和之前提的寶寶時期的分離焦慮不太一樣,
    這是因為孩子突然要學會#長時間 離開父母的身邊,
    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內心的焦慮
    當孩子成為幼兒園的小小新鮮人時,
    建議可以在開學前做幾件事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未來在學校也能適應得更快喔!
    -
    1. #親子共讀📖:
    選擇與上學相關的繪本,
    可以從開學前一、兩個月就開始,
    並且 #與其他繪本穿插,主要目的是用輕鬆的方式,
    讓孩子預見未來的學校生活是有趣的,
    但如果太密集的講跟上學有關的內容,
    可能也會無形增加孩子的壓力。
    所以也不要給孩子太海量的相關繪本唷~

    2. #認識學校:
    到未來的學校走走看看,
    讓孩子先認識之後要生活的校園,
    甚至已經知道未來教室的話,
    也可以帶孩子先看一下,
    讓他知道未來學校很好玩🏏,
    可能跟他的內心小劇場不一樣,
    也可以有效減少孩子的焦慮喔。

    3. #作息調整與建立:
    因為上學後會有固定的流程、作息⏱,
    孩子也沒辦法想玩就玩、想睡就能睡,
    所以可以查一下未來學校作息時間表,
    在開學前盡量把家中作息調整的跟學校作息相似,
    可以減少孩子到時候上學不適應的狀況。

    4. #正向地聊到學校生活:
    跟孩子聊到幼兒園的事情時,多使用正向的話語。
    像是不要說:
    🚫「你長大了要守規矩」、
    🚫「你是大哥哥大姊姊要讓別人」、
    🚫「在學校要勇敢不可以哭喔」,
    而是改為
    ✅「上學會有很多好朋友一起玩」、
    ✅「你好棒今天很勇敢,自己走進教室」、
    ✅「老師說你自己把菜菜吃完,太厲害了!」,
    並且 #接孩子的時候,在幼稚園或老師面前,
    就可以大大讚許孩子今天哪裡很棒👍,
    這樣直接的回饋會更強,
    孩子的感受更直接,就會更有信心囉。

    5. #建立信任感:
    上學後和孩子約定好,下課就會看到媽媽,
    也可以給個 #視覺提示,例如會在某個樹下🌳還是大門🚪旁邊..等等,
    並且依照跟孩子約定準時出現在約定的地點,
    或是孩子一出來就能馬上找到您,
    在上學初期,孩子比較容易焦慮的這段時間,
    建立信任感是很重要的喔💪!

    6. #給予安撫物:
    可以帶著孩子準備書包時,
    跟孩子一起把他平時的安撫娃娃🐰或玩具放到書包中,
    讓孩子知道如果在學校想媽媽了,
    或是緊張的時候都可以帶著他的娃娃/玩具,
    這樣孩子也會安心許多。

    7. #睡前按摩:
    如果上學前或是剛開始上學的那段期間,
    很明顯感受到孩子的焦慮,
    建議晚上可以幫他做全身的按摩🙌,
    給予大量觸覺刺激輸入,
    降低孩子的焦慮感。
    -
    不過...只分享了上幼兒園的部分
    那麼上小學的孩子怎麼辦呢?
    他們也是面臨很大的轉折,
    需要大人的幫助
    別擔心,我們還有上學前準備能力- #小學篇
    也即將在近期推出,再持續關注我們喔!
    -
    📌【0-2歲父母必修課 -線上課程】
    #育兒有效率 #自然不焦慮 #的優質線上課程
    https://kid-pro.com/oi05

  • 6個月作息時間表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4 21:00:23
    有 782 人按讚

    【孩子不吃飯不睡覺,有時候專業老師也會崩潰!聽羅老師怎麼跟她說】

    前起天收到一位媽媽的來信。

    這位媽媽曾受過國際蒙特梭利機構0-3歲的師資訓練,但在信裡她說在夜深人靜時,她還是會想起三天前,孩子因為沒有好好睡午覺而吼了他、把他捉去罰站,還在他面前甩了毛巾(沒有觸碰到他)。縱然過了三天了,內心仍然感到很自責與愧疚。

    她描述兒子目前2y7m,活潑好動機靈型,但非常不愛吃飯與睡覺,身型較同年紀小很多,營養師表示營養攝取不足造成。

    兒子一歲三個月開始有在蒙特梭利的托嬰中心上學,但近期因疫情停課在家,表現就是吃飯時間拖拖拉拉,含飯、或者好不容易吃。好不容易餵完後,又全部吐光。

    午覺時間不睡一直爬起來玩,經過提醒還是沒改善,一開始想說不要睡了晚上早點就寢就好,結果發生多次他都在晚餐時間睡覺,(因為他本來就不愛吃,吃飯時間他覺得坐在餐桌上無聊然後就睡著),補充完體力然後晚上熬夜,超過12點才睡。

    惡性循環三天後,變成只要在用餐時間,媽媽的壓力就會變很大。媽媽擔心他營養攝取不足無法正常發育、又擔心午覺時間錯過了影響整日作息,於是在三天前,媽媽忍不住了,開始會大聲吼他,嚴格要求他必須吃完碗裡的飯(真的添的非常非常少了)及午覺時間必須好好休息。她做了一些自己也知道不應該如此對待孩子的事,感到很矛盾、很困擾,更不曉得現在應該堅持作息紀律,還是順著他想吃就吃(他很少說要吃飯頂多討奶喝)、想睡就睡。

    媽媽補充,孩子在學校或是阿嬤家比較不會這樣,會吃飯也會睡午覺。爸爸則總是說孩子在媽媽面前總是會變得特別鬧、撒嬌。所以這兩天媽媽先讓孩子到阿嬤家住,讓媽媽跟他都好好緩一緩,因為已經連續吼他三天了,媽媽自己也接近臨界點,畢竟吃飯每天至少遇到三次... 所以,她寫信來問我,該怎麼辦。

    ……….

    其實在我看來,這比較不像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問題。當成人心裡有過多的擔心,擔心孩子長不高、擔心孩子睡不飽、又擔心孩子不營養,我們就很難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不吃飯、不睡午覺。若內心的焦慮、害怕與緊張又沒有被自己所覺察、調適的話,那慢慢累積下來,更是容易一觸即發,一不小心就爆炸的。

    為什麼孩子在阿嬤家、在學校都比較不會這樣呢?如果是孩子的問題,那在哪裡應該都一樣;但如果不是,只有在媽媽面前問題才出現,那我們可以檢視媽媽跟孩子之間的互動,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了。

    於是我回覆:

    你好我是羅老師。

    作為一位也曾受訓過的老師,我很能體會你的心情,你一定是感到很挫敗、沮喪、氣餒、難過與自責的。

    你知道我為什麼會寫第二本書「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嗎?就是因為看到有太多認真的老師、認真的媽媽給自己太多壓力,讓他們無法用平常心對待自己、看待孩子,讓他們沒有辦法把花了很多金錢與時間才學習到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

    我看到往往學歷越高的媽媽、拿過證照的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但當這些老師內心對孩子的期待無法被滿足時,感到失望時,就很容易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己很失敗,跟自己說: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學了這麼多,還是失敗了呢?我怎麼還是這麼糟?

    於是,這種想法很容易就會變成憤怒的情緒,開始無意識地生氣自己。但若這份情緒沒有被覺察、梳裡的話,很容易又會從心裡湧出來,應對在孩子身上,於是變成罵孩子、生氣孩子,在孩子身上出氣。

    你會修習國際師資訓練課程,表示你真心愛孩子、真希望幫助孩子,這份心是無庸置疑的。就算做錯,你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在瞭解孩子之餘,對自己內在不夠瞭解而已。

    所以,我在文章裡常提醒家長:當成人內在不安頓,就算學到再好、再寶貴的方法,也很難使用在孩子身上。因為在當下,大人看著的雖然是眼前的孩子,但內心感受到的,卻是內心冰山裡那曾挫敗與受傷的自己。

    從你敘述裡看到,你因為孩子沒好好吃飯睡覺而開始擔心、焦慮與緊張,但你似乎並沒有覺察到這點,回過頭來先照顧自己情緒,讓這些情緒釋放。所以幾天下來這些情緒累積著,最終就爆發了。

    你可以對孩子感到愧咎,但請不要再責怪自己,因為就算你修業完蒙特梭利師訓課程,課程的內容也沒有具體詳細地說到,大人該如何疏導在教育孩子時內心的情緒,或如何梳理自己混亂的內在;因為這並不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範疇,而是心理學的領域。所以請你不要再責怪自己,因為從小到大,也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面對自己情緒,正確地去應對情緒。

    在我看來,你說的孩子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你也說他在學校或是阿嬤家比較不會這樣,會吃飯也會睡午覺。有問題的是你和他之間的連結與互動,這與你內在,有著很大的關係。

    簡單來講你越是放鬆,這些事情就會越輕鬆。
    簡單來講你好孩子就好,你不好孩子就很難搞。

    所以,我建議你從今天開始要落實練習靜心,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練習去承認它、允取它、陪伴它。你可以在Youtube搜尋「羅寶鴻老師 靜心練習」,每天找一個固定不被打擾的時間與空間(例如晚上睡前在床上),聽著音頻引導來進行就可以了(可以戴耳機)。

    另外,你的孩子目前2.7歲,正值秩序敏感期的高峰,轉換環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適應,大概一到一個半月。又加上他正處在「自我認同危機期」最歡的兩歲半,確實是比較難搞的,所以我建議:

    1 在家裡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表,落實進行每件事;
    2 準時吃飯、準時結束,但對於孩子吃飯,要降低你的要求與期待;孩子會「含飯」,正代表著他不想吃、但被強迫餵食;
    3 讓孩子參與製備食物,通常能幫助孩子吃飯的意願;
    4 搜尋『羅寶鴻 「1不7要」原則』,你會找到我一篇有關吃飯問題的詳盡解說;
    5 搜尋『羅寶鴻 生氣時不想傷害孩子,要怎麼接納自己的情緒?』,裡面有3A情緒急救法,你也可以搜尋找到影片;
    6 記得要開始練習靜心,你才能漸漸在他歡的時候保持內心安穩。

    想要身體強健需要健身;想要內心有彈性、覺察度提高需要「健心」。沒有練習,都不會進步。

    我這樣走過來的,也是透過以上的方法慢慢在進步與改善,與你共勉之,我們一起努力。

    祝福。

    ………

    過了幾天,收到這位媽媽的回覆:

    羅老師好:

    不好意思晚回覆了,前幾天收到您的留言時,由於與孩子分開三天了(他暫時回阿嬤家住),自己也冷靜許多(雖然還是一直在自責),後來邊讀老師的文字,心裡有不斷的悸動,心情彷彿被梳理、撫平了,也感到想哭。

    這幾天孩子回來了,與孩子相處時我也一直想起老師的教誨,確實改善非常多,老師建議的事項我也開始去做,自己心理的問題慢慢面對、克服、心境改變,我想我也找到母子關係糾結的點,慢慢解開就會有不一樣的火花。我會繼續練習。

    再次感謝老師願意花這樣多的時間看我的故事、提供如此完整的方式給我,讓我一直以來困擾、煩惱的教育問題看見曙光。願您闔家平安、願越來越多的家庭和樂、喜悅:))羅老師,萬分感謝您!

    我回覆:

    聽你這樣說,我就放心多了。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替你高興。

    教養自己的孩子,確實跟在教室教其他孩子不一樣,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自己、孩子都變得更好。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