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18世紀中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18世紀中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8世紀中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8世紀中期產品中有1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33的網紅王馨世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老年人要如何養生,才不會造成社會的負擔 北京人(遠古人類)生活在五十萬年前,當時生活環境艱鉅困難,大約只能活到14歲。青銅器時期(四千年前)的人,平均壽命只有18歲,而在古羅馬時代(約距今三千年以前的銅器時期),人的平均壽命為23~25歲。在18世紀中期(1750年),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19世...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一說法,是起源於於中歐的奧地利,但實際歷史已經無從稽考。只知道「瑞士卷」這個名字,大約於19世紀中期在英國已有記載,並隨着英國管治而傳入香港,早於任何西餅連鎖店出現之前,已是早期冰室及麵包舖必備的平民蛋糕,成為很多香港人的集體童年回憶。到了近年,本來屬於老派糕點的瑞士卷,在亞洲區的人氣得到全面反彈...

18世紀中期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0:09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研之有物:從打狗到廈門,這位英國醫生如何破解熱帶病媒,甚至培養華人醫生?】 除了李仙得、必麒麟之外,在《斯卡羅》劇中,還出現這位萬巴德醫生。 那麼,他究竟何許人也?且聽故事娓娓道來…… 萬巴德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正是十九世紀中期,天津條約以及上海關稅會議之際,當時規...

18世紀中期 在 周憲柔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8:07:27

🇪🇬🦁 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埃及。 雖然法國歷史學家協助埃及破解象形文字的結構並破譯羅塞塔石碑的秘密,但許多考古遺址、木乃伊以及古埃及歷史的闡述文獻依然稀少。 距今五千年前古埃及分裂為上下埃及,後由法老美尼斯重新統一。 🏹🛡三千年前陸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 🕌🏛公元七世紀中期,...

18世紀中期 在 ?薰詩奈?占卜師#催眠師#直播主#模特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09:39:09

【抽獎】免費塔羅牌占卜一次 【結束時間】8月6日 【公佈時間】8月7日 【名額】3位幸運兒 【抽獎資格】IG貼文留言(我要免費占卜)➕標註@5位好友➕追蹤點讚➕分享 【資深占卜師】薰詩奈 【抽中者】請私訊我IG:nv520588 【關於塔羅牌】塔羅牌(英語:Tarot),是一套從15世紀中期於歐洲各...

  • 18世紀中期 在 王馨世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7 13:12:51
    有 37 人按讚

    老年人要如何養生,才不會造成社會的負擔

    北京人(遠古人類)生活在五十萬年前,當時生活環境艱鉅困難,大約只能活到14歲。青銅器時期(四千年前)的人,平均壽命只有18歲,而在古羅馬時代(約距今三千年以前的銅器時期),人的平均壽命為23~25歲。在18世紀中期(1750年),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19世紀中期(1850年),人的平均壽命約為42歲。1950年代,男性的平均壽命為51歲,女性為54歲。之後,隨著食物產量供應的增加、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衛生資源的擴增,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21世紀初,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80歲以上。預估到21世紀末,人的平均壽命有可能達100歲。但「百歲人生」只侷限在經濟水準富裕的地區,而在非洲的貧窮國家,人口平均壽命目前還是只有40歲左右, 這說明經濟水準與壽命的關係很密切。
    自古以來,大眾都追求長壽,因此,「百歲人生」似乎是文明與科技共同創造的結晶,但是否能帶給大眾歡樂,則未可知!

    台灣失智與失能的人口數
    2016年,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26萬人,預估2041年將增加到67萬人左右。而人口老化快速,疾病年輕化,導致台灣的失能人口愈來愈多,在2016年已經高達77萬人,預估2021年將達87萬人。中風與失智是造成殘障失能的兩大主因。
    平均壽命愈長,失智與失能的機會愈高,需要別人照顧的狀況愈多,也就是增加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若是如此,百歲的平均壽命不一定是社會之福。

    活得久,就快樂嗎?
    長壽又無病,再加上和樂的家庭、與孝順的子孫,是人人稱羨的優雅長者,但有多少人能享有這種福分?年紀大、若又罹患重病,活著很痛苦,卻又無法解脫,這樣的「百歲人生」,有意義嗎?有些年長者,連下床的能力都沒有,雖然活著,其實只是折磨!

    老年人要自強、自救
    老年人要懂得如何養生、保養自己,才不會造成家人及社會的負擔。年長者必須要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及自由行動活動的身體,重點是:日常生活(吃飯、上廁所、洗澡、簡單的活動及運動…等)不需要依賴他人,以及腦部認知功能正常。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於中壯年時期就要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除了可以將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內,還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率。
    世界衛生組織1992年所公佈的資料指出:個人的壽命與健康狀況,60%取決於自己的飲食與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如:酷暑或嚴寒)。

    每日規律的快走可以增強體能
    年長者不適合過於激烈的運動,每日規律的快走(每秒走2步,持續40-60分鐘)對年長者是最好的建議。「快走」對許多器官系統都有幫助,不但可以控制體重,還可以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預防癌症、預防骨質疏鬆、減少膝關節的退化與酸痛、保持美好的身材…….等。

    多用腦、運動與喝咖啡可以預防失智
    多用腦、多唱歌,尤其是學習唱新的歌曲、學習彈奏樂器、學習跳土風舞、記帳等,都可以強化腦部的功能,預防失智。盡量少看電視,看電視的時候,腦部幾乎停止運作,降低了對腦部的刺激,容易引起腦部的退化,加速失智的發生。去電影院看早場的電影,順便喝一杯黑咖啡,是最佳的推薦,可以達到「多用腦、運動與喝咖啡」的多重效益,早場的電影人不會太壅擠,空氣品質也比較好。
    執著而持續的「耐力性」運動(每次至少持續40-60分鐘以上的運動),好處相當多,已知的科學證據如下:(1)可以抗老化,讓DNA保持年輕,延長細胞的壽命(刊登於2016年7月的科學進步期刊Science Advances-e1600031);(2)可以減緩認知衰退,降低失智的機率(刊登於2016年2月的細胞新陳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 2016; 24: 332–340);(3)減少肥胖的發生,調整體內脂肪的分布。英國劍橋大學精神科學的研究發現,肥胖會使大腦白質提早萎縮退化,中年肥胖的人,大腦年齡比無肥胖者老10歲,研究成果刊登於2016年7月的「老化神經生物學期刊(Neurobiology of Aging)」。
    「壓力」增加會導致腦部神經細胞損傷,「老化」會增加摺疊異常的蛋白質堆積在腦部,形成斑塊,因此,「壓力」與「老化」都會使認知功能變差。而大腦的一種酵素-NMNAT2,可以保護腦部神經細胞免於受壓力增加所造成的損傷,也可以減少摺疊異常的蛋白質堆積在腦部的斑塊,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很重要。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夠促進大腦的酵素NMNAT2的製造,因此可以防止大腦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此研究成果刊登於2017年3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2017. DOI:10.1038/srep43846)。每天1-2杯咖啡(黑咖啡)是可以接受的,不加糖,不加奶精,若有需要,無糖豆漿是比較好的選擇。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2178

  • 18世紀中期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6 07:29:03
    有 1,136 人按讚

    🐷【一切都是豬膀胱】🐷

    豬或許是用途最廣泛多元的家畜,尤其古時候物資較為短缺,無論在東西方文化,豬身上的每個部位幾乎都會被物盡其用,一絲一毫都不放過,包含豬膀胱。

    豬膀胱可以拿來做什麼?入菜、入藥,或做成樂器和玩具…等等,都是常見用途,另外,豬膀胱也曾經為藝術史貢獻良多。

    ------------

    在旅居英國的美國畫家約翰・戈夫・蘭德(John Goffe Rand,1801-1873)1841年發明錫製顏料管之前,畫家需要從顏料商那裡買來由礦石或是植物所研磨成的各色顏料粉末,再回到工作室加入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油類,製作成油畫顏料。這些顏料有時就是被分別貯存在一袋又一袋的豬膀胱裡頭,等到需要時再擠出來使用。

    雖然比起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室裡,學徒得由研磨礦物粉末,再調製顏料,一切從頭開始來得方便些,但是拿豬膀胱做為顏料容器並非如此完美,例如容易破損導致顏料溢出,或者戳破它們取用顏料時,還得想辦法密封開口。

    〝被畫家耽誤的發明家〞蘭德一開始就為他的革命性發明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這種錫製顏料管不但方便貯存顏料和收納,使用時整潔得多,也不會有怪氣味,同時還可避免顏料變乾的問題,對於畫家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

    不過即使提供極大便利性,因為錫製顏料管起初價錢高昂,豬膀胱還得再過個幾十年才會被逐漸淘汰。

    就連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這種背景硬又名氣響亮的成功畫家也都繼續使用豬膀胱盛裝顏料,再擠到調色盤上,奔放揮灑出磅礡氣勢與華麗色彩。想像一下公共委託案眾多的德拉克洛瓦大師在工作架上埋頭工作,身邊被成堆豬膀胱包圍的情景,多~浪~漫~(咦😁

    待到19世紀中期之後,錫管顏料越形普及,剛好成為印象派漫遊自然,追逐〝外光〞(en plein air)的有利條件。你想想,如果莫內和雷諾瓦每次出門畫畫,要努力捕捉轉瞬即變的光影變化已經很忙碌,還得背上一堆豬膀胱顏料袋,然後萬一不小心失手或是摔一跤,可能就會發生袋破顏料亡的悲劇惹…..

    #豬膀胱顏料袋 看這裡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561926/Has-Gainsboroughs-paint-set-attic-former-home.html

    ------------

    對於老百姓而言,豬膀胱除了入菜做成義大利香腸Ventricina、西班牙香腸Sobrassada,或是讓人口水流不停的法式佳餚「膀胱雞」,18世紀末的英國因為物資較為豐富,豬膀胱則更常被用來作為玩具。充飽氣體的豬膀胱就像顆氣球被丟來丟去,或是塞進乾燥的豆子在裡頭滾動碰撞發出聲響,都是可以讓小P孩消磨時間和精力的好選擇。

    18世紀英國畫家-德比的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就畫了這麼一幅《兩個男孩和豬膀胱》(Two Boys with a Bladder,c.1769-1770)。

    畫面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男孩,大男孩正鼓起雙頰就著吸管奮力為豬膀胱吹氣,小男孩則是眼巴巴地盯著大哥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想要快點玩到膀胱球。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豬膀胱因為被後方的燭光映照,成為畫面中心焦點,就連上頭的血管都清晰可見。

    真好奇有沒有怪怪的味道?

    像賴特這樣運用單一光源所營造的夜景畫讓人想起法國最著名的〝燭光畫家〞之稱的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宗教畫風格,而男孩吹豬膀胱的題材也早在17世紀的荷蘭藝術中常有所見。

    ------------

    荷蘭黃金時期由於新教信仰不主張崇拜偶像,以往繪製聖經故事和聖人事蹟的宗教畫失去光環,加上較為均富和階級平等的社會風氣,使得資產階級品味崛起,靜物畫、風景畫和風俗畫都成為受歡迎的主題。但是無論靜物畫和風俗畫不免都要隱含警世寓意,這樣才能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有所提醒增加深度,例如豬膀胱主題就是。

    豬膀胱在這類荷蘭〝虛空〞(vanitas)畫作中,不僅僅是玩具而已,其實更像是肥皂泡泡的變體。而肥皂泡泡那瞬間迸裂的脆弱易逝,不就像世間生命與眾多事物般短暫無常嗎?

    即使現代科技和醫藥已經有大幅進展,仍有許多人力所無法控制之情況,更何況是疫病侵擾、煙烽戰火交迭起落的古代?無力避免且不可預期的莫可奈何都讓古人更加感慨。因此豬膀胱氣球當然是玩具,但若成為畫作題材時,意義通常就不會如此單純享樂了。

    ------------

    賴特是英國史上首位出了倫敦,回到故鄉,照樣能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重要畫家,他的夜景畫自然不可能完全承襲前人而來。

    儘管賴特畫作裡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和光影效果確實受到荷蘭大師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和傑拉德・範・昂瑟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1592-1656)等人影響,然而身處工業革命發軔之地,賴特的夜景畫同時反映出啟蒙時代對於科學的專注和興趣,於是他的關注對象還包含科學實驗場景、新式機具器械和工業革命景況等等,並且在畫中探索工業技術和科學成就。

    ------------

    另外,17世紀荷蘭風俗畫出現豬膀胱的背景,通常是農民、市井階級在節慶或是宰殺牲畜場景時。

    從17世紀荷蘭畫家卡斯帕・內切爾(Caspar Netscher,1639-1684)所創作的《被屠宰的豬》(Slaughtered Pig,c.1660-1662),也能見到男孩正拿著吸管努力對豬膀胱吹氣。以背景看來,這應該是廚房角落,就樸素的服裝而言,男孩可能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說不定就是屠夫或是廚房傭人的小孩。

    這類荷蘭風俗畫裡的屠宰牲畜主題源自中世紀每年屠宰季的傳統,尤其11月正是把豬隻宰殺之後,醃製或加工,準備年節和寒冬來臨之用。1640年代開始,荷蘭畫家越來越常繪製這類將動物宰殺後,吊掛在木梯橫桿上的景象,背景通常都是在廚房、穀倉或馬就廄裡,就連林布蘭也曾經創作現存於羅浮宮的《被屠宰的公牛》(Slaughtered Ox,1655)。

    同樣都是屠宰動物,畫面意義卻會隨著對象而不同。

    牛對農耕工作貢獻良多,又象徵精力旺盛的男性,也常被當成供品,因此自古代就有犧牲的涵義,被屠殺的牛同時也代表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而受難。不過豬就不同了,由於平常食慾太好,狼吞虎嚥又無法提供勞力回饋,因此宰殺豬隻有時含有貪婪寓意,而豬的貢獻得等到牠死後才能好好發揮作用。

    ------------

    跟荷蘭風俗畫裡衣著平淡的男孩相比,在《兩個男孩和豬膀胱》中,賴特筆下的男孩卻穿得極為講究。你看他們的蕾絲領口和袖口、金色滾邊和緞面衣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的穿著。

    事實上,這比較可能是賴特為了呼應英國當代流行的〝花俏畫〞(fancy pictures)風格所創作,而非呈現真實情景。畢竟賴特是位成功的肖像畫家,技巧與創意缺一不可,即使要畫農村產物豬膀胱,也要賞心悅目才能迎合金主們挑剔的品味啊~

    同樣都是豬膀胱,賴特卻讓它增添了科學實驗的知識性和精緻感,為豬膀胱的人生開闢了另一條道路。要是這位豬膀胱地下有知,會不會給他有點感動?🐷🐷🐷

    #一切都是豬膀胱🐽
    #不要再誤會豬了🐖
    #非洲豬瘟退散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18世紀中期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5 17:10:23
    有 60 人按讚

    我們過去曾經分享過不少從文化、性別、族群以及歷史觀點來談論「歧視」的文章,不過,這些「歧視」都並非由單一原因所構成。如何從某個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的現象來討論多重原因構成的「歧視」,以及這樣的多重「歧視」又是如何把一群人變成社會生活中邊緣人裡面的邊緣人呢?今天要介紹的文章就是從美國亞裔男同志的現象,來看這群人如何成為歷史、文化、性別、職業及學習能力多重歧視下的人群。希望讓我們重新思考,當我們面對一個現象、一個不平等或有爭議的現象時,能夠停下直觀式找到單一原因的思維,而是多花點時間去了解與思考。

    —————————————
    今年3月,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一家按摩院,發生了八人死亡的槍擊案,其中六名皆是亞裔女性(四名韓裔、兩名華裔),而兇手宣稱患有「性成癮」,作案是為了要「消滅誘惑」才痛下殺手。
    然而,此舉也引爆自COVID-19以來亞裔受暴的不滿,紛紛發起 #停止亞裔仇恨(#stopAsianHate)的社會運動,至今仍在美國發酵。民眾在社群媒體開始爭辯,到底這是一起種族主義還是性別歧視案件?有人認為是膚色引起的犯罪事件,有人則認為是因為對性工作的產生的恐娼情結(whorephobic),那為何不是同時鑲嵌在性別與膚色的社會制度底下而造成的悲劇?

    首先,審視亞裔女性的處境前,先必須討論亞裔在美國的刻板印象。
    學者發現,亞裔受到的種族歧視包括:被視為外國人、排除在公共領域外、聰明且成功、以少數代表多數、錯誤地標籤化、犯罪、馬路三寶等。
    這些基於膚色的刻板印象,將所有亞裔劃為單一的群體,認為亞洲人不是來自中國就是日本,要不然就是數學很好。加上早期大量的亞裔移民赴美從事底層勞動,使美國人認為這些亞裔就是「骯髒」且容易「犯罪」的,縱使是移民二代也容易被錯認為「外國人」,然後被種族主義者罵說「滾回你的國家」。
    然而,隨著美國逐漸開放移民,加上大眾媒體的渲染,亞裔女性在北美社會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亞洲戀物癖」、「黃熱病」(yellow fever)、「中國娃娃」等,都是用來形容白人至上者迷戀亞裔女性的物化形容詞。

    那亞裔男性的處境又是什麼呢?據報導指出,北美異性戀的約會市場不利於黑人女性外,另一個族群就是亞裔男性。原因是相比於白人,亞裔男性「不夠男子氣概」。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偏見呢?自18世紀中期與19世紀初時,大量的中國裔與日本裔男性移民到美國,他們的工作除了修鐵路與種植外,大多的工作都被限制在女性化的低薪工作,如洗衣、煮飯、洗碗、家管等服務業與餐飲業。除了外表相對於白人較為嬌小且不夠魁武、有肌肉外,亞洲人的禮貌謙遜、群體主義等特徵,都與西方強調的自信、個人主義、競爭等特質違背,亞裔男性被認為是很「娘」、「媽寶」而且「無性慾」的,整體而言都不算是一個「男人」。有趣的是,亞裔除了被西方男子氣概的框架給「閹割」成過度陰柔的極端外,部分亞裔男性也被大眾媒體過度陽剛化(hypermasculinized)。例如李小龍的功夫,以及歷史上的「黃禍」(Yellow Peril),都威脅了美國白人,他們認為這些「黃皮膚」的跋扈總有一天會侵蝕白人的優越性。

    那跳脫異性戀的框架,亞裔男同志就比較吃香嗎?
    事實上,亞裔男同志受到社會對於亞裔男性和女性的兩種刻板印象影響,他們不僅在同志社群容易被認為「娘娘腔」也在約會市場被視為「黃熱病」(yellow fever),甚至被年長白人男性伴侶認為是「女人」與他們約會來強化白人男性的陽剛氣概。於是,在男同志的擇偶市場,亞裔男性的刻板印象就是:小屌、光滑的皮膚、瞇瞇眼,行為舉止要端莊卻又誘人,令人有異國遐想;個性要聰明、害羞、性被動,且喜歡比他們年長的男人;氣質要陰柔、從屬,而且是像女人一樣被插入的0號,滿足「異男樣」白人的性幻想 。因此,許多報導都指出,在男同志交友App上,除了會出現「拒C、拒胖」外,還會附註「拒黑人、拒亞洲人」等種族歧視,甚至遭到使用者的言語攻擊,包括「你們亞洲人的眼睛怎麼這麼醜」等騷擾話語。

    亞裔(特別是華裔)常在美國被稱為「模範少數」(model minority),不但有優等的教育,更有成功的事業,在社會形象良好,是個不偷不搶的「模範生」。然而這種典範反而會被用來強化白人對亞裔陰柔的想像,例如亞洲人一定比較「順從」與「從屬」。更大的問題是,在檯面上的永遠是中產階級的華裔,從事藍領階級的東南亞裔反而在「模範少數」下被噤聲。這並不是要亞裔必須反省自我的文化價值,而是必須檢討美國社會裡的種族與性別歧視,我們以前常看到黑人爭平權的運動,那身為亞洲臉孔的我們又在這個社會與全球占了什麼位置?我們渴望的「美國夢」又真的對亞裔良善嗎?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066?fbclid=IwAR2ALj59cylyFvdtvtAXo30C_tQT0_GzGZEI3uve467QqzLVt2BSGywztXU

  • 18世紀中期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2-25 19:15:15

    有一說法,是起源於於中歐的奧地利,但實際歷史已經無從稽考。只知道「瑞士卷」這個名字,大約於19世紀中期在英國已有記載,並隨着英國管治而傳入香港,早於任何西餅連鎖店出現之前,已是早期冰室及麵包舖必備的平民蛋糕,成為很多香港人的集體童年回憶。到了近年,本來屬於老派糕點的瑞士卷,在亞洲區的人氣得到全面反彈,日本、台灣以至香港本土,均推出不同口味的高水準瑞士卷,使它由街坊小食地位升格到精品糕點層面。




    尖沙嘴凱悅酒店-咖啡廳
    地址:尖沙嘴河內道18號凱悅酒店大堂樓層
    電話:3721 7700
    營業時間: 6am-6pm
    網上訂購:https://bit.ly/2YdETi8


    足本訪問: https://bit.ly/3iN3DXZ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尖沙嘴最新5,000呎日式生活雜貨店 有超市及3個食物專區 沙律專門店+健康飯糰店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8h5iG-w2i0)
    尖沙嘴Rosewood酒店$75件435層拿破崙蛋糕 總廚:食落要有置身天堂嘅感覺!酥脆有牛油香 有坑紋方便切 經典西式甜品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TBwVispjz9g)
    尖沙嘴一星米芝蓮日本懷石料理 日廚席前烹飪騷 炭燒西京燒滑到落喉嚨 白飯都好好食(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mk9ucdV-OY)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瑞士卷 #尖沙嘴凱悅酒店 #尖沙嘴美食 #瑞士卷製作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 18世紀中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3-01 08:00:00

    石炮台公园是以崎碌炮臺為主景點建築而成的紀念性公園。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位於舊汕頭的東南角,為環圓形城堡建築,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崎碌炮臺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緒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歷時五年,耗資八萬銀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位於舊汕頭的東南角,為環圓形城堡建築,與隔岸蘇安山上的炮臺現呼應,扼住汕頭海灣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十九世紀中期,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先後爆發,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與美、英、法等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實行門戶開放,汕頭就是當時十個通商口岸之一。由於外國商船紛紛到來,加上海防鬆散,當時駐潮州總兵方耀順應民意,以“鄰分不淨,潮海嚴防”為由,奏請清廷建築崎碌炮臺。崎碌炮臺主要以貝灰砂、煮爛糯米飯及紅糖漿調和夯築而成。大門、炮巷均採用規格花崗石塊築砌,因而俗稱“石炮臺”。1983年,列入汕頭市建設總體規劃,決定在石炮臺周圍再擴地58畝,建設成汕頭市石炮臺公園。1988年,石炮臺公園碑被汕頭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汕頭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炮臺總面積19607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0568平方米,有一條寬23米、水深3米的護台河環繞炮臺一周。炮臺內廣場直徑85米,全台直徑116米,外牆高6米,內牆高5.15米。炮臺分上下兩層, 各設18個炮位和若干槍眼,底層的炮巷4.1米,長約300米深邃迂回。炮臺內有一道27極波紋型石階,設計巧妙實用,便於炮械循級推上檯面。檯面上有72個通風報話塔,每三個為一組,呈品字型鼎立。它是炮塔上下傳達資訊及供底層的通風採光之用。炮臺東北面有一月牙型點將台,用於指揮及觀看兵丁操練,在點將台的西北角有一條螺旋石臺階通往炮巷。臺階較隱蔽,便於作戰時疏散及向檯面運送彈藥。石炮臺堅固嚴密,炮臺裡的火炮最大的一座為五千斛前膛洋炮,射程可達十五、六華里,對入侵者有一定威懾作用。炮臺廣場東北角有一口淡水井,是當時清兵生活飲用水。雖然水井離海邊只有數十米,但水質卻很甘甜清純。

  • 18世紀中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01 21:45:23

    2017石炮臺公園是以崎碌炮臺為主景點建築而成的紀念性公園,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崎碌炮臺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緒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歷時五年,耗資八萬銀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位於舊汕頭的東南角,為環圓形城堡建築,與隔岸蘇安山上的炮臺現呼應,扼住汕頭海灣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十九世紀中期,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先後爆發,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與美、英、法等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實行門戶開放,汕頭就是當時十個通商口岸之一。由於外國商船紛至遝來,加上海防鬆散,當時駐潮州總兵方耀順應民意,以“鄰分不淨,潮海嚴防”為由,奏請清廷建築崎碌炮臺。崎碌炮臺主要以貝灰砂、煮爛糯米飯及紅糖漿調合夯築而成。大門、炮巷均採用規格花崗石塊砌築,因而俗稱“石炮臺”。1983年,列入汕頭市建設總體規劃,決定在石炮臺周圍再擴地58畝,建設成汕頭市石炮臺公園。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炮臺總面積19607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0568平方米,有一條寬23米、水深3米的護台河環繞炮臺一周。炮臺內廣場直徑85米,全台直徑116米,外牆高6米,內牆高5.15米。炮臺分上下兩層, 各設18個炮位和若干槍眼,底層的炮巷4.1米,長約300米深邃迂回。炮臺內有一道27極波紋型石階,設計巧妙實用,便於炮械循級推上檯面。檯面上有72個通風報話塔,每三個為一組,呈品字型鼎立。它是炮塔上下傳達資訊及供底層的通風採光之用。炮臺東北面有一月牙型點將台,用於指揮及觀看兵丁操練,在點將台的西北角有一條螺旋石臺階通往炮巷。臺階較隱蔽,便於作戰時疏散及向檯面運送彈藥。石炮臺堅固嚴密,炮臺裡的火炮最大的一座為五千斛前膛洋炮,射程可達十五、六華里,對入侵者有一定威懾作用。炮臺廣場東北角有一口淡水井,是當時清兵生活飲用水。雖然水井離海邊只有數十米,但水質卻很甘甜清純。
    龍湖古寨地處潮汕平原,韓江中下游之濱,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寨內辟三街六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佈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龍湖是潮州小城之稱。走進龍湖寨門,街巷井然有序,祠第無數,庭院深深,而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古寨內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有關專家介紹說,目前龍湖寨的古建築仍保存著少量線條洗練的宋代建築構件,大量是風格簡約的明式建築和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其中僅保存基本完好和重修的祠堂約8座,三進以上的民居約40座。專家認為,這些建築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阿婆祠是當時龍湖寨的富商黃作雨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祠堂。該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大,用料講究,祠堂的格局為門前廣場的二進,四廳相向,四面八屐,大廳內以四柱通抵,筒鬥,大退扇的宮殿形式,大門樓屐下還以倒掛蓮花為裝飾,過去稱這種形式為皇宮建,祠的門樓,門壁的石雕也十分精美。畫面有山有水,有人有物,皆栩栩如生,特別是兩邊牆壁上的松鶴、松鹿,都出自名工巧匠之手,可惜在文革時,遭到很大的破壞。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