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1869年 台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1869年 台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869年 台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869年產品中有174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記得我開始睇 Pomato 小薯茄 ,大概係2020年頭嘅事。 Sad but true,主要因為疫情少出街,想搵啲娛樂,篤下篤下發現「小薯茄」嘅《冰戲富》,覺得幾好睇,尤其係開頭段intro,拍得好有心機。 就係咁,我同大部分鍾意上網睇片嘅大家一樣,透過電腦同手機,「識」咗 程人富 、 Jef...

 同時也有19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1869年 在 阿緯 劉峻緯//Wayne Li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02:02:50

2021全民拚防疫,我們跳給你看 不畏疫情,點點心八號店「台中港三井店」盛大開幕囉🎉 . 這次一樣為各位點迷們帶來經典的港式設計元素 經典的鳥籠、設計燈箱讓大家感受滿滿的港式風情 . 仔細看你會看到悠閒的豬大師享受浪漫摩天輪、愜意海港風情 充滿台中港獨有的特色! . 在享受美味港點的同時,點點心也為...

1869年 在 ?魚魚? - FIS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6:20:49

#文長慎入 #看完的給100分 🤣🥰 曾經... 完完全全不碰ig的我 完完全全不知道這條路的我 真的很慶幸我遇到我的阿香貴人 在踏入這條路之前~~~ 我只是個默默無名的上班族,網拍賣家 從沒想過我會踏進這塊區域! 因為 我很懶的拍照 很懶得打扮自己 除了重要場合 不然我平常就是素素的! 然而...

1869年 在 まゆぴちゅ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7:04:34

麻布台カフェꪔ̤̮‪♡☕︎ 📍MAISON LANDEMAINE(メゾン ランドゥメンヌ) ▶︎ @maison_landemaine_azabudai 都内でヨーロッパの雰囲気が味わえる🇫🇷 ベーカリーカフェ🥖🥐💓 あのね、ここのね、クロワッサンがほんっっっとに 過去一美味しかった🥐🥺🥺🥺💓...

  • 1869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30 23:55:38
    有 897 人按讚

    記得我開始睇 Pomato 小薯茄 ,大概係2020年頭嘅事。

    Sad but true,主要因為疫情少出街,想搵啲娛樂,篤下篤下發現「小薯茄」嘅《冰戲富》,覺得幾好睇,尤其係開頭段intro,拍得好有心機。

    就係咁,我同大部分鍾意上網睇片嘅大家一樣,透過電腦同手機,「識」咗 程人富 、 JefferyKwan - 阿J 、童童、 阿冰 - PingpingNg 、麗英、高Ling同埋新加入嘅肥蚊同朱mic喇。

    話佢哋喺疫情一直陪住大家,應該都冇誇張。

    至於真正認識佢哋,係因為一次首映。

    話說嗰次睇完戲離開,無端端有條友喺後面大大聲嗌我個名,由於成日睇《冰戲富》嘅關係,我一早知係程人富把聲嚟,我決定轉身展示尷尬而不失禮嘅笑容。後來大家熟咗,我仲厚臉皮到成日主動走上人哋公司玩,感謝佢哋每次都熱情招呼我,希望冇阻到你哋啦😝。

    有次食飯,我問程人富:「其實你哋初初幾條友運行「小薯茄」都幾大膽。食娛樂同製作呢行飯,真係撈唔掂多過撈得掂,即係話:你哋係將心血投去博一個機率好低嘅夢想喎?」

    佢諗咗陣答我:「係架,但係我哋真係好鍾意創作同拍嘢嘛。」

    然後我同佢哋拍嘢,發現佢哋都真心鍾意拍嘢,因為連阿冰都喺收場嘅時候幫手執嘢。

    為咗夢想不計較地付出,呢樣絕對唔係老油條會做嘅嘢,佢哋成日畀人話係「兒童台」,或者就係因為佢哋嘅價值觀裡面,有一種熱血嘅童真。

    最後,祝小薯茄5周年快樂,繼續做多啲好片,感染大家。

    同埋,多謝邀請我參加5周年版嘅薯茄party game。大家記得去youtube睇。

    https://youtu.be/0cIqm3Q04KA

    同同埋,多謝manco同埋小薯茄拍攝團隊整個拍攝過程都咁照顧我。

  • 1869年 在 Foodie_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19:05:12
    有 4 人按讚

    -
    ⚠️請Follow @foodie_cki 留意我地最新吃喝玩樂情報⚠️
    -
    《銅鑼灣🔸Bingo & Cook》📝總分:8.8/10

    有間大熱韓國菜🇰🇷重有埋炸雞🐥岩曬我地口味。

    餐廳環境雖然唔算太寬躺😌但係香港地租昂貴
    其實迫少少都已經算係好合理
    餐廳應該主力都係韓國人

    一上到去,我地直頭是炸雞癮起
    忍唔住就叫咗兩款炸雞,一次滿足晒我地先

    🐥蜂蜜黃油炸雞 $130 / HALF
    一客有5大件,雞皮炸得非常香脆
    雖然佢哋係用粉,
    但係蜂蜜同埋個牛油味真係好突出
    但係食落口又唔會覺得好油膩
    又脆又嫩口,非常滋味
    肉汁比平時出面吃炸雞還要多,算是很出色。

    🐥甜辣無骨炸雞 $120 / HALF
    依到用既係無骨炸雞,最初都怕肉質會乾
    師傅掌握左炸雞嘅時間,所以食落都係同樣Juicy
    呢個味道比較香濃,每一啖都食到甜辣嘅香濃口感

    🐥韓式炒年糕 $158
    年糕口感煙煙韌韌,辣度我個人覺得偏辣
    但非常之惹味香口
    除咗年糕之外仲,包括有魚糕同埋拉麵
    炒麵真係絕配,而且我鍾意韓式拉麵
    口感係相對煙銀更加有口感

    🍺Coronarita
    黎到食韓國炸雞,緊係要配返主打特飲!

    以下5分為滿分
    🏞環境:🌕🌕🌕🌗🌑
    💁🏻‍♀️服務:🌕🌕🌕🌕🌘
    🗑衛生:🌕🌕🌕🌕🌑
    😋美味:🌕🌕🌕🌕🌘
    💡整體:🌕🌕🌕🌕🌘
    🔊推介度:🔥🔥🔥🔥
    -
    📍 Bingo & Cook (銅鑼灣)
    銅鑼灣駱克道487-489號駱克駅2樓
    -
    🎈Follow Me🎈@foodie_cki
    🍚Open Rice🍚 #kiki527
    .
    .
    .
    .
    #foodie_cki #foodie #tastyfood #hkig #foodblogger #食好西 #instagood #igfoodpic
    #hkgirl #hk #香港 #香港食好西系列
    #hkfoodblogger #美食 #食家
    #eatanddrink #相機食先 #吃貨 #吃貨的日常 #吃貨的生活點滴

  • 1869年 在 TVBS 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30 16:25:20
    有 1,869 人按讚

    因為質疑女友而下毒手...怎能如此狠心?

  • 1869年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1869年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24 12:23:49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1869年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24 12:23:25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