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黑體輻射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黑體輻射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黑體輻射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黑體輻射例子產品中有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科技大觀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Q博展知識 【記者節快樂】 今天是九一記者節,祝各位為了新聞而努力奔走的記者們,記者節快樂 在這個日子裡 我們也來看一些科普X新聞X記者的科學吧! 【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我們都是科學記者】 現代社會的公眾對於科技議題的理解,事實上有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的門檻。由於透過科學傳播的媒介吸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60810蘋果掀房事第73集-凶宅大哉問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uspWzZM4dCc 主持人─鄭婷方、陳宥里 來賓─台灣房屋大直特許加盟店區經理陳泰源、天成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盧天成……↓ 【房屋出租,怕變凶宅怎麼辦?】 答: 1.租賃合約都會附加一條「凶宅條款」,出租期間...

  • 黑體輻射例子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1 12:09:46
    有 29 人按讚

    #Q博展知識
    【記者節快樂】
    今天是九一記者節,祝各位為了新聞而努力奔走的記者們,記者節快樂
    在這個日子裡
    我們也來看一些科普X新聞X記者的科學吧!

    【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我們都是科學記者】
    現代社會的公眾對於科技議題的理解,事實上有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的門檻。由於透過科學傳播的媒介吸收新知,因此公眾除了需要面對高聳的科學認識屏障外,更需要解析媒介背後的錯綜特質。在這雙重的條件下,一般民眾並不容易直接切進議題的核心,常常需要倚賴超越內容的知識來間接習得。

    這個過程就像一般民眾在認識科技議題時,其核心往往牽涉龐大的知識基礎,直接逼近常是不可得的一種理解方式。因此就像天文學家追尋黑洞的存在一樣,民眾也需要透過相關的「背景輻射」才能間接習得核心議題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的需求可能不是一些與議題直接相關的「內容知識」(例如相關科學理論、數據等),反而超越內容之外的「背景知識」才是一般民眾可以具體掌握並有助於形成論點的知識。

    而超越內容的知識可以包含哪些不同的層次呢?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背後,事實上都同時被科學和媒體這兩層不同的論述包覆著。例如就一個科學事件而言,科學家先用科學理論的詞語對它進行說明,之後大眾傳媒又會基於自己的需求用傳播的論述包裹一次。因此一個公民如果要認識一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核心,要像剝洋蔥般,耐心地把這一層層的包覆拆解開來。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heZ

    【當人工智慧進入新聞編輯台】
    機器寫作顧名思義就是─讓機器人幫你寫作,即為運用演算法對於所輸入的文章資料自行作處理,然後即可自行拼湊出一篇文章。而使用機器人「拼湊」新聞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快速的收集到大量且相關連性的資料,並且迅速地做到彙整、統計、分析資料等功能。目前機器人新聞寫作主要被運用在體育和財經新聞報導上較多,主要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資料訊息瞬息萬變,需要耗費的時間相對上較多,因此利用電腦來幫忙作分析、統計、整理可以減少人力體力上及時間的過多耗費。

    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出現,優點在於可以讓更多的員工去從事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美聯社期望機器人寫作的加入,能夠讓記者回到本職的工作內容,而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在於資料的彙整、統計、分析上。機器人寫作有三大優點:(1)即時運算(即為資料的彙整、統計、分析)非常快,可以省掉很多處理上的時間、(2)可減少人力資源開銷、(3)產出的報導客觀公正。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d2C

    【科學媒體化】
    傳播媒體技術與電腦網絡的快速發展,使電子傳播媒體成為社會大眾資訊的主要提供者。雖然,一般大眾對於媒體有著種種的批評,但是媒體還是公眾資訊的主要來源,在某個程度上也是民意的塑造者。就像學生的報告,主要的資料來源就是網路。在這種新的權力結構下,科技社群與媒體間也產生了新的互動關係。在新的關係中,科技專家漸漸擺脫與媒體保持距離的習慣。為了爭取有限的科研經費,科技專家有時反而需要媒體的「背書」。媒體,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它似乎也逐漸與「大學—國家—產業」這三螺旋鏈,形成檯面上的四螺旋鏈。

    科技社群與媒體大概有底下的新關係:一、知識優先權透過媒體取得;二、媒體可能塑造科技界的明星,進而形塑大眾科技的「共識」;三、科技界為爭取媒體曝光度,可能提供未成熟的資料。無論這些問題是否發生,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媒體是否已逐漸影響傳統的科技社群自律機制?是否科技界對媒體需求的比重已經凌駕對「真理」的追求?

    不過無論如何,大眾或科技專家,都已經無法避免透過媒體接觸科技知識。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反而看到科學事業人性化的一面。因此,需要改變的也許不是科技知識產生或傳播的方式,而是所有人心目中「科學」的形象。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gS4

  • 黑體輻射例子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7 20:15:41
    有 4 人按讚

    ➡【全台大停電沒關係,我要擋空污啊】中電不北送,盧秀燕:台北怕輻射就要我燒煤煮飯?
    ➡「「別再中電北送」 盧秀燕:台中人吸髒空氣」
    一「陳其邁施政報告 國民黨團要求興達電廠「2年停4部」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31162597023817&id=584986081641475

    Elisa Wu:為什麼需要三接?
    這就是原因。

    轉:兒子晚餐時問爸爸:「我們家缺錢嗎?」
    爸爸慈眉善目的說:
    「當然不會,我們家庭算小康。」
    「未來弟弟出生我會更努力賺錢的」
    隔天早上看到爸爸上班,兒子驚訝的說:
    「爸你不是說我們家不缺錢幹嘛還要上班?」

    目前台灣當然不缺電,那未來產業發展呢?
    外國公司投資之後再蓋電廠?先摸黑上班?

    要經濟又要嘴沒邏輯的事,還沾沾自喜到處戰
    「民進黨不是說沒缺電幹嘛要蓋三接」

    台灣的問題就是無知的聲量高於正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99723513503550&id=100003977665494

    實在力量:這就是為什麼需要三接

    依靠水力發電 一個問題就是缺水時

    你終究還是要有多元的電力來源才有辦法應付突發狀況

    電如果都要像那些左膠想得抓到最低限度

    出事就是大家一起倒楣

    #誰擋三接誰就是想熱死你

    #看懂了嗎

    #醫院要不要用電阿

    #在家隔離要不要用電阿

    #再擋阿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811834072259655&id=804416056334820

    林南瓜:這就是標準的要大家去死然後還說自己在成就的是志業,標準人血饅頭,2018已經出現過,現在如果你還會吃這套話術是你自己蠢,到時候你能進集中營已經是萬幸,因為很可能你連集中營都沒機會進去

    轉:不需要害怕,你簽的連署就是為了保護藻礁,不是支持國民黨,不是支持核電,更不是中共同路人,沒有人可以曲解你的公民意志。

    這星期因為國民黨也宣傳支持藻礁公投連署,於是這兩天民進黨大動作開始主動還擊了,先是經濟部出了一張「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已經不在藻礁區」的官方說法,還有一份說明藻礁與第三接收站的4個QA。然後各大網紅跟側翼突然都來關心起藻礁了,當然他們就是那些論調,一定開口就罵支持藻礁就是左膠環保膠,先講民進黨的方案已經把工業區面積縮小到十分之一,不然還想怎樣?再不然就說支持藻礁就是在挺國民黨,有些甚至會講不要天然氣那你要核電嗎?還是你要多燒煤?

    有幾個關心環保,去年選舉也三張票全給民進黨,但平常不太管政治,也未必緊跟議題的朋友,這兩天有點憂慮地來問我:

    「欸欸我上次幫荒野簽的那個公投連署,是不是反而幫到國民黨?」
    「我還在猶豫要不要簽連署,可是不要三接是不是就要重啟核四?」
    「三接到底有沒有替代方案?」

    關於這些問題,我想這樣回答

    Q1.簽公投連署就是支持國民黨嗎?
    當然不是,我們都知道國民黨對進步議題的支持幾乎都是假的,要嘛是在蹭聲量,不然就只是在找機會攻擊民進黨,讓民進黨難看。如果我們都知道國民黨是在玩假的,那為什麼要理他呢?我舉個例子,難道國民黨今天出來喊喊他支持轉型正義,難道我們會看不出來他玩假的?難道我們會就說國民黨支持轉型正義,我們不支持轉型正義了,會嗎?

    Q2.簽公投連署就是支持重啟核四嗎?
    當然也不是,有些支持核電的人趁機跑出來宣傳,要蓋三接是因為缺電,如果重啟核四或老舊核電延役,電就夠用,就可以不蓋三接救藻礁,但事實上三接如果啟動替代方案重新選址,中期內有些例如放任電力需求大幅成長的情境下,可能會有幾年無法達到年備用容量率15%的目標,但是請記住,備用容量率低於15%並不代表就會缺電,事實上過去無論學者或環團提出檢討備用容量率15太高的主張一直都有,而且別忘了我剛才說的,是某些放任電力需求大幅成長的情境之下,那我們的節電工作呢?抑低尖峰負載的工作呢?這些才是更重要的能源轉型工程啊。所以直接說沒三接就會缺電,然後就需要核電,這個邏輯跳躍得超快,更何況重啟核四至少要7+N年,老舊核電全部都已經超過法定的延期申請期限,所以想用核電來解決任何的問題都不切實際。另外有些民進黨側翼在這點上的論述竟然跟核能流言終結者的論點一樣,拿核電來恐嚇人民,難道這些側翼是吃到黃士修的口水嗎?

    Q3.三接到底有沒有替代方案?
    有,在2018年討論三接的環評脈絡中,其實一直有很多學者和環團提出應該做替代方案的深度評估,有包括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FSRU)的評估,當然還有大家談了很多的台北港,當然也有很多人提出這些選項也都有需要再深入評估的成本,這些本來在2018年就應該談清楚的事情,但是這些替代方案從來沒有進入真正有意義的包括技術、成本、供電與減煤時程評估,所有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基本上只有中油單方面的說法,再加上當年的閣揆賴神一句「深澳換三接」所形成的政治風暴跟壓力,就讓這些評估在當下環評會議一定要過的壓力下,不可能認真地去處理。

    Q4.走到今天這個局面,誰該負責?
    我認為最該負責的是中油,其他該負責的當然也包括了國營事業的主管機關經濟部,以及再上面的行政院,就像我上面說的,中油一直迴避應該要做的生態調查,以及替代方案的嚴謹評估,才會發生即使2018年環評過了,學者依然在棧橋預定地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然後中油就出來說沒有這種鬼打牆的狀況。中油憑什麼這樣幹?無非就是藉著非核減煤能源轉型的目標壓力勒索全民,而在2018年最關鍵的環評會議,甚至到現在,又是誰放任國營事業中油可以一直這樣搞?我想大家自己有答案。

    我在打這篇文章時,我那不怎麼關心政治的老媽也傳訊息跟我說,她想簽公投連署,我滿感動的。我想跟所有關心環境,也關心台灣主體性,關心能源轉型,關心台灣民主深化的朋友說。

    你們不孤單,側翼在網路上霸凌不同意見的人,目的就是要創造輿論的寒蟬效應,要讓大家感到恐懼,害怕去認真地思考公共政策的不同可能。

    但是不需要害怕,你簽的連署就是為了保護藻礁,不是支持國民黨,不是支持核電,更不是中共同路人,沒有人可以曲解你的公民意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4209340371321&id=1536493133

  • 黑體輻射例子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16 22:21:44
    有 3,728 人按讚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

  • 黑體輻射例子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8-11 16:44:04

    160810蘋果掀房事第73集-凶宅大哉問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uspWzZM4dCc

    主持人─鄭婷方、陳宥里
    來賓─台灣房屋大直特許加盟店區經理陳泰源、天成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盧天成……↓
    【房屋出租,怕變凶宅怎麼辦?】
    答:
    1.租賃合約都會附加一條「凶宅條款」,出租期間,若發生凶宅,房客或房客的直系親屬需賠房價的20%,房屋價值由公正第三方認定。
    2.買凶宅險。

    【怎樣的死法會被認定成凶宅?】
    答:法律標準嚴格,必須陳屍在專有處才行,主建物、附屬建物,如果是其他公設區域,不算凶宅。

    【房客在租屋處自殺身亡,房東可以跟其家屬求償嗎?】
    答:可以啊?為何不可?過去不都發生過判例了?
    租屋跳樓變凶宅
    2011年11月20日,台中市王姓老翁在租屋處墜樓死亡,林姓房東認為王某是自殺身亡,致其房子成為凶宅而減損價格,提告要求王某家屬賠償賣屋價差140萬元;一審認為凶宅影響房價是主觀因素造成,缺乏因果關係下駁回,但台中高分院認為,老翁自殺與房屋跌價有關,判家屬應賠償66萬元定讞。

    【到底凶宅是怎麼認定?】
    資料來源─徐佳馨最新著作《30堂千萬房產課》
    答:
    內政部於97年7月24解釋「凶宅」認定標準,以便明示於不動產說明書中,減少紛爭。

    「本建築物改良物(專有部分)於賣方產權是否曾發生凶殺或自殺致死之情事」,係指賣方產權持有期間,於其建築改良物之專有部分,(包括主建物及附屬建物),曾發生兇殺或自殺死亡(不包含自然死亡)之事實(即陳屍於專有部分),即在專有部份有「求死行為」致死,(如從該專有部分跳樓);但不包括在專有部分遭砍殺而陳屍他處之行為(即未陳屍於專有部分)。」

    104年10月,房仲業者開始使用的不動產說明書更具體指出,凶宅是「本建物(專有部分)於產權持有期間是否曾發生兇殺、自殺、一氧化碳中毒或其他非自然死亡之情形。」也讓凶宅定義更為具體化。

    舉個例子:某人從七樓跳到一樓,一樓是老張家後院,老張家和七樓都是凶宅,要是一樓是中庭花園,那就只有七樓是凶宅,但如果某人在家被殺,從家裡爬出來到電梯門口斷氣,那麼,七樓也不算凶宅。

    【凶宅險,大家保的意願高嗎?值得保?】
    富邦「特定事故房屋跌價保險」承保範圍
    ◎被保險人以外的人,於承保住宅內自殺並陳屍,或,在承保住宅內跳樓自殺當場身亡,但未陳屍於該處(自殺)
    ◎被保險人以外的人,在承保房屋內遭他人殺害並陳屍,或在承保住宅內被殺害,但未陳屍於該處(他殺)
    ◎被保險人以外的人,在承保住宅內10天以上被發現遺體

    給付內容
    ◎跌價保額30萬元、清理費保額5萬元
    ◎跌價保額50萬元、清理費保額10萬元
    註:清理費指超度誦經等法事

    資料來源:富邦產險、《蘋果》採訪整理

    【凶宅通常都便宜多少?】
    答:法院過去的判例是房價約兩成,實際遇到的狀況賣家是折讓6~7折,買家的期望值是6~5折。不過,還是要看凶的程度如何?

    若要購買凶宅,打幾折才會考慮購入?凶宅打5折 民調逾4成考慮買
    9折 2.3%
    8折 4.7%
    7折 12.4%
    6折 16.3%
    至少打對折43.4%
    低於對折18.6%
    其它2.3%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可接受曾在幾年內發生事故的凶宅?】
    1年以下10.9%
    1~5年28.7%
    5~10年37.2%
    超過10年21.7%
    其它1.6%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凶宅疑問TOP3】
    1.房屋出租,怕變凶宅怎麼辦?39.8%
    2.怎樣的死法會被認定成凶宅?36.9%
    3.房客在租屋處自殺身亡,房東可以跟其家屬求償嗎?36.9%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顧問

    【買房時,如何得知是否為凶宅?】
    網路51.5%
    問房仲41.5%
    問鄰居或管理員84.1%
    其它1.5%

    陳泰源補充:建議不要只google關鍵字「社區名+凶宅」,要google「社區名+凶殺or自殺or他殺or刑案」這樣會比較更容易搜尋到。(來自徐佳馨著作《30堂千萬房產課》)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位於精華地段的凶宅,可以買嗎】
    只要不介意凶宅,享受一樣生活機能,卻便宜入手,為何不能買?

    【有人死在樓梯間、社區中庭有人跳樓死亡,算凶宅嗎?】
    不算喔!要死在「專有部分」,若是公設、梯間,都不算。但如果跳樓到一樓中庭,如果中庭是住戶的專屬庭院,那一樓也算是凶宅喔!

    【隔壁鄰居是凶宅,我家房價會被影響嗎?】
    1.法律上是不會,但實際上多少還是會,有些人就是很介意,例如我實際的例子,我6月份原本成交一間房子,買家後來因為知道隔壁樓上有人從頂樓跳樓到中庭,連凶宅都不算,買家都介意,悔買,還被沒收斡旋金了。

    2.房仲沒有主動告知「他戶」是凶宅的義務,所以建議消費者,如果介意,麻煩主動問。

    【法拍屋有可能是凶宅嗎?】
    1.當然有可能是,發生「大眾銀行&莊明玉」事件之前,很多黑心投資客就是利用法拍市場來漂白凶宅。先用便宜市價買凶宅,然後故意不繳貸款,故意被法拍,法院不擔保物件瑕疵,是不是凶宅,根本不用告知。然後有些人以為只是因為單純的屋主缺錢被法拍,所以買到便宜,誰知道,事後才知道誤買到凶宅。

    2.但自從2014年5月21修法過後,就比較有保障囉~
    資料來源:法拍凶宅海砂屋 須公告→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521/35842908/

    遭矇誤買悲劇 修法後可望避免
    2014年05月21日

    曾買到法拍凶宅的民眾莊明玉說,希望她是最後一個受害人。
    何哲欣、蘇聖怡╱台北報導

    立法院昨三讀通過《強制執行法》修正案,將「凶宅」列為法拍屋須明確揭露的事項,未來法院拍賣不動產時,都要記載、公告該建物的相關資訊,包括是否為海砂屋、輻射屋、建物內有非自然死亡等事項。曾買到法拍凶宅而無法向銀行貸款的台南民眾莊明玉說,修法方向非常好,讓制度更透明,以後才沒有糾紛,希望她是最後一個受害人。

    銀行拒貸虧39萬
    去年十一月,莊明玉繳了四十五萬七千元押標金,標下大眾銀行釋出的法拍屋,結果房屋竟是凶宅,她陸續找銀行貸款都遭拒絕,回頭找大眾銀行,也竟遭拒,只好棄標,還被扣了三十九萬元。莊女當時找綠委陳亭妃開記者會,痛斥銀行只會欺負小老百姓,其悲慘遭遇促成此次修法。

    昨三讀通過的《強制執行法》規定,未來法院查封不動產時,查封筆錄要載明相關資訊,包括調查所得之海砂屋、輻射屋、地震受創、嚴重漏水、火災受損、建物內有非自然死亡,或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的特殊情事及其他應記明之事項;法院拍賣不動產時,同樣也要公告上述相關資訊。

    陳亭妃昨說,這是遲來修法,將來民眾面對法拍屋時,能有較對等資訊,減少買到凶宅的機率。

    【購買凶宅,可以貸款嗎?】
    要看銀行,很多銀行幾乎不給貸,有的勉強貸。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16209925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