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oodie 美食市集圓滿結束🖤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辦這麼大型的活動,與夥伴們籌備了整整4個多月,在美國日夜顛倒的跟 @avahsu1017 找店家、想辦法說服店家、追合約跟需要的資料。一開始就設定要找24個攤位,本來以為超簡單,結果我們傳給快80家精心挑選的店家,被50幾個餐廳打槍,要馬就是已...
@4foodie 美食市集圓滿結束🖤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辦這麼大型的活動,與夥伴們籌備了整整4個多月,在美國日夜顛倒的跟 @avahsu1017 找店家、想辦法說服店家、追合約跟需要的資料。一開始就設定要找24個攤位,本來以為超簡單,結果我們傳給快80家精心挑選的店家,被50幾個餐廳打槍,要馬就是已讀不回、要馬就是突然跟我們說無法參與。我跟Ava每天就是被瘋狂拒絕,但是永不放棄希望。9月底終於都確定參與店家後,我開始學習如何給店家配電、把瓦數、伏特、安培數全算出來,店家問我電力問題我還要先裝懂再問我的硬體師傅😂 跟 @emilyhuang84 來來回回改了無數次的活動視覺設計、周邊、還有所有美術、跟店家硬喬到店裡拍攝活動宣傳影片及照片的時間,Emily 花了3天拍攝3天剪輯4支影片,畫了無數個圖,找了無數個網紅,媒體,每天都跟我用到半夜兩三點才睡覺。跟 @ivychuang0906 除了把網站架起來、還特地飛回台灣幫忙做牛做馬。我每天起床一醒來就會收到24個店家傳來的簡訊問一堆我答不出來的問題,很多事情我也不知道自己下的決定是不是對的,所以都得承受需要負責任的壓力。活動前一個禮拜,大家狂跟我說會下雨問我該怎麼辦,我想說還能怎麼辦,只好想防雨措施。活動前一晚,施工單位送錯帳篷,告訴我他們只有紅白帳篷,搭起來發現完全像馬戲團根本不行,晚上10點馬上調白色帳篷到現場,忙到半夜一兩點。活動當天一大早6點清點店家設備發現有一些店家的設備配電有問題,會有跳掉或電線融掉的風險,跟師傅喬好後市集終於開始。市集開始不到一小時,我們發現垃圾桶每5-10分鐘就要換一次,所以全部的垃圾都要自己裝袋自己丟、完全深刻體會清潔人員的辛苦。店家燈泡突然跳電,要跑去五金行買備用燈泡。發現隊伍亂成一團,所以多找了10個工讀生幫忙管理秩序。特別感謝他們站在大太陽底下協助我們,被我操死還跟我說很開心可以幫忙😭 謝謝 @tchou913給我勇氣跨出第一步,也謝謝我的家人跟朋友的幫忙跟支持,有的幫忙賣周邊、有的幫忙運送物資、有的幫我管理秩序跟接待,有的幫我扛垃圾,沒有你們其實也不會有今天的4foodie,活動也不會辦的這麼順利。這次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改進,內部的流程、沒有想到的突發狀況、還有預備措施等等,把這次經驗當作是學習的養分,希望以後能一直不斷去突破舊的自己,也能讓團隊的默契越來越好。4年前4foodie在一個機緣巧合下成立,4年後我們一起把一個來超過4萬人的美食市集辦起來,能有這樣的team 我真的覺得很幸運,心中只有感激!I will forever be grateful 🖤😭🙏 第一次發這麼長的文,但看完的應該也沒幾個哈哈哈!
50安培幾瓦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是大師伯樂,還是抹殺傑作的劊子手?大善人還是訟棍?西德尼.史恩伯格辭世。】
.
美國出品人、製片人西德尼.史恩伯格(Sidney Sheinberg)辭世,享壽84歲。他是前MCA公司和環球影業的掌門人。其生涯最為人所知的成就,就是慧眼提拔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可說是由他一手在幕後催生了《大白鯊》(Jaws ,1975)、《E.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等經典傑作。
.
據說他曾對還是菜鳥的史蒂芬.史匹柏說道:「很多人會在成功時支持你,我會在你失敗時支持你。」可以說沒有史恩伯格,就沒有史匹柏。
.
不過另一件與他有關的事就負面一些了,史恩伯格曾因為《巴西》(Brazil ,1985)一作而與泰瑞.吉蘭(Terry Gilliam)有過出名的一次過節,讓他幾乎名聲掃地。
.
西德尼.史恩伯格於1935年出生於德州聖體市,他來自一個猶太家庭,母親是烏克蘭人,父親則是波蘭人。他在1955年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三年後來到加州,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從事教職工作。在等待律師資格考試結果之時,他加入了MCA唱片公司旗下的Revue Productions,投身該公司的法律部門。1962年,公司收購了環球影業,史恩伯格隨後很快直達權力中心。
.
史恩伯格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正是他對史蒂芬.史匹柏的提拔。在1968年,當時年僅22歲的史匹柏拍攝了26分鐘的愛情短片《安培林》(Amblin' )。該片的故事關於兩個在野外攔便車的男孩與女孩的浪漫相遇,全片無對白,展現了史匹伯對電影語言的流暢使用,使得作品獲得普遍好評。時任副總裁史恩伯格透過他人引薦看了作品之後,大膽給了這個年輕人一個機會──長達七年的合約。
.
《安培林》(Amblin' )全片線上觀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490M2uzzeg
(關於結局的那把吉他⋯⋯後續激起了很多陰謀論。史匹伯本人大概始料未及。)
.
隨著後來《大白鯊》破天荒的票房佳績與影評迴響,讓當初作為伯樂的史恩伯格也獲得了大家的讚譽。其實,現在普遍被視為影史經典的《大白鯊》在製作過程中極度不順,許多參與者都認為這部片根本是場災難,電影超支了500萬美元、延遲159天才完成拍攝。但時任總裁史恩伯格卻堅定不移地支持當時還是新人的史匹柏。
.
順道一提,史恩伯格的太太洛蘭.加里(Lorraine Gary)當時也在劇中飾演一角,她在劇中飾演警長夫人艾倫.布洛迪。從未有過電影演出經驗的洛蘭.加里甚至是第一個史匹柏欽點演出的演員,由此也不意外史恩伯格為何對史匹柏為何特別厚愛。
.
史恩伯格也是《辛德勒的名單》得以成就的幕後功臣,當初是他主動將原作小說寄給史匹柏。並且對他說,「只要你能先完成《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就能夠拍《辛德勒的名單》。」史匹柏後來受訪時表示,跟納粹大屠殺有關的電影通常不賣錢,所以同是猶太人出身的史恩伯格希望他夠先透過《侏羅紀公園》來存一些本錢。沒想到兩部作品雙雙大賣,也獲得了至高的影史地位。
.
不過史恩伯格的看法也不總是每次都這麼精準,他曾經要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改片名為「來自冥王星的外星人」(Space Man From Pluto)而被揶揄多年(這部電影既跟冥王星無關,也沒有外星人)。
.
而史恩伯格職業生涯還有一個大敗筆。他在1984年主張環球影業擁有《金剛》(King Kong)系列電影的版權,就此向任天堂提告,只因為任天堂的遊戲中也有金剛的角色。
.
雖然他事前狂妄地認為勝券在握,最後卻是倉皇敗訴落幕,因此賠了180萬美金。當時法官在法庭上親自試玩了遊戲,發現兩個金剛之間根本不存在相似之處。任天堂甚至進而發現環球影業正是因為《金剛》進入公有領域才得以開發電影系列,因此指證環球影業根本無權主張自己擁有《金剛》的版權。這場仗,史恩伯格可說輸得灰頭土臉。
.
另一個跟他有關的公案,則成了另一樁影史經典。
.
1985年,《綜藝》(Variety)開出一則全版廣告,上頭寫著:「親愛的西德尼.史恩伯格,你何時才要發行我的電影《巴西》?(Dear Sid Sheinberg. When are you going to release my film ‘BRAZIL’?)」原來史恩伯格與導演泰瑞.吉蘭因為作品的剪輯而產生齟齬,他堅持希望能將作品改為美好結局的愛情電影,吉蘭則不置可否。史恩伯格遂決定先雪藏這部作品。
.
這則廣告顯然就是衝著西德尼.史恩伯格而來,泰瑞.吉蘭甚至上了《今日秀》(Today show)公開宣戰,強調自己對史恩伯格永不罷休,把此事定調成無知商人與藝術家的對立。
.
最終吉蘭直接用非法方式將作品帶出去舉辦私人放映,甚至寄去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參賽(還拿了最佳影片)。這逼得史恩伯格只能讓步,安排《巴西》上映。最終《巴西》果真獲得美譽,史恩伯格則被公眾視為冥頑不靈的老人家。
.
1990年,史恩伯格與李維.瓦瑟曼(Lew Wasserman)聯合將MCA公司出售給了日本松下電器工業公司,直到他在公司的地位被徹底削弱之後,他才發覺這筆交易是個錯誤。
.
1995年,史恩伯格離開了環球影業,隨後在製作公司The Bubble Factory重起爐灶,參與製作了《脫線教父》(A Simple Wish ,1997)等片。
.
在1999年接受《泰晤士報》(Times)採訪時,史恩伯格曾說自己因為必須資助自己製作的電影而違法了好萊塢製作人的「不要守則」第一條:「千萬不要用自己的錢。(Never use your own money.)」但顯然他的投資並沒有成功創造出足以與《大白鯊》這些作品匹敵的作品,多數電影都是口碑探底之作。
.
除了在電影工作的成就,史恩伯格還因大力資助美國人權運動而備受尊崇。他公開支持LGBT社群,並致力於改善愛滋病患者的處境。種種舉措讓他一連獲得各國多項人道獎項成就。
.
面對他的死訊,一手靠他拉拔起來的史蒂芬.史匹柏發表了令人動容的悼詞,他說:「他成就了我的事業,並讓環球影業成了我的家。他給了我《大白鯊》,我給了他《E.T. 外星人》,然後他又給了我《辛德勒名單》。我們合作無間25年,並且是我長達50年的好友。我不知道該怎麼接受西德尼已經過世的事實。」
.
2019年3月7日,西德尼.史恩伯格於加州比佛利山辭世。他對現代好萊塢的影響,絕對是無法估量的。
.
.
(圖一為西德尼.史恩伯格;圖二為泰瑞.吉蘭於1985年在《綜藝》上買下的全版廣告;圖三為任天堂與環球影業的金剛大戰示意圖。)
50安培幾瓦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作者為大學教授,曾受世界衛生組織一主席推薦到《自然》期刊主辦「挺身維護科學獎」)
今年5月初,某報頭版報導,全台變電所電磁波恐致癌,苗栗某變電所電磁波瞬間強度194毫高斯,加上「不時聽說鄰居罹癌」,圖文並茂與繪聲繪影地渲染。筆者即刻投書澄清,但三天後才刊登,擠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頁中,甚不顯眼。恐慌的大多數讀者會注意到此文嗎?綜觀局勢,似乎形同「大街打人,小巷道歉」?
近日又出現抗爭的報導,例如,苗栗通霄火力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將設置71座高壓電塔,居民擔心會危害健康而包圍,甚至「蛋洗」通霄電廠,要求在尚未與地方達成共識前,暫停施工。另外,高雄輕軌供電室也因電磁波疑慮,遭受居民抗爭。可知一直以來,許多人害怕電磁波;這也可由網路上讀者的意見中反映出。
▋電場?磁場?電磁波?
先說明,民間說的「電磁波」,在科學界使用的名詞是「電磁場」,可分為「電場」與「磁場」。在電力界,通常使用「電磁場」,在電信界則稱「電磁波」。
因為電力範圍的頻率甚低,電場很容易屏蔽,因此,電力界使用「電磁場」或「磁場」,而主要是「磁場」,以「毫高斯」為測量單位。科技界研究多年,磁場可能的副作用是:在極強磁場中,會出現「電刺激效應」。
但在較高頻的通訊電磁場,電場與磁場合併作用明顯。電磁波的測量單位是「毫瓦」;在極強電磁場中,可能的副作用是「熱效應」。
然而民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只說「電磁波」,若不從俗,似乎「雞同鴨講」?好,本文就用「電磁波」。因應當前抗爭,本文只澄清極低頻的電力電磁場。
▋其實你體內的電流更強
為何民眾害怕高壓電、電力電磁波?是因為受到誤導,認為電磁波會傷人(尤其致癌)。事實上,人體本為「發電機」,如腦波圖和心電圖所示。人體的神經和肌肉活動,會自然感應電流,約每平方公尺1毫安培,通常遠比外界高。例如高壓電線電磁波強度在1毫高斯時,感應產生人體內電流,約每平方公尺0.001毫安培,亦即,人體自身的作用高於電線作用約1,000倍。另外,人體內的電雜訊包括「詹森雜訊」,來自體熱於細胞中產生,其電磁波約每公尺0.02伏特,也遠大於電線電磁波於人體內誘發的量,大約是500倍。因此,由生物物理可知,通常電線電磁波不可能導致健康效應。
不論高壓電塔、輕軌供電室、家用電線等,國內電力使用60赫茲(頻率),其安全規範值均相同(只隨頻率而異)。民眾以為「高壓或超高壓」的電磁波就更麻煩,其實只是誤解。類似的是,民眾也弄不清「被電到」與「電磁波影響」。近代科技使得供電設施更安全、電磁波量更低,而維持穩定的供電,不論捷運、醫院、工廠、家電等均需要;這攸關人命與福祉。
▋電磁波其實沒有致癌證據
諸如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深具公信力的組織已一再聲明:「不用擔心電力電磁波的健康效應」。另外,民眾擔心高壓電的電磁波致癌,但美國國家科學院1997年報告「暴露於住宅電磁波的可能健康效應」指出,並無證據顯示電力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有害。
至於兒童白血病,則明顯地和年齡有關,因發生率在1歲時偏低,2至3歲時達最高峰,在7至8歲時低到水平線附近;此種明顯的年齡關係,應是感染源所致,來自特定但未明的感染物,或來自出生後各式感染的總結。
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第322號文件「暴露於極低頻電磁波」也指出,無公認的生物物理機制,可解釋暴露於低劑量電磁波與癌症發展有關。動物實驗結果亦未能證實兩者關聯。因此,權衡整體的證據,不足以將兒童白血病和極低頻電磁波關聯。電力電磁波不可能致癌(白血病等),因為多年來,居家用電大量增加,因而各人暴露量大增,但同時期並無對應的癌症大增。
事實上,地球就是個大磁場,約500毫高斯;至於家電呢?距離1公尺時,冰箱約2毫高斯,洗衣機約5毫高斯。一般變電所約個位數或十位數毫高斯,新式則可更低。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安全規範值,從舊的833毫高斯改為2,000毫高斯(安全係數為50倍,亦即要高達10萬毫高斯,才觀察到生理效應)。諸如苗栗某變電所、苗栗通霄高壓電塔、高雄輕軌供電室等的電磁波,均遠低於2,000毫高斯。
另外,美國和加拿大等國,並沒訂定該國電力電磁波安全規範,因為自然環境與人體自身的高電磁波量、立法與執法成本等,可知風險遠低於福祉,不值得「大動干戈」。
▋反電力設施者,可曾捫心自問?
國內一些人一再渲染電力電磁波致癌,尤其一些環保組織的活躍份子,更是不餘其力,也成媒體寵兒。可惜,國內很少熟悉該事項的科學家,願意挺身出來說明,而媒體無力分辨正誤,也常一面倒地報導有害的說辭,可說「劣幣驅良幣」。有害的說辭滿天飛,澄清的言論幾無人注意,結果,社會一片恐慌,電力設施無辜地受到騷擾,甚至停擺,實在令人痛心。
不知道那些常在媒體發言,宣稱電磁波有害的大教授們,可在午夜夢迴之際,捫心自問:「我真的那麼了解電磁波的健康效應,足以承擔自己言論的社會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