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龍卷本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龍卷本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龍卷本子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Uwant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巨人用 ‧ 進撃の巨人 👁】 進擊的巨人 4 月 9 日就進入完結篇,想收藏這經典之作可以考慮這個版本 😃 高 101cm、闊 71.5cm,重足足 15kg,全 96 頁重現「進撃の巨人」第一卷,將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最大漫畫! 限量 100 本,售價 150,000 円 🤑 經典災難...
龍卷本子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9:07:25
⭕️第34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大寶積經》,又稱《寶積經》,為一百二十卷,唐朝菩提流志等譯,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一冊。此經主要講述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為大乘佛教寶積部經。「寶積」為「積集法寶」意。全經計共收四十九會。前部二十三會,八十卷餘,為魏晉南北朝等譯師集合翻譯,之後二十六會三十九卷...
龍卷本子 在 HCC|大學日常|個人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9:04:23
📚0819【HCC這樣準備學測英文】 - 我先聲明以下方法可以參考但不是照樣做 因為每個人習慣的方法不一樣 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調整 ❗️有需要我發學測數學自然準備方法貼文的朋友 可以幫我在底下留言標註兩位朋友 若超過100則標註留言 我會發數學自然的學測準備方法! ❌請勿標註你不認識的人或讀書...
龍卷本子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維維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18:12:06
2019.02.24(日) #吉卜力動畫手稿展 ⠀ 真的覺得看完這個展覽之後,#我們的吉卜力 才是真的畫下了句點,所以想藉由這篇文跟大家分享一下看展心得,還沒有去的人也可以把這篇當作小小的指南。 ⠀ 這個展覽其實已經持續展出了10年,巡迴場地遍佈日本全國、韓國、法國、香港等地,最終場就是台北。這次展...
龍卷本子 在 Uwan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巨人用 ‧ 進撃の巨人 👁】
進擊的巨人 4 月 9 日就進入完結篇,想收藏這經典之作可以考慮這個版本 😃
高 101cm、闊 71.5cm,重足足 15kg,全 96 頁重現「進撃の巨人」第一卷,將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最大漫畫!
限量 100 本,售價 150,000 円 🤑
經典災難之作 Anthem 終於玩完 ➡ http://bit.ly/3dKpIGj
水龍敬突然與 hololive 決裂刪本子 ➡ https://bit.ly/3aHAJGv
傳「PSP 5G」大反擊 Switch ➡ http://bit.ly/37AOQLY
【更多 #日本 #動漫 #進擊的巨人 最新情報 @ Uwants】
【日本 #綜藝 專頁 @ Uwants 日本娛樂】
【日本人氣 #動漫 專頁 @ Uwants 動漫基地】
【最新 Figure #模型 玩物 @ Uwants 玩具模型】
【IG: www.instagram.com/uwants_hk/
MeWe: mewe.com/p/uwantshk 】
龍卷本子 在 wahaha ★ 哇哈哈的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05 年 11 月 11 日, JR PASS的最後一天,想了想來去宮城縣石卷市,去看展示漫畫家「石之森章太郎」作品的「石ノ森萬画館」。
坦白說對石ノ森先生的作品不熟,雖然小時候有收集假面騎士的畫冊(有點像是棒球卡,一包裡面有幾張,有編號可以貼在本子上蒐集,但經常買到重複的,講白了就是X小朋友零用錢的東西。哈哈!),但幾乎沒看過漫畫還是影集,不過有以漫畫家為主題的展館,還是想去看看。
來到石卷市就可感受到石之森章太郎在這裡的地位,連JR車站周邊都以石ノ森先生作品來做裝飾,從車站步行約一公里就可抵達萬画館。萬画館的建築本身可說就是一個展品,是以石ノ森先生作品《サイボーグ009》裡的太空船為概念所設計,有趣的是在入口處附近的「太空船」邊緣,整點時會垂直降下一條龍,上面有著許多作品中的角色人物,也算是另類的機械鐘吧。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所引發的海嘯重創東北沿岸,石卷市也不例外,尤其石ノ森萬画館建在靠近河口的河島上,更是首當其衝。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訊,地震發生後再發布海嘯警報,所有職員全部離開返家,只留下一位男性職員留守,一個小時後約五公尺高的海嘯到達,職員和附近四十多位路人跑到萬画館三樓避難。由於1960年智利地震的經驗,石ノ森萬画館在興建時就讓一樓挑高八公尺,館內收藏品全部放在二、三樓,因而完好如初,但一樓就受到很大的損害,商品也都流失,只得閉館並資遺大部份職員。
2012年石卷市議會同意撥款7億5千萬日圓修復費用,同一年11月17日「石ノ森萬画館」重新開放,吸引漫畫迷和觀光客再來到訪。2011年起豐田汽車的系列電視廣告「ReBORN」,由木村拓哉和北野武扮演來到現代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其中的第8話「石巻」篇,其中就有他們開著車來到「石ノ森萬画館」的片段。 #宮城 #石巻 #石卷 #石ノ森章太郎 #石ノ森萬画館
石ノ森萬画館
https://www.mangattan.jp/manga/
龍卷本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忽必烈滅宋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國家疆土異常遼闊,其實普通元朝人也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之中。按元朝人自己的說法,叫做「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聲」就是語言,「教」就是宗教或者禮儀、文化。元人還說「區宇之廣,曠古未聞」,「中國之往復異域商販,如東西州焉」。即從中國到外國去做生意,就像往返於東邊的省份與西邊的省份之間一樣平常。
為此元世祖忽必烈發起了一個項目,要編一部《大元一統志》,還要繪製一幅地圖,表現整個蒙元帝國。負責這個項目的機構是元政府中的秘書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檔案館或者是國家圖書館。當時中國內地的地圖,如南宋、金的地圖,秘書監已有不少,蒙古人遠征也帶來了一些回回人的地圖。秘書監的地理學家們的雄心壯志是,把這兩種體系的地圖拼合在一起,繪出一幅更大的蒙古帝國全圖。
這個任務非常艱難,不只是雙方資料的文字不一樣,主要是雙方的科學體系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的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所謂「天圓地方」,而回回人則認為大地是球形的。那麼在拼合過程中,漢地圖中說的東方,是不是就是回回圖中的東方呢?問題非常大。
編纂《大元一統志》的是秘書監的負責人,名曰札馬魯丁,是回回人,其家鄉是布哈拉,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札馬魯丁在忽必烈的兄長元憲宗蒙哥在位期間,曾進獻了幾種天文儀器,其中有一件叫做「苦來亦阿兒子」,是波斯語kura-yiarz的音譯,《元史 • 天文志》說,「華言,地理志也」。但是「地理志」怎麼會是一件科學儀器呢?
《元史》專門有解釋,稱札馬魯丁所獻的「苦來亦阿兒子」,是一個木頭做的球,表示大地,陸地以白色表示,海洋用綠色表示,陸地佔三分海洋佔七分——這不就是地球儀嗎?可以說大地球形說是在元代傳入中國的。
除了札馬魯丁以外,秘書監中最重要的掌握海外地理知識的人,以及其他科學家,如天文學家、數學家,都是回回人,都是穆斯林。這些回回科學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中國人不能盲目自大,認為自己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中國之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創造力的,如果你不能吸取別人的長處,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怎麼行呢?
將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地理知識相結合,表現範圍遠超以往
秘書監的官僚在編修《大元一統志》的過程中,向忽必烈打報告說,除了元帝國東、西兩邊的漢地圖與回回圖以外,新地圖中還要描繪東南亞、印度及海外諸藩國,需要收集航海圖。除了漢文海圖以外,還需要回回的海圖。報告中提到專門要派人到福建去,那裡有一種圖叫「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多年前南京大學陳得芝教授曾經考證說「剌那麻」是波斯語rāh-nāma的音譯,其意義是「行路指南」。他們的要求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大元一統圖》今已不存,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元仁宗時代的《經世大典圖》等幾幅非常重要的元朝留下來的地圖,表現的範圍遠遠地超過了歷朝歷代。
講到地圖,我們不能不提到有一幅很重要的古代中國地圖,叫做《大明混一圖》,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這個圖現在已經完全朽爛了,一翻就破,有4米多長、寬達3米7,幾乎佔了一面牆這麼大,但摹本還是可以看的。從圖中的國內地名判斷,繪製的時間大概是在洪武二十年左右,也就是1387年,早於鄭和首航約20年。這幅地圖覆蓋的地理範圍極廣,東面到日本、東南亞,南及印巴次大陸,西面更了不得,包括了整個歐洲和非洲,巴黎也繪在其上,還標示出地中海。
雖然此圖被稱為《大明混一圖》,但圖中多數中國內地地名都是元代地名,且從朱元璋取得天下,至此圖繪成不過二十餘年,其間積累的地理知識不足以畫出這樣一幅地圖,因此它一定利用了元代的資料,應當有一幅元代的底本,但其底本又與官方機構中的科學家們繪製的地圖不同,應當是一幅由元代江南的民間人士繪成的世界地圖。
民間人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世界地理知識呢?這非常值得追究。我們迄今在中國本土沒有發現甚麼線索,但是1339年蒙古統治者建立的伊利汗國有一幅繪出歐、亞、非三大陸基本輪廓的草圖,繪圖者是一位地理學家叫穆思脫非,圖中歐、亞、非三大陸的形狀和《大明混一圖》大致相同。這點使我們相信,《大明混一圖》的元代底圖在繪製時參照過與穆斯脫非圖類似的回回地圖。
《大明混一圖》為甚麼重要呢?如果我們把它和《鄭和航海圖》比較一下,會發現《鄭和航海圖》一類的海圖,通常不管地理方位,起點是南京的龍江關(今南京的下關),終點是東非,以一字長卷的形式表現,像人在一條船上看兩邊,船經過了甚麼地方我就把它畫出來。《大明混一圖》發現之前,歐美人雖然承認《鄭和航海圖》很了不起,居然畫到非洲了,但是認為中國人沒有地理方位感,東南西北不分。所以單憑《鄭和航海圖》還不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人對中國和海外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
而《大明混一圖》可以說是記載了「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人到達東方之前,中國和東方對於世界地理知識的最重要的資料。當時的歐洲人甚至不知道非洲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歐洲人長期以來認為非洲的大陸的形狀是一個「7」字形,其南部尖端是拐彎的,認為印度洋像地中海一樣,被包圍在亞洲、非洲之間,歐洲當時的地圖都是這樣畫的。這說明甚麼呢?它說明,早在元代,各民族的科學家們,在吸納海外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地理知識。元代的科學家將伊斯蘭世界的地理知識與原來中國的地理知識結合在一起,表現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陸,除了澳洲、美洲不知道以外,全世界都在上面。這也說明,鄭和在出海之前,海外的方位已經很清楚了。
小知識:中國古代航海的自然條件
島鏈:中國所面對的並不是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在黃海、東海以東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島鏈」,大致和中國的海岸線相向平行。若從北向南數分別為:千島、日本列島、琉球(沖繩)、台灣島、呂宋(菲律賓)列島等等。所以中國古代的水手從東南沿海的港口啟程,只要知道北極星在甚麼地方,在航行中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如果遭遇到風暴或發生不測,向東可能會漂到這一連串島嶼中的一個,向西可能漂到中國大陸沿海,向北可達朝鮮,越過對馬海峽則為日本,向南就進入東南亞。
季風:中國地處東亞的季風帶,每年4月,東南風起來了,出海的船舶帆一張起,就自動向北航行。而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北風起的時候,帆一張起風就把船向南推。因此,我們古代的航海稱為季風航海。季節性的航海持續了幾千年,只是在自然動力被人工動力(蒸汽機等)取代以後,季風航海的規律才被打破。
陸標導航
中國古代海船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導航法,是陸標導航。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舟師——今天叫船老大,大都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小本子,記錄航線沿途地理特徵。如要去某一個國家,舟師事先要估計順風需要航行五天,到了某處應當先看到某種形狀的海島,然後如何轉向。海上有時候風大、有時候風小,如果航至第四日某一時刻,應當出現的島嶼已經看到了,雖然天數未足,也應果斷轉向。在陸標與預計航行日程發生矛盾時,舟師的判斷以陸標為第一標準,日程是第二標準。
早期海圖
中國的舟師,那些船老大,在世世代代航海的過程中,像師傅帶徒弟一樣,將航路中某一站會看到甚麼——比方說一座山,把山上的廟,古怪的石頭等等地理特徵,都描繪下來,以待他日再次經過時對照,這應該說就是海圖的起源。最早明確提到海圖的是宋代的文獻,存留至今天最詳細的古代中國海圖是《鄭和航海圖》。
海圖是這樣做記錄的:比方說海船抵達今越南南方的外羅山時,海圖中會提到這座山東高西低,海灣里可以看到有椰子塘,海水有四十五托深。一托就是成年人雙手伸開後兩個中指間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米六至一米七的樣子。
測量水深的辦法是:水手將繩子的一頭拴個石頭或其他重物,抹上豬油或牛油沉到海底,油脂會沾到海底的泥沙,水手將繩子拎回,就可以用雙手伸直的方式丈量出海水有多深,也可觀察到海底是泥質還是沙質。
元代的國際交流語言是波斯語
元朝中央政府設立了兩種翻譯的職位,一種叫做蒙古譯史,把蒙漢語互譯。第二種叫做回回譯史,即翻譯回回人的語言。
今天,英語被視為國際交流語言,而在10 -16世紀的西域和亞洲許多地方,波斯文是最重要的學術語言,也是通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元代與明代中前期,中國的使臣到西域去,都使用波斯文與當地人進行交涉。元代的色目人民族眾多,宗教不同,多數擁有自己的書面語,但是只有回回文,即波斯語,與蒙古文、漢文一起,被列為元代的官方文字。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在海外能夠看到鄭和留下來的唯一的實物證據,就是在斯里蘭卡的國立博物館中保存有一塊三種文字合璧的碑,記錄了鄭和代表明政府向當地一個寺院進行的布施。這三種文字是漢文,當地使用的泰米爾文,以及波斯文。
新觀點:「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甚麼叫「西洋」?
關於「東洋」和「西洋」的概念,過去討論來討論去,大家沉在史料的圈子裡出不來。我想另闢一條思路,跳出前人討論的範圍。
為甚麼會有「東洋」和「西洋」的概念呢?
南海有很多珊瑚礁,很多在水下,到低潮的時候冒出來,人可以站在上面,捕魚是好地方,但是遠航的船舶都知道這個地方危險,一定要避開。怎麼避開呢?兩條路,第一條從中國福建、廣州出洋以後,先向東到台灣或菲律賓,然後向南走;第二條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出海以後,直接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從福建、廣東到海南島,再到越南,繞過越南到泰國、柬埔寨。前兩種方法之間的差別,就是前者是沿著南海的東邊走,後者沿著南海的西邊走。所以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東洋」與「西洋」應當起源於上述兩條航線,是航線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因此「東洋」指的就是東洋航線所經過的地區,就是從福建、廣州出去,向東到台灣、呂宋(菲律賓)、印尼、日本,這都叫東洋,地理範圍大概是今天南海以東;那麼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經過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印度,沿途所經各地就叫西洋,大概是今天南海以西。東洋和西洋的界限就在於南海的珊瑚礁。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