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2020現在是幾世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2020現在是幾世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2020現在是幾世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2020現在是幾世紀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曼克》、《#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誓血五人組》、《#悲慘世界》和《#殺戮荒村》是我今年十大電影中的 10 至 6,延續此話題,進一步在 2020 年的最後一天,談談自己今年心中前五喜愛的電影。 今年共看了 360 部電影,不算特別多,一定有好片子沒看到,也總會有遺珠,但進行這樣的年底回顧...

  • 2020現在是幾世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31 12:00:29
    有 415 人按讚

    《#曼克》、《#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誓血五人組》、《#悲慘世界》和《#殺戮荒村》是我今年十大電影中的 10 至 6,延續此話題,進一步在 2020 年的最後一天,談談自己今年心中前五喜愛的電影。
     
    今年共看了 360 部電影,不算特別多,一定有好片子沒看到,也總會有遺珠,但進行這樣的年底回顧,在爬梳觀影紀錄的過程中,老話幾句,發現讓自己最有感觸的,還是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怎麼共處的作品,世界已經夠亂了,但透過影像我們好像還能奢侈地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絲避世的位置。
     
    發表年度片單,某一部分是透過審視今年的觀影足跡,記住在光影間的擺盪與遊歷,回味難忘的怦然心動,重溫甜蜜的美妙時刻,私心替自己再度烙下印記,希望有些感動永遠能記得。最後,在混亂的 2020 ,還能奢侈、自在地進電影院看電影,怎麼都該知足了。
     
    🎬以下排名有分喜好順序,並附上短評。10 至 6 名請點此連結👉https://bit.ly/3hrs1Oq
     
    5.《#逃亡的女人》,【可樂電影 Cola Films】發行
     
    《逃亡的女人》呈現出來的,是洪常秀更明確地轉向探尋女性的樣貌,於同質中求變。這部替洪常秀拿下柏林最佳導演的作品,某程度來看的確很「洪常秀」,但同時也不那麼「洪常秀」。《逃亡的女人》幾乎是以一種全然的女性觀點敘事,男性視角基本上在片中遭到排除,是缺席的,是無理的,從這點來看,《逃亡的女人》可說是洪常秀一種創作上的轉變。
     
    《逃亡的女人》結構明確,分成三段敘事,觀眾跟隨金珉禧走入三位女性的日常生活,或許解讀成跟著洪常秀窺視女性也未嘗不可(片中也出現監視器錄像的運用),這三位女性的感情狀態並非當代社會所謂的「完好」,第一位離婚、第二位遭一夜情對象糾纏、第三位與另一半貌合神離,但從對話中觀眾可以得知,這三位女性的生活基本上在男性的缺席中找到與自己「共處」的可能,是否「和解」不得而知,但能確定至少努力生活。
     
    第一位女性靠著離婚的贍養費買一棟好房子;第二位女性也能思考去酒吧尋找豔遇和心儀對象;第三位女性更大膽碰觸女女間的同志議題,縱使只有幾秒鐘,但洪長秀也特地變焦距,以 Zoom in 提醒觀眾此刻的特別。在南韓封閉、父權的社會中,洪常秀用一種看似鬆散實則嚴謹的結構抓住女性和社會的鏈結,這是比之前轟動台灣的《82年生的金智英》更勇於表現女性主權的電影。
     
    特別的是,這三段女性的開場,洪長秀都將鏡頭率先瞄準了群山,而後才調整焦距將鏡頭放置於女性身上,最後一段的結尾,則收在戲院,銀幕上放映大海浪潮下的反覆洗滌,這邊我將山與海視做洪常秀對女性的致意,穩如山、靜如海,或許是種浪漫的定義。
     
    《逃亡的女人》少了洪常秀在時間上非線性的虛晃一招,也脫離了洪常秀時常於角色間遊走在真實、夢境的恍惚狀態,但角色間仍然維持一種「神秘性」,觀眾很難從對話與動作間掌握故事全貌,無從得知離婚的來龍去脈,無從得知單身的原因、更無從得知女女同志間可能有的壯烈或噤聲,得靠觀眾去詮釋、去想像,敘事上也就有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便是洪常秀令人如此著迷的原因之一。
     
    可以確定的是,這是洪常秀一次重要轉變,也是創作者感受到社會氛圍、從自我生活提煉而出的作品。或許碰上金珉禧之後,洪常秀的創作將走向下一階段。
     
    📝全文請點👉https://bit.ly/3n0jHX1
     
    4.《#氣球》,【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放映
     
    中國從七零年代鼓勵計劃生育,喊出「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而後進入八零年代,一胎化政策實施,以更為粗暴的方式進行人口生育控管,引來的是墮胎、勞動力短缺、人口急速老化、男女比例失衡等結構性問題,八零年代的中國,經歷社會改革的巨變。西藏導演萬瑪才旦的《氣球》也將鏡頭對準生育計畫,這段在中國改革史上無法抹滅的失敗,猶如鬼魅幽靈般降臨在佇立於青藏高原的傳統家庭之上,萬瑪才旦召喚的是揮之不去的中國共業,如投胎、如轉世,宗教與政策的重量壓著現實,無法喘氣。
     
    《氣球》在雄性世界中以「羊群」對比人類,父輩苦惱母羊生不出小羔羊,影響生計,走投無路之下向鄰居暫借「種羊」,拼死拚活地交配,藉以生出品質優良的小羔羊,以量取勝,進而改變羊群體質;反觀中國社會,喊著「優生優學」的口號,節制生育,以寡為旨,希冀改變人口結構。羊越生越好,人則越少越好,人類看似馴服羊群,生命的位置卻缺少高度,於是觀眾能看見男性在洗滌羊群的藥水中爭鬥,惹得一身腥,雄性建構的世界,會濕身且帶著點羊騷味。
     
    更驚喜的是,萬瑪才旦在片中加進西方社會「試管嬰兒」的新聞畫面,當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不斷探尋生命不同的可能性時,中國正節制生育,抑制生命的出路,幾相對比下,其荒謬與困惑展露無遺,萬瑪才旦精闢的對生育提問,並加以辯證。
     
    說到底,《氣球》達成的是在男女間的拉扯中,貫徹「傳統觀念」與「現代改革」的對立,當藏族社會篤信超脫轉世,孕育跨至宗教靈性層面時,女性身體自主權更加被限制、被剝奪,墮胎的當代觀念被傳統禁錮,萬瑪才旦便以人道主義的視野,捕捉到女性在計劃生育中的掙扎。
     
    《氣球》也精巧安排三位女性做階段性的象徵,城中女醫師的進步力量衝擊現代社會,不斷勸導女主角墮胎;高原上的尼姑是傳統宗教的代表,不斷勸導女主角順從靈性;女主角則夾在這兩者之間擺盪、飄移,萬瑪才旦縝密佈局,又是一抹「傳統」與「現代」對立的塗暈。
     
    順著敘事來到片尾,父親從城市買來的「紅色」氣球(象徵中共政策)自然不適用於高原,恰如因計劃生育而需要的保險套,最終氣球與保險套都如幻象般輕易被戳破。
     
    《氣球》全片緊扣生育,擅用符號象徵(氣球、羊群、保險套),調度穩健俐落,同時帶著青藏高原獨有的生活況味,餘韻綿延不絕,如孩童手中抓不住的氣球,突如其來的飄散,化作女性及生育政策的哀愁,在寬闊天際中無止盡漫遊,不知該往何方。
     
    📝全文請點👉https://bit.ly/3pC7CJa
     
    3.《#她們》,【Sony Pictures 索尼影業】發行
     
    葛瑞塔潔薇揮別《淑女鳥》的初試啼聲後,獨立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的《她們》更顯自信,全片散發著迷人、雋永的古典魅力。葛瑞塔潔薇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將馬區家四姊妹的成長歷程,裝訂成一本乘載著回憶的手工精裝書,精緻、細微地幽幽道出愛情、家庭、女性、抱負、婚姻等等面向,雖然極富沈甸的厚重之感,卻溫暖地包裹人心。
     
    在今昔交錯的「雙時空」敘事下,葛瑞塔潔薇刻意將攝影機運動方向左右變換,精準地以好幾組工整的對稱剪輯,不斷明示這群「小婦人們」遭遇的困境與心境,映襯出苦澀與美好。諸如喬初回老家,獨自在街上行走的沈重感(行李掛身的包袱),下一顆鏡頭馬上切換四姐妹在街上的歡笑,並呈現輕盈感;喬與病重的貝絲在海灘上談心,對比的是四姐妹與四公子的戲水;劇場俱樂部的嬉鬧收到羅禮的鑰匙,換來的是人去樓空獨自打開信箱的蒼涼。
     
    除此之外,葛瑞塔潔薇也對比了四姐妹在「選擇」後的生活樣貌:喬選擇獨自在紐約教書、梅格選擇與老師結婚後的貧窮、艾美選擇前往歐洲修習藝術活躍社交圈、貝絲因良善選擇照顧弱勢染上猩紅熱而後身體每況愈下。四姐妹都在自身特質的選擇下走向彼端的未來,沒有對錯,只有選擇,葛瑞塔潔薇做的只是交互剪輯,將「選擇」與「結果」的概念強而有力地具象化。
     
    除了剪接,葛瑞塔潔薇同樣懂得利用「色調」做出對比,7 年後的現在是冷冽、灰色調,7 年前則是溫順、暖色調,拆開檢視,葛瑞塔潔薇刻意為之的結果,便緩緩述說了韶光荏苒,成長的苦澀滋味。此種滋味,更是本片藏在女性主義大旗下的另一道鮮明主題,而喬的這句獨白:「我想念過往的一切。」舉重若輕地點題,餘韻繚繞。
     
    縱看《淑女鳥》和《她們》,即使年代不同,但主題核心都不脫青春少女的成長紀事。電影藝術往往是真實經驗的再造與複製,導出《淑女鳥》的半自傳作品後,不難發現葛瑞塔潔薇也將自我投射進《她們》──不管是 19 世紀還是 21 世紀,加州、麻州還是紐約州,葛瑞塔潔薇都透過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超越時空,直指當代,雜糅了女性的理性與感性、迷惘且自信、柔軟而堅毅的百種姿態。
     
    對於葛瑞塔潔薇而言,或許生活並非永遠只有愛情與婚姻、家庭和孩子,葛瑞塔潔薇橫跨幾世紀譜寫出心中的小婦人,不卑不亢地告訴女性能害怕、能退縮,但也請保持果敢與溫柔,抓住榮光與財富。無論童年或成年,不斷與自我對話、她人共處,希冀最終能走出一條屬於「她們」的康莊大道。
     
    📝全文請點👉https://bit.ly/2WTBdBC
     
    2.《#1917》,【環球影片粉絲專頁】發行 
     
    《1917》在導演山姆曼德斯的領導下,各部門配合的天衣無縫,尤其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的神乎其技,全片親密地緊跟大戰下的小人物,共同克服壕溝、草原、泥地、洞穴、洪水、森林等地形,在限制中掌握室內與戶外的光影變化,更以廣角鏡頭宏觀地映照出戰爭之苦,同時完美地隱匿攝影機,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其滿溢的才華與實力,望諸當代,少有人能匹敵,難以置信。
     
    再來是剪接李史密斯(長期與克里斯多福諾蘭配合)縫合了鏡頭的斷裂,利用鏡頭運動、場景調度的掩護找到剪接點,巧妙且流暢地切換轉場,在這場「偽一鏡到底」中來去自如,將 1917 這一年的戰爭,連成一氣呵成的磅礡氣勢。而湯瑪斯紐曼(藍迪紐曼表兄弟)的管絃配樂情緒飽滿、烘托人心,替這場史詩戰爭奏出難忘樂章,雖有過重之嫌,但瑕不掩瑜。全片在各大師們的齊力中,概念與形式完整合一。
     
    此外,在一部與時間競賽的電影中,「迫在眉睫」之感強而有效地貫串,情緒張力也隨著劇情推演逐漸加溫,但《1917》最棒的戲都是於「快」中提煉出的「慢」──山姆曼德斯無所畏懼地停下腳步,在逃亡時打破與法國婦人的隔閡,並透過士兵之眼於嬰孩中望見新生與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此場戲出現的牛奶成為存活的養分,對比片子中段盛裝牛奶時的死亡,出現截然不同的表徵;而這裡的女性也有可能擴寫成聖母形象(沒生孩子、秒瞬止血),成為槍林彈雨中超現實的神來一筆。
     
    山姆曼德斯也懂得在湍急流水中感受緩緩灑落的櫻桃樹花瓣,似在奠祭死去的亡魂(櫻桃樹是好友的愛);山姆曼德斯更莊嚴的在樹林間透過古老民謠〈Wayfaring Stranger〉幽微傳唱出對死亡虔誠、尊敬的態度,靜靜地輕撫戰火下每顆顫動的心。
     
    最後,山姆曼德斯在「偽一鏡到底」中繞行死亡幽谷一圈,將小兵執行任務後的出發與抵達於樹下完整收束,首尾的寧靜之勢遙相呼應,「家」與「愛」則成了失去朋友的救贖與大戰後的心之所向。
     
    《1917》揉合了《現代啟示錄》和《搶救雷恩大兵》,透過營救任務,在斷壁殘垣中反思暴行,同時在一連串命運與人為的偶然性中,書寫戰爭。山姆曼德斯創造出粗獷同時溫柔的風格,在此證明了自己精湛的執導功力(調度與整合),無庸置疑是近年戰爭電影的標竿,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
     
    📝全文請點👉https://bit.ly/3o2Dfez
     
    1.《#日子》,【#台北電影節】放映
     
    《日子》是蔡明亮獻給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要說獻給李康生也十分認同),或許人們都是一座座孤島,但某些時刻又能彼此連結,可以是陌生人,也猶如音樂盒,這份連結更能跨國度、跨時間,蔡明亮的溫柔,溢出影像,承接住人性的困頓時分。
     
    此片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甚至是美術館式的錄像,它是日常生活,縱使拆開片段觀看,都能成戲,而看似鬆散的結構經過蔡明亮統一與整合,雲淡風輕的在 46 顆鏡頭中,做出許多符號隱喻及情緒堆疊,是創作者的直覺生成也好,或是縝密布局也罷,都長成所謂的「作者電影」,將蔡式的電影語言發揮淋漓盡致,皆提供觀者不同角度的切入,亦在疫情慌亂的局勢底下,提醒世人電影、電影院永遠不會消散。
     
    人們常說「以畫面說故事」,蔡明亮的《日子》洗盡鉛華,做到「以畫面說故事」的純粹高度,且並非淪於表面炫技,反倒是經過時間與生命的淬煉、掏洗後,返璞歸真,才於無形中內化成行雲流水的創作底蘊,《日子》的好,就在層層對照、堆疊、並置當中,刻劃出兩具肉體的差異,並順著自然讓靈魂水到渠成地自由交合,電影中的電影。
     
    蔡明亮的《日子》並非曲高和寡,是不帶隔閡地進入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是聽雨沈思,是煮飯燒菜,是洗澡淨身,是祭奠拜香,是做愛歡愉,當人、事、物慢了下來,日子也就慢慢被看見、被聽見了。每位觀眾都能嚐出《日子》的苦澀與甘甜,至於熟稔蔡明亮的觀眾,則能深掘出《日子》的醍醐味。
     
    這是一部允許觀眾睡著的作品,將主動權完整交還觀眾,如美術館,遇到沒感覺的畫面,就跳過,有感覺的,便駐足幾秒、甚至花上幾分鐘觀看,能停留,當然也能逃離,生活中總有百無聊賴的時刻,但也必定有傾心著迷的瞬間,這便是日子,恣意的日子。蔡明亮正在影響、創造人們觀看電影的方式。
     
    蔡明亮輕輕拾起哀愁,化繁為簡,真摯邀請觀眾「感受」每個人都有的日子,無論喜歡與否,日子就在那,安安靜靜在電影院綻放。
     
    📝全文請點https://bit.ly/37UmZ8D
     
    #2020年度片單

  • 2020現在是幾世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12 07:00:01
    有 1,308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單則推薦】
    就在奧地利進入為期一月的封城前夕,11月2日晚間8點在首都維也納市中心的猶太教堂附近,發生了一起4死22傷的恐攻慘劇。凶嫌是一名具有奧地利與北馬其頓雙重國籍的20歲年輕人,曾因為試圖前往敘利亞參加聖戰而入獄接受「去激進化」的再教育計畫。但是他成功地讓法官相信他已經放棄了聖戰信仰而獲得提前假釋出獄。

    奧地利近四十年來沒有發生過恐攻事件。但是2018年因為驅逐了40名伊斯蘭的伊瑪目以及關閉了七座被認為散播激進言論的清真寺,而成為伊斯蘭激進份子的攻擊目標。2019年維也納警方曾經破解了一起耶誕市集的恐攻計畫。

    但是奧地利政府也承認情報部門的嚴重失誤,未能即時回應來自斯洛瓦克當局關於凶嫌稍早購滿犯案武器的訊息。維也納總理庫茲已獲得了德法的支持,將在歐盟11月的峰會上,推動歐盟各國聯合防恐的議程。

    維也納慘劇延續了在法國一系列的恐攻事件,重疊呼應。令人擔心是ISIS重啟恐攻趨勢,更不能排除歐洲跨國恐攻密謀串聯的可能性。

    上週五馬克洪主動接受中東最具影響力的半島電視台專訪,透過阿拉伯文翻譯向穆斯林世界解釋法國嘲諷漫畫的言論自由,希望能藉此化解由土耳其發起的,穆斯林世界對法國的杯葛行動。

    法國各界普遍肯定馬克洪化解誤會的努力,但是在網路時代斷章取義的誤解只會被放大,也更容易被極端激進份子操縱和工具化。歐洲必須要面對第二波疫情與日益增加的恐攻威脅,看不見盡頭的疫情,和確定會再次發生的恐攻,是歐洲2020冬天逃不掉躲不過的宿命。

    {內文}
    11月2日星期一晚上8點,當奧地利正在享受第二波疫情,為期一個月的封城前夕,最後幾個小時的自由。

    (新聞片段)
    多起槍聲在維也納的市中心響起,快逃進來,有人中槍了,(星期一)晚上八點多一點,維也納遭到恐攻襲擊,在街道上的路人試圖逃跑,但是他們也不知道要能逃到哪裡去避難

    (恐攻發生地點居民)
    他走到那個角落的酒吧前,開槍之後往上面那條小巷,巷子裡就是猶太教堂

    但是在混亂中,根據目擊者報告,一共在六個不同地點都有槍聲,包括歌劇院和猶太教堂附近,一名腰間戴著假炸彈的年輕人迅速被警方擊斃,從第一起槍聲響起到擊斃恐怖份子只花了9分鐘,但是傷亡慘重。

    (奧地利內政部長/KARL NEHAMMER)
    是一名具有雙重國籍的20歲奧地利公民,也是北馬其頓人,奧地利內政部長也證實,這名20歲年輕人是一名單獨行動的孤狼,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支持者

    (奧地利總理/庫茨)
    當然不能排除兇手反猶太人的背景,特別是因為這次恐怖襲擊發生的地點

    ISIS週二在其專屬頻道上發表聲明,宣稱維也納的攻擊是ISIS旗下戰士所為。

    (伊斯蘭研究專家/Mohamed Sifaoui)
    奧地利已經有100人加入了ISIS行列,對於只有900萬人口,甚至更少的一個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這個比例非常可觀

    奧地利並不在近十年遭受恐攻的歐洲國家裡,為什麼維也納會成為激進伊斯蘭教徒
    攻擊的目標。

    (新聞片段)
    奧地利是否也成了恐怖份子的標靶,去年維也納破解了一場,瞄準聖誕節市集的襲擊,維也納的大教堂也是恐攻目標被捕嫌犯是三名車臣人,他們聲稱是伊斯蘭國的成員

    2108年奧地利保守黨政府,驅逐了40名伊斯蘭的伊瑪目,並關閉了被視為散播極端主義言論的七座清真寺,聯邦總理庫茨曾多次聲明,剷除國內伊斯蘭激進團體的堅定立場。

    (巴黎政治學院地緣政治學教授/Frederic Encel)
    為什麼是維也納,因為因為這是一個代表了幾世紀以來,保守而信奉基督教的歐洲首都,我們可以想像,這是透過奧地利來攻擊歐洲這個目標

    從10月16日法國中學歷史老師,被斬首到穆罕默德誕辰日當天,發生在法國尼斯聖母院的恐攻,接著是維也納封城前夕,猶太教堂附近的慘案,這些恐攻極為明顯地重疊呼應。

    (奧地利內政部長/KARL NEHAMMER)
    我們進行了多次搜查逮捕了14人,我現在可以提供更多細節,他們年齡在18至28歲之間,都具有移民背景,他們不全是奧地利公民

    最令奧地利人驚駭的是,這名只有20歲的兇手,曾經因為試圖前往敘利亞,而接受「去激進化」的再教育計畫,但是他成功地矇騙了司法部門,甚至當時他的律師,讓所有人相信他放棄了聖戰信仰。

    (恐攻凶嫌律師/Nikolaus Raft)
    去年我覺得他看起來毫無危險,就像一個還在尋找自我的青少年,我弄錯了,法官也弄錯喔了,負責「去激進化」對他進行再教育的組織也弄錯了

    但是最嚴重的失誤,並不是決定讓兇手提早出獄。

    (奧地利內政部長/KARL NEHAMMER)
    斯洛伐克特勤局曾向BVT(奧地利情報機構),提供了凶嫌恐攻發生前幾個月,試圖獲取武器的資訊,但是在隨後的步驟中情報通訊出現了問題

    忽略了斯洛伐克所提供兇手試圖在鄰國購買彈藥的訊息,是奧地利情報機構最嚴重的失誤,奧地利總理庫茨已經積極尋求德國政府與法國總統馬克洪的支持並將於11月中旬的歐盟峰會,提出聯合性的歐陸反恐倡議。

    (歐盟執委會發言人/ERIC MAMER)
    歐洲這個家庭堅決支持奧地利,我們將不懈地同恐怖主義鬥爭

    而且在10月31日萬聖節的前一天,法國中部大城里昂市中心的希臘東正教教堂,再度發生恐攻,一名恐怖份子開槍打傷一名牧師之後逃跑,0根據目擊者指出兇嫌在開槍前大喊著「阿拉真主至大」( Allahu Akbar)。

    (法國總統/馬克洪)
    我認為這次的攻擊絕不是無辜的,它表明了我們的敵人渴望攻擊歐洲所代表的價值,這片象徵自由文化和價值觀的土地,因此我們不會屈服

    堅持強硬面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馬克洪,在上週五尼斯發生恐攻之後,破天荒接受了阿拉伯半島電視台,長達一個小時的獨家專訪,馬克洪希望藉此能夠化解,由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發起,動員阿拉伯國家以及伊斯蘭世界集體杯葛法國的危機。

    (法國總統/馬克洪)
    我理解並尊重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一個人可能會對這些漫畫感到震驚,但我永遠不會接受一個人,因為這些漫畫而合理化他的暴力手段,我將永遠捍衛在我的國家裡,
    言論 寫作 思考和繪畫的自由

    法國各界普遍肯定馬克洪化解誤會的努力,更何況通過社交網路不單單是放大了誤解,也更容易被極端激進份子操縱和工具化,但是在遜尼派禁止任何代表先知的聖像呈現,與法國的漫畫傳統以及其一切皆可嘲諷的文化背景之間,有一道何止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法國內政部長/達曼南)
    我們不斷的在增加需要被保護的人數,例如記者

    (女記者)
    那為什麼在(2015查理週刊恐攻案)開審期間還發生了兩次恐攻),女士,問題不在我們是不是還會再有一個恐攻,而是什麼時候

    歐洲在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危機下,還要同時面對伊斯蘭極端份子恐攻的雙重威脅,就像看不見盡頭的疫情,下一場不知道是何時何地,有可能是隨時隨地發生的恐攻
    是歐洲逃不掉的惡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9XAwF4D18

    以下是完整版【美國大選特報】2020.11.0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oABwE0NE8

  • 2020現在是幾世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6 07:00:00
    有 2,250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國佛洛依德事件繼續跨洋在歐洲發酵。十八世紀日不落日的大英帝國,和歐洲擁有非洲最大的的殖民地的比利時, 首當其衝,在本週都發生了歷史人物雕像被抗議黑白種族歧視份子斷頭,毀損,推倒以及焚燒的現象。英國紅頂商人及慈善家科爾斯頓 ,以販賣黑奴起家所累積的財富,打造了布里斯托爾港(Bristol),他的雕像在6月7日被抗議份子從市中心的基座上推倒,戲劇性的推進河裏。經過四年Brexit的分裂和對立,科爾斯頓雕像再度掀起英國的撕裂,Brexiters 對於大英帝國輝煌歷史的懷念,被推倒這座雕像的英國人所唾棄。而且英國還沒有完全解封復工,唐寧街必須面對無視於(只准許六個人集會)規定的示威抗議大批人潮。而比利時已故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統治比屬剛果的殖民地時代,有千萬剛果人民死亡的歷史爭論,也因為佛洛依德事件再度引爆。全國各地他的雕像紛紛受到破壞,到底應該如何處理不但是個棘手的難題,也威脅到當前的比利時王室,而王室幾乎是唯一能夠防止比利時分裂的象徵。歷史上盡是今是昨非的雕像,抗議群眾的激情和憤怒還沒有平息,難以冷靜而理性面對歷史與這些雕像和平共存。】

    {內文}
    在他死亡三百年之後,英國黑奴商人愛德華科爾斯頓,6月7日從高高在上的基座上被粗暴的拖下來。

    (新聞旁白)
    幾世紀以來,他驕傲地聳立於布里斯托爾市被推崇為一位紅頂商人,一位政治家和一位慈善家

    兩星期之前在美國發生的佛洛伊德抗議事件,繼續跨越大西洋在歐洲蔓延發酵,逼迫老大陸重新面對自己,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過去,曾經象徵著殖民帝國「輝煌歷史」的雕像,頓時變得令人坐立不安,因為從他們的視角出發所看到的,盡是「白人壓迫黑人」血淋淋的歷史。

    (新聞旁白)
    有一萬人參加了在布里斯托爾市「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議活動,即使喬治佛洛伊德,是在4000英里以外被迫害致死影響同樣強烈

    無奈即使推倒了雕像,科爾斯頓仍然處處刻印在這座城市的建築物和街道上,揮之不去。

    (英國首相/強森)
    我必須明確地說,那些攻擊公共財產或警察的人,傷害試圖保護我們所有人安全的警察,這些人將面對法律的全部效力

    英國首相強森嚴厲譴責,破壞歷史公物的「犯罪行為」,也讓科爾斯頓的雕像重新點燃了,英國自Brexit以來的文化認同大戰。

    (英國首相/強森)
    不僅是因為他們造成的傷害和損失,也因為他們正在對口口聲聲,要捍衛的主題造成損害,他們挾持了和平的抗議活動,並在許多原本同情他們的人的眼中,破壞了這個抗議活動

    同樣的一張照片,卻是兩個完全相反而對峙的新聞標題,這座雕像劃下了一條新的文化鴻溝,在長達四年的英國脫歐之後再度撕裂英國,Brexit引發的是對英國未來選擇的分歧,而這座雕像不但瓦解了對過去大英帝國輝煌歷史的共識,甚至衝擊了英國上下,對近代英雄人物邱吉爾的認同。

    (英國內政部長/PRITI PATEL)
    對於示威者,我絕對感到震驚和震驚,因為他們所表現出的暴力程度,警務人員受到攻擊而受傷,我們有一名警務人員嚴重受傷,目前正在醫院裡,這絕對是不能接受的

    更何況英國尚未完全解封復工,超過六個人以上的戶外露天聚集是非法的。

    (抗議示威者)
    新冠病毒才幾個月,這件事已經有四百年了,而且還繼續圍繞著我們

    (抗議示威者)
    新冠病毒還在繼續,我們都感到害怕,但是我本來就是每天都在害怕

    推倒歷史人物銅像的巨浪,兩天之後再反衝回大西洋的另一邊,成為抗議黑白歧視的示威者新的洩憤對象,例如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被扔進湖裡,抗議他對美國印地安人的大規模滅絕,查爾斯林是一位美國南北戰爭中,支持南方黑奴制度的將領,在他的雕像被摧毀之後,市政府甚至剷除了原來的基座,不願意再留下任何痕跡。

    (新聞旁白)
    今天晚上(2020/6/10)納斯卡賽車表示,將禁止所有活動中,代表「南方邦聯」的旗幟出現,也就是說明旗幟的存在違背了賽車聯盟,對於提供一個友善而包容的環境的承諾

    就連五角大廈高層,對一些以南北戰爭時,支持黑奴制度的南方將領為名的軍事基地重新改名都表示了開放的態度,但是川普立刻以推文表示堅決反對。

    (新聞旁白)
    我的政府根本不會考慮,為這些了不起而著名的軍事基地重新命名

    (白宮新聞秘書)
    總統不會簽署任何為美軍基地重新命名的法案,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些男性女性曾經做出的犧牲

    但是曾經擔任歐巴馬任內中央情報局局長的退休將領David Petraeus則大聲疾呼,應當要全面摒棄「南方邦聯」的人名。

    (新聞旁白)
    在以曾經舉槍對抗美利堅合眾國的人,和奴役他人的人為名的基地,進行軍事訓練的諷刺,是無法遁形於那些對此關注的人,即使遲了,現在是我們對此表示關注的時候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雕像,是著名的南方將領Robert E. Lee,則被維吉尼亞州州長直接下令移除。

    (維吉尼亞州州長/Ralph Northam)
    我知道會有人抗議,有些人會說Lee是一個誠實的人,我知道有很多人會為此憤怒,但是朋友們,我相信在維州我們可以誠實的研究過去,我相信當我們知道得更多,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想要做得更多的還有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在一片歡呼聲中,他主動決定移除了位於首都金融區,擁有500名黑奴的蘇格蘭商人,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並且下令成立委員會,首都的雕像和街道名稱進行整體審查,他認為倫敦應該有一個以奴隸為主題的國家紀念館來重新檢視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帝國地位,但是最令人尷尬的雕像是被稱為「建造之王」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比利時在十八世紀擁有非洲最大殖民地剛果,從1885年到1908年剛果是利奧波德的私人領地,在統治剛果的23年中,利奧波德造成了超過1千萬剛果人的死亡。

    如果剛果人民沒有從樹上砍下足夠的橡膠,他們的手就會被砍掉,大概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可以從橡膠中,得到的錢來製造輪胎,我認為如果他們刪除,與納粹合作者的街道名稱,那當然也應該要刪除他

    對利奧波德二世的歷史地位討論一直不斷,他到底是「建造之王」還是「奴隸之王」。

    (比利時「殖民記憶」協會發言人/Molse Essoh)
    在比利時長久以來的集體共識裡,殖民是一個文明的使命,是要開化落後而且生活在黑暗時代的剛果人民,是造福整個非洲,但這不是事實,事實是非常的暴力而且沒有人性

    佛洛伊德事件更激化了長久以來的爭議,網路上對國王的請願書,在星期二超過了64,000份,安特衛普當局主動在雕像遭到潑漆破壞之後,暫時移開雕像。

    (比利時Maddelheim博物館策展人/SAMUEL SAELEMAEKERS)
    我們確實已經移走了雕像,並將其移到Middelheim博物館倉庫,我們將進一步檢查雕像的狀況

    但是比利時境內,到處都有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到底是不是應該保留是一個困難的討論,但是這個直接針對已故國王的爭論,已經沸沸揚揚地波及現在的比利時王室。

    (布魯塞爾古蹟及文化遺產局秘書/PASCAL SMET)
    我們將如何處理殖民雕像,包括我們的前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這場辯論必須認真進行,我們需要時間但時間不能拖得太長,你知道的因為這種辯論總是有危險的,所以一旦開始討論就永遠不能停止

    不能停止討論,正如英國牛津大學牆外,對保留帝國主義擁護者,羅德斯雕像長期以來的爭論。

    (牛津大學「羅德斯必須跌落」協會代表/SIPHIWE LAURA STEWART)
    我們並不是說需要忘記過去的標誌和人物,但是我們要說的是,當雕像在Oriel 學院,高高在上俯視城鎮和盛裝人士時,我們希望位置有所改變,我們希望與這個雕像平等地在社會裡相處,但當它裝飾著聲稱維護反種族主義價值觀的,世界第一學府學術機構的外牆時,這是不可能的

    佛洛伊德事件撕開了每個國家不同原因的舊傷新痛,歷史的進程何嘗不是不斷的推倒雕像,拿破崙 史達林 列寧 佛朗哥 薩達姆海珊,甚至柏林圍牆,都曾是擺脫過去,重新啟動歷史新頁的象徵,只有在激情和暴力的抗爭之後,慢慢浮現的理性,才能允許和這些雕像和平相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9yGx3nNuLo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6.13《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W-NxYhM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