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對於台灣影視作品的印象與想像,或許在今年金馬獎頒發終生成就獎給侯孝賢導演的時候,又再次出現戀戀風塵的影子,而暫時脫離了鄉土劇或偶像劇的範疇。電影與電視由於媒介的特性,在播放的場合、脈絡以及題材一直以來都有所差距。台灣電影早期在電視普及前,可以說是主導了影視領域的發展。早期的台灣電影都在敘說些什麼...

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 在 一日一樂 | 音樂分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2 04:27:56

【陳昇 - 七天】 . 探索根源時,會發現啟蒙音樂的愛好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培養。陳潁說:「每個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個帶著他聽的人。」仔細想想,我好像真的沒有,認真開始聽音樂是大學後,因為有個很機掰的學長每天考你一些腦弱題目,後來覺得「他這樣也能知道這些?」的心態,就不知不覺自發性地聽到現在了。 . 來...

  • 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0 17:10:49
    有 25 人按讚

    我們對於台灣影視作品的印象與想像,或許在今年金馬獎頒發終生成就獎給侯孝賢導演的時候,又再次出現戀戀風塵的影子,而暫時脫離了鄉土劇或偶像劇的範疇。電影與電視由於媒介的特性,在播放的場合、脈絡以及題材一直以來都有所差距。台灣電影早期在電視普及前,可以說是主導了影視領域的發展。早期的台灣電影都在敘說些什麼呢?是否呈現出當時某個台灣角落中人們的生活百態呢?

    ———————
    近30年來,台灣電影的基調之一就是不斷找尋影片、修復與重新論述,台語電影與紀錄片是其中的主軸。

    影片代表一種記憶,我們不斷地在新出土的影片當中認識台灣,我們也試圖賦予這些電影在過去的文化形構當中的位置,也從此延伸出新的討論議題,從1990年代的台語電影乃至相關口述訪談、步入21世紀初期的日治時期紀錄片《南進台灣》、2014年更有《危險的青春》、《三鳳震武林》乃至林摶秋經典作品修復版的問世,此外,日治時期紀錄片再有《全台灣》的出版。

    有趣的是,隨著愈來愈多修復完成的影片出現,更年輕一代的研究者也隨之出現,《台語片的魔力》的作者林奎章就是其中一位。年輕一代研究者如何看待台語電影?我們不妨先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台語電影研究曾有的典範以及近年來的典範移轉。

    廖金鳳教授2001年出版的《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一書,就是奠基在1990年代基礎上的重要作品。這本著作精采之處很多,其中,台語電影當中的符碼以及與台語電影、國語電影背後政治社會意涵的差異是廣被討論之處。不過,筆者以為書中一段文字深具歷史與社會穿透力,是全書的精華,文長300多字,值得反覆吟味:

    「台語片出現的50和60年代,台灣的社會生活可能是:寧波商人在台北市經營一家綢緞店;上海的師傅開了一家『上海老天祿』;國民黨警察在學甲的西藥房沒收了日本唱片;彰化北上的大學生在東南亞戲院擠著看《六壯士》和《誰來晚餐》;斗六的小男孩在大觀戲院旁賣枝仔冰;桃園的公司廠長迷上美空雲雀、小林旭和石原裕次郎;台南的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生成了台灣駐日官員;屏東水寮的歌仔戲院有人正預告著明天的戲碼;雲林廟前的廣場放映著《王哥柳哥遊台灣》;二水鄉成功戲院前的脫衣舞女郎躲避著警察的臨檢;西門町中華商場的中學生正在翻閱『學生之音』的新選輯;台北大光明戲院的新上日片盛況空前;西門町『麗宮咖啡館』裡舞客正跳著恰恰或曼波,門外的保鑣正結夥鬥毆,街角賣獎券的老兵和擦鞋的小孩,都跑來圍觀」。
    在這段精采的社會想像文字當中(一部分是根據報紙所載的治安事件而來),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詞:國民黨的文化管制、族群、以及台北/非台北的不同文化品味,例如台北的影院看好萊塢,台語電影在雲林的廟前放映、台北中華商場有西洋音樂的唱片,非台北的人們迷著日本音樂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he-power-of-taiyu-pian-keywords-of-taiwanese-language-cinema?fbclid=IwAR3BwCuoHRWHElWwGb7h-pZC3zlN8e44XGnLgM7MlZH0wmVjUJVrIxkEdPw

  • 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 在 張與辰 Vic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18 17:01:39
    有 38 人按讚

    從小就開始聽西洋歌曲長大的我,對於50-60年代的西洋老歌有一種特别的熱愛。我有創作了好幾首復古風的歌曲,但由於專輯概念等因素,就没有把他們收錄在專輯裡。謝謝 #王晰 把他們唱得那麽棒,完全的詮釋出我腦子裡的畫面。 #王晰 come to me
    #我是歌手 #聲動人心

    Come To Me
    詞曲:張與辰
    演唱:王晰

    https://youtu.be/No6iLYmy6Xg

  • 50年代60年代西洋老歌 在 郭稟翰 Kuo Lin-H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15 22:20:11
    有 5 人按讚


    推一個

    我的情人節「書」桌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第三天,也是西洋情人節,我趁今天中午時間再次來到書展,買了幾本書與大家分享,讓好書跟大家一起「談情說愛」。距離書展閉幕只剩四天,本週五、六書展都會加開到晚上十點,各位愛書人別錯過囉!謹以今日書單,祝福各位朋友情人節快樂!
     
    § 情人節「談情說愛」書單
     
    01《小手拉小手》(Aida,時報,2018)
    02《普通的戀愛》(謝凱特,時報,2018)
    03《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陳雪,印刻,2018)
    04《親愛的外婆》(鄭如晴,薛慧瑩繪,小兵,2019)
    05《484沒戀愛過》(憑虛,細雨中繪,城邦原創,2018)
    06《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Peter Su,三采,2015)
    07《愛妻》(董啟章,聯經,2018)
    08《戀愛課:戀人的五十道習題》(陳雪,印刻,2014)
    0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Eva Illouz,黃宛瑜譯,聯經,2019)
    10《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李長青,斑馬線文庫,2019)
    11《愛書人的神奇旅行》(Oliver Tearle,崔宏立譯,聯經,2018)
    12《超展開數學約會:談個戀愛,關數學什麼事!?》(賴以威,NIN繪,臉譜,2017)
    13《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陳昭如,衛城,2018)
    14《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羅浥薇薇,逗點文創,2018)
    15《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Young-Bruehl,江先聲譯,商周,2018)
     
    § 漫畫圖文系列
     
    16《魔幻大戲院》(黃郁欽,玉山社,2019)
    17《聽Fofo講故事:臺灣原住民族ê文學風景(臺文繪本)》(連翊翔,王薈雯、吳嫣珉、許慧如譯,吳雅怡繪,玉山社,2018)
    18《熱帶季風Vol.2:東南亞映像》(慢工文化,2018)
    19《現地熱炒》(柯景瀚編,大洋製作,2019)
    20《Zinema 電影自學誌:月球奇遇記》(Forrest Lau,2018)
    21《看見龍山寺》(許育榮,聯經,2018)
    22《吳布雷茲‧双甡》(Blaze Wu,蓋亞,2019)
    23《百花百色》(D.S,蓋亞,2019)
    24《乩身:鬼見愁》(星子,程威誌繪,蓋亞,2019)
    25《酸菜的滋味》(木笛,徐木笛文創社,2018)
    26《大箱子》(Toni Morrison & Slade Morrison,Giselle Potter繪,青林,2018)
    27《弟之夫》(田龜源五郎,黃廷玉譯,臉譜,2018)
    28《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Alison Bechdel,葉佳怡、劉文譯,臉譜,2018)
    29《許石的臺灣歌》(林哲璋,蔡達源繪,青林,2018)
    30《哇!公園有鷹》(何華仁,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2018)
    31《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柚子、楊宛儒,原動力文化,2018)
    32《CCC創作集11號:擬人勢力來襲》(蓋亞,2019)
    33《好吃!好吃!》(陶樂蒂,玉山社,2019)
    34《說好不要哭》(吳易蓁,謝璧卉繪,玉山社,2018)
    35《島國的孩子》(Junot Díaz,Leo Espinosa繪,時報,2019)
     
    § 人文藝術系列
     
    36《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吳晟,洪範,2019)
    37《故事柑仔店》(語屋文創工作室,黃家儀繪,松鼠文化,2019)
    38《比霧更深的地方》(張惠菁,木馬文化,2019)
    39《苦雨之地》(吳明益,吳亞庭繪,新經典,2019)
    40《失物風景》(陳夏民,凱特文化,2018)
    41《違憲紀念日》(唐墨,奇異果文創,2019)
    42《Indie Reader 獨書人:十方之愛》(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9)
    43《閱讀的島:在書店裡,閱讀動物》(臺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2019)
    44《小小閱讀通信專刊:痛之書》(小寫創意,2018)
    45《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小寫創意,2018)
    46《什麼都有書店》(吉竹伸介,王蘊潔譯,三采,2018)
    47《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散文卷》(王建國編,蔚藍文化,2018)
    48《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奇異果,2019)
    49《濁之蓮》(張紹中,註異文庫,2019)
    50《文。張照堂》(張照堂,影言社,2018)
    51《雌袋鼠》(飛鵬子,松鼠文化,2019)
    52《圈外編輯》(都築響一,黃鴻硯譯,臉譜,2018)
    53《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張鐵志,印刻,2019)
    54《我在法國做圖畫書》(葉俊良,玉山社,2017)
    55《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謝子凡,九歌,2019)
    56《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張育華、陳淑英,時報,2019)
    57《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王安祈、劉建幗,時報,2019)
    58《自己的房間》(Virginia Woolf,張秀亞譯,天培,2018)
    59《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封德屏,爾雅,2019)
    60《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不朽,悅知文化,2018)
    61《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郝明義,網路與書,2018)
    62《眾神水族箱:禁錮之龍》(馬立、bloodjake、大獵蜥、TB Liu、旋翼鳥,海穹文化,2018)
    63《夜行性動物》(徐珮芬,啟明,2019)
    64《等路》(洪明道,九歌,2018)
     
    § 生活社會系列
     
    65《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李志銘,南方家園,2018)
    66《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蔡蕙頻,玉山社,2019)
    67《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王御風、黃于津,玉山社,2019)
    68《蔬食常備菜:168 道安之茹素的一日三餐提案》(黎慧珠,悅知文化,2019)
    69《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葉怡蘭,寫樂文化,2018)
    70《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盧駿逸,遠流,2018)
    71《偽公務員的菜鳥日記》(屋裡寶寶,聯經出版公司,2018)
    72《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李淑敏,鄺健銘譯,季風帶,2019)
    73《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鄺健銘編,季風帶,2019)
    74《跳舞的熊》(Witold Szabłowski,林蔚昀譯,衛城,2018)
    75《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Steven Levitsky & Daniel Ziblatt,李建興譯,時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