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2018桃園市長選舉各區得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2018桃園市長選舉各區得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2018桃園市長選舉各區得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54的網紅吳佩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首戰告捷 VS. 骨牌傾倒 地方政治賽局系列文(一) 上週六,王浩宇遭罷免成功,輿論焦點立刻又轉回高雄。因為近乎一年投 #4次,從去年初0111總統、立委大選,66罷韓,到815補選市長,市民一年內歷經三場全國注目的選舉。 2月6日罷捷是否成功,很可能關乎地方政局未來的穩定性。國民黨策...
2018桃園市長選舉各區得票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首戰告捷 VS. 骨牌傾倒 地方政治賽局系列文(一)
上週六,王浩宇遭罷免成功,輿論焦點立刻又轉回高雄。因為近乎一年投 #4次,從去年初0111總統、立委大選,66罷韓,到815補選市長,市民一年內歷經三場全國注目的選舉。
2月6日罷捷是否成功,很可能關乎地方政局未來的穩定性。國民黨策動的反萊豬公投,也打算在各地策動罷免立委,黃捷這一戰,除了是替罷韓復仇,無疑也是開啟下一波罷免風潮的試金石。
鄰近的 #台南市議會,今天召開 #臨時會,110年度總預算同樣卡在議會的高雄市,65位議員中,半數以上 #無要無緊,反正薪水照樣入袋,距離下一場選舉尚遠,篤定屆時多數的選民會忘了跟他們算帳。
趁此空檔,我們先來進行黃捷罷免案的賽局分析,聊聊各方勢力的盤算與布局。
首先,回到王浩宇罷免案,罷王的屬性其實較雷同罷韓,都是討厭或仇恨的全面動員。韓國瑜背棄對於高雄市民的承諾,當選沒多久落跑去選總統,加上一些令人難以苟同或傻眼貓咪的言行,去年中被拉下來,同意罷免的票數中,不乏投票讓他選上市長的人。
王浩宇崛起的軌跡很奇特,2014年,才25歲的他,以1萬6269票,9.06%得票率,第二高票當選中壢市議員,票數僅次於魯明哲。2018年,1萬6292票 8.68%得票率,僅次於國民黨魯明哲,邱奕勝,拿下第三高票。這兩次選戰,他都是披綠黨的戰袍,票數均勝過傳統的民進黨參選人。
罷免王必須越過8萬1940票門檻,最後同意票8萬4582票,驚險過關,以中壢的選民結構(32萬7758人)與各方動員的能力來看,不算是壓倒性大勝。桃園雖然是綠營執政縣市,但操盤者在策略上選擇低調冷卻,未動員支持者投票反制,當然這也跟王本身較有關係;若真要動員,效果可能很有限,不僅輸了裡子,連面子都掛不住。故對於有意角逐更高權力位置的首長,每一步都得謹慎為之。
表面上,黃捷是挺韓人士目前在高雄唯一成功推動的罷免案,種下第一顆甜蜜復仇的果實。這一戰,不僅事關黃捷個人未來的政治前途,也成為能否順勢圍起挺韓,甚或藍營勢力反撲的關鍵。
👉罷免未過關只是最低標
儘管目前有跨黨派民代與首長站出來挺黃捷,各方也評估罷免案不會過關。但霸王成功後,讓藍營士氣大振,加上國民黨目前地方黨部高層多屬好戰、主戰派,同意票數恐怕不至於落在低檔。同意票愈高,即便罷免未過關,對黃捷仍舊有傷,也會間接影響2022鳳山各黨議員的提名布局。
要成功罷免黃捷,需過7萬1957票同意票門檻,約是她當年當選議員的1萬8420得票數的3.9倍。2018年韓國瑜選市長在此區拿下11萬8466張;2020年總統大選得票8萬2432張、李雅靜參選立委8萬6127票;同意罷韓11萬7795票,不同意3062票;李眉蓁選市長獲得3萬3561票。
罷捷第二階段連署書送進4萬1683份,有效票3萬498份,高於2萬8千份的要求。有效份數趨近於李眉蓁在去年8月的得票數。
從以上數據,扣除天候等自然因素,初步大概可抓出,罷捷的基本票約莫有 #3萬3561張,#高標 則落在李雅靜的立委得票數 #8萬6127票。
未完待續〜〜
#黃捷
#王浩宇
#韓國瑜
#李雅靜
#罷免
2018桃園市長選舉各區得票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市長補選簡單評論】
1
以一場「補選」來說,拿到67萬票、「7成」得票率,這是非常高的數字
但現在統媒和泛藍政客不斷強調說陳沒有超過2018的自己,沒有超過2018的韓國瑜
反正就是拚命要貶低補選的正當性
啊現在就是2020,一直講2018是在哈囉?
補選本來就不可能衝高投票率,超過四成投票率已經很高了
再加上今年高雄市民投了這麼多次票,主要對手李眉蓁又不斷爆爆樂
比賽早已進入垃圾時間,市民們仍願意出來投票實在非常不容易
這成績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個壓力,代表選民睜大眼睛在看
人們有所期待
2
其實不管是得票數、得票率,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指標
選舉應該要觀察的是「催票率」(得票數除以總選舉人數)
大家可能沒注意到,2018年的選舉,
陳其邁的催票率32.5%甚至還贏過桃園鄭文燦的31.8%,新竹市林智堅同樣31.8%,遠遠超過台南黃偉哲23.8%
當時的韓國瑜真的是超級強大
這次補選陳其邁的催票率29.2%算是非常好的成績了
再強調一次,不能拿不同選舉之間的票數來論正當性、權威性
頂多就是個參考
*這邊要推薦強者同學的分析文:高雄市長補考,誰云過關?https://pse.is/T86HS
3
對陳其邁個人來說,2018年敗選之後,他的身段變得更柔軟許多
歷練了行政院副院長的位子,經過疫情的考驗,也算是證明自己的能力
不過接下來他除了在政務上必須非常認真推動之外
他本人在大型造勢場合的演講和表演,那個風格實在還是很不行
之後勢必要再練練
面對各派系之間的競爭則是另一個巨大的課題
4
如果要講2018的話,那為什麼不講2018韓國瑜獲得89萬票結果被將近94萬票罷免?
這場罷免的結果真的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的奇蹟
而且要講2018的話,韓國瑜89萬票結果現在補選李眉蓁只剩24萬多票,應該也要強調一下呀
事實就是,百年大黨連一個像樣的候選人都推不出來
李眉蓁連把政見講清楚的能力都沒有,念稿都念不對
甚至,連正常的政見可能都沒有
然而,在國民黨內,稍微正常一點的政客在自己的同溫層被凍死已經是常態
整個黨的論述方向早就都壞掉了
然後,主掌人才培訓機構革實院的人是羅智強
真的是草包的天下
5
話說回來,高雄的經濟問題其實滿大的,是整個產業結構的問題
是市場經濟下贏家輸家差距大的問題
是台灣的各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台北市長期拿走最大多數的預算,真的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
這些問題在選戰當中往往沒有獲得很好的討論
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好的解答
空轉兩年之後,可能又落得更遠
遠的不說,光是目前檯面上的幾個重大計劃(輕軌、科學園區etc)就一定會有很多利益衝突的可能
潛在優勢是接下來很有發展軍港和軍工業的可能性存在
但大家會不會有耐心呢?執政的人有沒有規劃和實行的能力呢?這會關乎高雄的長期發展
6
補選其實早就大勢抵定,沒什麼好談的
然而,從這幾次的選舉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品格教育以及性別平等教育,都有待加強
品格教育的部份包括論文抄襲事件
一開始爆料之後有人跑出來說只抄四頁不算抄
然後被爆料「整本抄襲」之後還可以理直氣壯
再繼續跳針早已澄清幾百遍的蔡總統論文
面對這種狀況,百年大黨選擇力挺到底,黨主席還是留美政治學博士、當到副教授
這種瞎挺背後所忽視的學術倫理問題,其實是非常嚴重的
除了抄襲外還有像是拍MV被說侵權之後的回應也是很扯…
韓國瑜在最後時刻現身,一下又搶走所有焦點
這次是鵝蛋和生小孩,再度是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內容
但整個言論就是認定了女性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小孩
從2018到現在大家已經聽過太多這類荒腔走板言論
各種歧視言論和不尊重女性的言論
在在顯示這批人心中的價值觀念都已經陳腐到底
不過說真的,力挺的人們仍然非常多
光是總統大選當中的五百多萬票就很讓人心驚
7
說到歧視言論,柯文哲完全不遑多讓
而在這次補選當中,柯文哲的刻薄寡恩以及媽寶性格再度正常發揮
選完立刻開溜,連記者會都不願意出席
等同於是在比賽都還沒正式結束的狀況下,就宣告「那個已經沒用了」
最好笑的是,他開溜到台中的理由是要到台中掃街拜票
台中哪來的選舉.......
吳益政雖然在當議員的風評不錯,但他在兩岸關係上的立場是極端統派
會贊同一國兩制的那種,跟新黨是一樣的
民眾黨就是積極搶攻泛藍市場,根本不是什麼理性中立的第三勢力
然而,這整個黨組織和團隊實在太差勁,主席和蔡壁如兩個人到高雄站台,
又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合照站中間,直播也站中間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選完了之後民眾黨的支持者、高層人物們,開始拚命罵吳益政
(吳益政是有其理性沉著的一面,例如他在記者會上面打臉蔡壁如的說法真的很有趣。但既然知道這些人都是這樣的水準,當初又何必答應受徵召呢?)
台北市長丟著市政不管,民調敬陪末座也無所謂,罵民進黨網軍操控就可以了
才剛選完總統大選就急著講說要投入2024選舉
找人合作卻總是一如往常地刻薄,用完即丟
大家還要給這個人機會嗎?
推薦閱讀:沈榮欽評論
https://pse.is/U9N6D
8
最後來引兩段葉高華老師在總統大選之後的分析(兩篇文章都非常好看而且長知識):https://pse.is/SGP33
quote:第二次的政黨重組,我們可以看到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大舉從國民黨剝離出來。民進黨吸收其中一部分,但無法全部吞下。因為許多出身藍色家庭的人仍舊無法忘懷當年對陳水扁路線的反感,投不下民進黨。於是,選票市場上出現一大塊很容易被「藍綠一樣爛」打動的空間。時代力量與民眾黨就是在爭奪這一塊市場。雖然蔡英文得票創紀錄,但是增加的那一塊——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對民進黨的忠誠度相當低。如果民進黨推出不適當的人選,這些人轉身就跑,沒在客氣的。而時代力量與民眾黨正虎視眈眈地想要網羅他們。由此可見,民進黨完全沒有得意忘形的空間。若不謹慎,難保不會重演2018年的慘劇。/
https://pse.is/SEADR
quote:年輕人幾乎不再把國民黨當成選項,但又渴望有其他政黨來制衡民進黨。因此,生態上一定得有政黨來填補制衡者的位置,這是新興政黨發展的大好契機。只不過,那生態位置還不一定專屬於誰。倘若新興政黨的表現讓人失望,年輕人也是很容易尋找其他替代品。/
現在台灣大部份的在野黨表現都是荒腔走板的,而且更麻煩的是,還有很多都是超級親中的。
如果民進黨不好好認真,那麼民眾懲罰了執政黨之後,結果就會是2018之後的那個樣子。
執政者能不好好認真嗎?
2018桃園市長選舉各區得票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三勢力的裂解、背刺、八卦,讓人看得眼花繚亂,2019年8月註定要在台灣第三勢力發展歷史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亂局,其實可以大致歸納成:
1. 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以所謂白色力量為主,結盟對象則為淺藍,如郭台銘(經濟藍)、王金平(本土藍)。
2. 與此同時,時代力量分裂成三股力量,一派要往民進黨靠攏;一派希望在總統選舉支持民進黨的前提下,擴大立委選區的版圖,維持時代力量的獨立性;一派則在考慮與台民黨合作的可能性。
3. 社民黨、綠黨及基進黨,則在總統選舉上或多或少地表態支持民進黨,並已獲得民進黨在部分立委選區的禮讓(禮讓不代表支持,我後面會説明)。
話説回來,第三勢力解構為有藍有綠、有不藍不綠,跟以往側翼小黨瓦解後回歸藍綠比起來,確實稱得上是一場大亂局,但第三勢力會分裂成今天這個樣貌,我著實一點也不意外,一點也不。
因為參選議員的經驗,讓我在觀察第三勢力的演變時,不免會注意到一個很少有人談到的因素【選票上是哪些人在投第三勢力】,從這個角度觀察的話,大概就可以推衍出一個跟現在局面很接近的結論:「不藍不綠的票不足以撐起獨立的第三勢力政黨,既有的第三勢力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多數往淺綠與正綠發展,台民黨則鎖定長期被其他第三勢力政黨忽略的淺藍。」
怎麼走到這個局面的?我想可以從孕育出第三勢力的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開始談起。
【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議題超越藍綠】
我認為洪仲丘案及太陽花運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民眾開始依照議題來選擇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藍綠、統獨。
洪仲丘和太陽花所涉及的,不論是軍中人權、反黑箱、反服貿等議題,不能說只有綠營的人才會支持這些論點,藍營的人也有可能支持這樣的議題,因此才說洪仲丘跟太陽花最大的意義是激起民眾跳脫藍綠,以議題來決定我要不要支持某個政治人物,好比説:不論某立委是藍還是綠,只要他支持軍中人權,就能得到我手中的一票。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這樣的態勢,使得很多人開始期待,台灣一直以來被藍綠綁架的價值觀,總算可以解脫,有了所謂的第三勢力可以選擇。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是這樣被激起來的,我當了十年的律師都不碰政治,就是覺得台灣陷在藍綠對抗中,政治毫無意義,但洪仲丘和太陽花讓我相信台灣有不分藍綠都支持相同議題的可能性,因此我才投身政治。
當然,由於運動發生當時的執政黨是國民黨,反對藍營執政黨推行的政策,看起來似乎就會比較偏向支持綠營,但精準一點的説詞,與其說是偏綠,不如説是【反中】。
反中這個説法也很容易讓外界將整場運動的支持者貼上偏綠的標籤,但事實是,藍營中堅持中華民國派的人,他一樣反中、反共,但【第三勢力中有藍營支持者】這件事情一直被忽略,忽略有傳統藍營的人會支持洪仲丘案、太陽花運動,所以才對第三勢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感到意外。
【2014的台北市長選舉:第三勢力的最大集結】
無論當時人民有沒有意識到「第三勢力包含藍綠」,從2014年台北市長選票來看,柯文哲顯然成功將淺藍、中立與淺綠等積蓄許久而爆發的第三勢力選票整合在自己身上,這批力量超越藍綠,全力支持當時最有共識的議題「柯文哲」,這批力量甚至大到民進黨也只能跟著支持「柯文哲」。
但大家或多或少還是忽略了柯文哲選票中,同時兼具「第三勢力」身分的淺藍支持者,這個柯文哲自己曾提到好幾次的族群,柯文哲能夠以85萬多票大勝連勝文,就是因為有至少十幾萬的淺藍轉向,而這些淺藍,依照柯文哲的說法就是知識藍、經濟藍及本土藍,幾乎與今天的台民黨高度重疊。
柯文哲在2014年的85萬多得票是目前第三勢力選票組成中最多元化的一次,恰恰證明所謂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包含一股不容小覷的淺藍票,舉些簡單的淺藍例子:人渣文本的周偉航,藍營出身,現在在時代力量;或者同婚議題中常有人提到的藍甲。
【2016立委選戰】
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戰,第三勢力的選票實力讓民進黨只能拿香跟拜,可惜的是,由於後續一連串的錯估形勢,2014年大概就是第三勢力的最高點了。
2016年的立委選戰是一選區只選出一席立委的模式,第三勢力的立委候選人可能有票,但正如2014年的柯文哲,在各個選區裡如果第三勢力立委候選人沒有結合民進黨的支持,是否能贏過藍營立委候選人,顯然有待商榷。
因此,第三勢力第一次因為與民進黨間距離的遠近而有了【路線差異】,公民組合拆分成時代力量與社民黨的根源就在這裡。
#綠社盟
社民黨那時非常明確的跟藍綠保持距離,甚至有一次當時的社民黨召集人范雲跟蔡英文總統候選人一起在活動上做便當,就被當時結盟為綠社盟的綠黨罵了老半天,正是因為綠社盟的路線是非常清楚的不藍不綠、非藍非綠,雖然民進黨在當時的選區上禮讓綠社盟(某程度上來說,在那些選區民進黨派人選也選不上,不如讓給綠社盟做順水人情,這也談不上有多禮讓),但並沒有全力動員民進黨資源去支持綠社盟(因此我才說禮讓不等於支持),選舉結果是全軍覆沒。
#時代力量
當時的時代力量則是非常明確地跟民進黨站在一起,各選區都得到民進黨的全力支援,包括地方組織、人際網絡等等,所以選票非常完整的移轉到時代力量的立委候選人身上。
其實這就是第三勢力第一次的分裂,差別在與要不要靠民進黨那麼近,無可否認,靠近的大獲全勝,劃清界線的全軍覆沒。
【2018議員選戰】
時間來到2018年選戰,第三勢力呈現時力獨強的局面,但從過往的歷史來看,成為小藍小綠,下場大都落的過眼雲煙,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有了正牌貨,誰還要冒牌貨?因此,時力開始出現要走自己的路的聲音。
當時時力內部不是沒有路線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台北市林昶佐與其麾下議員候選人多數挺柯不挺民進黨姚文智,其他人則多數與民進黨走比較較近(是的,與此時相比根本是180度的華麗大轉身)。但這次內部的衝突並不大,因為2018年的議員選舉是一選區內選多席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選票未必重疊,也沒有誰非靠誰不可的問題,所以,貼不貼民進黨,對選舉影響不大,也就不會因為這個路線爭議導致過大的衝突。
但2018年的選舉,第三勢力已經顯現出根基不穩的現象,時代力量殲滅其他第三勢力政黨的戰略也沒有讓時力成功獨占第三勢力票源的地位。
第三勢力政黨裡,除了有在地經營的縣市開出好成績,例如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外,前二次選舉的空氣票已經欲振乏力了。以社民黨來説,除了2016就參選立委的阿苗,其他較無地方經營的候選人甚至只拿一千多票;時力在台北市雖然上了三席,但看票就知道,除了有簡余晏力挺的林亮君以外,其他人無論知名度高低、勤跑或少跑,都是拿4~5%的票,幾乎可以説是仰賴政黨知名度當選,在地方上很難説有什麼根基。
以我一個在當時跟時力處於競爭關係的角度觀察,我認為時力當時的戰略是要殲滅其他第三勢力小黨,成為第三勢力唯一代言人,所以時代力量在大部分有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參選的選區,都一一派人參選,不論上或不上,總之不能讓別人上。
這對根基在南部的基進黨應該非常有感,每一個地方經營多年,最後卻全軍覆沒,桃竹苗的綠黨感受也不弱,在地深耕多年,最後也幾乎全軍覆沒,北市除了阿苗以外社民黨也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就是來自時代力量想獨佔第三勢力的戰略。
從結果來看,殲滅別人之後,票並沒有如時代力量所期待地流歸時代力量。
綠黨在王浩宇做為召集人的情況下,把堅持不碰藍綠的綠黨洗完一輪,成為現在走小綠路線的綠黨。基進在南部根基深厚,雖然2018沒有斬獲,但民進黨也主動遞出橄欖枝。社民黨目前雖然還是堅守著不藍不綠的路線,但在與民進黨的關係上,倒也比前幾次選舉要來得有彈性。
時代力量選擇殲滅他人的路線,確實把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往淺綠或正綠逼過去,但,時力獨占了「不藍不綠」嗎?沒有,最有代表性的人還是柯P。就算時力真的成為「不藍不綠」的代言人,那些票夠選贏2020的立委嗎?
【2020立委選戰】
答案很明顯,【光靠不藍不綠的票選不上立委】。那麼時力的路線之爭必然會發展出以下三種模式:
1. 如同2016年靠著跟民進黨合作而選贏區域立委,2020還是得跟民進黨合作!
2. 時代力量如果堅持要走自己的路,逐步發展「不藍不綠」的第三勢力,跟民進黨的關係就會是:有一定的默契,但得不到民進黨的支持。不過,如此一來時力可能會遭遇2016年的綠社盟的結果,時代力量有種當2016的綠社盟嗎?
3. 拿下不藍不綠的票,並往淺藍發展,跟台民黨的合作不無可能。這是在維持時力與民進黨距離的前提下,又不至於淪為2016綠社盟敗選結果的最佳解,但在第三勢力政黨向來忽略淺藍選票的狀況下,大家能接受時力支持者偏藍嗎?
曾經承接過第三勢力最多元選票的柯文哲,為什麼在組黨後還可以有如此高的支持度?因為柯文哲一直都記著那個被大家忽略的淺藍票,第三勢力無論是時代力量、社民黨、基進黨、綠黨,沒有人去吸納過這批人,現在柯文哲就全部收編。但時力靠得過去嗎?我很懷疑。
【問題在根基不穩,解方在長期經營】
説到底就是「不藍不綠」的票不夠,第三勢力向來以打空戰為主,少有人在經營地方,立委做了四年,到了選舉還是要靠大黨的在地組織,沒有自己的兵馬、沒有自己的地盤。需要票的第三勢力候選人,當然就會更積極地跟民進黨甚至台民黨合作。
想走出第三勢力自己的路,遲早要脫離大黨的羽翼,可以跟大黨合作,但不能靠大黨養。關鍵還是在長期的地方經營,無論是綠黨的桃園、時力的桃竹苗、基進的南高,有地方的基礎,才是第三勢力可以維持初衷的靠山。不過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更需要許多人的投入,現階段第三勢力的土壤恐怕還不夠肥沃,但我還是期望著台灣最終能發展出以左右政策為差異,但在國家認同上都以台灣主權為依歸的政黨政治,我也為此繼續在地方上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