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110清大考古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10清大考古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10清大考古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李亦園(Yih-Yuan Li)1931-2017 李亦園先生是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三所培育臺灣人類學人才的重要機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大人類學系所、清大人類學研究所──都因他而獲得長足的發展。 他也是推動臺灣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第一人,以行為科學的框架,將人類學、社...
110清大考古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亦園(Yih-Yuan Li)1931-2017
李亦園先生是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三所培育臺灣人類學人才的重要機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大人類學系所、清大人類學研究所──都因他而獲得長足的發展。
他也是推動臺灣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第一人,以行為科學的框架,將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和農業經濟學等學科結合,對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發展影響甚鉅。
他1931年生於福建泉州,1948年來臺就讀臺大,1953年畢業於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是該系首屆畢業生。大學受業於李濟、董作賓、高去尋、凌純聲,芮逸夫、衛惠林、陳紹馨等名師,不僅繼承強調田野調查的實證學風,終身行事更深受這些師長身教的影響。
李先生的研究主題包括物質文化、家族組織,擴及文化理論、比較宗教、儀式象徵、神話傳說等,研究對象涵蓋臺灣南島民族、海外華人及臺灣漢人社會文化;著有《文化的圖像》、《人類的視野》及《田野圖像》等專書十八種,專業論文百餘篇。
他亦長期任教於臺灣多所大學,育才無數。任教於臺大人類學系時,開講數門膾炙人口的「熱門課」,如原始宗教、東南亞民族誌、應用人類學等,這些課至今仍為老臺大人所津津樂道。李先生更積極教育後學,培育新生代人類學家,如莊英章、徐正光、黃應貴、黃樹民、陳中民、吳燕和、許木柱、臧振華、胡台麗等。
1984年,李先生籌創清大「人文社會學院」,擔任創院院長,致力為這所傳統偏重於理工科的大學,注入人文學的素養與社會科學的視野,奠定了今日清華大學「人社院」自由學風的基礎。
他也是一位強調「入世」的人類學者。1960至1980年代,他經常在報紙、雜誌上為文評析社會文化現象,善用異文化進行對比,一貫地以理性、曉暢的字詞,展現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也提昇了人類學家,與人類學知識的社會知名度。
李亦園先生作為人類學家的社會聲望,臺灣至今少人能望其項背。
更多關於李亦園院士:https://goo.gl/CbPX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