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解析01—基本認識
在聊時間規劃時,我們說過於考前準備的第一階段(100天以前),社會科重點在將課本內容掃過,然而大多數的我們皆非過目不忘,許多考生往往會在第二階段以筆記的形式做最後複習。那問題來了,你真的知道如何製作或使用筆記嗎?
筆記的來源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製作,另一種則是上網...
筆記解析01—基本認識
在聊時間規劃時,我們說過於考前準備的第一階段(100天以前),社會科重點在將課本內容掃過,然而大多數的我們皆非過目不忘,許多考生往往會在第二階段以筆記的形式做最後複習。那問題來了,你真的知道如何製作或使用筆記嗎?
筆記的來源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製作,另一種則是上網購買大出版商的口袋隨身讀或者是所謂的學霸筆記。這兩者各有優劣,前者的優點在於自己親筆的東西會更加熟悉,缺點在考生自己無法掌握考點時,熟悉的便只是無法提升成績的知識;後者的優點在於學霸們的抓重點方向往往較一般人更為準確且可以省去不會做筆記的同學的麻煩,缺點(也是學霸筆記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別人的知識不是你的」。兩者確實都有缺點,但是真的無法避免嗎?
-
在進入正文以前,先簡單介紹今日的教材,圖2~4是M編我將考前的筆記整理而成的精美版(號稱),很遺憾得告訴大家我真的盡力把字寫好看了😢,希望大家不要太過嫌棄。順帶一提,各科筆記的做法及用法略有不同,往後我們會額外推出關於國英數等科目各自的筆記教學。
-
以下M編就筆記的兩個來源個別論述。
一,個人製作
在進一步了解如何制作筆記以前,大家必須知道筆記內容的一個原則——不要太過詳細。M編看過很多同學的歷史筆記往往會把一些大事件的過程細抄上去,導致最後筆記做完根本分不出與一般參考書的差異。製作筆記最看重的便是「簡」,如何在短短的篇幅內使你想起整個章節的要點,是筆記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在掌握了這個原則以後,接下來就是M編在內容上的建議了。在做任何科目的筆記以前,大家都必須先對那個科目本身有幾本的認識。以歷史科為例,對每個時間段而言皆有所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這三者不斷互相取代的結果便是我們所讀的歷史,對應下來,歷史科的筆記架構便能分為「背景」、「當代特色」與「影響」,基本上歷史課本中的每個事件皆能透過這三者做拆解,製作筆記時需要的其實就只是在這三者裡頭的複雜元素中摘取我們所認為的考試重點。(Link:圖2)
而在內容的敘述以外,在歷史科這樣講求線性敘述的科目裡頭,「年代」想必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但是,考生真的需要每個年代都記嗎?當然不用,對年代的掌握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題目的累積,題目寫得夠多自然知道哪些是判斷關鍵,做筆記時不用把所有年代抄下來,只需要把那些時常用於判斷的年份記下就好(Link:圖4)
說起來簡單,想要做出一本對自己成績有幫助的筆記卻是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熟悉完整內容、懂得掌握考點。
先談前者,在考生不熟悉完整內容的情形底下,便無法建立對一個概念完整的想像及世界觀,自然也就無法挑選出正確的考點。這種情況於社會科真的很嚴重,身為考完指考的M編可以負責任得告訴大家,學測社會科四冊的內容(至少在歷史科)遠不及選修兩冊,所有聽起來因果模糊歷史事件都會在選修課本中獲得解答。但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你不完全了解宗教改革,就代表宗教改革不會考嗎?為此,在面對一個不甚了解的概念時,請一定記得去翻選修內容或問老師,並可以在筆記旁邊作附註(Link:圖3)
而後者就比較無解了,這很大一部分來自經驗的累積及對考試的敏感度,原本就已經成績好的同學大概心裡有數。對自己感到懷疑的考生可以在進入考前準備第二階段時運用歷屆考題來測試自己是否有掌握考點的能力,簡單來講就是去測試看看你在讀完全範圍後,你所認為的重點有沒有在考試中時常出現。若有這樣的能力,恭喜你,可以套用上面到原則製作屬於自己的搶分筆記了!若沒有也沒關係,你需要繼續看下去。
-
二,如何使用筆記?
M編在前面說過,買別人的筆記最為人詬病的點在於「別人的知識不是你的」,但真的是如此嗎?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也能套用到一般參考書上,反正別人整理的東西都沒用,那各版本課本呢?那也是編者依照課綱要點所整理給大家的結果啊。其實筆記與參考書唯一的差別在於內容的精簡,而筆記不斷遭受批評的理由其實在於其太過簡易而不易使用,學霸筆記往往忽略了一堆他們會的東西,使用起來有兩個問題:考點不夠精準、看不懂他們所寫的內容。
先簡單談前者,這個問題並不出在考生,而在筆記撰寫人,考生只需選擇自己所信任的筆記撰寫者就可以了,這裡大家不用想的太複雜,其實這就跟挑參考書一樣,翰林、龍騰、盛景各自有自己的忠實客群,大家在看完筆記所推出的大概內容後覺得喜歡就好。
再來談後者,其實這就呼應到前面提過的做筆記的原則——簡,後者本身其實不是問題,而是一種錯誤期待。筆記的使用時期在考生衝刺的第二階段,讀起來越有效率越好。舉例而言,筆記的目的在提醒最後衝刺的你16~18世紀的「重商主義」是地理大發現後列強的普遍方針,如果考生對重商主義的內容不甚熟悉,那就應該回去翻參考書,就像你在考試檢討時遇到錯題一樣。簡而言之,這一塊的問題來自個人需求,如果你只是想看到一個事件的詳細內容,M編推薦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參考書;若你是想在最後衝刺時有一本書能隨時提醒你考試重點,那你就可以挑選自己信任的筆記撰寫者並購買他們的筆記。
這是今天的筆記介紹,希望考生能從這篇貼文建立對筆記的基本認識,至於各科的大致準備樣貌我們也會在未來的貼文中一一分析哦!
#學測 #學測生 #gsat #國文 #英文 #數學 #社會 #地理 #歷史 #公民 #讀書筆記 #讀書分享 #勉強垢 #勉強
龍騰歷史課本第一冊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是最早的農場新聞嗎
各位老人如果還有印象,我們小學中學與高中的教科書,只有唯一版本,就是國立編譯館,那時候頭腦簡單,老師教什麼、課本寫什麼,就囫圇吞棗的相信什麼。
#以前沒有台灣史
但我們現在回頭看,國立編譯館的教材除了生硬不夠活潑,政治的力道也毫不隱藏,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錯誤,最扯的是完全沒有台灣史 完全沒有台灣史 完全沒有台灣史,很誇張,所以說三遍
然後還要去背中國的鐵路,京廣鐵路還是九龍鐵路,我一輩子都不會去的地方,我背這個幹嘛啊
#課本上的偉人
以前的課本一定有蔣公看小魚逆流而上的故事,事實上經過考證,蔣公的家鄉根本沒有魚會逆流而上,就算真的有,也是在三更半夜夜晚才會回流的魚,一個小孩三經半夜跑到深山看魚逆流?
此外,早年教科書的提到國父或蔣公,都需要挪抬以表示尊敬,如「國父 孫中山先生」「先總統 蔣公」
甚至連音樂課都充滿了愛國意識,除了國歌、國旗歌外,還有個人崇拜色彩濃厚的蔣公紀念歌。
美化殖民統治的吳鳳也被寫進教科書,美化後大書特書
#一綱多本的出現
1990年李登輝執政後,為了因應解嚴後的社會發展,郝柏村內閣提出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級學校不再受限於國立編譯館得統一版本,同時在1997年先在中學推出《認識臺灣》教材,身別是社會、歷史、地理三冊,首次介紹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事物。
#國立編譯館退出歷史舞台
2004年國立編譯館正式退出教科書的編寫,教科書可由各出版社編寫,並由各級學校自己決定要用哪本,教育部只負責設定、審查教科書內容。
#現在的教科書
最近我翻了現在由民間出版社,龍騰文化編寫的高中教科書,覺得現在的小朋友真的很幸運,教科書編寫的真的很好,先說物理、化學我是看不懂,但歷史、地理的編寫非常有水準,除了專業知識夠外,內容也引人入勝,插圖、補充知識背景也一應具全。
#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是教育的大事
且很重要的,龍騰文化很用心的把教科書上的知識,融入了我們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是教育的大事
像是我這次去了三個點,第一個點在台大溫州街附近的欒樹下書房,是一間有滿滿藏書的獨立書店也是咖啡廳,如果是文人騷客一定會愛死這個地方,那如果是明朝的大文豪歸有光來到這,他會怎麼介紹這裡呢? 非常有趣
第二個點大名鼎鼎的貓咪餐廳Toast Chat,你肯定想,貓咪跟教科書肯定沒關係了吧~結果竟然看到貓咪優雅落地的原理,也是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讀的,太驚人啦!不過因為是物理,我內心還是有點抗拒
第三個點,終於來到cheap的主場了,四四南村的眷村,為什麼台灣這麼多眷村,眷村怎麼來的?又多分布在哪裡呢? 這些歷史課本裡面都有寫
這就是龍騰文化用心準備的 #城市教科書 #生活大小事都是教育大事
原來學習可以無所不在,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當然不只這三個點,龍騰文化編輯群可是走訪了各地,現在你吃的餐廳、路過的建築、打卡的秘境、喝的手搖、愛吃的鹹酥雞,都可能搖身一變,變成教科書的場景喔!
#閱讀紙飛機
龍騰歷史課本第一冊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都在轉那第一節就是「誰的歷史」的那張圖,我幾個小時前看到,還沒發現哪裡不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
剛剛點進了朋友提供的連結,據說這是龍騰版的課本:
http://www.lungteng.com.tw/Web/prodDetail.aspx?ID=7097
看到有趣的地方了嗎?
這一冊叫做「歷史B」。版上的高中同學,或剛脫離高中生活的同學,回想一下,你的台灣史課本,有看過什麼「歷史A」、「歷史B」的嗎?
沒有吧,你讀過的應該是「歷史1」,沒有什麼ABC的。
因為這根本不是「高中歷史」科,你仔細看左上角,這是「#高職歷史」。「歷史A」是中國史,「歷史B」是台灣史,「歷史C」是世界史。而在歷史B的課綱裡,第一條內容就是「1.誰的歷史」,而且規定了要談的是:「1.簡述臺灣南島語族和漢族的歷史觀點。」
(高職共同科目課綱可見: http://ppt.cc/M8djX )
所以可能不只龍騰版,其他版本的高職歷史課本也是這樣寫的。
(不得不說我真是太愚蠢了,之前我自己在高職部上過的課本,竟然沒有第一時間想起來......)
所以事情可能不是大家歡欣鼓舞的想像那麼簡單,至少有以下幾個眉角要注意:
1.這麼「進步」的歷史課綱為什麼可以存活呢?這代表課綱「微調」沒有動到這塊。為什麼沒有動到這塊呢?我想答案會有點悲傷:因為王曉波這群人搞不好根本不知道原來高職也有歷史科,他們根本不在乎高職。你可以看一下後面的章節,還有「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我之前備課就覺得這章節超嗆的,我猜是扁政府時代改了,到現在一直都沒人理會,反而整叢好好活著了。
2.我查了一下「職校群科課程綱要總綱手冊」,想知道具體的學分怎麼設計的。以下這是今年一月頒布的版本: http://ppt.cc/lWgay
裡面規定:「社會領域」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每科2學分。但問題來了,歷史A、歷史B、歷史C本身就都各是2學分的課耶?怎麼辦?
原來是這樣:「各校可依群科屬性、重大議題融入、學生生涯發展、學校發展特色、師資調配等彈性開設, 合計為 6-10 學分。」也就是說呢,反正你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至少要給我各2學分,如果你們學校想多上,可以,還有4學分的扣打,看你要加給哪一科。
所以,如果你是高職生,歷史ABC三科中,你有很大的可能只會隨機上到其中一個版本。除非你們學校非常熱愛歷史科,把扣打填到滿還通通灌給歷史,不然你上到歷史B(台灣史)的機率只有三分之一。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歷史A和歷史C的課綱,你可能就樂觀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