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112數a級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12數a級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12數a級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重車日誌-教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來看到許多進口車商在售價上開始釋出善意,無論是台鈴、YAMAHA或台本都是。(K牌自行腦補) - 可以看到台灣的消費者真的很好取悅,就只要推出個售價相對「佛心」的車款,大家就會前仆後繼的對該車廠投以好評價,尤其這些廠商都是日本四大主力車廠(K牌自行腦補),所以消費者對他們提供的車相對是十分有信心的...
112數a級距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來看到許多進口車商在售價上開始釋出善意,無論是台鈴、YAMAHA或台本都是。(K牌自行腦補)
-
可以看到台灣的消費者真的很好取悅,就只要推出個售價相對「佛心」的車款,大家就會前仆後繼的對該車廠投以好評價,尤其這些廠商都是日本四大主力車廠(K牌自行腦補),所以消費者對他們提供的車相對是十分有信心的。
-
那不盡想問,既然大家都知道進口車給個誠意就會被車友們拱上天,那我們的國產車呢?
所以話題就回到了最近最火紅的KYMCO AK550
-
AK550的設定其實不錯,一台運動羊該有的型與格都出來,操作、動力也屬水準範圍內,在後勤及妥善率的洞出現前,#教士絕對會說這台車不錯是台好車。
-
但為什麼這台車會被罵?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售價」
-
為什麼要訂這個售價?真的是因為國外為了競爭及大量採購所以才可以壓低價格的關係嗎?其實教士不會這樣想。
-
一個好的、對自己國家有責任感的車廠,不應該拿「國外不削價就活不下去」來面對自己國家的人。
-
今天為什麼國外32萬還有得賺,台灣非得賣到38萬才甘願?其實不用幫他腦補那麼多稅金之類的話術,就直接講明了
#因為今年台灣40萬級距的運動羊是空缺的
-
大家想一下,AK550的頭號目標就是TMAX530,如果今年的TMAX530還是和幾年前賣的一樣43~45萬就能入手的,會有人想要買38萬的AK550嗎?
-
-
今年的YAMAHA因為入門大羊級距已有X-MAX頂住,市場重心前移至300級距,所以將530級距定為高階級距售價一口氣突破49~52萬大關。而也因這樣讓光陽在40萬級距這塊佔了一大塊便宜。
-
#沒錯就是因為40萬級距的運動大羊沒對手所以他們才敢這樣開價
-
-
這就是為什麼AK550敢開這種鬼價格的原因。如果今天40萬元級距裡有其他進口對手,他們會這麼有膽?
-
-
講真的,這就是KYMCO的決策者出了毛病,如果今天還是活在過去資訊不發達,消息不透明的時代,這樣搞也許車友們會覺得好棒不用40萬元就能買到一台優質運動大羊。
#但他媽問題是現在網路資訊的發達程度應該連國小生都能馬上知道國外近況了
#你還敢玩這種定價策略我也覺得你很狂
-
-
從AK550的定價到RacingS125/S150的行銷策略就能明顯看出,光陽的決策層真的太大頭症了。
-
#教士個人猜想也許光陽原本就是把RacingS車系主力和之前一樣定在150,以避免和125級距的霸者勁戰正面交鋒。
#但也許是為了面子的問題就硬生出一台RCS125想和勁戰打對檯,為了增加信心還信誓旦旦的說不會出RCS150,結果一樣被勁戰屌打才快點跳回來賣RCS150。
-
-
從定價玩弄台灣人,到車款推出唬爛台灣人,光陽真以為他們市佔率第一是因為車子品質、性能好才能得第一的嗎?
-
原本很期待看小老婆的報導能看見這個月YAMAHA與KYMCO出現黃金交叉,可惜後來光陽推出了超低價的Cue100硬生生的把市佔給拉回來。
-
但說真的,教士相信台灣的消費者與年輕族群還是有長眼的,一間國產車廠這樣弄我們我們還有什麼支持的理由呢?
-
所以你問教士會不會想買AK550,如果是以一台車的本質教士會說想買,因為這車真的不錯。但如果是以一間車廠的形象而言,教士就會選擇放棄這台車,因為我不想成為車廠眼中的順民。
-
但大家也別急著訐譙很多AK550車主是盤子,除了極少數真的有愛到腦充血花38萬原價買的車友外,很多車行私底下都出現35(甚至32)的接單價。但這種私下喊價的行銷模式絕對是超級不健康的,只是沒辦法,這就是光陽逼底下的人玩出來的。
-
講了這麼多,教士只想給一個結論就是,台灣的企業如果沒有一顆「真正」想回饋自己國家人民(消費者)的心,那在這個資訊越來越透明、流動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你們只會更加速自己形象在台灣消費者心中崩毀的速度。
-
一樣的錢,我寧願花在日本四大車廠上(K牌請自行腦補),也不想要花在這樣的台灣品牌上。
-
想一想也真可憐。
台灣人真的很好哄,但有趣的是最不想哄台灣人的卻是台灣的廠商
112數a級距 在 台灣賦格 Taiwan Fugu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謠言一直來一直來】
年金可以造謠、教育可以造謠、廣播可以造謠、津貼可以造謠、日本食品可以造謠... 請問是哪裡有造謠 line 大賽可以參加嗎?小編想賺點獎金好在五月繳稅養雜碎。
RM2.5一週謠言污染指數: 90R
#一週謠言污染指數
老農津貼月領7千卻免繳年金?
[事實] 老農津貼是補助弱勢的社會津貼不是退休俸
勞工月繳9百退休月領上萬?
[事實] 就算採勞工最高級距, 做了30年也只能月領兩萬, 遠低於18%的樓地板三萬二
20年前就已取消18%還年改?
[事實] 1995年只取消18%制度,但1995年之前的18%年資照算照領
教育部要求建中撤下禮義廉恥題字?
[事實]從無此事, 且建中是北市教育局管關教育部屁事
中廣音樂網停播是政治迫害?
[事實] 1992胡志強就要求中廣歸還頻道, 2008馬英九提政見收回設客家電台, 誰迫害誰?
段宜康砍榮民就醫優惠?
[事實] 2005年立院決議, 段從未談過此事, 已提告
農藥殘留容許放寬至美日歐千倍?
[事實]各國作物、環境不同,例如羽衣甘藍普拔克殘留量歐盟是台灣的兩千倍, 沒有絕對標準
民進黨要調高北市遊民生活津貼?
[事實] 北市府根本沒發放遊民生活津貼要如何調高
日副大臣不接受台灣不吃福島食品?
[事實] 他說災區產品檢驗合格希望日後能在台灣販售
112數a級距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工商時報社論-電價調整機制應重新從速規劃!!! (04/01/2016 工商時報)
“..... 探究當年社會普遍認為油電雙漲應分階段實施,或是避開夏季尖峰,所持理由在於,油電水氣價格對於民生及產業影響甚鉅,當電價調漲,各行各業反應成本也會跟著漲價;當薪資沒有成長空間時,物價上漲會使得實質薪資進一步下降,以台灣的產業型態,所受衝擊也自然不小。
反觀現在,雖一口氣調降電價9.56%,但一般商家基於對未來營運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會輕易調降商品價格,這就是物價易漲難跌的僵固性。不僅如此,這次的電價調降等於是變相補貼耗電行為,一般民眾一個月才省80元,但對用電大戶卻是利多,如此政策明顯缺乏長期能源政策的考量。
此次電價爭議同時凸顯一個老問題,就是台灣的電業從來就不是自由市場,何來市場機制。
台電壟斷電業市場固然有其背負政策責任的便利,但開放自由化已勢在必行,以當前台灣的條件,應先開放發電部門促進多元競爭,提高效率,未來再持續滾動修正。
如今電價調降雖已確定,新政府與立法院仍應著眼未來長遠發展,儘速進行電業法修正、電價公式健全化、能源轉型等規劃與執行,這才是人民冀望執政團隊應為、當為之事。....."
社論 (工商時報主筆室) -- 2012年馬英九政府推動油電雙漲政策,帶來民生物價齊漲的衝擊,也引發社會極大爭議。不過短短數年,發電成本便因國際化石燃料價格走跌而大幅調降,去年台電超額盈餘高達340.72億元,經濟部召開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討論,決定4月1日起調降電價9.56%;根據台電試算,考慮電價級距價格不同,以平均用電量為基準,一般家戶約月省80元、小店家月省517元、中大型商業者為3,378元、工業用戶則近40萬元。
日前,民進黨政策辦公室執行長、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表示,「降電價是眼前的小確幸,卻是未來大不幸」,他因此主張不應該降電價,而應將台電盈餘作為發展綠能產業、節能減碳之用。環保團體及學界多數支持張景森的看法,惟許多藍營立委批評「當初說不漲也是你,現在說不降也是你」,並高喊「讓電價回歸市場機制」,正當新舊政權交接的此時此刻,難免引起社會一番議論。
我們認為,在討論電價前,必須先了解「電力」究竟是什麼屬性的商品?
隨著電器使用需求增加、電氣化逐漸普及,電力事實上愈加趨近於一種必需品(電力價格的需求彈性小),且比起石油,電力更缺乏替代性。油價漲了,還可以搭乘大眾運輸或走路,但電價上漲,一般家庭和產業界使用的電量並不會大幅減少。
所以,對個人或企業來說,電力的需求彈性通常是很小的,也就是小幅價格的變動,對於需求的抑制並不大,這就是「基本需求」,如同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1,600cc的水,水的需求彈性也很小。
但超過了「基本需求」,價格的影響也就開始顯著,這時候討論低電價與浪費電的相關性才有意義,這也就是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舉期間,所以提出電價「基本度數不漲」的政見。
超出基本需求之後,電價應該合理化,反應的不僅僅是燃料成本、營運成本等,也要考慮社會及環境成本,例如燃煤發電對於PM2.5造成的影響。
台灣2013年的電價在全世界排名第四低,且97%的能源依賴進口,這正是為何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會說,台灣沒有低電價的條件。
對於某些24小時生產設備運轉的工業來說,短期內提高電價雖然無法使之減少用電,卻會讓其往後增加設備時,不得不優先考慮採用高效能規格,對整體產業而言,將會因此致力附加價值的提升,避免持續依賴便宜的生產要素。
探究當年社會普遍認為油電雙漲應分階段實施,或是避開夏季尖峰,所持理由在於,油電水氣價格對於民生及產業影響甚鉅,當電價調漲,各行各業反應成本也會跟著漲價;當薪資沒有成長空間時,物價上漲會使得實質薪資進一步下降,以台灣的產業型態,所受衝擊也自然不小。
反觀現在,雖一口氣調降電價9.56%,但一般商家基於對未來營運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會輕易調降商品價格,這就是物價易漲難跌的僵固性。不僅如此,這次的電價調降等於是變相補貼耗電行為,一般民眾一個月才省80元,但對用電大戶卻是利多,如此政策明顯缺乏長期能源政策的考量。
台電自2006年起持續8年虧損逾2千億元,到如今產生超額盈餘,這筆盈餘應該怎麼使用,最能兼顧經濟發展、民生需求、能源轉型,達到三贏目標?
我們認為約略有五個方向可以考慮:
一是平穩電價:作為因應未來國際化石燃料成本的上漲,緩和未來電價調高帶動物價揚升的壓力;
二是節能減碳:鼓勵節能設備汰換(提升用電效率)、需量競價(抑制尖峰用電)、加強減碳行為等,並且藉此改善PM2.5造成的空污問題;
三是發展綠能:電價公式裡的「稅捐及規費」,包含對於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繳交費率,可適度提高比率,增加對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挹注,鼓勵發展綠能產業;
四是投資電網:未來因應再生能源電力的導入,電網智慧化勢在必行,因此須及早投資、建立發電到用電端的資訊感測、整合系統,以提升調度效率,減少耗損,這是未來的基礎建設,對於產業也有助益;
五是打消虧損:台電還有高達1千8百多億的帳面虧損,如果不予彌補,將成為未來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
此次電價爭議同時凸顯一個老問題,就是台灣的電業從來就不是自由市場,何來市場機制。
台電壟斷電業市場固然有其背負政策責任的便利,但開放自由化已勢在必行,以當前台灣的條件,應先開放發電部門促進多元競爭,提高效率,未來再持續滾動修正。
如今電價調降雖已確定,新政府與立法院仍應著眼未來長遠發展,儘速進行電業法修正、電價公式健全化、能源轉型等規劃與執行,這才是人民冀望執政團隊應為、當為之事。
圖片說明:
中國時報整理出來的2008年以來例次電價調整的漲、跌幅度。
文章內容原始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6000391-26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