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完最後一隻貓後,我也想去死」 福島核災10周年 他為顧棄養貓不撤離】#哲看新聞學日文
-
■フォトログ:原発事故被災地、捨てられたネコたちを育てる男性
■影像故事:核電事故災區,照料被遺棄貓咪的男子
-
🇯🇵[福島県浪江町 5日 ロイター] - 東日本大震災が起きた10年前、被災地の一つと...
【「照顧完最後一隻貓後,我也想去死」 福島核災10周年 他為顧棄養貓不撤離】#哲看新聞學日文
-
■フォトログ:原発事故被災地、捨てられたネコたちを育てる男性
■影像故事:核電事故災區,照料被遺棄貓咪的男子
-
🇯🇵[福島県浪江町 5日 ロイター] - 東日本大震災が起きた10年前、被災地の一つとなった福島県浪江町の加藤栄さん(57)は町を離れず、自分の家に踏みとどまることを決めた。置き去りにされた近所のネコたちを救うためだ。
🇹🇼[福島縣浪江町 5日 路透社] - 福島縣浪江町在距今10年前的東日本大震災(311大地震)中成為災區,57歲的町民加藤榮為了拯救遭鄰居棄養的眾多貓咪,決定不撤離留在自家中。
-
🇯🇵約25キロ先には、震災時の津波によって事故を起こした東京電力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がある。隣人らは放射能汚染の脅威から逃れようと次々と浪江町から去って行った。しかし、加藤さんはいまだにこの地を離れようとしない。
🇹🇼距離浪江町約25公里遠的地方,就是當時地震引起海嘯造成核災事故的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鄰居為了避免遭到輻射汙染,都陸續從浪江町撤離,但是加藤榮仍舊沒打算離開這個地方。
-
🇯🇵「最後のネコを看取ってから自分もなくなりたいと思います」。隔離された汚染地域にある自宅で、加藤さんは言う。「それをやって死にたいんですよ」
🇹🇼「在照顧完最後一隻貓後,我也想跟著一起離開這個世界。」加藤榮在被劃分為汙染區而被隔離的自家中這麼說道。「做完那件事後,我就想去死了。」
-
🇯🇵加藤さんが自宅の庭に埋葬したネコは、この10年間で23匹にもなった。最近はネコの墓を作っても、人影の絶えた町を自由に動き回るイノシシに荒らされてしまう。加藤さんは今、自宅と自身の所有地にある別の空き家で41匹のネコの世話をしている。「ポチ」という名の犬も保護した。
🇹🇼加藤榮埋葬在自家庭院裡的貓,在這10年間多達23隻。最近他即使蓋好了貓的墳墓,也會被附近因人去樓空而到處徘徊的野豬給弄亂。加藤榮如今在自家及自有的別間空屋中,共照顧了41隻貓,其中也有一隻名為「波奇」的狗。
-
🇯🇵浪江町から避難した住民はすでに約16万人に達した。そうした中で、以前は従業員70人の建設会社のオーナーだった加藤さんがこの地に残る決意を固めたのは、解体を手伝った空き家の中で死んでいるペットを見つけた時のショックが一つの原因だった。ネコたちの世話は、3代にわたって加藤家が守ってきた土地に留まる理由にもなった。
🇹🇼從浪江町撤離的居民如今已達到約16萬人,這之中,曾經擁有70名員工的建築公司老闆加藤榮堅持留在這個地方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幫忙拆解空屋時在屋內發現了死去的寵物,這令他感到十分驚愕。照顧貓咪這件事,也成為讓加藤榮留守3代祖厝的理由。
-
🇯🇵「ここで生まれ育ったんで、親父がこれ建ててくれた家なんで、できるだけ壊したくないですね。本当に自分の故郷なんです」。加藤さんは自宅の前に立って、そう話した。
🇹🇼「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成長,這是爸爸蓋給我們的家,所以希望盡可能不要讓房子崩壞。這真的是我自己的故鄉。」加藤榮站在自家門前說下了這段話。
-
🇯🇵木造2階建ての自宅の状態は芳しくない。「2、3年持つか持たないかでしょうね。(この家は)限界だと思います。壁もちょっとズレちゃったんで」
🇹🇼木造2層樓的加藤家如今狀態已不如以往。「大概只能再撐個2、3年了吧。我覺得(這個家)已經到極限了,因為牆壁也稍微歪斜了。」
-
🇯🇵加藤さんによれば、動物たちの世話をするための出費は月額70万円ほどになっている。その一部は、日暮れ時に自宅の近くに集まってくるイノシシに与えるドッグフードの費用だ。
🇹🇼根據加藤榮表示,照料動物們的支出1個月要花將近70萬日圓(約新台幣18萬3千元)。這之中的一部分,也包含要給黃昏時在自家附近徘徊的野豬的狗飼料費。
-
🇯🇵農家にとってイノシシは害獣であり、空き家を荒らすという悪さもする。しかし、加藤さんにとっては、保護すべき命の一つだ。2月25日、加藤さんは逮捕された。11月に日本政府が仕掛けた罠にはまったイノシシを逃がした容疑である。この記事が公開される時点では、彼はまだ取り調べのため拘留中だ。
🇹🇼野豬會做出弄亂空屋等惡行,所以對農民來說是害獸,但是對加藤榮來說,野豬也是應該受到保護的生命之一。上個月(2月)25日加藤榮遭到警方逮捕,因為他在去年11月放走了困在國家設置的陷阱裡的野豬。一直到這篇報導露出的時間點,加藤榮仍因審訊而被拘留中。
-
【新聞小檔案】
▌浪江町(なみえまち):
・浪江町,是位於福島縣雙葉郡的一町。它位於發生核輻射洩漏的福島第一核電廠20公里範圍內。自2011年福島核災撤離後已無人居住,人口數為0;2017年4月1日起,近浪江站附近範圍解除了「歸還困難區域」限制,少部份居民開始回歸;至2020年1月的統計,町內人口約為1100人,比起事故前有近2萬人口仍相距甚遠。
・浪江町現在仍有超過8成的範圍被劃為「歸還困難區域」,居民不可以在範圍內逗留或住宿。(來源:維基百科)
311海嘯範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福島核災十周年
#核災是天災也是人禍
#請原能會完備台灣核災應變計畫
311福島核災剛滿十周年,影響仍然持續,日本到今日還在進行善後工作,而且離善後完成的那一天還有段距離。
我今天在教文委員會質詢時,詢問原能會謝曉星主委, 如果台灣發生福島核災等級的事故,#台灣準備好了嗎?
美聯社整理了福島核災至今的影響,包括:
🛑花費21.5兆日圓於核災處理(約5.55兆新台幣)
🛑35,725名福島縣居民仍有家歸不得
🛑1,400萬噸輻射廢棄物待處理
🛑124萬噸輻射污水待處理
🛑每天投入4000名人力於受損核電廠,預計花費40年完成除役工作
🛑興建432公里長巨型海堤防海嘯,引發破壞海洋生態、景觀、漁業等爭議
福島核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與後患,當年的災況台灣人也都還歷歷在目。今周刊於今年三月初做的「國人核能發電意向調查」顯示,有將近七成的台灣民眾認為,北台灣一旦發生核災,損失程度將比2011年日本福島更嚴重!
事實上,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莊秉潔教授團隊在2016年就做過研究,用福島核災等級的放射性物質逸散量、配合台灣天氣、地形等因素,進行模擬推估,結果以核四出事為例如下:
❗11%台灣土地會成為永久撤退區(輻射劑量超過50毫西弗)
❗北部縣市成為永久撤退區的機率:基隆市51%,新北市48%、臺北市38%、桃園市30%
❗在東北季風的狀況下,西部所有地區皆有可能成為水資源匱乏區
可以見得,台灣民眾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核災事故若發生在台灣,影響跟損失的程度令人擔憂。
核災防治計畫中,最基本的環節是劃定出 #防災重點區域,稱為緊急應變計畫區 Emergency Planning Zone (EPZ)。有些國家會再針對不同區域的輻射影響程度,做更細緻的劃分。我的團隊整理出例如🇺🇸美國、🇫🇷法國、🇰🇷韓國,其實都有做至少兩階段的應變區域劃分,🇯🇵日本也在2011年後將防治區域擴大到電廠方圓30公里。
但是台灣的緊急應變計畫區,雖然已在福島核災後做過調整,卻只有調到方圓8公里。面對包括我在內數位委員的疑問,謝主委自己也說,在最壞的情況下,應變計劃區範圍當然會需要調整,原能會正在檢討評估中。我要求原能會在三個月內,向我提出檢討評估的結果報告。
今周刊同一個調查也發現,有近半數國人對於政府或台電應變核災的危機處理能力 #沒有信心。
原能會作為台灣核能的 #安全管制機關 以及台電的 #監理機關,對於台電處理核災事故的能力應該最了解。所以我詢問謝主委,他會給台電的核災應變機制打幾分?
主委:「勉強及格而已,滿分十分打六分。」
我進一步詢問,那台電哪裡沒做好?主委認為是 #核災演習的心態問題,以及目前的演習恐怕難以應付實際情況。
我也請主委一併於三個月內需提出的報告中,對於台電應變措施的缺失進行檢討,我們國家的核災應變機制,#不能只有勉強及格。
#原能會將組織改造為核能安全委員會
未來原能會規劃將從目前的二級單位降格為直屬行政院的「核能安全委員會」,仍舊會是全國輻射災害主管機關。
當核災發生時,未來的核安會將需要協調環保署、內政部、甚至國防部等層級高的相關單位,一同救災。謝主委也坦承,原能會組改對於它的核災應變效能,#一定會有影響。
我呼籲政府,核安問題不會因為核電廠停止運作就消失。核電廠除役過程中,仍然有輻射外洩的風險。政府對於核災應變措施的補強工程,絕不可以因為即將廢核、原能會組改而停滯,我也會持續監督。
我在上週六參加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舉辦的 #福島十年告別核電 活動時也提到,不管科技再發達,操作機器的是人類,而 #人類會犯錯。福島核災不只是天災,也是人禍。
因此,只要核電廠還存在,發生核災的可能性就存在。請原能會務必持續檢視台灣的核災應變計畫,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311海嘯範圍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勿忘311 福島十年 告別核電
今天是福島核災十周年,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大地震與海嘯,後續引發了這場震驚全球的災難,福島第一核電廠嚴重受損,輻射大量外洩擴散,16萬人因此必須從家園撤離。經過十年,日本針對地震與海嘯的多數善後工作已告一段落,然而核災污染的後續仍遙遙無期,使得福島的重建之路崎嶇難行。
在這一天,綠盟要向這場災難中承受巨大傷害和犧牲的受災者致上慰問,也提醒台灣人們勿忘福島、應省思核電的真實代價,更 #呼籲擁核陣營不該再試圖淡化核災影響,#扭曲詮釋關於福島現況的各種資訊,以粉飾的太平掩蓋真相。
◈ 廢爐作業、輻射汙水成難題,核災仍是現在進行式
福島核災善後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在於反應爐內至今仍有大量殘留的高放射性核燃料碎片殘骸難以移除,1號機與2號機中的用過燃料池當中,也有高強度輻射的用過核燃料尚未取出,整個核電廠除役作業預計40年以上都未必能完成。除此之外,由於仍需持續注水冷卻反應爐心,每日有上百噸的輻射汙水不斷被製造出來,現場儲水槽即將不敷使用,因此日本政府正考慮將輻射汙水排入太平洋,引發國內外擔憂。
◈ 甲狀腺罹癌數字上升、難以被究責的健康衝擊
過去十年來,這些第一線面對廠區現場高風險善後工作的工人累積已有7000名,當中有 #八成是承受了比東電員工高達八倍以上輻射有效劑量的派遣工,相關的健康風險防護成為一大漏洞;而福島居民健康的問題,也絕非擁核陣營不斷聲稱的「福島核汙染後觀察不到影響健康的效應」可輕易帶過。
根據福島縣府統計數據,至2020年2月止共有237人經診斷為惡性腫瘤或疑似甲狀腺惡性腫瘤,187人接受手術。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癌症預防暨檢查研究中心主任津金昌一郎博士就曾指出,311之後,未成年甲狀腺癌的患者數大約是2010年的60倍。而官方雖表示難以判斷此為核災造成的影響,但也早已承認甲狀腺癌以數十倍的數字激增是事實。輻射污染之所以棘手,正因為健康影響需要一定時間累積才會慢慢顯現,也使得證明相關性與後續究責更加困難,擁核陣營因此聲稱「無人罹癌、無人因輻射而死」,是 #對核災本質的無知與對受害者的輕蔑。
◈ 「復興」背後是持續的輻射汙染,和被隱形化的避難受災者
許多人以為,福島的官方避難指示既然已解除,是否代表已經可以安全居住、多數居民也已返鄉?事實上,福島的輻射劑量多年來雖然有下降的情形,但並不代表已經沒有輻射汙染,也仍有大量土地無法使用、土壤汙染仍然持續。綠色和平東亞分部今年三月發布的《福島:核災永恆,十年一瞬》報告就指出,福島縣範圍達840平方公里的特別除污地區中,僅有15%區域完成清除輻射的工作,有高達85%面積仍尚未啟動清除工作。
而日本地球之友 FoE Japan 指出,日本政府將輻射年受曝限度,由原先的1毫西弗調高二十倍至20毫西弗,作為解除避難指示的基準,引發各界批評過於寬鬆,也使得目前居民返鄉的比例僅有兩成,多數為年長者;年輕人和扶養小孩的家庭,絕大多數都選擇繼續在外避難,而這些選擇不返回者,就在政府制度下被被「隱形化」、剝奪難民的認定資格,賠償、補助和住宅援助等都隨之消失,而面臨貧窮、就業等相關問題。
◈ 勿忘311核災教訓 台灣應堅定邁向廢核
雖然核災殷鑑不遠,世界正往再生能源的時代前行,但今年八月擁核派仍提出「核四重啟公投」,試圖恢復位於斷層帶上充滿風險的老舊核四廠,讓台灣重新回到核災威脅之下。回顧福島核災10年,日本至今仍在為使用核電付出高昂代價,對輻射汙水束手無策,核電重啟困難重重,福島核災後更確認了核電已成為夕陽產業,311之後的反核運動曾有二十多萬人走上台灣街頭,要求非核家園,今年適逢10週年,我們不應忘記311,請 #堅決反對核四重啟,投下不同意票,讓 #核電早日歸零。
--
延伸閱讀:
➤ 2021福島核災現況整理
https://pse.is/3cvrtk
➤ 福島核災十年 被污染的土壤和土,該何去何從?
https://pse.is/3dsjdp
➤ FoE Japan聲明:311的第10年--救濟被害者,將能源政策歸還人民手中
https://pse.is/3c72p7
➤ 菅直人《核災下的首相告白》:核電的安全神話瓦解,核電比較便宜的神話也同樣瓦解
https://pse.is/3d8maz
➤ 《2020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摘要中文版發布:全球綠電占比首度超越核電,核能產業衰退已成定局
https://pse.is/3b6mvy
➤ 讓台灣早日核電歸零:勿忘福島教訓,核災仍是現在進行式
https://pse.is/3dstbf
311海嘯範圍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鍵數位專題 「福島核災」後被輻射污染的土地,這10年怎麼了?】https://bit.ly/3esyt8r
除了反應爐,當時氫氣爆炸導致輻射外洩,也使得周邊土地受到核輻射污染。過去10年,日本當局在周邊輻射污染區域執行污染清除的工作。
範圍包含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其中福島縣所需要清理的區域最多。
目前福島縣內,除了歸還困難區域外,所有地區都已經在2018年清除完成,預計要運送到中繼儲存設施的土壤與相關廢棄物總計有約1400萬立方公尺……. https://bit.ly/3esyt8r
#311大地震 #福島核災十週年 #地震 #海嘯 #核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