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坐在岸邊,看著颱風若有似無的外圍;海浪忽大忽小的撞擊礁岩,我算著每五波浪間那細微的平衡點⋯「小浪後才有大浪、大浪後的大浪也不再是大浪,所以,有大小浪的前提下,小浪不見得好上下岸、大浪下抓好節點甚至一波抵達,是門學問,是技術、更是藝術⋯某些部分像級了人生。」想著入神,也忘了下海溫存。
在準備好...
早上,坐在岸邊,看著颱風若有似無的外圍;海浪忽大忽小的撞擊礁岩,我算著每五波浪間那細微的平衡點⋯「小浪後才有大浪、大浪後的大浪也不再是大浪,所以,有大小浪的前提下,小浪不見得好上下岸、大浪下抓好節點甚至一波抵達,是門學問,是技術、更是藝術⋯某些部分像級了人生。」想著入神,也忘了下海溫存。
在準備好的前提下,我們永遠有選擇接近海的方式;當祂心情不好時,何不選擇下次。上下岸如同前戲,連接著著陸地與海洋的愛戀,兩者永遠都在,如果貿然侵犯,你的無知絕對被修理。我們常常體驗著用最小的身體開著最大的玩笑這件事,而為什麼能如此狼狽且無奈的入戲呢?在白花中挺立需要些經驗與勇氣,但是在白花中走路並且掉洞,那得問問小篁那些當下到底在想些什麼。平安上岸,我只能笑笑的擔心你。
———————————————
五年前的上下岸教學文,如今感覺應該還是能幫到一些小朋友
上下浪區的經驗分享,當然,可以的話請斟酌自身能力選擇潛點,希望別再有人受傷掉裝了。
影片不及備載的以下是幾年前打的文字。
(上下浪區🌊經驗分享) 3年前的文了,覺得還行,希望各位能降低上下岸過程中受傷的機會。
在這兒很認真地想跟大家分享我上下水的小經驗,或許各位哪天在應付緊急狀況可以用到,前提是浪大請確定你這趟下水目的,因為這會衍伸出非常多未知也相對地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下 (能見度、水面舒適、海流會更紮亂或強烈等等....) 阿古每次下水的裝備手上除了拎著長蛙外、還有浮球、相機,所以我下水基本上是沒有手的,這讓我下水格外小心,基本上岸潛時有樓梯架設跟潛水步道方便diver使用是一件非常非常貼心的事,但這就跟潛水過程遇到比卡丘海蛞蝓一樣難得,所以,聽聽些不規則地形的下水方式真的有機會用到。
下水點簡單分類就是兩種地形,大潮差型 ( 像跳游泳池,吃水夠深 ) 與 長潮間帶型,先聊聊大潮差,這類下水點易下難上,找個深度夠的落點跳入即可,注意,落水時切記選在浪上來、水滿到最高準備往外拉時,這樣一落水後可以順著水流將自身帶離岸邊,相對的,如果選在退浪時,往外拉力不夠,還可能給下一波湧浪推去撞牆,在來是大潮差型的上岸,選擇一個上半身可以攀上岸邊的點 (最好要可以攀過半身),然後等湧浪時,浪會把體位推到最高,帥氣的話手一撐就一個帥氣 ace ,(大潮差型東北案例潛點 野柳 和平島、八斗子、長老岩、水濂洞、81、鼻頭國小、龍洞灣) ,再來談談較刁鑽的長潮間帶型入水,這類入水點因為潮線較長,水深較淺,要算好入水深度,一波讓浪帶走,方法也是同上,當浪湧入時,水位最滿,直接趴入水中死命往前踢,讓浪帶走,以下是這種下水方式要注意的問題,你不知道這波浪是否在滿水位到乾水位前你會不會被帶離岸邊,如果沒有,這絕對是大悲劇的開始,你會在白浪區不斷地翻滾,然後全身是傷,所以要算潮線距離大概到那兒(一波浪能把你帶到多遠),與浪況週期 (下一波大概何時會來),還有身體的覆水深度 (這波浪的水位是否能讓你不至於擱淺在岸上打滾) ,這些就需要時間跟經驗去觀察了。
再來是長潮間帶型入水的上岸方式就是同理,跟著浪,在水滿時將自身帶到離岸最近的點,要找一個能白浪花較少的位置 (代表吃水夠深,暗礁較少),並且潮帶很短 (代表不需要很遠就可以離開浪區) 然後切記,當你半身離開水後,雙腳確立站穩後,就死命地往岸上跑,絕對絕對不要逗留,不然絕對是各種悲劇的開始。(長潮間帶型代表潛點案例潛點 外木山、和平島右側公園、蝙蝠洞、南雅奇岩、82.5、83)
以上是小弟幾年的略懂, 各位有相關問題或經驗都可以分享與討論 ,出來緩緩頰分享些經驗,跟海相處是要開心與安心的,祝各位潛安。
https://www.facebook.com/1207411147/posts/10213105253325116/?d=n
@calvin6215
#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