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40加侖公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40加侖公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40加侖公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40加侖公升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核電爭議再起 美專家:核能非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05/25/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美國反核團體「超越核能」(Beyond Nuclear)發言人暨核廢監督專家坎普斯(Kevin Kamps)18日在一場對台視訊演講上指出,高放射性核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

40加侖公升 在 ?????? ??? 立槳工作室?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16:58:41

: 「全世界都在關注澳洲森林大火,我們除了關注、祈禱還能怎麼做?」 澳洲森林大火研判還要再燒兩個月,目前的災情: 災區範圍是2019年南美大火2倍大、加州大火6倍大 預估五億動物已經葬生火海 專家研判要40年以上才能恢復生態 - 接連不斷的大火,其實和現在越加急遽的氣候變遷有關係,氣候變遷造成了極端...

  • 40加侖公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7:31:36
    有 73 人按讚

    核電爭議再起 美專家:核能非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05/25/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美國反核團體「超越核能」(Beyond Nuclear)發言人暨核廢監督專家坎普斯(Kevin Kamps)18日在一場對台視訊演講上指出,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影響會長達百萬年,核廢料將成為全人類難以擺脫的詛咒。此外,他提到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將使核災風險進一步提高,從美國的各種案例都可以看出,核電廠無法應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威脅。

    今年8月台灣將迎來重啟核四公投,擁核方主張核能便宜、乾淨,啟用核四可補足台灣電力缺口。反對方也持續提出反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18日即邀請坎普斯針對台灣民眾舉辦線上演講,以「如何抵抗核工業的環境不正義?」為題,分享核電廠帶來的環境與社會隱憂。

    核工業中隱藏的種族主義 黑人、原住民、移民被迫吞下惡果

    「超越核能」成立於2007年,是美國具代表性的反核團體之一,致力於揭露核電風險與核廢處置的資訊,主張廢除核能及核武發展。這次也是「超越核能」首度受邀面對台灣觀眾發表演說。

    坎普斯長期投入放射性廢棄物研究,曾於2010年1月在佛蒙特州眾議會與參議會的聯合聽證會上作證,指出佛蒙特洋基(Vermont Yankee)核電廠有反應爐洩漏放射性物質的風險,促使該州參院通過表決,關閉40年歷史的洋基核電廠,為美國反核運動歷史寫下重要一頁。

    坎普斯指出,放射性物質給北美帶來的破壞可以回溯到1933年,綜觀核工業的歷史,從最初的原礦開採到最終核廢料的處置,對環境、社會都造成極大破壞。以環境層面來講,採礦工作往往造成周遭環境的大面積破壞,且多數礦區位在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區,該區域占了全世界21%的淡水總面積,任何一處出了意外都將導致嚴重後果。

    從社會層面來看,坎普斯回顧當時,鐳礦開採工作都是由社會地位較低的黑人從事,這些未能享有社會資源的人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中,大量工人英年早逝,造成無數家庭破碎。且多數礦區都位在原住民的傳統居住區,採礦作業導致原住民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大量短缺,不少人死於飢餓。

    而美國最嚴重的核污染事故是發生在1979年的7月16日,新墨西哥州一處鈾礦提煉廠發生潰堤意外,大量含有放射性的污水進入當地河流,不僅重創了當地的民生產業,也給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坎普斯說,巧合的是,在1945年的7月16日,美國政府也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了世界首次的核試爆,後續軍方更將各種放射性廢棄物棄置在新墨西哥州。坎普斯指出,新墨西哥州的住民組成多為原住民以及墨西哥裔移民,他們再三受到核污染的威脅,卻因沒有社會地位被迫妥協,可見核工業中的種族主義。

    核電無法因應極端氣候 核災風險將攀升

    隨著近年極端氣候加劇,核電廠面臨的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美國密蘇里河2011年發生洪患,洪水侵襲了內布拉斯加州的卡爾洪堡(Fort Calhoun)核電廠,該電廠緊急在反應爐周邊堆起沙包等防洪措施,才讓關鍵設施免於淹沒。

    同樣位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另一座古柏(Cooper)核電廠近年也一再遭受密蘇里河氾濫威脅。坎普斯進一步指出,但這類洪水越來越頻繁,可說是一種「內陸海嘯」,對核電廠的威脅不容忽視。

    除了洪水,今年2月的雪暴導致南德州核電廠機組跳脫,當地電力出現大缺口,民眾連暖氣都無法使用。坎普斯認為,從美國的各種案例都可以看出,核電廠並無法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將使核災風險進一步提高。

    10萬噸核廢料如何處理 連美國政府都無解

    核廢料也是令美國頭痛的大麻煩。2015年,內華達州一處低階核廢料處理場,因雨水滲入與鈉金屬產生化學反應,引發一連串的爆炸與大火。今年4月底,華盛頓州生態部公布報告,指出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Hanford Nuclear Reservation)的地下儲存槽發生洩漏事故,已洩漏約6400公升的放射性廢水到土壤中。民眾不斷要求提升核廢處理的安全性,但美國政府遲遲沒有具體改善。

    坎普斯指出,美國有將近10萬公噸的高階核廢料等待處理,現有暫存場都趨於飽和,但尋求最終處置場相當困難。他進一步說明,地球表面上任何處置都有風險,最終處置必須要埋入一定深度的地質處理場,讓核廢料完全與外界斷絕接觸,但美國政府始終無法取得與地方的共識,至今無法選定場址。

    台灣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也卡關 進度大落後

    反觀台灣現況,截至今年3月底,目前三座核電廠的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量共計11萬3217桶(1桶=55加侖),加上蘭嶼有10萬277桶、核能研究所的1萬7267桶,共23萬761桶。

    我國有關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的計畫,經濟部早在2012年7月公告「台東縣達仁鄉」與「金門縣烏坵鄉」2處建議候選場址,但因兩地縣政府提出抗議,至今未辦理公投。

    原本預計2025年就要完工的低放最終處置場,現在連場址都搞不定,台電在計畫書中提到,若最終處置場無法順利推動,將先建設「集中式貯存設施」應變,但該方案也卡在土地取得階段未能興建,進度嚴重落後。

    我國三座核電廠接連除役 用過核子燃料何去何從?

    而用過的核子燃料,截至今年3月底,三座核電廠貯存量共計1萬8816束,約3919噸。這類高放射性的廢棄物,需先經過水池充分冷卻後,再取出進行乾式貯存(中期貯存),中期需存放約40年,而後才會放入最終處置場。

    目前台電的核一、核二廠的中期貯存計畫都因未通過新北市政府審查而卡關,台電轉而在核一廠興建「室內」乾式貯存場,核二廠仍在針對水保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導致核一廠的除役工作延宕,即將除役的核二廠所剩時間也相當緊迫,目前仍在營運中的核三廠則在申請相關執照中。

    而我國最終處置計畫打算採用深層地質處置,將高放射性廢棄物埋在深約300公尺至1000公尺的穩定地質環境中。依規劃時程,預定於2038年擇定處置場址,2055年完成處置場建造。

    坎普斯:核能不是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

    在台灣有部分支持核能的意見指出,比起如火力等發電方式,核電不會製造空污及碳排放,是更加環保的選項,應透過核電提升電網強健度。坎普斯針對此問題點出,核電在發電當下或許沒有產生碳足跡,但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必須投入更多成本、更多時間,產生的碳足跡更是相當可觀。他建議將資源正確的投入發展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電,盡速停止核能發展。

    針對台灣核四的啟用與否,坎普斯認為,核四是40年前的設計,而車諾比核災發生在35年前,福島核災則是10年前,代表核四的設計沒有因應這些事故進行修正,無法消除無窮的風險。

    坎普斯語重強調,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影響會長達百萬年,核廢料將成為全人類難以擺脫的詛咒。除了處置工程上的挑戰,人類社會更需要思考「環境正義」的真諦,在處理核廢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再剝削社會弱勢族群,如不該再占用原住民族的土地埋放核廢料。面對核能爭議,現今社會必須不斷溝通,人類才有可能邁向沒有核電的世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31258

  • 40加侖公升 在 玉兔 鄭如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0 15:56:48
    有 557 人按讚

    【@23twentythree_tw x KOL公益二手拍🌱】
    一起來公益二手拍找我玩🥰!

    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制,或是現場排隊!
    名額有限制,建議事先報名: https://www.surveycake.com/s/v8ea6

    ✔️時間🕚
    5/22/2021
    二手拍11:00-17:00
    座談會17:30-19:00

    ✔️地點📍
    夾腳拖的家: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22號
    (捷運中山站)
    @flipflophostel.owlstay

    ✔️賣的東西:
    衣服,鞋子,配件,化妝品,飾品,書籍等等!

    當天晚上還有循環時尚座談會!
    由二拾衫&所有KOL共同參與分享🥰
    一起輕鬆聊聊二手x永續
    外加小遊戲互動及拍照時間❤️

    ✔️入場費
    二手拍:$150/人,可換取$100二拾衫官網折扣券
    座談會:有參與二手拍者$50/無參與二手拍者$100

    👩‍❤️‍👩公益捐款:
    二拾衫淨利&KOL收入之5%
    捐贈至「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宣傳理念:
    與@23twentythree_tw一起為地球出份力,

    減少衣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一起讓時尚循環起來!

    我之前不知道的事:
    ⭕️ 製造一件tshirt平均要耗費2000公升的水。

    ⭕️染劑:
    衣服只要不是原本的米色,
    使用的染劑都是很嚇人的。
    衣服染料就有3500多種化學物質,
    很多對人體及環境有害的,
    譬如說重金屬,
    製造過程以及清洗過程,
    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會
    藉由水回到我們喝的水裡,
    用來灌溉植物的土壤裡等等。

    繼續殘留在衣物中的有害物質~
    一旦過量穿的時候對我們人體有嚴重傷害。

    ⭕️ 棉花是一個比其他植物
    更需要水的經濟作物,
    也是最需要化學藥劑才能健康生長的品種。
    用棉花做得衣服,
    通常需要超過5000加侖的水量才能製成一件!

    生產棉花時所用的肥料、
    除蟲劑也縮減了土壤的壽命。

    ⭕️衣服不穿後,
    不管是回收,掩埋,或焚燒因為染劑等等的原因,都會造成污染。

    ⭕️碳排放
    “運輸衣服,
    一艘船一整年會產生的染物,相當於5000萬輛汽車那麼多。
    船舶燃燒的燃量汙染程度,
    比卡車使用柴油的汙染高上1000倍。”

    ♻️怎麼辦呢?
    大家可以一起從源頭減少衣服浪費!
    除了”減少衝動消費機會,
    「買的聰明、買的理智」”。

    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新潮流!
    👇👇👇👇👇
    購買二手衣不再是為了節省費用~
    而是一個讓時尚循環的新潮流!

    很多不適合自己的衣服(譬如說變胖變瘦等等理由)可能適合別人!

    所以,
    5/22/2021 早上十一點見!
    一起讓時尚與環保並存!🥰

    ⚠️請自備現金零錢及購物袋
    ⚠️現場售出不退還
    ⚠️23粉粉小福利
    當天有二拾衫 #最新未上架 的衣服搶先曝光❣️

    #二拾衫 #網紅二手拍 #公益

  • 40加侖公升 在 Paris Eye 看巴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3 21:40:34
    有 169 人按讚

    喜歡法國紅酒的朋友們,有好奇為什麼紅酒的容量都是750cc嗎?不是一公升,也不是500cc這種常見的飲品容量?!

    是因為不想裝太多,怕民眾酗酒喝太多(笑)
    還是在製作玻璃瓶時,這樣的大小最容易生產?
    美觀問題,這樣瓶身的比例最好看?
    或是紅酒商的陰謀,一瓶750cc的紅酒,總是一瓶不夠喝,兩瓶又沒喝完😉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一個數學問題!
    這個問題要回到19世紀,英國當時是法國紅酒的最大出口國,但是英法兩國的度量衡單位完全不同,法國的容量單位是以公升為基準,英國是加侖為單位
    一加侖= 4.5 公升 = 0.75 公升 x 6
    剛好是整除六瓶750cc的紅酒,也剛好說明為什麼常見的一箱紅酒都是6瓶裝

    這個很多法國人都不知道的都市傳說,竟然只是單純數學單位問題。。。🙄

    因此750cc的玻璃瓶就成了玻璃酒瓶的最基本單位,再往上增加
    1.5 L= 750x2
    3L = 750x4
    6L = 750x8
    9L、12L、15L、18L、直到30L,相當於40瓶一般750cc容量的紅酒瓶,而且每個不同容量的酒瓶,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都是聖經裡提到的國王的名字命名(好拉風)

    最大的30L是叫做melchizédec,高110cm,滿瓶時約52-54公斤。但是這樣的大小確實很難用在日常生活裡啊,報導採訪了法國知名製作玻璃瓶的廠商,老闆笑呵呵的說:啊上次好萊塢明星李奧納多,有訂製了一個melchizédec。確實非常美國風(笑)

    最大有做到150L喔!瓶身比一般成人還高,不過30L以上都是展示功能

  • 40加侖公升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7-21 22:00:18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但對牠實際上能做什麼相當陌生。我們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打針或接種疫苗的經驗吧?要確認這些醫藥用品安全無虞,其實都要靠鱟血的幫忙。

    鱟流出來藍色的液體就是牠們的血液,因為裡面有銅離子所以呈現藍色,但鱟血的神奇之處並不在於顏色,而是牠們的血液裡有特殊的凝血劑,可以拿來揪出細菌,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具有這種功效的生物,牠們的血液就被科學家拿來製作成「鱟試劑」(LAL),現在醫藥界正在努力研發Covid-19疫苗,也是要靠鱟血從旁協助。

    在鱟試劑發明前,科學家不知道該怎麼確定,新疫苗或藥物是否安全無菌,為了確定新產品沒有被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之類的汙染,過去科學家必須抓來一大堆兔子,把疫苗注射進牠們體內,看看兔子有沒有出現症狀,但自從鱟試劑1970年代誕生之後,完全改寫了製藥界歷史!檢測的時候,只要拿一點鱟試劑滴到疫苗或藥物上,如果疫苗裡有細菌,鱟試劑就會把細菌包起來,變成像果凍囊狀的樣子,鱟試劑雖然不能殺死細菌,但等於是一種「警報器」,挽救無數人和兔子的性命,所以鱟血也堪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液體之一,甚至被稱作「藍金」。

    其實鱟試劑的製作真的不容易,捕撈外加放血作業,相當費時又燒錢,想做出1加侖(3.8公升)的鱟試劑,平均要耗費6萬美元,相當180萬台幣!業者每年都會捕撈50萬隻鱟,而每一隻鱟都會被抽出大約30%的血液,大家可能很難想像30%有多少,拿我們人類來舉例好了,體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量大概會有4000ml,如果你跑去捐血,規定是最多一次捐500ml,換算下來也不過12.5%,結果你把人家放血30%,不出鱟命才怪!所以放血的過程中,大約會有30%的鱟撐不過去,要7天後才能回家,而撐過去的倖存鱟就會被放回海中,但其實沒有人知道牠們能不能恢復健康,好好活下去。

    而製藥業者當然堅稱這些鱟都會順利恢復原先的生活,但動物學家追蹤鱟的餘生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有大約10%-25%的鱟在回家幾天後就會死亡。而且研究證明被放過血的鱟會身體虛弱、喪失方向感一段時間,母鱟可能還會有「不孕症」,出現產卵困難的現象,所以動物學家呼籲製藥業對牠們溫柔一點,好增加牠們的存活率,不然總有一天人類會無鱟可用。

    拿美國來說,正常每年春天滿月的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鱟,爬上美國大西洋沿岸產卵,但是由於棲息地流失,再加上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過去幾十年來鱟的數量急遽下滑。1990年生物學家原本預估,在美國「德拉瓦灣」的產卵點,有至少124萬隻鱟,但這個數據到2002年也就是短短12年後,暴跌到33萬多隻,等於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不到。2016年的時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把美國鱟列為「易危」(Vulnerable),專家也預估,美國「鱟口」恐怕持續減少,預估未來40年內數量將暴跌30%。

    而台灣的話,從前台灣西部的沙灘有許多鱟,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如今只有在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大概20年前,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的潮間帶,就已經被劃為鱟保育區,明令禁止抓鱟,用漁具或徒手都不行,當地也有取締小組不定期巡邏,同時會進行各項宣導教育、野放鱟寶寶等保育行動。總之鱟的數量真的岌岌可危,牠們明明就是存活了4億多年的活化石,比恐龍還要古老,結果遇上人類就GG了。

    鱟血的使用,在這次肺炎疫情中再度成為焦點,但卻引發動保人士的抨擊。其實近年專家已經研發出一種,與鱟血原理相近的合成替代品(rFC),目前被歐美一些公司所採用,但是今年6月,負責美國製藥安全標準的公司又出來說,他們無法證明這種替代品的效果良好,因此需要繼續使用鱟血這種傳統的檢測,看來短期內,鱟被插吸管放血的畫面還會繼續上演。你們覺得為了救人類,讓動物賠上性命,這樣是合理的嗎?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