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1975年農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975年農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975年農曆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37的網紅方保僑 Francis F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一樣的農曆新年 某天,我看見一個網上訂製利是封的廣告,忽發奇想,雖然「派利是」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但疫情關係,今年大家應該會減少拜年,因而可能會減少派利是,是否會隨之而用少了利是封?猶記得去年農曆新年,疫情剛剛爆發,大家已減少聚會,相信今年情況將會更加嚴重,政府早前宣布限聚令及其他社交隔離措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使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使徒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oChan1203 訂閱請點 ➡︎https://goo.gl/aueB8E ===================================================== 使徒又黎Vlog啦,今次去香港歷史博物...
-
1975年農曆 在 使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2-22 22:06:14使徒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oChan1203
訂閱請點 ➡︎https://goo.gl/aueB8E
=====================================================
使徒又黎Vlog啦,今次去香港歷史博物館~我地出發~GoGoGo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側)
查詢電話:2724 9042
收費:免費
開放時間 :
星期一、三至五 :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 :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詳細介紹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市政局於1962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術館」一分為二,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1998年7月遷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現址。「香港博物館」由1998年4月1日起,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撥款港幣三億九千萬興建,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建築物乃由本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莊信先生(Mr E. Verner Johnson)的建築概念設計而成;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博物館組合。
除了位於漆咸道南的主館外,香港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五間分館,分別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柴灣的羅屋民俗館、鰂魚涌公園內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以及中環半山的孫中山紀念館。
=====================================================
推薦飲食影片:
【三少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XeApmf_Ck
【角打屋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zsAqsIPXk&t=19s
【世界第2好味雪糕蜜瓜麵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_154mlv2w&t=5s
=====================================================
Keywords:
2分鍾探索香港歷史,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尖沙咀,使徒吹水,vlog,使徒
1975年農曆 在 方保僑 Francis F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一樣的農曆新年
某天,我看見一個網上訂製利是封的廣告,忽發奇想,雖然「派利是」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但疫情關係,今年大家應該會減少拜年,因而可能會減少派利是,是否會隨之而用少了利是封?猶記得去年農曆新年,疫情剛剛爆發,大家已減少聚會,相信今年情況將會更加嚴重,政府早前宣布限聚令及其他社交隔離措施,將會延長至農曆新年前止,相信疫情在這限期之後應該仍然未能「清零」。
去年實際需要派發和收取利是的數目,已較往年少很多,今年看來亦不會有好轉。我相信一些大家熟悉的支付工具,今年應該會提早宣傳電子利是。利用支付工具「派利是」,除了減少社交接觸和避免使用現金「播毒」之外,也可以賺取紅利等優惠,吸引用戶採用。內地利用手機應用程式「搶紅包」早已盛行,香港卻從來不流行「搶利是」,不過大家經歷去年「一疫」,早已習慣網上購物及訂購食物等服務,相信大家今年會上網「𢭃利是」一點也不奇怪。
自第四波疫情爆發,食肆堂食服務提早至晚上6時結束,並限制每枱只能容納兩位食客,聖誕大餐無法推廣,今次連大除夕團年飯也可能落空,很多餐廳食肆都反映生意額大跌,表示過年後或會被迫結業。但亦有很多食肆「不認命」、「不服輸」,於節日期間推出不同的網上訂購食物套餐,反應其實不俗,大家都希望可以在疫情中掙扎求存,靜待疫情退卻。疫情改變了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但方法總比困難多,希望大家可以發掘更多創新的方法,戰勝疫情帶來的考驗,一同迎接疫後的生天。
方保僑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article/id/2686408/%E4%B8%8D%E4%B8%80%E6%A8%A3%E7%9A%84%E8%BE%B2%E6%9B%86%E6%96%B0%E5%B9%B4
1975年農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艋舺隘門遺址 2011 vs 2020
左圖為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翻攝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23巷口的艋舺隘門遺跡「艋舺記憶」馬賽克創作下方之舊時照片,該照拍攝於2011年8月24日,記錄了艋舺隘門遺址建物拆除前的最後樣貌。
右圖由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在左圖中同地拍攝。
艋舺隘門建於清代嘉慶年間,作為聚落防禦之用,而隘門內的彎曲巷道則是為了避免敵人能夠直搗黃龍。今臺北市廣州街223巷在300年前的清代即已存在,早年為淡水河碼頭進入艋舺的必經道路,巷口所設置的隘門,乃是保護艋舺的第一道防線。
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此隘門之防禦功能已不復需要,於是當地居民集資在隘門上方的瞭望台建造了一座福德正神廟,以將原本棲身於隘門底下的土地公迎至廟中供奉,而成為臺灣少見的懸空式土地公廟;該廟供奉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艋舺龍山寺籌建之初,由一名泉州的雕刻師父隨身攜帶來臺,為泥造金身,其歷史超過300年。
當地居民世代供奉這尊高坐隘門上方的土地公,每逢節日都會備置牲品以祭祀祈福,而在經過隘門時,也會仰望合手一拜;每年農曆8月15日的土地公誕辰時,整條巷子會被信眾擠得水洩不通,蔚為壯觀。
艋舺隘門曾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暫定古蹟,是萬華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物之一;然而在2011年,基於交通安全的整體規劃,臺北市政府決定將隘門所在巷道拓寬,使得隘門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此消息傳到地方後,激起了保存文史的聲浪。
但臺北市政府還是決定在2011年9月拆除艋舺隘門,將此巷拓寬為6米寬的雙向道路。由於隘門曾在1993年重建過,早已不是臺北市列管的文化資產,而且其存在影響了居民基本生活,例如有人家裡沒自來水,就是因為巷道太窄使得新管線拉不進去,另外消防車和救護車皆無法進入此巷,阻礙了救災救難的工作,因此非拆不可。
然而,位於隘門上的土地公廟亦面臨了拆除的命運。在拆除之前,信徒持筊請示土地公想遷往何處,但土地公就是不肯點頭,堅持留在老家不走,於是信徒向青山里里長李昭成求助,
於是,李昭成里長在臺北市長郝龍斌主持的萬華區100年區里發展座談會上,向市長正式提案,表示為了串聯隘門沿線之剝皮寮、龍山寺、仁濟院育嬰堂碑、學海書院等人文歷史觀光動線,希望市長能同意以重建舊城門方式重現「隘門」原貌。
當時,在郝市長的指示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將在拓寬工程完成後,於原地以原貌重建隘門和土地公廟,以兼顧歷史和信仰。
2011年9月14日,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開始進行此巷的拓寬工程,從廣州街一路打通到桂林路,令其成為寬6公尺、長百餘公尺的雙向通行道路。
2011年9月底,隘門和土地公廟已被夷為平地,整個拆建過程由市府都發局指派專人拍成紀錄片,土地公神像則由信徒重整金裝後,暫時擺在陳姓廟公住家奉祀,打算等待翌年隘門和土地公廟重建完成後,再迎回繼續守護當地居民。
後來,臺北市文化局邀集學者與地方人士積極溝通,雖受限於法令規定而無法按里長的提議重建隘門,但最後還是經由集思廣益、發揮創意,而達成了共識,決定以馬賽克拼貼設置壁畫的方式,來保存大眾對艋舺隘門的記憶,盼能創造雙贏。
2013年8月22日,位於艋舺隘門遺址巷口東側牆上,由簡明輝創作、名為「艋舺記憶」的馬賽克拼貼壁畫,正式對外公開。
以下為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1975年夏天在艋舺隘門遺址設置的「艋舺隘門沿革記略」石碑之內容:
艋舺隘門沿革記略
隘門為我國固有建築,以泥土或磚石砌成,隘門有單門、雙門,中加木門,或設頂樓之分;其作用乃在入暮後或急變時管制出入,並供瞭望示警之用。艋舺隘門遺址已廢,其頂樓亦經改放福德正神,但舊市區存此古蹟,信足證明臺灣為我漢族開發而無疑矣。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夏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撰立
1975年農曆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尋幽探秘:戰前鄉村學校——坪洲公立志仁學校】
以前交通不便,住在偏遠地方的學生,只能進入鄉村學校讀書。在坪洲曾經有三間幼稚園及三間小學,現只餘下兩間幼稚園及一間小學仍在運作。坪洲公立志仁學校——其中一間已停辦的小學,於1930年創校,在1939年被颶風吹倒後再次由島民集資重修,至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於2010年被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志仁學校運作模式與典型的鄉村學校無異:學校經由村民集資創建,在「重男輕女」的封建制度下,入讀的學生多以為男生為主;另外,學生在入讀以前,還要參拜孔子像。有別於現在的小學教程,當時學生所學的,是《三字經》和「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經典,以及珠算的運用。後來殖民地政府開始設立新學制,學校將讀本改為《香港漢文》,全書共九冊,另有「常識」、「地理」、「歷史」、「尺牘」、「中華故事」等科目。
志仁學校辦校初期只有約十餘學生,至1950年代,因島上適齡學童大增,校舍不敷應用,因此在原址北面擴建。志仁學校最高收生人數有三四百人之多。後期政府鼓吹節育,以至後期學生人數減少,最終走向停辦的結局,留下空置的校舍至今。
雖然志仁學校已停辦,但它依然是坪洲居民重要的活動地點之一。現時島上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都會舉行禡行鄉——天后娘娘出遊,為坪洲最大型的節日。 巡遊隊伍會以志仁學校作為休息站,並供居民於天后像前上香敬拜。同時戲班人員及瑞獸亦會表演一番。
對於這個小小的島嶼,志仁學校乘載著老居民的集體回憶及現存生活文化。可是,該學校的地皮早於2014年以2100萬元批出,或用以興建洋房。志仁學校,或許亦難逃被拆卸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