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齊國四大家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齊國四大家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齊國四大家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齊國四大家族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知道最近常見的「同島一命」標語,源自於馬祖列島的防衛嗎? 這個激勵人心的標語,如何自1976年起在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出現,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同島一命:冷戰馬祖記憶,與疫情下的「文化逆輸入」】 ※ 文:劉亦,台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母系家族來自西莒島田沃...

齊國四大家族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07 18:43:59

馬首是瞻 諺語新知 馬首是瞻一語,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馬頭的方向行軍,後來比喻服從指揮行事。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公元前572年,晉厲公被弒,晉國政治再一次動盪,年僅14歲的晉悼公倉促即位。當時晉國內政混亂,對外國勢不振。晉國公室同卿族的鬥爭不但...

齊國四大家族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9-07 18:43:59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知史現場 「三家分晉」是司馬光《資治通鑑》所記載的第一件重大歷史事件:「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之後司馬光洋洋灑灑說了一大段話來解釋為什麼事件如此重要,就是因為它改變了整個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令周王室管治基礎蕩然無存,史家也習慣將這件事定位春秋和戰國的分野。 在...

齊國四大家族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18:43:59

二桃殺三士 諺語新知 希臘神話中有金蘋果的故事,紛爭女神用一個金蘋果就挑起了特洛伊戰爭。而在春秋時期,晏子也用兩個桃子令三位猛士自相殘殺。 之前提過晏子是春秋末期一位相當有名的外交家,其實他也相當精於謀略。當時齊景公手下有三個猛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相當勇猛,又自持深受景公賞識,便...

  • 齊國四大家族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5 15:22:50
    有 2,150 人按讚

    💡你知道最近常見的「同島一命」標語,源自於馬祖列島的防衛嗎?

    這個激勵人心的標語,如何自1976年起在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出現,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同島一命:冷戰馬祖記憶,與疫情下的「文化逆輸入」】
     
    ※ 文:劉亦,台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母系家族來自西莒島田沃村。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5475658
     
    最近疫情緊繃,政府與媒體不斷高呼「同島一命」,團結抗疫。也許有些人能從字句的壯懷激烈中嗅出它的戰爭氣息,也許有些人受到電視劇《國際橋牌社》觸及,隱隱約約記得有「同島一命,死裡求生」的關鍵句。那你知道這個標語的出處嗎?你知道這個「島」,原本是指馬祖列島嗎?

    身處軍事前線的馬祖

    正如《國際橋牌社》第二季的時間背景座落在1996年,台澎金馬首次總統直選,引發中國強烈不滿。所謂文攻武嚇所言不虛,解放軍朝台灣外海發射了數枚飛彈,並進行兩棲登陸演習,威嚇意味濃厚,一時間台海戰雲密布。

    當時謠言頻頻,聲稱中國即將佔領台灣離島,其中又以馬祖的東西兩莒為最。該劇場景之一的高登島也隸屬馬祖,面積更小,距離中國更近,可謂前線的前線,至今仍是軍事管制區,一般人很難進入。在飛彈危機期間,才剛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的這幾座島,又重新被武裝起來,回到隨時迎接戰爭的準備。

    回顧歷史,「同島一命」這個詞在1976年首度見於報端。馬祖因身處兩岸的軍事前線,籠罩在嚴苛的戰地政務體制之下,島上所有居民都被捲進戰備狀態中,例如燈火管制,全境宵禁,入夜禁止跨村移動;和台灣的貨幣流通與人員進出也受管制,儼然另一國度。此外,全島不分男女,一律編進民防組織,負有軍事支援的義務。

    據《馬祖日報》載,1976年5月27日,在南竿的津沙村進行了由民眾組織成的自衛戰鬥演習,演習結束後,司令官兼主任委員——也就是軍政一元體系下馬祖的最高決策者——梁鳳彩將軍強調「軍民同島一命」的意義:「老弱婦孺必須熟悉疏散與掩蔽,年青人就必須熟練戰鬥技能。」

    在那左右,「同島一命」的標語就如雨後春筍,在馬祖列島的四鄉五島冒出。至今都還能看到的包括:

    🔺東莒猛沃港: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同島一命

    🔺西莒菜浦澳:同島一命、奮戰到底

    🔺南竿津沙軍事訓練基地旁:軍民一家、同島一命

    從標語見歷史

    同樣是標語,內容也是大有學問。若你乘風破浪,搭船來到馬祖,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南竿福澳港上方的「枕戈待旦」,意指以武器當枕,兢兢業業,等待天明。於1958年蔣介石巡視馬祖時親筆題下,嘉勉「雄峙臺海」的戰地英雄。

    剛開始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反共」為職志,認為中共是蘇聯的鷹犬,因此殺氣騰騰,一起算帳,要「殺朱拔毛」「反共抗俄」。到1960年代末期中蘇交惡,兩國在邊界發生武裝衝突「珍寶島事件」,此後反共與抗俄脫鉤,口號與標語漸漸只剩反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華民國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反制,你革除、我就要復興,藉此分庭抗禮,標語也從善如流,「復興中華文化」。

    1971年,原本稱作「東犬」「西犬」的兩座島,為了昭示「毋忘在莒」的精神,改名為莒光鄉,成為今天的「東莒」「西莒」。毋忘在莒是春秋戰國的典故,齊國受燕國連攻重挫,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遂以莒城為反攻基地,五年艱苦卓絕後終於逆轉勝,收復了失土。

    最著名的「毋忘在莒」當然在金門的太武山。但在馬祖東引島的二重山,面海的峭壁上也被發現有毋忘在莒四個大字,東西兩犬也用改名鐫刻了歷史,戰地島嶼處處是「反攻與收復」的象徵。

    整個1970年代,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搖搖欲墜,歷經退出聯合國、雪崩式斷交,最後於1979年「中」美斷交達到巔峰。國際局勢不利,一連串的外交挫敗,讓「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成了外在環境驚滔駭浪,自我鼓舞的信心口號。

    為標語鑄造新的意義

    「同島一命」號召的是不分身分(軍民)、不分地域(同島)一體對抗外敵。時移世易,不僅電視劇重新召喚它進入大眾視野,當下大疫蔓延的艱難處境,確實讓人想起那段風雨飄搖,眾志成城的日子。

    爬梳過往,可以說這句擲地有聲的標語,是道地的馬祖產物。馬祖作為離島,向來只有文化輸入的份,這次能夠「文化逆輸入」,從海陬一隅傳播到我國全境,讓冷戰時代的肅殺標語重新復甦,並且鑄造新的意義,召喚國人萬眾一心,馬祖人也感到與有榮焉。

    🌊🌊🌊

    【延伸閱讀】
    壓浪:同島一命(黃開洋)
    https://kaiyang.info/a-laung/tongdaoyiming/

  • 齊國四大家族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1 21:06:29
    有 138 人按讚

    最近我寫的新書─《哥,就是個狠角色:不讀戰國,不知權力這樣玩!細數戰國風雲人物,誰能縱橫天下?》,已經可以在書店中購買到了喔!
    這次的書籍我挑選出10位中國戰國時代的名將故事,話說,當初挑選10位名將時,有幾位強將也在我的考慮名單中,但因為各種理由,最終並沒有入選。那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有哪些遺珠之憾的戰國強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5 蒙恬

    在戰國時代末期的首強─秦國,當時有兩大軍事家族。
    一個是王家,代表人物是王翦、王賁父子,這對父子搭檔後來殲滅了五個諸侯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功臣。
    另一個則是蒙家,蒙家的代表人物先是蒙驁,曾在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老爸),還有秦王嬴政的早期,攻下韓趙魏三國大量的土地;之後是蒙驁的兒子─蒙武,他曾擔任過王翦的副將一起攻破楚國,而蒙恬則是蒙武的兒子,換言之,是蒙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
    蒙恬曾參與秦國攻滅齊國的戰役,並立有大功;接下來為秦始皇北伐匈奴,並大獲全勝,之後則加固長城防線,使匈奴10多年不敢向南侵犯,而依照秦始皇將大兒子扶蘇派往蒙恬軍中擔任職務來看,蒙恬應該是秦始皇最信賴的將領,或許也能間接推測出:他是秦始皇統治時期的頭號戰將。

    內戰及外戰都表現優秀,為何蒙恬沒入選呢?原因在剛剛的描述中已經曝光,因為......蒙恬在戰國時期的戰歷太少,只有一場。
    所以若論「戰國名將」,蒙恬的資歷只是菜逼八,無緣入選,但從他日後的成名,他有不輸前輩們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4 項燕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遇到兩大阻礙,一個是趙國的不敗軍神─李牧(他的故事有收錄在新書中),另一個則是項燕。
    項燕是楚國將領,當初秦王嬴政攻楚時,先是派李信領20萬大軍進攻,項燕雖然先吃了幾場敗仗,但都只是為了保存楚軍實力而實施的戰術性撤退,等到李信後撤時,項燕一路尾隨,並抓準戰機一舉大破秦軍,非但使秦國吃到為數不多的敗仗,甚至楚軍還一度要反推進攻秦國領土。

    那為何項燕沒有入選呢?
    首先,李信的敗仗有其原因(這收錄在新書中);再來,後來秦國派出頭號戰將王翦攻楚,項燕之後不敵被殺,雖然當時秦楚雙方的戰略資源有明顯差距,但項燕一來沒有其他戰績證明自己的實力,二來又輸給了戰國四名將的王翦,所以我覺得他的實力是無法與我書中的10位名將並列的。

    也話說,項燕的記錄很少,有紀錄的戰績是一勝一敗,也不見得多出色。會將他列為遺珠是有兩大加分因素。
    一個是我書中的10名將沒有一個是來自楚國,雖然這代表曾是戰國首強的楚國一向戰績難看,但沒個代表人物也實在說不過去,所以難得讓秦國吃虧的項燕算是楚國戰將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另一個則是項燕有個好後代,也就是後來在鉅鹿之戰以破釜沉舟之勢,殲滅秦朝主力軍的超級霸王─項少龍......說錯了,是項羽!
    有這樣的後代,好啦,多少幫項燕加分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3 司馬錯

    司馬錯是戰國中後期的秦國軍事家。
    當時秦國正在崛起,謀臣張儀(就是那個超有名的縱橫家),曾主張秦國應該往東進攻,奪取中原之地好進一步發展。
    但司馬錯卻主張,往中原發展,可能因鋒芒太露而引起各國的圍毆,還不如先往巴蜀擴張實力(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省一帶)。
    秦惠文王最終採納司馬錯的意見,並由司馬錯領軍,多次對巴蜀用兵,最終打下了四川盆地,這也為秦國贏得一個穩固的後勤基地,使秦國日後揮軍東進時,擁有足夠的糧草供給。
    滅蜀的戰績,證明司馬錯宏大且穩健的戰略觀,而之後司馬錯亦在對魏國、楚國的戰役中獲得過勝利,可見他在戰術指揮上也有一手。

    那為何司馬錯是遺珠呢?原因是在司馬錯的後期,他曾與一個人搭檔,而這個人純論攻打戰國七雄的戰績實在是高出他太多,而那個人名叫:白起。
    有這樣的同僚,只能算司馬錯運氣不好了。(這相當於你擁有皮朋的實力,但你有一個隊友叫喬丹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2 樗里疾

    樗里疾是戰國中期的秦國人物。
    (是的,又是秦國,或許其他戰國七雄諸侯國也有頂級戰將,但整體武將人才的深度,確實在沒有哪一國能與秦國相比呀。)
    樗里疾的身分尊爵不凡,因為他是秦惠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位王族,軍事生涯先是大破韓趙魏三國聯軍,之後數次大破楚軍,為秦國攻取數百里的楚地,當時的秦國人以「智囊」來誇讚樗里疾的機智。

    看樗里疾的戰績,也是非常的猛,為何我沒有把他編入書中的正選呢?
    一方面是如果把樗里疾放在書中,那秦國的代表人物實在太多了。另一方面,司馬遷在史記中,是把樗里疾跟一位叫甘茂的文官並在同一個列傳中,說明樗里疾在司馬遷心中或許更像是位文官。而從「智囊」的評價,好像也讓樗里疾的形象比較有軍師的文人感。
    當然,戰國時代其實文武沒有分得很開,李牧、廉頗,兩位趙國武將也曾擔任過相國(可以想像是宰相),所以如果要誇大一點的比擬,或許樗里疾像是軍事戰績更加優秀的戰國諸葛亮?
    總之,樗里疾真的算是因為我的私心而未能入選,但他的戰績說不定可以跟後來的秦國王牌將領─白起,相提並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1 趙奢

    趙奢是戰國時期的趙國武將。
    論軍事概念,他與領導齊軍收復故土的火牛計達人─田單,曾有一段辯論,而最終,田單心服口服的承認趙奢更高出一籌。
    論戰績,他先是擊敗過齊國,後來又擊敗過秦國,重點是,本來趙國王牌武將─廉頗認為當時趙軍是打不贏秦國的,但趙奢卻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看法在那一次勝過廉頗。
    論識人之明,他最早預言自己的兒子不可重用,而事後證明,他的兒子趙括,還真在被重用闖下大禍。

    有以上的經歷,其實我自己認為趙奢在某方面是蓋過廉頗的,但可惜的是,趙奢的經歷紀錄不多,我個人不太願意用少數的孤例去支持一個人的強度。(舉個例,有兩個投手,一個只投過兩場比賽,結果兩戰皆勝,勝率是100%、另一位投手投了十二場比賽,結果勝9場、輸3場,勝率是75%。那能說勝率100%那位就一定比較強嗎?)
    不過,我其實用另一種方式,讓趙奢不斷出現在新書的不同片段,以此來肯定他在我心中的強度,這也是為何我把趙奢擺在遺珠第一名的原因,因為我私心是很讚賞趙奢,但卻沒有讓他單獨列傳。
    (話說漫畫《王者天下》,可是把趙奢設定為趙國第一代的三大天之一,而與他同列的是廉頗,第二代三大天之一,則是不敗軍神─李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未能入選新書中的戰國強將們,不知道大家的意見如何呢?
    又話說,這些遺珠之憾都已經如此之強,那入選書中的10位強將,又有有多麼強大?
    想知道的朋友,趕緊去購買新書《哥,就是個狠角色:不讀戰國,不知權力這樣玩!細數戰國風雲人物,誰能縱橫天下?》吧!

    好啦,雖然這是業配自己的文章,但不覺得我業配的很用心嗎?看在我那麼用心的程度上,真得趕緊去買來收藏,順便支持我一波啊!

    購書可往這裡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266?loc=P_0004_181

    然後再一次用圖片證明,新書已經在書店中上架,大家有心動的,趕緊用新台幣讓它下架,讓書店趕緊補貨、出版社趕快再刷、我趕緊賺錢呀!(呵,我現在講這些話已經臉不紅氣不喘了。)

  • 齊國四大家族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1 09:30:01
    有 244 人按讚

    【戰國名將生死錄】商鞅:作法自斃的緣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世事常因處境不同而有需變革的時刻。
    戰國時代是競爭激烈的亂世,各國為求生存無不求新求變。正因競爭激烈,能從中脫穎而出的勝利者自然更受到關注及推崇,所以讓日後一統天下的秦國實力蛻變的「商鞅變法」,就成為後世研究改革的典範。
    很值得玩味一點,我小時候聽商鞅的故事,講的人很少提他改革如何成功,反而比較聚焦在他「作法自斃」的結局。為何一個人幫助國家強盛,最後卻遭到舉國痛恨?雖已有無數前人對此做出點評,但老ㄕ這次也決定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探討這位戰國中的關鍵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國的王孫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宗室的後代。雖然出身高人一等,但衛國國力衰弱,衛鞅為求更好的發展就跑到戰國首強的魏國為國相公叔痤服務。
    公叔痤非常欣賞他衛鞅的才華,所以在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年輕有才,可以讓他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魏惠王一聽這話就露出滿臉狐疑的表情:「國相呀,你是不是病糊塗了?且不說咱魏國那麼多人才,你卻只推崇衛鞅。依他的資歷,怎麼排也排不上他,若是用他那要如何服眾呀。」
    眼看魏惠王反對,公叔痤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那就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成為後患。」
    等到魏惠王走後,公叔痤趕緊找來衛鞅說:「我向主公推薦你當國相,他不答應,之後又告訴他,若是不用你就一定要殺了你。現在你趕緊離開魏國吧。」

    相信看到此處,不少人會覺得:「這公叔痤有毛病吧?都說要殺人了,竟然還告訴當事人?於公,他這樣是縱虎歸山;於私,這是展現自己的殺意。如此只會陷入兩面不討好、兩頭都落空的結局呀。」
    這裡就要解釋一下,戰國時代以前的春秋,很多時候家族或個人關係凌駕在國家之上。舉個例,有人跟孔子說:「我們這裡有人偷羊,結果被他兒子告發,這兒子不是很正直嗎?」結果孔子卻說:「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這才叫正直呀。」這就是家庭人倫凌駕在國家之上的言論。但了戰國時代,國家的力量開始膨脹,但就有的傳統卻沒有完全消退。對公叔痤而言,和國君對談就要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和衛鞅談話卻以兩人的交情及利益為主,這兩者在不同時空場景下是可以切割且不衝突的。

    衛鞅回答公叔痤:「主公既然認為我是小咖,所以不採納你推薦我的建議,又豈會再聽你另一個建議呢?」所以衛鞅繼續待在魏國,而魏惠王也果然沒對他下手。
    衛鞅為何會冒著被殺的風險(即便極小),也要留在魏國呢?因為老ㄕ說過很多次:「魏國是戰國中率先革新的首霸。」也就是說,風氣開明的魏國還算是有創新及向上爬的空間,所以衛鞅需要觀察一下,自己在魏國是否還有機會。另一方面,衛鞅也密切注意有沒有其他國家也會掀起改革的風氣,如果有更好的機會,那再離開也不遲。所以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衛鞅的思考,那就是「騎驢找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奔秦國

    西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雖然是老牌諸侯國,但秦國當時的表現卻非常堪憂。首先它位置偏僻,在當時的國際外交上直接被中原各國諸侯忽略;另外秦國那時的物資及生產不豐,經濟困頓;最後,魏國曾多次擊敗秦國,這其中尤以名將吳起佔領河西之地對秦國打擊最大,因為這徹底封死秦國向東發展的可能性。
    外交孤立、國力落後、強敵在旁,這些危機促使秦孝公積極改革,他頒布求賢令,並明確指出:「誰能為秦國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便給予他高官及土地的賞賜。

    「這就是我要的機會!」
    看到秦國的改革契機,衛鞅來到秦國,並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迅速見到秦孝公。
    「先生有何指教?」
    面對秦孝公的發問,商鞅開口:
    「我為您講一下,遙想當年黃帝乃至堯與舜的時代……」
    秦孝公聽著衛鞅的發言,越聽眼皮越重,強大的睡意讓他忍不住對眼前之人頻頻低頭。好不容易聽完衛鞅的發言,秦孝公衝回去找推薦人景監:「你這混帳!推薦的是什麼狗屁神經病?跟老子談黃帝?跟我講什麼神話故事?」
    被噴得滿臉的景監衝去指責衛鞅:「主公說你就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這下好了,害我也被罵!」衛鞅卻說:「安啦,對我有點信心,再安排我見主公一面吧。」
    不知是怎麼樣的神之操作,景監竟然信了衛鞅而且又成功讓他與孝公碰面。然後衛鞅開口:「今天跟您講,昔日武王伐紂,其後有周公制禮作樂……」
    這次秦孝公雖然沒睡著,但回去依然對著景監就是一頓噴:「又讓這個廢物跟我講廢話!你敢再叫他來,信不信我弄死他後再弄死你!」
    景監肚爛地找衛鞅:「你是不是想搞死我!信不信我先搞死你!」衛鞅依舊自信地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如果失敗了,你想怎麼搞我,我都認了。」
    還是在老ㄕ摸不透的神之操作下,衛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然後開口:「今天跟您說昔日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中興齊國並會盟多國諸侯……」
    等到衛鞅發表完言論,秦孝公點點頭,之後回去找景監說:「你推薦的人,今天講的東西總算是比較有長進了,雖然我沒打算採納,但講的內容還是不錯地。」
    景監找到衛鞅時,衛鞅這次主動說:「我想是時候開誠佈公我的壓箱底了。」
    於是衛鞅第四次找上孝公,開口道:「昔日李悝著《法經》,文侯用之……」說著說著,旁邊的侍衛全都傻眼了,因為主公竟然越聽越嗨,甚至忍不住連連向衛鞅湊近,好像恨不得耳朵都要貼在衛鞅的嘴上,而且接下來好幾天,兩人都是從白天談到黑夜。
    這個消息傳到景監耳中,連他自己都不敢置信。他在之後找到衛鞅問:「為何主公四次見你,態度差異如此巨大?」衛鞅說:「第一次見面,我講的是帝道,這樣實施好幾代才能達到天下安定的局面。第二次見面,我的是王道,要經文王、武王、周公輔政的成王三代才能定天下。這些對於主公都耗時太久,所以才不中聽。我第三次講的是霸道,一任君主就可以達成,但要顧及許多禮節。現在我講的是強國之道,是我總結魏國崛起的經驗內容,效果之強近在眼前,且無須顧及固網的法度,這就是主公最需要的治國理念呀!」

    講到這裡,相信有人一定會說:「衛鞅幹嘛不直接就把壓箱寶拿出來?拖延這麼多次,萬一中間秦孝公完全放棄他,那該怎麼辦?」那我會回答:「衛鞅在進行一次結果滿意的向上管理。」試問,哪個領導者或是公司主管不喊著要人才?但請問又有幾個能真正用人才?所以在秦孝公考核人才時,衛鞅也在考核這號稱求賢之人的肚量。事實證明,秦孝公的肚量不是一般的大,面對前兩次都報告失敗之人,仍舊願意騰出時間繼續接見,這個舉動就是孝公向外昭告:「臭魚爛蝦來我都接待,難道人才來我不重用嗎?」看見領導的包容及耐力,並在之後提出改革理念看見秦孝公的飢渴及激動,這才讓衛鞅確定:「眼前之人,是願意大破大立的好領導,最適合讓我攀附並一展所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厲風行的改革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衛鞅展開激烈的改革變法,由於內容非常多,老ㄕ試著精簡出其中較為重要的核心概念:
    1. 重農抑商
    強迫各行各業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從事農業,並限制農民遷徙以及接觸知識的自由,其目的是累積戰爭軍糧。(在之後威力加強版的第二位變法,還規定從事工商業者,連同妻子、兒女罰入官府為奴。可見商人在衛鞅的法律下有多麼沒人權。)
    2. 加重賦稅
    明確規定土地稅、人頭稅、徭役(可以想像成為政府免費勞動服務),這三種稅收方式。為了達到加強稅收的效果,貴族成為重點打擊對象。首先,貴族的稅率更重;再來,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最後,貴族世襲享受祖先功勞的規定被取消,其目的是削弱貴族資產,一方面能迫使貴族要投入國家生產,另一方面可以強化王權。平民也別高興,因為衛鞅規定家庭若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必須在他們成年後分家獨立,如此可讓秦國按增加戶口數徵調人力,而不從此法的家庭,要繳加倍的賦稅。
    3. 思想管制
    明確用法律規定什麼性情的人要被處罰(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中槍: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懈怠懶惰、揮霍錢財、阿諛奉承……),居民要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坐。不告發奸人的處以腰斬,告發者則可賞賜爵位一級,若是藏匿奸人,鈽彈自己被處斬,全家財產還要被充公。(之後的第二次變法,衛鞅還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避免有人使用其他學說挑戰法令。)
    4. 確立軍功制度
    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士兵斬敵甲士首級1顆可得爵位一級,良田一頃,住宅土地九畝,役使無爵位的庶子一人,並擁有做官資格;斬敵甲士首級5顆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隨著爵位越高,就須以更多的斬首數換取,例如屯長若要晉身,所領導的五人小隊要斬首33顆。
    另外,五人小隊沒砍到敵人首級,全隊處斬!衝鋒時有臨陣退縮者,在全軍面前處黥刑或劓刑(就是在臉上刺字或是砍鼻子)!

    當變法內容一推出,秦國不分階層的人都炸了,因為新法完全顛覆秦國社會就有的習俗及體制。就因為這改變如此巨大,一開始大家都不敢置信。衛鞅對此還搞了「徙木立信」的宣傳,就是派人在首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約8公尺的木頭,並表示:「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立即獲得賞金10鎰。(後來賞金增加到50鎰,然後1鎰金可兌換12石粟,根據葛劍雄教授研究,一個秦人平均一年吃18石的粟,所以50鎰金的概念就是……讓你可以購買大約34年份的粟!)」有人真的去搬木頭,果然獲得賞金,這讓所有人了解:衛鞅是玩真的。

    但新法的改變實在太大,幾乎所有階層都因極度不適應而表達抗議,甚至連秦孝公的太子都違反新法,可見當時秦人有多麼水土不服。
    衛鞅的對應方法很簡單:罰到你怕就不敢囉嗦了!
    太子的犯法對衛鞅而言,是挑戰,也是一個公關宣傳的時刻。他表示:「法律推行不成功,就是上位者自己不先好好身體力行,所以太子必須接受新法的處罰,也就是處以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刺青),如此才能證明法律的效力!」
    「不可呀!」
    所有官員都跳腳了,在太子臉上刺青?這樣他未來當領導還能見人嗎?
    「太子是儲君,不方便黥刑,所以讓太子的老師代替受罰,因為他管教無方!」
    隨著衛鞅的命令,太子的其中一個老師被施以黥刑,而另一個老師─公子虔也被處罰,並在四年後因觸犯新法,直接被劓刑(削掉鼻子)。這一波操作讓所有貴族都安靜了,至少表面上如此。
    對平民,衛鞅也不手軟。有平民議論新法的好壞,結果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全被衛鞅給抓了,理由是:「點讚的是阿諛奉承!批評的是目無法紀!全部違法我制定的善良風俗,所以通通發配邊疆服勞役!」

    姑且不管秦人的心理陰影面積,衛鞅變法的成效很明顯提升秦國國力。因為秦國之後擊敗韓國,使各國不敢再小覷,於是楚宣王與秦孝公聯姻,魏惠王與秦孝公會盟,秦國終結外交被孤立的處境。
    而隨著變法越加徹底,衛鞅終於要實踐他的目標─擊敗魏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揮師東進

    前面提到,掌控河西之地是秦國能否東進發展的關鍵,所以秦孝公不惜徵人才、搞變法,都是為了擊敗魏國好佔有河西之地。
    於是在西元前354年,衛鞅趁魏國派大軍進攻趙國首都邯鄲(順帶一提,有沒有覺得這個戰役有點眼熟?因為這就是在孫臏篇提到的桂陵之戰,也是「圍魏救趙」的成語由來),立刻領軍偷襲魏國,之後殲滅7000守軍並占領少梁。雖然戰果看似不多,但足以顯示衛鞅對當時國際局勢觀察的敏銳,使他能把握魏國與關東強國對戰的時機趁隙發兵。
    之後,魏國在桂陵之戰被齊國軍隊擊敗,加上楚國以「救趙」的名義加入戰局,魏國一時之間被圍毆的狼狽不堪。精明的衛鞅自然不會放棄擴大戰果的機會,於是率兵直接攻占魏國舊都安邑。這下可把魏惠王嚇壞了,再擋不住秦國,自己可要面臨三路大軍的夾擊,於是緊急調軍修築防禦工事好阻止秦軍。問題是,這反而激起秦軍的鬥志,因為根據衛鞅的軍功升級制度,攻城戰可是能讓戰功累積增加數倍的,我想當時秦軍可能懷著「有城牆?我好興奮!我好興奮呀!」的心態去暴力衝鋒,於是衛鞅攻破防禦工事,進一步占領魏國土地。

    有道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連連吃虧,但魏國畢竟是底子厚的戰國首強,所以魏國先後擊敗齊國並與楚國休戰,隨即集中兵力向西反攻,並且馬上擊敗秦軍奪回了安邑等失地。而且估計是受不了昔日的手下敗將竟把自己一度逼得如此窘迫,魏惠王竟一口氣召集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組成聯軍,準備爆打秦國。
    這下換秦孝公嚇尿了,想不到連受重創的魏國竟還可以如此強勢,於是秦孝公決定:「召集全國軍隊跟他拚了!」此時衛鞅跳出來說:「拚個頭啦!我們一個國家打得過對方十三個國家嗎?安啦,我有辦法。」
    於是衛鞅去見魏惠王,隨即發言:「大王的實力強大,我秦國萬不能敵,如今放眼天下能抵擋大王者,唯有東方的齊國。大王如今已能號令泗河地區的十二諸侯,何不繼續向北聯合燕國,如此就可以夾擊之勢向東攻打齊國,而我們秦國也願幫助大王,這樣大王就能向南攻打楚國。齊楚兩國一敗,韓趙兩國定會屈服,屆時大王就可真正的稱霸天下!」
    衛鞅這一頓說詞,頓時把魏惠王哄得心花怒放,然後決定把矛頭轉向他國(而這麼做會成功的前提,我認為主要建立在兩點:1.秦國相比齊楚較弱,非魏國首要德的威脅;2.魏國先前的戰敗,這是尤其齊國的圍魏救趙做為開端,所以魏惠王自然更惱火齊國)。不只如此,衛鞅還出了一個餿主意:「大王何不先稱王,如此可作為號令天下的準備呀。」
    這裡要跳出來解釋,先前為了敘述方便,所以都說是「魏惠王」。但實際上,當時用「王」之名號的,只有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還有從春秋時代就表示天下我最大最強的楚國。在接受衛鞅的慫恿前,魏國君主地位只到「侯」,而齊、秦、燕這幾個老牌諸侯國,甚至是魯、衛、宋等實力衰弱的小國君主,地位都是更高階的「公」,所以衛鞅抓準魏惠王積極稱霸的心態,讓他直接稱王,如此就能在名義上成為高人一等的存在。
    魏惠王毫不猶豫地接受衛鞅的主意,立刻自封為王,這讓他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問題是……其他諸侯國覺得自己被小瞧,所以都很怒!魏國也注定在日後要被所有人針對。
    說到這,眼看魏惠王一直被衛鞅牽著鼻子走向更大的危機,我突然想到公叔痤當初曾對魏惠王說:「主公要是不用衛鞅,一定要趕緊殺了他!」如今看來,這預言是何等的準確,又是何等的諷刺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度出擊

    面對魏惠王聯軍的強襲,秦孝公認識到秦國國力雖有長進,可仍不及對手,所以接下來的時間,他繼續力挺衛鞅推動更激烈的改革,而衛鞅在強國練兵的同時,依舊關注著出兵時機。
    終於在西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被齊國重創,衛鞅立刻揮軍攻魏。魏國很快派公子卬領軍迎戰,在兩軍對峙時,衛鞅聯繫公子卬:「我當初與公子相處愉快,卻沒想到如今要兵戎相向,我不忍心與你生死交鋒,不如我們見面訂立盟約,然後彼此痛飲,正好紀念我們既維繫彼此情誼又保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看到衛鞅的訊息,心裡真是感動的一蹋糊塗,於是準時赴約……然後瞬間就被衛鞅埋伏的士兵給綁了。
    「你口口聲聲說念及我倆的情誼,結果以此來訛詐我?」
    面對公子卬的控訴,我猜衛鞅會不會訝異地反問:
    「敵人在戰場上說的話,你也信?」

    由於主將被擄,魏軍因群龍無首大敗,已經無法再承受戰爭損失的魏惠王只能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但這只是極為短暫的和平,因為元氣大傷的魏國此時與秦國的強弱之勢已然逆轉,依照可預期的發展,秦國必然持續東進,而魏國未來將繼續挨打。此時魏惠王喟嘆:「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呀!」
    在魏惠王垂足頓胸的同時,衛鞅因戰功被秦孝公加封於「商」,由於擁有獨立土地算是一個小國君主,當時人會以封地的名字稱呼他,於是那個名聞後世的「商鞅」就此誕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好死

    從實力衰弱的小國王孫,如今成為崛起大國的百官之首,商鞅非常得意。所以有次他見到一個叫趙良的人,志得意滿的問: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來到秦國,之後改造了整個國家風氣,還建造不輸文化古國的雄偉宮廷城闕,這樣的功績與昔日同樣以外來身份輔佐秦穆公稱霸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你覺得誰更有才幹?」
    面對明擺著要人肯定的商鞅,趙良這麼說:
    「百里奚當年聽說秦穆公賢明,寧願把自己賣為奴隸也要湊齊路費,對於百里奚克如此刻骨的誠意,秦國沒有人不佩服。之後他出任秦相,累了也不坐車,酷暑炎熱也不讓人不打傘,就以德化教育百姓。他死的時候,舉國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皆因感念百里奚的恩德呀。
    可您之所以成為秦相,最初是靠著寵臣景監的推薦走後門,這事本身就沒啥好名聲。之後執政期間,一昧用嚴刑酷法強迫百姓改變及遵行,還讓百姓修建大規模建築,您覺得自己在百姓心中有會有什麼樣的名聲?事實上,您的新法還得罪秦國貴族,特別是當年為了立威,將受到貴族推崇的公子虔施以肉刑,如今他閉門不出八年,可見他對你怨恨極深。
    百里奚當年出門,因受眾人愛戴,根本不用攜帶任何戶衛。可您如今,若沒有前呼後擁且持矛操戟的甲士貼身警備,就根本不敢出門。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準備完蛋。我看您不如把交還封地並退到偏遠的地方去自力更生,同時勸秦君施行德政,使弱勢百姓獲得照顧,或許能稍保平安。否則您要貪圖富貴並繼續獨攬國政,若有朝一日你無法再獲得秦君,那秦國想要你命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而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昔日差點被演上刺青的太子繼位(這位新王日後被稱為秦惠文王)。
    眼看昔日死敵成為領導,商鞅趕緊表示想退休,但此時先有人向秦惠文王建議:「秦國百姓如今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種功高蓋主之人太危險了。況且君上您不是與商鞅有仇?不如趕緊清算他!」同時公子虔等貴族告發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派人捉拿商鞅。
    不過商鞅提早得知消息,於是在拘捕前先落跑好投奔他國,連日的奔波後,商鞅在夜晚時分逃到邊境地帶。由於太過勞累,商鞅決定住宿旅店,結果旅店老闆說:「商鞅的新法律規定:旅店不可接納未帶身份證之人。勞駕您拿出身分證明吧。」商鞅囧了,因為逃難太急所以他沒帶身分證,何況就算他帶了,在被通緝的狀況下也不敢拿出來,於是他只能倖然離去,並道:「這法律可還真嚴謹呀。」
    好不容易,商鞅走到秦魏兩國的交界處,結果把守國境的魏將忿恨地說:「你這欺騙公子卬的小人還妄想進入魏國?告訴你……沒門!」於是商鞅只能返回自己封地,而且索性發兵攻打秦國城市,估計是不想坐以待斃的被拘捕。
    「哈!這下可是你主動造反,可不是什麼誣告了吧。」
    秦惠文王派兵鎮壓商鞅,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商鞅戰死,其屍身被帶回秦國首都處以車裂後示眾,商鞅全族也被誅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關於商鞅不得好死的原因,歷史上許多人都有分析:得罪當權貴族、強制改變風俗、以詭詐之道行事……我覺得有道哩,但也還有可以為商鞅辯駁的地方。

    比如:得罪當權貴族。但這是戰國時代的必要策略,如果不將全力及戰果從特定階級解放出來,誰還肯為國家賣力?更何況打擊貴族勢力,其實君主也在中央集權的過程中撈到好處,所以即便商鞅死,秦惠文王仍然執行商鞅新法,因為對君主而言,這法律簡直太好用了。
    強制改變風俗,這的確會讓老百姓哀號遍野,畢竟人天性追求穩定。可是商鞅變法也讓不少平民獲得以往難以想像的晉升,更是讓秦國人享受到國際地位提升的尊榮。要說商鞅的改革會讓人民因不便而忿恨一時,但時間拉長,享受到福利的群眾應該會感恩戴德的鼎力支持才是。可詭異的是,商鞅死時卻幾乎是人人歡慶,難道秦國人各個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以詭詐之道行事,那就見仁見智了,因為對敵人的殘忍就是對自己人的恩慈。(但我認同呂思勉教授提出的一種看法,就是當你慣性的以詭詐待人,那身旁的人自然也會易詭詐待你,這就是把自己投入在危險的環境之中。)

    到底為何商鞅如此被集體忿恨?觀察商鞅的變法內容,我找到自己版本的解答……相互監督檢舉,告發後採連坐懲處。

    如果對課本提到「白色恐怖」時期有印象,應該知道言論及思想管制下,民眾有多麼被壓抑,而這股壓抑會形成怨念,長期的怨念若有機會抒發,將會發酵變質成巨大的反撲,即便這樣的管制當初有他的背景上的合理性或必要性(以白色恐怖而言,是為了防止共產黨進一步透過言論宣傳破壞治安,如果研究就共產黨歷史,很容易發現他們真的很會操作言論並以此動搖對手;若以商鞅變法來說,他則是希望人民先無豪易易的遵從新法,才能使秦國迅速富國強兵)。
    同時,告發後採連坐懲處,遮當中有多少人因誣告而得利?又因被告而家破人亡?這不但是累積怨念,還培養一個最要不得的風氣:誣告。
    大家回憶一下,秦惠文王是在何時決定要逮捕商鞅?答案是:在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謀反。但這引申出很多疑問:商鞅謀反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證據?透過這些疑問不難發現:這個告發超級站不住腳,商鞅如果據理力爭,應該能輕易反駁,可商鞅的反應卻是立刻落跑。為何商鞅反應這麼大?或許我們能合理推斷,商鞅在執政期間,對於誣告是清楚甚至縱容,所以他明白這招搞死人的功力有多厲害,以至於當他自己面臨誣告,連抵抗的念頭都不敢有。

    最後做個結論吧。
    以天下大勢而論,我毫不猶豫的肯定商鞅,但對於他的結局,我會說:「你活該,為你自己加諸在他人身上的所作所為負責吧。」

    圖片為:電視劇海報 大秦帝國─裂變
    這部電視劇大致描寫了商鞅的一生以及秦國變法的崛起,但其實自創情節非常多,也就是我說的,充滿太多現代人意淫了。
    其實不是說歷史影視作品不能改編,畢竟只要是藝術創作就一定會摻有主觀的創作環節,但這部劇中把商鞅改編的超級正氣,或可稱為龍傲天、高大上......拜託,這其實很沒層次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